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国母语教材特点透视,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母语论文,透视论文,教材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一、各国母语课程标准或教学大纲的成人旨趣
母语课程标准或教学大纲对母语教材研制和开发具有统领作用,即母语课程标准或教学大纲所体现出来的基本理念成为指导母语教材编写和使用的一般原则,在后者的文本选择、内容设计乃至外部形态结构中均贯穿着前者的基本理念。因此,我们从下列各国母语课程标准或教学大纲的表述中,可以预见性地把握各国母语教材中所蕴涵的精神实质——在母语的滋养中成人。诚如日本文部科学省2004年在其修订版《高中学习指导纲要》中所提出的国语教材编写原则:“(1)有益于加强对语言文化的关注和理解,培养尊重国语的态度。(2)有益于养成关注遣词造句等语言活动的态度和提高交流表达能力。(3)有益于拓宽思考能力、开阔胸襟和锻炼语感。(4)有益于运用信息资料,养成公正、准确的判断能力和创造精神。 (5)有益于养成科学的、合乎逻辑的观点和思维方法,扩大视野。(6)有益于加深对生活和人生的思考,丰富人格的养成和培养勇敢生活的意志。(7)有益于关注人类、社会、自然等,并加深对相关问题的思考。(8)有益于深化对我国文化和传统的关心与理解,培养对之尊重的态度(9)从广阔的视野深化对国际社会的理解,保持‘我是日本人’的意识的同时,提高国际协调精神。”[1]这九条教材编写原则,完整地体现了该国母语教育的成人旨趣,与各国母语课程标准或教学大纲中表述的理念互为印证。
(一)母语教育目标之一:淬砺学生的思维品质
《法国高级中学语文教学大纲》指出:“法语课既要给学生带来知识,更要培养他们的思维能力和批评观念”,而“掌握语言是阅读文本和培养思维能力的首要条件”。而且该大纲对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批评的能力提出了具体目标,要求“在法语公共必修课结束后,学生应该能够阅读、理解并自己评论一个文本,找出文本中的语言问题、历史问题、背景问题、论述问题和美学问题”,能够“形成自己的评判结论,形成自己的评判语言”。[2]《俄罗斯(10-11年级)语文教学大纲》认为在文学教学的各个阶段,都要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和独立思考能力。[3]以西班牙语作母语教学的《哥斯达黎加初中语文教学大纲》在其总则中明言:母语教育应该将学生塑造成具有与世界作灵活沟通的能力的人,同时具备独立、灵活和批判的思考能力。[4]美国马萨诸塞州《共同学习核心》同样直陈母语学习的目标:“所有学生要能够批判性地阅读和听说,以便获得信息、理解和享受。他们要能够用标准英语进行清楚、真实、劝说性的和创造性的写作和说话。”[5]纵观各国母语课程标准或教学大纲,纷纷将学习母语与优化思维两者有机联系起来,自觉地视学生学习母语为淬砺其思维品质、发展其思维能力的主要途径。正如美国教育家所公认的那样,母语教育是“实现培养有见识、能思考的公民这一教育中心目标的最重要的一种方法。”[6]尤其值得关注的是,诸多母语课程标准或教学大纲中频繁出现一个关键词“批判性”(替换词有“批评”“批判”“评论”“评判”等),要求学生在母语听说读写的实践活动中以自主独立的批判性思考为主宰,对教材选文或各种信息作认真的比较、筛选和鉴别,并使其价值目标指向创造性思维。就以培养学生的现代媒介素养为例,《阿根廷语文教学大纲》《智利中学语文教学大纲》《南非中小学母语新课程标准》等众多国家的母语课标或教学大纲,运用颇为近似的文字表述了共同的要求:能对社会公共舆论和媒体的消息、新闻进行批判性分析和评价,并形成自己的观点。没有独立的判断,就无法产生自由的思想;没有真实的批评,就不能产生有价值的选择——这对母语教材的编写和母语教学的拓展,具有重要的启发意义,即要使整个母语教育的核心目标定位在“我思故我在”“我疑故我立”。可以说,只有擅长独立的质疑和批评,才算是掌握了开启美好未来的金钥匙——各国母语课程标准或教学大纲正是以此去努力占据全球人才培育的战略制高点的。
