国产动画片德育价值的实现障碍,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德育论文,动画片论文,障碍论文,价值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动画以绘画或其他造型艺术形式作为人物造型和环境空间的主要表现手段,借助于幻想和象征,反映人们的生活、理想和愿望。在动漫艺术形式美的画面中,总洋溢着一股生气,一种艺术形象与生命意识强烈互动的精神气韵灌注其中,动画片所表现的生活理想满载着对自由幸福的渴望,动画片所宣扬的向善的人性充满了生命的张力和神采。如今,动画片包括以动画为中心的卡通文化图景渗透到我们的生活各处,深刻地影响了当前的社会道德文化,潜移默化地改变着我们的生活方式、精神状态、追求和理想。然而,当前的国产动画片,由于制作、管理等种种原因,在实现其预设的德育价值中却时常面临一些障碍,其德育效果不尽如人意。
一、德的标准超越了社会发展水平,回避了正常人性的需要
“人必然地、无可避免地存在于它所赖以生存的各种自然、社会条件之中。”[1]因此,德的标准应尽量多地考虑社会需要和个人需要,立足于普通人的生活,关注平凡的心灵,在真实的人生经验中寻求道德的认同,追求生命的提升。
1.德的标准超越了普通人的道德。国产画片中倡导的“德”通常远非常人所能企及,抛弃常人成长的环境因素,忽视人性固有的弱点,以一种常人只能仰视不能怀抱的“陌生的权威”姿态而自居。国产动画的主人公以英雄居多,不食人间烟火,不为现实条件限制,灭私欲,存神性,具有超人的力量和勇气,完善的人格和高尚的“圣德”。如《神娃》中的龙娃为了维护和平,掏出心脏向恐龙部落证明自己的清白。《哪吒传奇》中的哪吒为了陈堂关百姓的安危,自刎而亡。而凡人身上的缺点,如自私、胆小、嫉妒、虚荣、贪图安逸等都被圈定在反面角色或配角身上,无形中拉开了动画人物与普通观众的心理距离,增加了动画受众者的道德接受难度。如预设的“德”对人生的解读标准是——塑造远大志向、高尚情操,而普通人穷其一生地不懈追求也难以达到——真实、善良的境界。对于普通观众而言、真实善良地生活本身就是一种理想,需要道德上的反思、坚持,需要付出足够的努力和代价,去抵制诱惑、抵抗压制。正如黑格尔所言,“惟有人是善的,只因为他也可能是恶的。”[2]人都是历史的、环境的、善恶合一的,在与自身恶和社会恶的斗争中,才能获得道德的发展。至于远大志向和高尚情操,对普通老百姓而言,则缺乏孕育的历史条件和培养的现实环境。
2.德的标准超越了现代人的生存遭遇。现代人生活在一个经济日益发达,精神却日益萎缩的时代,人们信仰迷茫,社会诚信缺失,人口膨胀急剧,生态危机凸显,人类越来越远离自然,依赖科技,城市化越来越严重,并带来一系列社会变化:“金钱俨然成了所有价值的公分母,在很多情况下,人们之间的互动源于金钱,止于金钱”;“在城市生活中存在的人际互动,多数是工具性互动,即为了达到个人的某种目的而与人发生的互动”;“在城市生活中,由于社会分工的高度发达,都市人不是以完整的人,而是以高度分化的社会角色与他人接触的”;“都市人际关系的片面和短暂使个体失去了情感交流和依靠。”[3]而国产动画片却无视时代的道德遭遇,很少反映现代人的孤独、迷惘以及面对的道德困境。如预设的德育价值逾越了现代人迷失了的“有道德的人”这个基础目标,直接指向“健全人格、优秀品质”的高层标准。
