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心理学视角的行为金融学研究综述论文

基于心理学视角的行为金融学研究综述论文

基于心理学视角的行为金融学研究综述

韩 森

(哈尔滨工程大学,黑龙江 哈尔滨 150001)

摘 要 :随着金融市场上越来越多“未解之谜”的出现,经典金融学理论关于市场理性的论断受到了质疑,行为金融学这一新兴学科通过将心理学研究与金融学研究相结合,使投资者在决策过程中所表现出的行为能够得到很好的解释,同时也能够准确预测投资目标与趋势。本文对行为金融学的概念、理论基础和发展历程进行简要论述,通过认知、情绪情感和社会心理学对行为金融学进行简要探讨,阐述行为金融学在经济市场上的应用,最后对行为金融学做出简要评价。

关键词 :行为金融学;认知;情绪情感;社会心理;决策

一、行为金融学概述

(一)概念

行为金融学是金融学与心理学相结合的产物,是一门交叉学科。它主要研究投资者在决策过程中所发生的认知、情感、态度和动机等心理特征(饶育蕾,2003),从而解释和预测金融市场的发展趋势。其主要研究思路是分析市场主体在金融市场中出现的异常行为,探索市场主体在金融市场中各种行为的特征,最后尝试建立能正确反映市场主体行为和预测市场运行状况的模型。

(二)理论基础

行为金融学主要理论基础分为心理学和金融学两个部分。

心理学上认知是指人们获得、加工和应用信息的过程,在投资过程中所产生的情绪情感和心态大致分为四种:过于自信、避害大于趋利、追求时尚与从众心理、减少后悔与推卸责任(曾康霖,2003)。过于自信是指在决策过程中,投资者的判断力被过分高估,最后成功的概率往往低于把握的概率。避害大于趋利是指在投资决策的过程中,相对于追求利益,投资者更追求的是怎么避免损失或者把损失降到最小,可见投资者对利害的权衡具有不均衡性。人是社会性动物,人与人之间的相互影响可以改变很多事情。在投资领域,不同的偏好影响着不同的选择,追求时尚与从众心理成为金融投资的一个重要影响因素。任何投资决策的失误都避免不了会产生后悔情绪,为了降低后悔情绪产生的概率,投资者们会通过比较各种决策方式从而选取最优方式,对他们而言,哪种决策方式更不容易后悔哪种决策方式就是好方式。例如委托别人进行决策、跟随别人进行决策等等都可以避免后悔情绪产生以及推卸责任。

金融市场上并不存在绝对理性的投资者,投资者们也并不是完全按照数理意义上的追求最大利益效用化进行投资决策,追求的更多是主观价值最大化。

金融学理论基础主要是前景理论、行为资产组合理论和行为资产定价理论(梁立俊,2006)。前景理论说明在同样条件下,投资者对盈利带来的喜悦感受要小于损失带来的痛苦感受。由Hresh Shefrin&Meir Statman(2000)提出的行为资产组合理论是一种既可追求利益进行风险投资,又可保障最低生活水平进行无风险投资的资产组合投资行为理论。行为资产定价理论是指结合心理学的研究发现对资产价格进行推导的理论。

二、行为金融学发展过程

商业银行风险管理是商业银行运行的核心环节,能否防范化解重大风险事关商业银行经营成败。商业银行风险主要有信用风险、市场风险、操作风险和流动风险等多种风险(黄鹤舟,2006)。其中信用风险在我国商业银行中表现出系统而稳定的特征。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商业银行面临的风险越来越复杂,然而我国在银行风险管理方面处于弱势,信用评级系统比较简陋。

商务英语翻译作为贸易时代发展的产物,在传递商务信息的过程中有相应流程,每个流程按序进行才能确保整个翻译活动的正常运行,促进贸易双方交易的顺利开展。

20世纪50年代以前,亚当·斯密提出“经济人”概念,并把“理性”作为经济活动的前提,随后凯恩斯提出“动物精神”(即人的非理性行为)用以解释投资的周期性(梁立俊,2006)。其代表作《通论》被认为是研究资产市场的行为金融学的开端。1959年,西蒙提出“有限理性”这一概念,同年,Feather认为以往的决策理论都是期望效用模型的变种。1969年至1973年,行为金融学处于萌芽发展阶段,Bauman呼吁关注投资者决策行为中非理性行为,Lichtenstein&Slovic发表了《投机决策中投标和选择间的偏好反转》,Kah⁃neman&Tversky发表了《预测的心理研究》(程昆,潘朝顺,2004)。但在此期间,由于经典金融理论被推崇,地位不可动摇,行为金融学也经历了发展的低谷期。