(二)母语教育目标之二:养成学生的情意要素
个体生命的情意要素,包括其健康的审美情感、纯正的道德品质、坚忍进取的意志力和作为未来现代公民不可或缺的责任意识、民主态度等,这是全球化视野中现代公民应有的人格构成要素。《法国初中教学大纲》明确指出“美学敏感的启蒙”是与“学生评判能力的培养”并置的两个目标,“要做到两者平衡”,进而确立法语教学的目标是“让每个学生形成自己的个性,成为有觉悟的、自立的和负责任的公民”。[7]《俄罗斯(10-11年级)语文教学大纲》则超越了以往的俄语和文学教学大纲,倡导促进学生个性精神的成长,使其形成人道主义的世界观、美学修养等等。[8]日本文部科学省 2004年新修订的国语学习指导纲要,包括小学、初中和高中在内,均提出对教材编写的一系列指导性原则,涉及养育丰富的情感、勇敢面对生活的意志、对人类、社会和自然的关注和思考以至国际合作精神等(参见以上引文)。这样,强调母语学习对于个人的完整发展、对于社会的持续发展、对于人际关系的和谐发展等各方面的重要性,就顺理成章了。正因如此,不难理解许多国家母语课程标准或教学大纲不但关注养成学生学习母语的方法、技巧,而且重视激发学生学习母语的正确动机,包括对母语学习的兴趣、成就感以及阅读的欲望和需求等。[9]毕竟母语学习的过程是个体精神生命健康发育与和谐成长的过程,是每个年轻学子“心灵完形”的过程。
(三)母语教育目标之三:养成尊重、传承和发展母文化的真诚态度和高超能力
母语教育,其实就是传输母文化和民族精神的生生不息的流程,它使一代代学子从中汲取母文化的营养,再去孕育一个民族绚烂的未来。因此,各国母语课程标准或教学大纲高度强调通过母语去亲近并融入母文化、强化其“根意识”。法国认为,学习法语是“打开通向法语文化和欧洲文化的道路”,学生借此可以“构建一种历史的视角,明确自己所处的文化空间”。[10]日本国从以往一系列教育文件到2004年修订的各级学习指导纲要,无一例外地要求弘扬国语教育文化,培养学生尊重国语的态度、丰富的语言感觉和尊重对方的思想立场、进行语言交流的能力。[11]《韩国语文课程标准》直言其性质:“国语课培养创造有韩国特色的国语使用能力和态度,在这丰富的信息社会里谋求正确、有效的国语生活,培养未来的民族意识和良好的国民情绪”,最终“立志于国语发展和国语文化创造”。[12]通过这一行行铿锵有力的文字,我们深切地感受到,只有通过建立对独一无二的母语的尊崇感,才能促进学生早早养成对独特的民族身份的确认感,进而怡养民族的自豪感和自信心——而在全球化教育市场中,这种确认感、自豪感和自信心无疑是民族发展的最宝贵的精神资源。“我是日本人”“我是俄罗斯人”“我是哥斯达黎加人”“我是大马人”等等诸如此类的宣言式表述,至为鲜明地凸显了这种蕴含在母语课程标准或教学大纲中的深沉的文化理念。在这样的母语课程标准或教学大纲的指导下,各国母语教
材精心设计如何拓展学生听、说、读、写、视和展示多种母语技能的学程内容,从而使母语课堂教学在工具性与人文性的更高层次上获得和谐统一。
二、各国母语教材的形态特点
