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业技术教育在供给侧改革环境下的思考论文_杨琦 赫静

职业技术教育在供给侧改革环境下的思考论文_杨琦 赫静

济南市技师学院 山东 济南 250031 

在新常态下,经济社会发展面着临深刻转型,改革进入了关键期,供给侧改革的问题已经摆在人们的面前。所谓供给侧改革其实质是从供给端着手改革,创造新供给、满足新需求,从重视数量向重视质量转变,实现产品从低劣向优质的转变,通过结构优化调整,以缓解经济社会中存在的供需矛盾,实现精确供给。职业技术教育作为与经济社会发展结合最为紧密的教育体系,在这场前所未有的改革中如何更好更积极地参与变革,将决定着今后技能人才培养能否克服面临的困难、实现更高水平供给的提升。

一、职业技术教育供给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1.职业技术教育供给结构方面:我国的职业技术教育体系建立几十年来,为经济建设输送了近1.6亿人的技能人才,近年来经过职业技术教育培养的毕业生达到新增就业人口的2/3,特别在加工制造、轨道交通、物流电商、信息技术等快速发展的行业中,所占比例就更大,但高技能人才数量不足10%。机械制造、环保、电信等行业的职业技能人才存在结构性不足,而财经、冶金等行业的职业技能人才则存在结构性过剩,随着第四次工业革命悄然到来,以互联网产业化、工业智能化为代表,以人工智能、绿色能源、无人控制技术为主的新技术的广泛应用,使企业的生产流程、工艺更加复杂,企业对高端技术技能人才的需求大量增加,传统的职业技能人才的培养层次、方式已不能很好地满足产业升级的要求,形成了传统第二产业结构性过剩、第三产业和新兴产业结构性供给不足的局面,技能人才供给的类型不适应劳动力市场的岗位需求,技能人才培养错位,高技能人才稀缺的局面。

2.职业技术教育政策方面:社会上还存在着重学历、轻技能的倾向,对职业技术教育歧视、技能人才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对职业技术教育扶持政策落地不好、投入严重不足,有效的政策引导不够、缺乏全社会的支持和认同。

3.职业技术教育办学结构方面:职业技术院校专业设置同质化严重、与市场接轨不够,培养成效低、特色不显著;培养的技能人才标准要求低、综合素质欠缺、敬业精神和使命感缺乏;专业设置落后于经济发展的需求、培养模式没有很好地遵循技能人才成长规律、办学的软硬条件不能满足教学要求;职业技术教育的人才供给与市场的需求相去甚远,造成低层次、技术落后的技能人员大量积存、求职难、薪金低,市场、企业需要的掌握高精尖、新兴技术的人才严重缺乏,“技工荒”的问题越发突出。这些问题的有效解决,亟待对供给侧进行改革,增加与社会经济结构相匹配的高素质技能人才的精确供给,抵消过量的同质化的低端技术产能,减少低端的、与市场不协调的技能人才供给,这是对职业技术教育的重大命题。

二、职业技术教育要建立供给侧思维

职业技术教育作为技能人才的供给方,担负着人力资源生产配置的作用, 是最基础的供给侧因素,要实现人才供给的最优化,达到培养更多高素质、高技能的劳动者的目标,必须要建立起供给侧思维模式,强化“供给侧”意识,学会看待问题长远化、解决问题创新化的思维方法。

1.要树立供给侧思维。法国政治经济学家萨伊提出“供给创造自己的需求”,拓展了“生产创造销路”的论断,突出了供给的作用。供给侧的改革,就是从供给、生产端入手,通过解除不合理的供给约束,进行积极的供给干预以促进经济的发展。据此,职业技术教育不但要主动适应经济社会发展,而且要紧盯产业发展方向,有超前意识,提前谋划,为未来的产业需求提供“适宜的供给”。职业技术教育的办学评价机制要由政府评价放手给社会评价,引导职业技术院校关注新经济、产业、行业、企业用人以及市场需求。在专业设置中,不仅要紧跟经济结构、产业调整布局,而且要考虑若干年后的产业发展和市场需求。职业技术院校要改善人才供给思路,深化内涵建设,将双元制、学徒制相融合,通过引进、学习、消化、创新,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本土化人才培养模式和途径。深入调研、精细分析市场,敢于“壮士断腕”淘汰落后专业和模式,接轨区域经济与企业发展的需要,细化技能人才标准、培养目标,制定个性化服务程序,开展技能“人才定制”服务,改变过去被动适应的局面,主动化解风险,提升市场和企业的最大满意度,不断培育新的增长点。在实现技能人才精确供给的同时,下大力气做好技能人才的职业精神和综合素质的培养,塑造乐于为“中国智造” 积极担当的“工匠精神”。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2.要有不断创新的思维。近年颁布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规划》、《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关于推进技工院校改革创新的若干意见》等政策,对促进职业技术教育创新发展、搭建创新体制明确了方向,职业技术教育要发展就要在创新上下大功夫,加大技术教育供给侧改革的推动力。职业技术院校要善于利用市场机制,积极大胆地探索,学会多动点子,整合各种社会资源,因地制宜、履机乘变地调整各项策略制度,培育发展新动力,拓展发展新空间。

