身体美学的辩证法
——基于中国社会转型期的分析
刘晨晔 杜 立(辽宁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辽宁大连116029)
摘 要: 在中国社会转型期的特殊背景之下,对于身体美学的研究始终要坚持辩证的观点。一是对身体的自我辩证,一方面体现在“身体”作为一种辩证的存在可以分为自知身体和未知身体,另一方面体现在身体与灵魂的辩证,灵魂内在于身体,身体是灵魂的表现依托,二者辩证统一存在;二是异化的身体符号与畸形的审美观念的辩证以及畸形审美观念的内在自我辩证,即人性物欲与爱欲的辩证;三是身体美学中身体本体价值的辩证,即发挥身体本体价值的内在价值和外在价值的辩证。
关键词: 身体美学;辩证法;社会转型期;本体价值
20世纪是身体美学迅速扩张的世纪,“身体”一词在各个学术领域中始终是一个交锋不断的辩论话题,也越来越成为当今美学领域的研究对象。对于身体美学中的身体,很多专家学者自20世纪90年代就开始提出其概念,而对于身体的认知也都是各抒己见,始终没有出现一种定论。但是无论学界对于身体的定义如何,身体的存在要从多角度加以衡量,不仅要明确作为“我”的身体究竟是一种怎样的存在方式,还要明确以肉体形式呈现出来的身体与自身灵魂的关系,也就是要真正地认识自己。或是由于这样的辩论,在转型期的中国所伴生出的现代问题的冲击下,公民对于身体的认知逐渐出现偏颇,身体尤其是女性身体越来越遭到不公正待遇。所以,对于身体美学的研究不仅要清楚身体本身存在的意义,还要明确身体所附有的社会意义,以体现出身体美学的真正价值。
一、认识你自己:对身体存在的辩证分析
认识你自己的问题最早由苏格拉底提出,他开辟了古希腊哲学研究的新领域,第一次在哲学意义上发现了自我,开创了苏格拉底式的哲学思维方式——辩证的思维方式,为辩证法的诞生提供了源泉,提升了人生命的价值和意义。这里提到的认识自己,是指以认识身体为核心并且将其上升为一种本质存在加以思考。在对这种存在的辨析中不难看出,身体存在是一种辩证的存在,可分为可知身体和未知身体,二者始终表现为可知与未知互相辩证而存在。另外,就身体美学中的身体而言,脱离灵魂的身体只能称之为肉体,无法作为一种真正完整性的存在,只有灵魂与身体的相互结合才是对于身体的正确认知。
(一)自知身体与未知身体的辩证
“身体是我的,又不是我的”,这是对于“我”的存在的一种根本看法。作为类的存在,每个人的身体由肉体组成并且都是独一无二的存在,这是“我”存在于这个世界上唯一的身体。“身体是我的”,“我”对这个每天伴随着自己的身体最为了解,它的生理结构和演化过程只有自己最为清楚,除了“我”之外没有人对这个身体更为亲近和熟悉,从这个角度看,这是一种自知身体的表现。然而,它又不是“我”的,首先人类自己无法看到完全的自己的某一面,比如自己的后背和后脑勺,并且最让人不解的是,个体自身竟然看不见自己的脸,虽然有时透过镜子就能看到,但那张脸一定是在那一时刻摆出来、早已设定好了的一张脸,在这张脸上写满了我们每一个细微的感情,并且在我们无法看见、无法控制的时候,原封不动地传达给他人,这反而成为一件多么可怕的事情。尼采说,每个人距离自己最远,而身体就首先是距离自己遥远的首要表现。从这个角度来讲,这是一种未知身体的表现,也是可知身体与未知身体辩证存在的第一种表现。另外,“我”了解我的身体生理结构却无法看到自己的全部,外界可以看到我的全部却无法了解到我的身体运行机制,这又是可知身体与未知身体的另一种表现。所以,外在的肉体只是“我”的一部分,而且这一部分属于我和这个外部世界,这样的肉体不能称之为是身体美学中的身体。因此,要研究身体美学必须要明确的是,无论是外在还是内在,如何将其合二为一共同为“我”自己和这个世界服务,从而实现主客观的统一,这才是身体美学研究的最终目标。