“母语教材”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母语教材,泛指根据母语课程标准或母语教学大纲而编写的供师生教学之用的所有纸质资料(含文字、图片等)和非纸质资料(含音像、视频、光盘等);狭义的母语教材专指母语教科书,即专指作为教程与学程之综合的教科书(textbook),本研究侧重后者。观照各国母语教材的形态特点,可以有不同的切入视角或维度。从教材不同的构成系统来看,即可有提示系统、文本系统、练习系统、助读系统和评价系统等;从母语学科内容的总体分类来看,即可有语言教材、文学教材等。由于母语教材本身只是达到“以母语的滋养来成人”这一目标的一种凭借和媒体,故我们由此角度去观照母语教材如何落实这种教育使命和文化使命。由语文课程论角度观照,母语教材其实是学生学习之“学程”和教师教学之“教程”的依托,而从各国母语教材发展趋势看,教材因着眼于适宜学生学程而明显转向“学材”“学本”。基于这样的宏观背景,我们就能透视各国母语教材的形态特点,以收“他山之石,可以攻玉”之功效。
(一)完整而有特色的学习体系
这是就各国母语教材对学习内容的安排而言的。所谓完整,是指各国母语教材依据本国语言或文学的知识框架而有序布排,以知识学习为线索,以母语能力和智力发展为指向。而且,根据母语学科的认知心理特点,将静态、平面的陈述性知识与动态、实践的程序性知识有机结合起来,使林林总总的母语知识在渐进性的自然习得中逐渐转化为母语的运用能力,转化为以思为主、听说读写等全面发展的言语能力。以澳大利亚《中学英语》第四册为例。就横向而言,我们可以看到每个单元有七个板块的内容组成,覆盖了英语语言知识、文体知识、写作知识等各个层面,囊括了英语言语实践技能的全部项目。就纵向而言,“语言”“文学”“写作”三板块前后之间形成了系统的知识序列和训练主线,抽出来就是循序渐进的单一教材。值得借鉴的就是,在这个以单元为基本单位的融合后的“英语世界”里,静态的知识学习已经活化在生动活泼的言语实践中,换言之,语言学习不仅诉诸学生的认知和记忆,更诉诸学生的理解、运用和综合实践,枯燥、被动、机械式的学习已被感性和理性相结合的言语活动、言语游乐所取代了。这种从语言学习到言语实践的递进,已经成为各国母语教材中的一种普遍特色和趋势。
所谓有特色,是指各国母语教材围绕“育人”、“成人”的价值目标而各呈其美、各展其特。环顾各大洲、各语种的母语教材,这很难一一说尽,主要表现为设计的趣味化、内容的生活化、选文的多元性。
设计的趣味化 各种言语活动的设计(包括作业),避免单一机械,尽可能贴近学生的爱好,使严肃的母语学习游戏化、轻松化。《德语·思索》主体课本,设计了下述诱导学生进入写作过程的方法,[13]即敲击词语、网式联想和自动写作,试图深入学生的潜意识层面,使本来对学生仿佛艰难沉重的写作学习变成文字游戏一般富于情趣,而学生生命深处的潜意识资源又被很好地开发出来,如同汩汩的泉水获得应有的使用价值。
内容的生活化 这体现在各国母语教材的各个侧面,处处可以让学生感受到母语世界就是自己的生活天地,就是日常经历、日常幻想、日常神往的现实生活情景在母语世界中的再现。在写作训练中,这就表现为学生自主取材、自由命题,其口头表达和书面表达都是每个独特的自我生活的外化。通过这样的写作训练,学生享受到拥有自我、拥有生命的快乐,写作的过程就成为表现自我及其精神和物质生活的过程,写作与自我之间完全同步和谐了。试想:学生还会因“外来”命题而生产“人文”分离之痛苦么?还会因“遵命”而作不堪笔之重负么?在阅读教材中,尊重童心、激发童趣已成为各国母语教材编写者的自觉要求。加拿大语文教材《英语文选》(初中用)从每章主题的确立到其中各种文体的选用,都强烈体现这种自觉要求。第一册各章标题为“朋友和冤家”“运动运动”“旅行”“神秘”“海洋”“音乐”“信息”“杰出人物”,该教材以诗、散文、童话、小说、故事、报道、神话、日记、科幻小品、短剧传说、散文诗等各种文体承载加拿大学生所熟悉并爱好的生活内容,散发出浓郁的生活气息,洋溢着令学生陶醉的童趣,可谓泛读、欣赏咸宜。[14]这种情形,在各大洲、各语种母语教材中俯拾皆是。这样,教师就没有必要进行灌输式教学,没有理由“逼迫”学生硬读。诸如此类,这种对母语作品的阅读过程,既是学习,也是娱乐;既是求知,也是对好奇心的满足;既是关于母语知识和母语智能等的教化,也是生命个体精神上一种愉快的游历。进而推之:如是阅读,实乃学生生命成长的内在必需;如是学习,实属“心灵吮乳”、滋养成人矣!