3.要强化开放多元的思维。各级政府、职业技术教育的主管部门要以开放的思维多从宏观上给予“政策供给”,推进相关立法工作,从立法上保障校企合作深度融合,过滤各种干扰,优化办学环境,从而确保政府、学校、学生、企业等多个主体实现互利多赢,为职业技术教育提供助推力。职业技术院校要充分考虑到“需求侧”即社会生产的需要,以开放多元的心态、积极的社会责任担当感,面向社会、开放办学,及时发现已出现和将来出现的技能人才缺口,补上人才市场的需求短板。以“一切皆为我所用”的气魄,主动搭建各类校企合作平台,充分用好各种社会资源,在照顾好各方利益的同时,实现合作多赢。形成政府推动、行业引导、市场调节、学校自主管理、企业参与,以就业创业为导向的办学体制。

三、职业技术院校要实现人才供给与市场需求的良性互动

职业技术院校作为技能人才的“供给端”要与市场这个技能人才的“需求端”协调好、对接好,让供给侧紧贴市场需求,实现双方的良性互动。

1.立足就业导向。职业技术教育的供给既是为市场需求服务也是为学生就业服务,接受的是双向的“双联订单”,即来自企业对人才的需要和学生对工作岗位的需求。要坚持就业导向不动摇,以市场对技能人才的需求为风向标,随时关注产业结构调整升级的动向,克服一切羁绊和桎梏,把专业建设与经济转型升级的快车牢固地挂靠在一起,立足于服务经济发展,在充分调研的基础之上,科学合理地确定专业建设的总体目标,集中力量重点进行紧缺专业的建设。积极架设学校、企业、学生融合的桥梁,为学生打通更多的就业渠道。

2.立足人本原则。在第四次工业革命浪潮到来之际,要想让学生在持续发展的变革中获得更大的生存空间和满意的工作岗位,在大力推进技能教育的同时,教育者和接受教育者都要努力改变观念,摒弃实用主义心态,在适合个人能力和兴趣的基础上,扩大校内外协同育人的边界,开展全新的个性化、拓展化、定制化学习,加大工匠精神的培养,使学生在技术上成为一专多能的复合式高技能人才,在素质上更是具有全面可持续发展的能力和智能融合意识的高效劳动者。

3.立足协调推进原则。以办学模式升级为契机,积极推动校企“教、产、学、研、文”的深度融合,构建校企利益共同体,使职业技术院校与企业全部方位无缝对接。探索“校企共享”机制,与合作企业达成共识,推动人才、技术、设施、成果、效益共享。聘请企业的技术专家、管理人员为兼职教师,安排校方的专业带头人、骨干教师作为企业的兼职员工,人才共享;企业、学校的设施设备相互开放,实现设施共享;校方以智能优势参与企业的技术研究,双方合作开发新产品,共同参与新技术的应用,实现技术、专利、成果共享。按照“现实技术、现实管理、实战效果”的要求,学校在合作企业共建“教育飞地”,以企业产品生产、企业文化环境、设备、技术的真实环境为平台,将学校的师资、人力资源甚至设施资源投入其中,在生产性教学环境和学习化生产环境里,实现教育资源与生产资源高效利用、教学人员和企业专家优势互补、教学过程和生产实践相互融合。

4.立足开放动态的原则。专业设置和建设在市场需求引导下实行动态管理,引入对毕业生就业及工作、发展情况调查机制,依据调查得到的人才培养质量和就业质量数据,实行动态评价,勾画专业设置、发展的前景图,形成专业预测机制,将评价结果作为专业设置与调整、资源投入的主要依据。

5.立足教育服务供给多样化原则。创新教育服务供给模式,扩大教育服务多样化供给的覆盖面,对于实力强、办学水平高的职业技术院校可采用连锁经营模式,聚拢各类教育培训机构和资源,以联合办学、授权挂牌等形式在企业职工、农村劳动力转移需求相对集中的区域,开设培训教学点,采用夜校或周末教学、远程教学的方式进行职业能力提高培训,考核采用弹性的学分制度等,以提供更加便捷、灵活的职业技术教育服务。

论文作者:杨琦 赫静

论文发表刊物:《教育学文摘》2016年7月总第198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6/7/13

标签:;  ;  ;  ;  ;  ;  ;  ;  

职业技术教育在供给侧改革环境下的思考论文_杨琦 赫静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