研究表明,人们存在过度自信、厌恶后悔和损失和模糊性规避等情感特征(骆佳佳,2012)。过度自信是指在决策过程中,投资者的判断力被过分高估,最后成功的概率往往低于把握的概率。通常成功归因于自己,失败归因于外部环境。厌恶后悔和损失是指人们在犯错之后感到后悔的痛苦远大于犯错引起的损失带来的痛苦。模糊性规避是指相对于不确定的东西人们更倾向于选择确定的东西。这些心理特征能够很好地解释投资者的非理性行为,解释金融市场上出现的“未解之谜”。

三、行为金融学与心理学

经比较选择:①单位用水量支撑的地区生产值(万元地区生产值用水量的倒数)指标,反映用水综合效益。②农田灌溉水利用系数指标,反映区域农田用水效率。通过这两个用水效益和效率的指标综合反映区域在水资源利用方面的节约保护状况,且有统计数据可用。

众所周知,行为金融学是经典金融理论与心理学研究成果相结合产生的一门新兴学科,以往研究表明,仅用经典金融学理论无法解释金融市场出现的“未解之谜”,因为经典金融学理论对经济活动的设定前提是“经济理性”,这个假定前提把非理性部分,即人的心理现象过滤掉,所以经济学家们逐渐重视投资者的心理现象。本文将从认知、情绪情感、社会心理三个部分阐述行为金融学与心理学之间的联系。

(一)行为金融学与认知

行为金融学在证券投资市场上的应用主要有两种策略:防御型策略、进攻型策略。这两种策略牢牢把握住投资者的心理特征,即要么追逐利益要么避免后悔,通过控制认知偏差和情绪反应来帮助投资者做出正确的投资行为。

前景理论是应用认知研究产生的另一个重大研究成果。通过建立函数模型,经济学家们发现投资者在决策过程中比起追求最终财富水平更在意收益和损失,“尤其避害而趋利”;对损失厌恶但风险喜好,反而对收益风险厌恶;产生“确定性效应”即对越可能发生的结果赋予越多的权重,这也就说明人们在购买保险时倾向除掉高成本的小型保险(刘敏,张强,2008)。

心理学研究还发现人们会根据事件结果来修改自己的信念。如果事件结果是成功的,人们会为了证明自己的英明而向上修改信念,反之事件结果是失败的,人们为了自我安慰而向下修改信念,避免后悔。

(二)行为金融学与情绪情感

情绪情感是人对事物是否符合需要而产生的态度体验,不同的是情绪是短暂而强烈的反应,情感是持久而稳定的反应。

李攀攀(1996-),男,四川工商学院电子信息工程学院学生,主要研究方向为嵌入式系统。E-mail:2381702292@qq.com。

国家可以进行宏观调控,规范投资市场,科学引导投资者行为,调整投资政策,提高投资者信心,促进金融市场的健康成熟发展。

20世纪80年代以来,行为金融学的发展日益繁荣。随着EMH不再能解释市场中出现的异常现象,例如“股权溢价之谜”,即美国股票相对于国债在过去的一个世纪里收益要超出很多,但是投资者却更愿意投资国债,以及“封闭基金之谜”“期权微笑”“倾向效应”“过度反应”等等(刘敏,张强,2008),行为金融学的地位就变得越来越重要,其理论基础也得到不断发展。1985年DeBondt&Thaler合作发表《股票市场过度反应了吗》被认为是行为金融学复兴的开始(熊昊平和贺实华,2007),经济学家们也将研究重点逐渐转向个体投资心理与行为。在21世纪的开始,行为金融学最终被经济学领域接受、认同,取得独立地位。

(三)行为金融学与社会心理

人类是社会性动物,是社会活动的主体,人与人之间相互交往、相互影响促使群体产生相近的行为甚至产生从众心理进而抛弃自己的生活习惯,这其中最典型的现象就是羊群效应。羊群效应也被用来形容从众心理。在一个群体中,群员之间心理相互影响,行为相互模仿,造成的影响是无法控制的,这种影响主要通过情绪和行为进行传染。此效应能够很好地解释金融危机和金融泡沫的出现。

四、行为金融学的应用实践

(一)行为金融学在证券投资市场上的应用

心理学上,认知指获得知识、应用知识的过程或信息加工的过程,包括感觉、知觉、记忆、思维、想象和语言。由于个体不同质且获得、加工的信息程度不同,在认知决策过程中会产生偏差,例如代表性法则:代表性法则以“小数定律”为主要特征,即通过小样本的特征来推断总体的特征。这种认知方式直接通过某一特征来推断事物的整个结果虽然有利于简化问题,但有时会造成严重偏差,因为影响事物发展的因素多种多样。在股票市场上,惯用代表性法则的投资者对一系列好消息过度推断,一旦发现现金股利发生变化后,马上对股票进行买卖,从而使股票价格与现金股利不相适应。可支配法则指人们根据已有信息来判断事件发生的可能性,无论记忆的难易程度还是记忆的多少都不再搜索新的信息。锚定与调整法则指人们在没有足够信息的支撑下,只选取一个参照点,经过一系列的调整最终得出结果。这个原则在金融市场上有很多体现,例如股票市场崩溃,其原因可能是股票的真实价值并不明确,唯一可以作为参考的只有过去的价格,不同的初始值具有不同的结果,所以产生崩盘现象。