选文的多元性 包括选文自身的多元性和对选文解读的多样性。凡是优秀的母语教材,其中的选文内容(含范文、例文、语料等)无不饱含文化的多味琼液。就选文的文化本源而言,有本国民族传统文化和他国他族异域文化之分;就选文的文化性质而言,有社会主流文化和民间文化之分;就选文的文化归类而言,有母语本学科文化和跨学科文化之分等等。社会开明、政治开放,母语教材所承载的文化类型就多姿多彩,母语教材给学生的文化熏陶就丰富多样。法、英、俄、德等文化传统深厚的国家,往往以本国作家作品为主或使之占有较高的比例,从而使学生受到浓郁的母语文化滋养;同时,又包容他国优秀作家作品。美国是一个移民国家,社会成员来自各个民族,更注意多元文化的特点,高中母语教材《文学基础课程》 (霍尔特.兰尼哈特.维斯顿出版社出版),就选入了既跨文化、又跨学科的《圣经》故事、希伯来《雅歌》、沙特格言、伊朗海亚姆《鲁拜集》、印第安人传说、老子《道德经》、道教轶事、禅宗寓言等。[15]与此同样值得关注的是,教材编写者不鼓励对入选的文本作封闭性解读,或者说预先对文本的解读留下了开放的思维空间。编者往往以开放的思维标准去筛选有内涵、有品味的文本,并通过助读系统、训练系统来释放学生的多元思维,引导学生的价值观走向与民主社会相一致的开放化。
(二)开放而灵活的结构系统
这是就各国母语教材的框架形式而言的。正如内容系统多姿多彩、无法定于一尊那样,事实上母语教材的结构形式也没有各国公用的标准模式。固然还有知识主题型或语言功能型的,前者以语言知识或文学知识为线索来建构教材,如以色列的《希伯来语》课本;后者以语言表达功能来建构教材,如捷克等国母语教材。而更具优势的还是走向开放的融合型,以容量深广的大单元取代选文加练习式的小单元,以综合性练习代替狭隘的单项练习,从而将语言和文学、阅读与交流 (含写作、口语交际)、选文与训练三个维度交织一体。这是各国母语教材结构形式上的一种较为普遍的发展趋势。
这种融合性的大单元,优点突出。第一,立体动态。它有效地突破了“知识中心”或“学科中心”的天然局限,而以学生的语文技能、人文素养的发展为着眼点(大单元之魂),把相关的知识、选文或语段、练习有机串联起来,而学生个体则被置于大量语言实践活动的轴心。第二,综合性强。既要有学科知识“点”,也要有精彩的语“篇”语“段”作为“面”,但教与学均不局限于此,不断延伸拓展,破除了母语课之“边界”。第三,情境氛围。语篇语段,不仅仅是阅读的材料,更是借此提供个性化、情境化学习、思考、活动的媒介和平台。许多练习、作业,编者常常有意识模拟设计一些生活情境,使母语学习具有真切的现实感和亲历感。第四,自主选择。大单元的结构,其实就是一种便捷而灵活的教学资源包。无论是作为必修课或选修课开设使用的母语教材,资源包所提供给师生教学的是可供选择的丰富材料(含课内精读、课外泛读等),赋予教学双方相当的自由度和自主性。既为教师灵活选择教学内容提供了释放个人才情的大平台,也为学生自由读写设置了驰骋自如的广袤空间。这里,以中英对照、译介完整的英语教材《美国语文》为例。这套《美国语文》属“文学课程” (供12-18岁用)。