本文研究的是标准化研究机构的品牌建设,对品牌的解释要跳出企业的范畴,从一个行业的整体性出发,根据行业特点来进行综合理解和考虑。因此,本文认为标准化研究机构的品牌是名称、术语、标志、设计及其组成的集合,是能使拥有者的标准化产品或服务区别于竞争对手并且带来增值的无形资产,是社会公众对拥有者的组织、产品及服务认知的总和[1]。
(二)精神与身体的辩证
在对于身体存在的辩证上,可知身体与未知身体的存在构成了个体的一种反映性的客观存在,但是这种存在并不完全属于“我”自己,它只是作为一种象征性的符号让“我”自身的灵魂得以依附,是自身心灵得以栖息的场所,从而使这个世界便于发展生存,所以,甚至可以说,它更多地属于这个世界。那么真正的完完全全属于“我”的并且只属于“我”的是内在精神,亦或可以说是心灵,这是除了自身之外外界的任何人都无法剥夺的私有财产或财富。所以,相对于身体而言,灵魂是潜藏于“我”的身体中并且唯我所拥有的,无论快乐或是痛苦,它都是完全属于个人自身支配的,从所属角度讲,身体并不全部属于个人自身,而精神则是归个体自身全部所有。所以,身体与灵魂是相互辩证、相互依存的辩证关系,也是身体与灵魂辩证关系的第一方面。
一方面,从社会利益角度看,处于转型期的中国是一个技术日益占据主导地位的时代,在资本逻辑的统治之下,出于对利益的无限占有欲望,大部分商家正是抓住人性私欲暴力的一面,利用女性身体去吸引买家,这看似是卖方进行商品促销的策略,而其本质却是利用身体去满足自身带有利益性的物质欲望,这是人性道德及价值观念分裂的表现之一,也是人性异化的第一方面。另一方面,从审美观来看,异化的审美观念不过是人性孤独偏僻性格的暴力性表现,比如色情化的发生,无论是身体的观赏者还是身体的主体本身,如果将其上升至人性角度来看,其实都是人们借用商品性的身体实现自我压抑情感的一种释放途径,或者说通过视觉暴力实现自身压抑情感和欲望的满足。对于女性身体本身而言,她们作为一种美丽的符号,很大程度上也是因为她们自身的欲望在作祟。对于物质利益的“那些迷人的眼睛,深不可测,那既是欲望的过分含义……”还有就是观赏者丑化的欲望,这可以追溯到马尔库塞的爱欲说。他认为,压抑是文明发展的前提,但是他将性欲提升到爱欲层次,快乐便以整个躯体作为依附,“整个身体都成了力比多贯注的对象,成了可以享受的东西,成了快乐的工具。”[5]因为受压抑原则,潜藏于人性中的恶欲出于对生存的基本原则的遵守本身是可以与社会进行相处的,但受到社会异化氛围的逼迫,这种隐藏的带有危险性意味的私欲便开始冲破理性的牢笼,释放出被压抑的情感,只不过这种释放本身就是与社会相悖,从而导致对于个体对于身体的审美出现异化和庸俗化。
身体的色情化。严格地说,应该是女性身体的被色情化,“在身体/冲动、身体/幻觉中占主导地位的则是交换的社会功能。在此意义中,色情的命令和礼貌或其他诸如此类的社会礼仪一样,受到符号工具化编码规则的约束,只不过(就像美丽中的美学命令一样)是功用性命令的一种变体或隐喻。”[3](125)通过对女性美丽的身体进行利用,这相对于身体的商品化而言,更是对于女性赤裸裸的鄙视与亵渎。“美丽的命令,是通过自恋式重新投入的转向对身体进行赋值的命令,它包含了作为性赋值的色情。”[3](145)通过这种色情化现象所反映出的是社会对女性身体的歧视的遗留和根深蒂固,从而不断冲击着之前一直呼吁的女权主义和男女平等之语,现代社会的发展将女性身体推向商业的风口浪尖,就已然是对女性权利的忽视与亵渎,不仅是当下所谓的车模,甚至是火热的模特行业也已成为了肉身的普遍经济,“他们不仅以令人敬佩的表演美学赢得观众;许多时候,他们的容颜、身段、表情、性感程度必须有意无意地投合观众的窥淫癖,欲望是这些观众视觉消费的重要动机之一。”[4]这一现象看似是女性身体的歧视,就其根源来看,无外乎是人性私欲的无休止发展导致人性的恶欲的恶化,从而导致异化的审美观念。