3.德的标准回避了战胜丑恶的武器。赵汀阳说:“永远也别指望能够把那些坏的或苦的事情从生活中消除之后还有生活。”[4]国产动画总以“善消灭恶”作为最终结局,颂扬诚实、正直、道义,弱化恶势力的顽固力量,低估丑恶的传染力,简化赢得胜利的过程,回避现实社会大量存在的根深蒂固的假恶丑现象,欠缺提供在善恶交错的社会里生存发展的技能技巧的人文关怀。如《神娃》中的龙娃牺牲后立即取得恐龙部族的谅解和支持,并获得观音的解救,完全依靠不符合逻辑的幻想而继续剧情,却悬置了恶势力,“安排”他们错失良机,突然做回“放虎归山”的善事,省略了“善”从失败中崛起的根本原因。
4.德的标准回避了世俗化的日常生活。“道德是生活中的道德,道德离不开生活。”[5]国产动画缺乏对平凡生活的审美心境,缺乏对日常细节的挖掘发现,远离观众的世俗化生活,远离面临的实际问题,缺乏情感上的亲和力和行动上的可操作性。如预设的德育价值包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但对“正确的”的阐释,却含糊概括,整个标准苍白无力,无法具体细化。大批英雄型动画作品如《神娃》以拯救、保卫、战斗为主题;知识类动画作品,如《蓝猫淘气3000问》,以传授、说教、探险为主题;极少数生活类动画作品,如《大头儿子小头爸爸》也是对具体日常生活问题的解决浅尝辄止,缺乏借鉴性和指导性。父爱、母爱、友情、爱情如何协调,矛盾和冲突如何解决,误解和失意如何调节,如何在和谐中求得个性的张扬,如何在责任与义务中呼吸自由的空气,如何克服自身的小缺点……诸如此类细微的问题造成日常生活的道德困惑,却无法在动画世界里找到再现和解决的影子。
二、动画制作的成人视域限制了德育主体对德育内容的诠释和论证
国产动画制作者大多扮演“高高在上”的成人角色,不能体会儿童独有的幽默和快乐,不去了解儿童世界的喜怒哀乐,不会表现童心的可爱和可贵,不懂得如何寓教于乐。他们通常以成人的角度衡量儿童的需要,以成人的思维圈定动画内容,抹杀儿童的平等地位和自主思维,以成人的层次和方式解读德育内容。
1.潜隐性价值失去发挥作用的平台。动画片的德育价值可以分为表显性价值和潜隐性价值,表显性价值主要依赖于刺激物的感性特征,是一种被动的加工,不需推理总结,是直接能获得的低层次的价值,潜隐性价值则更多地依赖儿童的思考经验,是一种主动的加工,需要联系前后背景推导出来的价值。一般说来,表显性价值肤浅、易变,对人的认知发生作用;潜隐性价值深刻、长久,对人的心灵产生影响。国产动画制作者难以挖掘生动活泼的内容和以小见大的细节,通常低估儿童的理解能力,极力装扮成儿童的形象,附着些浅显的道德知识、一目了然的道德故事,虽然能取得即时的教化效果,却基本停留在表面的层面上。观众看完动画,便不需也不再思考,没有自己动脑体悟思索的过程,很难从中悟到富有启发性的哲理,失去探索、发现、感受、成长的机会。如童话《舒克与贝塔》颂扬一种不甘堕落、追求自我价值实现的精神,蕴含着宽容、叛逆、乐观等许多的人生哲理,而被改编成动画片后,却省略了大量的心理动态、细节描述,渲染打斗场景,增添说教语言,被演绎成简单的“两只老鼠的故事”。
2.成人的非关注点失去存活的空间。成人的关注点和儿童有巨大的差异,成人们如果不能蹲下来看世界,保持和儿童相同的高度,就注定会越过儿童的视野,聚焦于不被儿童所理解所经历的地点,从而跨越儿童所关注所能体验的区域。动画制作者缺乏与主要动画受众者——儿童的沟通和交流,把主要笔墨挥洒在并不被儿童注意的部分,失去对儿童的亲和力和吸引力。如研究证明,幼儿对动画人物的动作和个性语言较为关注,却并不关注故事情节的发展。[6]诸如美国动画《猫和老鼠》中丰富夸张的情绪化动作、标志化动作却极少在国产动画中见到,《天线宝宝》中天真快乐的“天线宝宝要说再见啦”,“再一次,再一次”的个性语言也极少在国产动画中听到。再如国产动画担心“卿卿我我”的场面带给儿童负面影响,回避爱情主题,但大量教育理论和实践者认为,儿童并不敏感着成人的敏感。
