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2013年,中国已经成为了世界上最大货物贸易国家,但贸易质量还有所不足,如何成为贸易强国成为目前发展的主要问题。面对经济全球化,张幼文(2015)认为全球化经济的最重要基础是国际直接投资,进而认为国际直接投资的本质是以资本为载体的生产要素的国际流动。
对于传统的要素流动研究,国内外已经有了许多结论,但是也越发发现其中的不足。总的来说,普遍认为劳动力的流动已经不能给我国带来较大的发展,要素流动带来的收益低,而且对于我国的产业升级有不利的影响。对于要提升全球价值链地位的中国来说,创新能力成为技术发展的重要保障。
而近年来创新要素在区域中的流动规模逐渐增大,创新要素的区间流动有利于使得创新资源在区域间合理配置,促使创新合作网络的构成,进而也有利于推动经济社会金属的发展和生产率的提升。当前的研究认为,创新要素的流动已经使得国际贸易产生了新的特征,通过对研发人员和资金投入等R&D要素的计算,得出创新要素可以促进本国生产率的提升,结局经济转型等问题,提升我国的要素收益,有利于跨国公司的发展,进而提升我国在全球价值链中的地位。
国家竞争优势的作者波特把生产要素分为初级与高级两种。初级生产要素包括天然资源、气候、地理位置、非技术工人与半技术工人、融资等;高级生产要素则包括现代化通信的基础设施、高等教育人力以及大学研究所等。初级生产要素不再重要,主要是因为对它们的需求减少,供给量却相对地增加,而且跨国企业已能通过全球市场网络取得,从而其地理位置也不再重要。高级生产要素对竞争优势的重要性高多了,企业要获得高层次的竞争优势,就必须凭借高级生产要素。近年来,创新要素在区际间的流动规模逐步扩大。创新要素的区际流动有利于优化创新资源在区域空间的合理配置,加速区域创新合作网络的形成,进而也有利于推动社会技术的进步和生产率的提升。许多学者将目光放到了有关创新要素流动的研究上。
对于全球经济发展新趋势,产业结构重组,对于生产要素的国际间流动也产生了新的影响,要素流动也就有了新的特征。马名杰(2016)与那军(2011)认为当前的特征有:研发模式向全球化和专业化发展;由张幼文,梁军(2007)和王岚(2016)可以看出高级要素的所有者以资本形式向的要素国家集聚,使得中国劳动力要素结构发生变化。Branstetter L G, Fisman R, Foley C F(2006)研究了美国的跨国公司,认为美国的跨国公司应当改变海外知识产权制度,大幅度增加向转型国家的技术转让。
特别的,国内学者通过研究我国的国内创新要素的流动及投入,得出了许多结论,首先有创新要素的投入促进了我国生产力的提升。李红阳(2017)得出了R&D投入存量对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均显著为正,而王钺, 刘秉镰(2017)通过对区域间创新要素的流动研究得出R&D资本的跨区域自由流动对我国全要素生产率的提升有显著的促进作用。R&D人员的流动对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并不显著。吴杨伟, 王胜(2017)说明我国大力引进资本和技术等高级要素与本国土地、劳动力等低级要素相结合,实现了经济和贸易长期高速增长。
一些学者通过测算得出我国可以通过培育高级要素来解决经济转型等问题。戴翔 ,张二震(2015)认为由之前的低端要素驱动向高端要素特别是创新要素驱动转变,是藉此提升我国在全球分工中地位的需要;王岚(2017)得出中国参与GVC分工的环节正在向着高技术劳动密集环节移动,正在附加值更高的环节或链条上与其他国家形成生产共担关系;此外,卓乘风,邓峰(2017)创新要素的流入可能会开辟一个全新的领域,催生流入地新兴技术产业的发展,推动地区产业结构升级。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此外还有学者研究出了创新要素可以带来更多的收益。如马飒(2013)跨国企业通过直接投资实现资本、技术、高端人才、品牌以及国际营销网络等生产要素的跨国流动,以便在某个东道国获取更高的要素收益。雷达, 赵勇(2016)要素收益的主要来源是不同层次生产要素收益率的差异,要素收益的高低反映的是要素资源的动员、转换和配置能力的高低。
创新要素的流动也与地区间的创新绩效有关,许冠南, 潘美娟, 周源(2016)得出R&D 强度相似性对国际知识流动有影响,可见在特定情境下的新兴产业内,企业研发强度的投入对国际知识流动仍存在影响,重视对研发强度的投入有利于提升企业间的国际知识流动。而卓乘风,邓峰(2017)通过研究地区政府与R&D要素之间的关系,得出R&D人员和 R&D资本区际流动会对流入地的创新绩效有显著的积极作用; 政府研发支持能有效促进 R&D人员流动发挥其创新效应,而对于 R&D资本促进作用并不显著。
由于跨国公司是当前国际贸易的主要载体,也是研发的主要承担者,因此对于跨国公司的研究也必不可少。Caves(1982)指出:在那些研发(R&D)最为突出的行业中, R &D 与对外直接投资都集中于大公司手中,R&D 促进企业对外直接投资, 而对外直接投资也反过来促进 R &D 。伴随着国际资本的集聚 ,其他要素也随之集聚,这可以从跨国公司对中国的投资中反映出来。Hatzigeorgiou A, Lodefalk M. (2014)得出跨国公司在国外雇佣当地人而投资建设社交网络有利于该国出口,而且受雇佣的当地人的技术水平和受教育程度都有利于公司发展。张幼文,梁军(2007)认为在那些研发(R&D)最为突出的行业中, R &D 与对外直接投资都集中于大公司手中。马名杰(2016)也得出跨国公司主导全球创新资源整合,保持技术领先优势。
从现有的文献来看,普遍认为要素流动随着经济的发展有了新的特点,因此应当有新的理论和研究来指导国际间的贸易。越来越多的研究则开始聚焦到创新要素的流动上去。从当前要素流动的新特征开始,主要以引力模型来测算创新要素流动的影响。认为R&D要素的流动,可以提高生产力水平,但具体到各要素又有不同的影响;对于我国的产业结构升级,经济发展也有促进作用。对于创新要素带来的高收益以及当前跨国公司的大量投入,可见我国应当重视创新要素的培育与国际间的集聚。
参考文献
1.戴翔, 张二震. 要素分工与国际贸易理论新发展[M]. 北京:人民出版社, 2017.
2.张幼文. 生产要素的国际流动与全球化经济的运行机制——世界经济学的分析起点与理论主线[J]. 世界经济研究, 2015(12):3-11.
3.张幼文. 从廉价劳动力优势到稀缺要素优势——论“新开放观”的理论基础[J]. 南开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5, 2005(6):1-8.
4.戴翔, 张二震. 我国增长新阶段开放型经济的转型发展:目标、路径及战略[J]. 中共中央党校学报, 2015, 19(5):82-91.
论文作者:任杰
论文发表刊物:《城镇建设》2020年1期
论文发表时间:2020/4/3
标签:要素论文; 我国论文; 生产要素论文; 跨国公司论文; 国际论文; 生产率论文; 直接投资论文; 《城镇建设》2020年1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