在对身体存在的辩证分析后可知,身体本身是最高贵而无价的存在,它不仅是支撑社会发展的物质基础,也是作为类群体的人实现自我价值的客观依附,这是身体本身最为纯真的价值意义。然而,随着现代化进程的不断加快,在当下处于转型期的中国社会,身体在不当社会文明的渲染下开始出现低俗发展趋势。尤其对于身体而言,在身体的理解方面表现出严重的身体符号化、商品化和色情化等现象,并随时代发展愈演愈烈。而究其产生原因不难看出,一方面是由于技术对人精神生活的压迫和控制,导致人性的审美观念逐渐出现扭曲;另一方面是现代人自身愈演愈烈的贪婪和欲望,将身体尤其是女性身体视为一种廉价的物品进行随意展示及挥霍,由此,在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逐步滋生出多种有悖于道德价值选择的人性分裂与异化现象。身体美学的研究意义就在于,基于审美的角度出发,利用身体美学的辩证方法,不仅深刻批判现实社会中存在的异化身体现象,同时也要剖析异化现象背后的异化观念,为人实现情感自由和审美自由提供理论指导,同时为中国社会和谐发展和美好生活的追求提供价值引领。
二、中国社会转型期对身体的异化审美辩证——以女性身体为例
所以,在身体美学的研究中,对于身体的研究要始终坚持辩证的观点,不论是身体的客观存在还是精神与身体的关系,都是身体美学研究首先要明确的核心,关于身体的发展及演变过程也是身体美学在现代社会必须重视的关键环节。
(一)异化的身体符号
对于身体的异化现象的反映过程中,身体作为现代社会的符号出现异化其实是人的内在本质发生了异化,身体的异化是人类异化观念的载体,通过现象看本质的原理在这里正得以体现。之所以利用车模,无非就是利用性感的身体形象吸引人的眼球以促进汽车的卖点,而与其说吸引人的眼球,不如说借女性身体吸引人性歪曲的恶欲。对此,克雷克曾经借卡里克之口指出:“……妇女和艺术在画面中被转化成商品本身在视觉和观念上的等价物,这些标志在与商品发生联系后产生了巨大的吸引力。”[2](188)正是这样的吸引力使得人们尤其是男性对此商品充满了极大的兴趣,出现这样商品化的身体的背后,同样体现出人性辩证的两方面。
尽管李家田对传统界画赞美有加,但是在自己创作时他却偏偏打破界画所带来的平衡与和谐。把不可思议的人物、地点、时间和空间交织在一起,表现神秘莫测、如梦如幻和脱离了现实的潜意识中的某种心理状态。这些意象在时空交织与转换的世界里,不受意识和理性的制约,可谓天马行空。这种场面的反差似乎更能突显那种荒诞感,更易于表达艺术家深刻的思想。艺术家把不可思议的反常的意象组合在一起,似乎直指心灵中最神秘的刹那之感。这就摆脱了传统绘画创作中的合逻辑性与合目的性,走向了反逻辑与非理性。由此来看,李家田想要在虚与实、梦境与现实之间保持平衡,用隐喻的方式表达人们那种荒诞的心理体验。
(二)畸形的人性审美观念