3.成人世界的定势思维定格理解的层面。儿童满怀着好奇心,探究周围的世界,他们的关注点广泛而细微,他们的思维体现着年龄的独特优势,他们的想象冲破常识、常规的束缚……所有这些远非成人所能比拟,成人们却总用属于成人世界的狭隘、僵死的思维逻辑去看待儿童,以一种居高临下的先知先觉者姿态去评价儿童,而不能从儿童的视线和年龄去设计创造,了解儿童的思维习惯,落入成人化的固定思维视角。如唐晓娟认为,“在幼儿的概念中,善和恶的含义是模糊的,勇敢的人就是一次打胜的人,奥特曼之所以排第二(勇敢),是因为他要先输然后才能赢,他们显然不理解成人的情节安排观念。我们常常为了树立一个正面的榜样,不自觉地突出了它怎样打败敌人的暴力过程,但结果是幼儿没有学习到榜样的美德,反而只记住了暴力。”[7]再如,哪吒和杨戬、雷阵子团结合作、共同抗敌的情节被幼儿解读为——好人没有坏人本领大,因为好人需要帮助。
三、动画角色塑造的刻板化误导了德育对象对不良内容的接收和内化
1.性别角色刻板。在量的方面,国产动画作品中男孩出现的比率一直远远高于女孩,正面主角几乎被男孩包揽。在质的方面,国产动画中出现的为数不多的女性形象往往被限定在反面的、辅助的角色上,比如将女性描述为具有被动、服从、缺乏智慧、目光短浅、爱慕虚荣等等特征的人。如《小鲤鱼历险记》中的小美美就是个锦上添花的配角,被描述成一个娇滴滴的小女生,胆小没主意,既要依赖别人,又爱指使别人,渴望别人欣赏自己,对自己赞不绝口,有着强烈的表现欲和虚荣心。又如《哪吒传奇》中的石矶,《葫芦兄弟》中的蛇精,都被设计成恶毒、阴险、嫉妒、口蜜腹剑的反面角色。总起来说,国产动画往往给予男性更多的关注、尊重和认同,对女性及其经历、贡献、体验一再忽视,贬低了女性的价值,再现和传承了社会文化中的性别偏见,把不公正的性别特征输入个体的早期经验。
2.角色功能定型。叙事理论的开山鼻祖普罗普将一个故事分解成31个叙事元素,并称之为“功能”。每一种功能不是根据故事中的具体事件定义的,而是分析每一种功能在整个故事中的意图。[8]国产动画片中的角色功能定型化现象严重,角色功能定型化会误导一种不健全的道德范畴和价值观念,对动画受众起着暗示作用,发挥潜移默化的负面道德影响,观众尤其是儿童在不知不觉中接受并内化了一些僵化的观念,缺乏开放的心态、睿智的价值判断。如儿童常把幽默、俏皮与滑稽、搞笑混为一谈,并归属于不良个性。再如儿童自视为主角,把疼爱、谦让自己的亲友视作符合剧情需要的、理所当然的“牺牲者”,或者把自己等同于“打不死”的英雄主角,不能领会生命的宝贵和保护自己的必要性。
3.角色人格定位。国产动画称颂的主角多是符合成人道德规范的“好榜样”,拥有各种传统美德,而反面主角则多狡诈、贪心、狠毒,具有传统文化所批判的道德缺陷,坏得一无是处。无论正反角色,都缺乏鲜明的个性和富有感染力的真实丰满的人格特点,人物性格也是一成不变,缺乏发展变化。其实,生活中的反面人物也有其成长经历、心理历程,其之所以成为“恶人”,往往由于多重不为人知的原因和遭遇,其心底也往往深藏着对幸福的渴望。但国产动画大多不屑于发掘人性善恶的转换过程及深层次的个体内心的矛盾、交战过程,人物塑造过于片面化、简单化和模式化,忽视了社会及个体内部善恶并存的事实。
标签:动画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