它结构上呈现单科综合化的形态。该教材以美国历史发展为纵向线索,按编年体的形式将美国200余年的历程划分为6个部分(即初高中6个学年)。每个部分集中体现一个时代主题,包括社会核心问题和相关知识信息。作为美国学生,通过母语了解美国文明的兴衰起落,包括文明的交会(开始—1750年)、国家的诞生(1750年-1800年)、国家的发展(1800年- 1870年)、分裂、和解和扩张(1850年-1914年)、不满、觉醒和反抗(1914-1946)、繁荣与保护 (1946-至今)。这样一个宏观框架提供给学生学习母语、积淀人文素养的至佳“导学指南”。教材中的“课”就是大单元,每个单元由“阅读指导”“背景知识”“文学与生活”“文学聚集”“选文”“问题指南”“作品累积”等栏目建构而成,其中名家文选,遴选一个或多个,是学生阅读的基本材料和展开系列言语活动的平台。
这种提供教学资源包的大语文结构形式,除了美国母语教材使用外,在英国《牛津英语教程》、德国《德语·思索》教材、法国《文学》教材、日本高中《国语》教材、加拿大《英语文选》、芬兰《母语和文学课程》等诸国母语教材中都有鲜明的体现。从知识型或文选型的单一结构形式,走向大单元、资源包式的复合结构形式,是世界母语教材结构蜕变的一大趋势。实质上这是整个教学内容体系综合化使然,是母语课程理念由“学科中心”或“知识中心”向“成人中心”转换使然。只有在这样的综合教学内容和复合教学结构中,学生的“语”“文”素养才能得到全面的发展与优化。
(三)多姿多彩的编印艺术
母语教材的质量取决于其内容设计和结构形式,也受制于其“外观”的编印。多姿多彩而又个性独具的的编印不仅是一种借助现代科技的操作技术,更是一种散发魅力、吸引眼球的装帧艺术。这种编印艺术的核心还是为了深深打动学生心灵、有效服务于生机盎然的学习进程。
首先是图文并茂。形形色色的图象是映衬文字系统的一个辅助系统,在各国母语教材中占据显著的地位和相当的比例,对于浓化学生阅读趣味、活化学习氛围发挥着积极的作用。其呈现方式又分为插图和照片。照片主要是历史人物、实物、风景等,与文字相配后增加了教材的真实感。而更多的则是与选文、练习等文字共生并存的各种彩色插图,语言艺术和线条艺术相映成趣。其中,有传神的素描、速写、油画,也有令人捧腹的漫画等,他们以多种色彩和线条镶嵌在文字符号之间,烘托出祖国语言的魅力。其次,讲究技术。这包括:为更好地服务于学习,彩色印刷,用纸精良,图像之外又配备了大量表格和符号;对教材封面和封底作精致的设计,使其更加美观、有吸引力。伴随着现代科技的迅猛发展,教材物质形态的外延也在扩大。就物质形态分类而言,教材有纸质文本、光盘、录音磁带、录像带等。虽然,包括教科书、教辅资料、学生用书等在内的纸质教材,依然占据了主体,但以光电技术为依托的非纸质类教材,正逐渐进入教材系统(如麦克米兰公司出版的《精通英语教程》即是这种现代科技荟萃式教材)。可以预计,在现代科技迅猛发展的全球化背景下,母语教材和母语教学将会出现更多的新概念、新思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