身体的商品化。身体作为一种天然存在本身是最为高尚的存在,而在消费社会中,身体也伴随商品流入到市场上作为一种商品而存在,而一旦有商品性质的成分爬进我们的身体,身体就不可避免地与社会出现异化。以女性身体为例,“这种异化并不仅仅停留在物品对身体的掩埋上,而是指‘身体的一切具体价值(能量的、动作的、性的)实用性价值向唯一一种功用性交换价值的蜕变……”[2]“身体,尤其是女性身体……构成了与其他功用性物品同质的、作为广告载体的物品。”[3]如当下车展中的车模,所谓车模现在已经成为车展上的一大亮点,即人人所熟知的香车美女。除此之外,还有一些利用身体的商业性广告也不断冲击着女性的身体,“一个泳装美女搔首弄姿地拨弄着某一代言的商品——一部手机、一部相机,或一台手提电脑。”[2](187)对于身体的利用并不是完全错误,模特所带来的直观表现在一定程度上可以使外界更加体验到某件商品的价值,正如明星代言一样,这并非是绝对禁止的。然而,诸如香车美女类对于女性身体的利用就已经超越了传统意义上的身体表现,这样以女性身体作为现代消费社会的带动因素本身就是一种错误的价值取向,而这种趋势使女性的身体形象逐步沦落为一种带有嘲讽意味的商品,反而成为对于女性身体的亵渎。由此可知,“身体在当下发达的视觉文化体系中,主要是作为一种诱人的符码式‘景观’而存在的。”[2](105)而这种带有危险性意味的景观则是对女性身体极大的不尊重,这种不尊重追溯其根源还是由于潜藏着的人性恶欲所致。
另一方面,身体和灵魂是在相互伴生中并且只有相互依存中才能得以发展。“人类的身体是人类灵魂的最佳图画。”这是路德维希·维特根斯坦曾经对于灵魂与身体的判断,还有威廉·詹姆斯所主张的:“完全脱离肉体的人类情感是不存在的。”从精神的产生角度来看,个体的喜怒哀乐的情绪以及对于外界世界的看法感受甚至感性和欲望,都是来自于我的身体甚至会深刻地影响到身体,比如,“心情和思想影响吃、喝与消化的方式,这些方式随后又交互地影响我们的精神状态……与其说身心之间存在相互作用,不如说我们的身心是一个相互作用的整体。”[1]这种内在的体验是“我”的另一部分,这种个体内心的每一种感受都是发端于大脑,大脑是人类思想的储藏室而大脑又是属于身体的一种感官,这样就很直接地表现出身体与精神的内在关系。此外,从精神的表现途径看,个体自身所产生的所有感受都要通过身体所表达出来,无论通过肢体动作还是情绪表达,都要必不可少地经由身体来传递。所以,“简而言之,灵魂内在于身体之中,并不由于身体仅仅是身体;但由于身体是超验的,它已经在身体中表达和显现了它的本质。”[1](253)这种内在精神的产生和表达都要靠身体来表现,这是身体与精神辩证关系的又一表现。
自舒斯特曼提出“身体美学”一词以来,很多学者身体美学的辩论各不相同。无论哪种理解究其本质还是回归人性自由的一种方式。舒斯特曼曾经认为,身心统一的水平深深依赖于社会条件,因此,这种统一可以作为一种尺度来衡量文化的质量,他指出:“文明程度越高,单纯的身体和单纯的身体精神行为就越少。”[1](259)因此,它谴责社会对于单纯的体力劳动和单纯的智力工作之间的尖锐区分,因为这两个极端都反映了对身心整体性的背离。面对中国社会转型期出现的各种社会问题,比如工具理性控制下被束缚的灵魂以及资本逻辑主导下被麻痹的心灵信仰等,都是社会文明所带来的社会弊病。正如恩格斯所提出的,文明的向前推进既是一种进步又是一种堕落,当下中国社会转型期出现的问题正是文明和人性自由相碰撞的后果。所以,在社会转型期的背景下实现身体的自由就是实现人性自由,从身体美学角度而言,就是要在现实社会环境下,使身体在现实生活中回归自由,实现身体本体的价值意义。