采取防御性策略的投资者大多数为个体投资者,因为个体投资者在经济实力、市场资源、信息处理上的优势相对较弱,所采取的策略也较为保守,风险较小。此外,个体投资者没有专门的机构进行咨询和指导,同时受社会心理的影响,他们更容易盲目投资。为了解决这种盲目投资问题,个体投资者应加强自身金融知识储备,把握金融市场运作规律,对市场现象进行准确分析,积累投资经验,而且对他人成功经验进行理性借鉴,结合自身实际进行投资,切忌盲目跟风。

相反,机构投资者采取的多是进攻型投资策略。因为他们投资经验更加丰富,金融知识更加夯实,资金实力更加雄厚,咨询机构更加专业。机构投资者内部的风险防控与监督管理能够有效控制投资者的认知偏差,规避损失与后悔的发生。但是,这并不意味着投资者完全理性,不存在心理认知偏差,可见对职业经理人的培训显得格外重要。

情绪对经济的影响最直接的表现来源于情绪对股市的影响,赖凯声(2014)等人曾对此做过具体研究,他们把情绪分为主体情绪和社会情绪两个部分。主体情绪直接影响投资者决策,积极情绪下做出的决定越积极,消极情绪下做出的决定反而更消极,甚至与决策无关的情绪也能影响结果。这种现象表现在股票市场上是影响股票的买入与售出,越是积极情绪越是促进股票的买卖。社会情绪间接影响投资者决策。研究发现,社会情绪通过人际关系影响投资者决策,人际互动越多的投资者越容易投资股票。此外,从众心理和情绪传染也驱使社会情绪对投资者决策产生影响。情绪影响股票的买入与卖出使股票供给与需求产生变化,这种变化反映在股票价格上,所以情绪对股票市场也具有一定的预测作用。

部分医学人员认为临床路径减少了自主权,限制了临床思维和创新能力。临床路径是为特定病种的通常情况设计的,考虑到心血管外科疾病已经将不稳定性心绞痛、室间隔缺损、主动脉瓣关闭不全等纳入单病种,但心血管外科还有很多疾病,存在复杂性和个体差异,允许有变异或退出路径,因此在实施临床路径时要引导住院医师善于发现问题、分析变异并及时处理。

(二)行为金融学在企业融资上的应用

我国证券市场体制发展不完善,上市公司内部治理结构混乱,导致上市公司普遍存在股权融资偏好(滕春强,2005)。这就意味着上市公司要运用行为金融学理论把握投资者和机构的认知特征进行合理竞争。然而,我国当今经济量的发展已经取得极大的进步,质的发展正处在关键转型期,企业更要抓住时机进行持续稳定的健康发展。

“知己知彼,百战不殆”,上市公司应该利用行为金融学理论抓住竞争对手在融资过程中的心理与行为,并对此进行分析以形成系统科学的理论体系,用来指导融资过程。在实际制定策略的过程中,要结合市场环境、经济结构、竞争结构综合考虑。研究发现,竞争市场上主要有短期融资和长期融资两种方式,例如以价格进行主要竞争方式的融资过程,投资者通常为了规避风险而选择长期融资方式,因为市场短期融资并不会收到良好的效果(孙金焕,2015)。

(三)行为金融学在银行风险管理上的应用

行为金融学由行为经济学中发展而来,本文以20世纪80年代为界限将行为金融学发展历程分为两个部分。

应用行为金融学理论建立商业银行风险管理体系势在必行。首先,分析投资者心理。通过精准分析投资者心理,管理者能够获得有效的投资信息,做出符合双方利益的投资方案,互利共赢获取投资者的信心,掌控金融管理体系,防范风险发生。其次,充分建设风险管理体系。在建设风险管理体系过程中,选择关键性、稳定性、敏感性和可量性因素作为风险指标并要对风险指标进行评定加权;确定规则的、详细的、机械的风险度量;划分风险等级并确定临界值(黄鹤舟,2006)。最后,严格运行风险管理体系。投资者要科学应用市场信息,正确处理投资心理,把握市场规律做好风险管理,管理者加强对体系的监管,完善运行制度,提高自身业务能力运行风险管理。国家加强宏观调控,正确引导,利用银行资金进行风险处理。

