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验教学中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培养_创造性思维论文

刍议实验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刍议论文,创造性思维论文,培养学生论文,教学中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在化学实验教学中,教师要善于激发学生心灵深处那种强烈的探索欲望,让学生对化学实验产生浓厚的认识兴趣,学生的精神生活才会丰富,思维才会灵活多变,这就为创造性思维的培养敞开了大门。因此兴趣是学习的先导,求知的动力、成功的关键。可采用下列方法设置教学环节。

a.演绎—验证—分析。

演绎是由一般原理推出特殊情况下结论的推理方法。在学习新问题之前,学生通常习惯根据已有的知识经验去进行推断,教师应及时把握学生这种心理,引导学生用实验验证;当演绎的结果没有被验证时,就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此时教师在进一步启发学生认识新事物的同时,恰当地渗透创新意识,安排刺激思考的情境,提出引起思考的问题,便可在学生的头脑中架起求知欲与创造思维之间的桥梁。

例如,从SO[,2]的组成与结构上可以断定是一种酸性氧化物,将其通入石蕊试液中现象怎样呢?学生会演绎出“紫色石蕊试液会变红”的结果,而实验的结果是“紫色的石蕊试验液变红后又褪色”。学生的好奇心得到了极大的调动,萌发了探索的欲望,在这种条件下,教师可引导学生回忆氯气通入紫色石蕊试液的现象,学生便会得出“二氧化硫也具有漂白性”的结论。教师再接着指出这种演绎仍有问题,并进一步指出氯气与二氧化硫通入石蕊试液,使石蕊试液先变红再褪色的不同之处:一是起漂白作用的物质不同;二是漂白原理不同,前者是由于次氯酸的强氧化性,产生的漂白作用是不可逆的,而后者是由于二氧化硫与有色物质结合生成不稳定的无色物质,这样的漂白作用是可以逆转的。然后提出问题:如何证明SO[,2]与有色物质结合生成的无色物质是不稳定的呢?这又进一步调动了学生的求知欲,通过讨论最简单易行的方法是将形成的无色溶液加热。验证的结果是:“无色溶液又恢复为红色”。从而验证了同学们要证实的结论,最终使他们获得了求知与探索方面的极大满足。

b.探索—分析—归纳。

探索性实验就是学生凭自己的知识、经验和能力去设计实验方案,要自己去“发现”未知的知识或规律。在中学化学实验教学中适当增加一些探索性实验或使一些验证性实验带上“探索”的色彩,对于促进学生智能发展和培养创造性思维能力具有重要的作用。因为创造性思维的前提是要求学生不仅广泛地运用已掌握的知识,而且要克服以往经验的障碍,脱离思维的习惯过程,解决现有知识同问题情景要求之间的矛盾。

例如,对于“在2mol/L醋酸铵溶液中投入镁条”这一实验,首先引发学生联想的是:镁条与冷水反应的现象,水显中性,而醋酸铵溶液也显中性。进而作出推理思考:醋酸铵溶液中投入镁条后,反应现象应同镁条与冷水反应类似,不会有气泡产生。但在实验过程中经过仔细观察,镁条与醋酸铵的反应比与冷水反应剧烈得多,且有明显的气泡产生,此气体能使湿润的红色石蕊试纸变蓝,说明为氨气。意料之外的现象诱发学生自觉地寻求合理的解释,经教师点拨、讨论得出结论:镁条与冷水反应慢是由于镁条表面形成的氢氧化镁难溶,阻碍了镁与水反应的连续进行,而铵离子浓度较大时可促使氢氧化镁不断溶解,从而使镁与水能不断反应。

利用这个探索性实验,可以将新旧知识的矛盾摆在学生面前,使他们带着要解决问题的迫切心情去学习,促进了学生创新意识、创造思维的形成。

在化学实际教学中我们要设置不同的教学情景,激发学生求知欲,增强常规化学实验的“探索性”,开展教学实践活动,培养创造思维,开拓视野,鼓励学生手脑并用,勇于创新,把学生培养成具有创新精神的一代新人。

标签:;  ;  

实验教学中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培养_创造性思维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