由此,异化的身体符号作为一种异化现象、畸形的审美观念作为一种异化成因是辩证统一的。符号化的身体折射出的畸形审美观念的内在自我辩证则是人性无休止的物欲和人性本能的爱欲之间的辩证。人一方面被物欲横流的社会所蒙蔽一味追求物欲,另一方面又本能地向往人性自由,由此人性便在二者的相互撕裂中出现分裂,反映在身体美学中,身体的异化则是二者无法达到平衡时必然出现的结果。无论哪种辩证,归根结底就是人性自由的束缚与自由的渴望之间的矛盾。由于身体美学的“身体”不同于人的肉体,它是精神与躯体的联合体,所以,不能只从单纯肤浅的肉体意义上进行审美,只对纯肉体的审美是片面的、异化的和不完整的,因为“欲望和快感仍然可能被插入消费主义的槽模。”[2](282)所以,必须从辩证的角度出发,在适度的原则基础之上,使人性本身对于身体的审美符合社会要求和自身发展。
三、回归自由——身体本体价值的审美辩证
两位女生进去了,还不到五分钟便一个个垂头丧气,耷拉着脸出来了。前面二个男生也进去了,一个垂着头出来了,一个趾高气扬地出来,望了望还在等着的殷明,露出一种蔑视的笑,走了。殷明看着他的这副表情,不禁紧张起来。轮到他了!
从性别来看,男生的社会期望显著低于女生的社会期望。从年级来看,随着年级升高,社会期望逐渐降低。从发展过程来看男生社会期望的发展以两个年级为单位呈现出一种阶梯性下降的趋势,女生社会期望的发展呈现出一种平缓的线性下降的趋势。见图1。
(一)身体本体价值的内在意义
就身体美学的本体意义而言,身体美学的含义可以理解为:对于身体的认知过程中隐含着的对于身体的审美认知和审美判断。身体美学本质意义的真正实现,其核心只有一个:自由,即身体(欣赏的人与被欣赏的人)的自由与审美(美是自由的象征)自由本质相互吻合。但是在社会转型期的身体美学是异化的审美,人的身体和审美观念的分裂导致人性整体的分裂。尤其对当下中国社会转型期而言,人们在物欲横流的环境中逐步迷失自我。身体的本体价值的内在意义就是致力于身心和谐,以图挽救麻痹、符号化的僵死躯体,实现超脱利欲的状态,实现人的完整性,以实现人性自由。由于审美的本质是人内心本真的快乐所引起的自由感,即美是自由的象征,所以,审美的人就是完整的人和自由的人。基于自由角度出发,要实现身体美学的本体价值必然要提高自身的审美认知,以超脱文明对人的控制,同时抛却身体的世俗化,使身心在现实条件下切实融合,成为灵肉一体、感性理性相结合的共同发展的人。“人体本来就是活生生的血肉之躯,是感性形式与精神内容的统一。观照中的人体是文化的符号,它通过审美传达关于人的信息,这种信息不是纯感性形式的,也不是纯精神内容的,而是两者统一的信息,只有这种信息才是真正关于人体的。”[6]要使身体美学真正具有意义,就必须克服对于身体的庸俗化理解,在现代消费社会中为身体寻找一份可真正实现和栖息的净土,以真正实现身体美学关于身体的真正价值所在。
(二)身体本体价值的外在意义
身体美学的身体不只是支撑个体得以生存的物质载体,同时也是传递美和表达美的艺术载体,但表达的方式要结合身体的外形与心灵的统一,使外在的形体更好地表达人的内在精神和心理活动,这就要将身体的表现价值上升到艺术层面,使其实现其原有的艺术价值意义,同时也是这种精神与形体的外在结合中反映出当代社会的文明及个人人格,因为,“艺术表现的诸因素都是为了突出人。”[6](89)和上述提到的女性身体商品化现象最大不同的是,这里的人体审美的体现不涉及任何功利性,也就是完全从身心健康发展的角度出发展现人体美,这和康德对于美的定义极其吻合,即“无目的的合目的性”,这一点也是当下社会人们对身体进行审美判断的根本出发点。比如芭蕾舞、拉丁舞等诸如此类的对于身体训练、展示形体美的舞种,画家笔下形成的活灵活现的艺术模特,甚至是人体艺术的独特魅力等,都是对于身体的艺术价值体现。