五、行为金融学的价值与不足

随着经济的发展,金融市场上出现越来越多经典金融理论无法解释的现象,例如跌价使卖出行为增加,此时行为金融学应运而生。行为金融学的产生使经济学家们逐渐重视人的非理性行为,关注人的心理现象,历史性地承认股票市场并不是“死物”,是具有主观性的“活物”。把人的心理现象和行为作为经济活动的基础,对经典金融理论提出质疑,纠正了经典金融理论的错误是行为金融学最重要的价值。Thaler(1999)曾预言行为金融学这个词汇即将消失,因为它将变得不会再有争议,未来经济学家们已经习惯于思考人的心理与行为对金融市场的影响,并会把心理与行为因素习惯地纳入数据模型中,否则他们将被认为是非理性的(饶育蕾,2003)。

高校毕业生学业管理工作是在不断发展变化的,尤其是进入“十二五”时期面临着更多的挑战和机遇,高校教务管理人员的管理工作可谓是任重而道远[5].因此,我们要最大限度地利用高校教务管理信息化控制功能,实践“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更好地为学校的管理工作做出努力.

虽然行为金融学为经济发展提供了新思路,但由于其发展的历史尚短,存在一些明显的不足。行为金融学用心理现象来解释股票市场的发展,并且经过多年的发展总结出哪些心理现象会产生哪些市场现象,但是并没有系统地指出怎样才能避免不利于投资的心理现象,简而言之,行为金融学并没有发展解决问题的方法。此外,行为金融学缺少研究的框架和范式,由于其研究的心理特征受多种因素影响是无法控制的,所以建立独立的研究框架比较困难。同时,行为金融学的理论也有相互矛盾之处,例如,它认为市场是非有效的,但随着行为金融不断克服了异常的金融现象,市场又变得有效了。

1.推行青年干部历练制度。目前新录用的青年干部由于业务不够熟悉,给税收管理带来很大的困难。因此要大力推行青年干部历练制度,通过多岗位锻炼,培养青年干部工作技能,激励青年干部勇挑重担,多干事、能干事、干成事,不断提高工作效率和执法水平。

六、结语

哲学上讲事物是不断发展的,其发展的道路是曲折的但前途是光明的。行为金融学动摇了经典金融学理论的基石,为金融理论发展开辟了新的道路,但由于其自身存在的不足,并不能取代经典金融理论的主流地位。未来的发展既有可能是行为金融借鉴经典金融完善金融理论,从而出现一套更加完美的金融理论;也有可能是行为金融和经典金融相辅相成、互相促进、共同发展。总而言之,金融学与心理学的关系将会变得越来越密切。

传统的组卷方式通常是教师组卷完毕后便整合试题、印刷。智学网下的组卷,为了方便教师网络阅卷,需要专门制作答题卡。在制作答题卡的环节中,教师需确定大、小标题,每题分值、各类型题目次序,同时为方便后续界面切割,还需综合考虑版面分割问题。确认完毕后,生成答题卡。

参考文献

[1]程昆,潘朝顺.行为金融学发展研究[J].华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3(02):54-61.

[2]黄鹤舟.现代商业银行风险管理分析——基于行为金融学理论[J].市场周刊:理论研究,2006(10):69-71.

[3]骆佳佳.行为金融学的心理学基础[J].现代物业(中旬刊),2012(03):84-87.

[4]赖凯声,陈浩,乐国安等.情绪能预测股市吗?[J].心理科学进展,2014,22(11):1770-1781.

[5]梁立俊.行为金融学学科发展研究综述[J].经济经纬,2006(06):126-128.

[6]刘敏,张强.从心理学角度解读金融“不解之谜”[J].商场现代化,2008(06):374-376.

[7]饶育蕾.行为金融学的意义与应用前景[J].管理评论,2003,15(05):26-29.

[8]孙金焕.试论公司融资中行为金融学的应用[J].现代营销(下旬刊),2015(08):117-118.

[9]滕春强.行为金融学视角下的上市公司融资行为分析[J].广西财政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5,18(04):35-38.

[10]熊昊平,贺实华.从经济心理学到行为金融学的百年回顾[J].经济研究导刊,2007(04):63-64.

[11]曾康霖.解读行为金融学[J].经济学动态,2003(06):29-32.

中图分类号 :F830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5477(2019)03-0050-04

收稿日期 :2019-01-28

作者简介 :韩 森,女,哈尔滨工程大学。

(责任编辑:刘婵婵)(校对:SHT)

标签:;  ;  ;  ;  ;  ;  

基于心理学视角的行为金融学研究综述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