这种对身体的重视完全出于对形体美的欣赏及享受,以体验这种有美丽的身体所带来的高尚的视觉享受和审美体验,这样的身体的强调是身体艺术价值的表现之一。像这种对于外在形体的重视可以追溯到遥远的古希腊,“希腊的人体艺术是人的崇高性的形象体现,是艺术上自由探索和创造的结晶。”[6](74)总而言之,身体不是一种物体,而是一种独特的艺术品,而艺术品最大的特点就是不带任何功利性和利益意味,仅仅是通过满足视觉欣赏而满足心灵对于精神自由的渴望。这不仅是身体的表现形式,同时也完成了身体美学的本质意义,实现人类本身存在的审美需求及审美情感,实现自身和社会双重并进发展。
从相似相容的角度看,接枝SAN与基体SAN树脂结构相同情况下接枝部分的增容作用最好,橡胶相分散更均匀,产品冲击强度最高。Kim等[7]研究发现,当基体SAN树脂中丙烯腈含量变化时,橡胶颗粒的分散状态有明显的变化。接枝部分丙烯腈含量与基体SAN树脂丙烯腈含量之差变大时,橡胶颗粒更容易凝聚,橡胶相增韧效果下降。试验发现:接枝橡胶与SAN树脂共混时,橡胶相分散状态良好,而与PS树脂共混时,橡胶相出现凝聚现象,说明丙烯腈含量对橡胶相分散起到关键作用。
身体是一种感觉灵敏的并且有意图的身体,它提醒人不断反思生命并且在反思中克服人性的弱点,实现人性完整。自由是贯穿于身体美学的主线,身体美学的实践就是寻找自由回归自由的过程,以审美的方式实现对于身体的重新解读成为当代中国社会转型期异化状态的救赎。
参考文献:
[1]理查德·舒斯特曼.身体意识与身体美学[M].周宪,高建平,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11:259.
[2]廖述务.身体美学与消费语境[M].上海:上海三联书店,2011:186.
[3]鲍德里亚.消费社会[M].刘成富,全志钢,译.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08:146.
[4]汪民安.身体的文化政治学[M].郑州:河南大学出版社,2004:227.
[5]马尔库塞.爱欲与文明[M].黄勇,薛民,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06:147.
[6]高小康,张节末.人体美学[M].上海:上海文化出版社,1990:12.
中图分类号: B83-69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2-8254(2019)01-0071-05
收稿日期: 2018-09-28
基金项目: 辽宁省社会科学基金项目“辽宁省高校马克思主义学院重大研究方向立项”的阶段性成果;辽宁省社会科学基金项目“唯物史观三重实践基础的文本梳理与解读”的阶段性成果
作者简介: 刘晨晔(1963—),男,辽宁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从事马克思主义现代社会发展理论、社会转型期公民价值观教育等方面的研究;杜立(1992—),女,辽宁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硕士研究生,从事思想政治教育与美学研究。
(责任编辑 温艳华)
标签:身体美学论文; 辩证法论文; 社会转型期论文; 本体价值论文; 辽宁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