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政治文化理论及其基本问题研究_政治文化论文

现代政治文化理论及其基本问题研究_政治文化论文

现代化政治文化理论研究及其基本问题,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理论研究论文,政治论文,文化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D0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5211(2004)06-0001-06

无论人们怎样去评价和标识历史,都会认识到,这是人类由愚昧走向文明的发展过程;无论人们怎样憧憬或设计未来,都会期盼一个经济发达、政治民主、社会进步、文化丰富、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新景象;而最能沟通历史、现实和未来发展的,最能表达人 们发展要求的,最简洁的、使用最多的概念非“现代化”莫属了!

现代化(运动)浪潮波涛汹涌,现代化理论起承转合,无疑都取得了辉煌的成果,在人们生活中的影响也越来越大、越来越重要。但也必须承认现代化的理论体系还很不完善,各国现代化实践都面临着许多共同和不同的问题。现代化运动,在经历了种种曲折和磨难之后,无论是落后国家的苦苦求索,还是发展中国家的孜孜追求,特别是发达国家现代化后的深深反思,都昭示人们:现代化的进程不仅是物质文明的高度发达,还要有精神文化的现代建构,更离不开政治文明协调进步;否则,就不可能实现真正意义上的 社会发展和人类文明的进步。不容置疑,我们所说现代化肯定包含着政治现代化,而政 治现代化是政治文明发展的一个标志,政治文化是社会政治制度、政治文明的主要内涵 。政治文化既是政治文明的卵巢,又是物质文明广义的内涵,更是精神文明的凝聚,是 现代化特别是政治现代化的基础内容,也是现代化理论的应有之意。因此,研究现代化 的政治文化,是现代化理论重要组成部分,是现代化综合发展理论和各类现代化实践的 深层次问题,对于完善现代化理论体系,指导现代化实践,是必不可少的;研究政治文 化在现代化进程中生成、运营、发展、作用,以及政治文化自身的发展传承逻辑,是政 治学现代化发展理论的应有课题;不仅对于现代化和政治学具有理论意义、学术意义, 而且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也是促进政治发展和政治现代化的重要的、基础性的工作; 特别是对我国当今社会主义现代化中的政治现代化和政治文化建设具有迫切的现实意义 。

国外早期现代化思想的渊源十分丰富,许多政治家和学者都有过论述[1],从亚里士多德的《政治学》到马克思的著作都有所阐述。不过,那时没有明确提出“现代化”的概 念,而往往使用“现代生产方式”“资本主义(生产)”“工业大生产”等词。最有影响 的现代化思想精神的基础性著作,当数马克斯·韦伯的《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2]。2 0世纪50年代,美国一批社会学家、经济学家和政治学家相继开展了现代化研究。1951 年6月,在美国社会科学研究会经济增长委员会主办的学术刊物《文化变迁》杂志社举 办的学术讨论会上,大家讨论了贫困、经济发展不平衡等问题,与会者认为,使用“现 代化”一词来说明从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的转变是比较合适的。1958年,丹尼尔·勒纳 出版《传统社会的消逝:中东现代化》一书,认为从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的转变就是现 代化。1959年,美国社会科学研究会比较政治委员会召开了政治现代化讨论会,随后出 版了《发展中地区的政治学》。至此现代化研究开始起步。

20世纪60年代西方陆续出版了一批有影响的现代化研究专著。如:《经济成长的阶段:非共产主义宣言》(罗斯托,1960),《日本和土耳其的政治现代化》(沃德和拉斯托,1964),《民主和专制的社会起源》(巴林顿·摩尔,1966),《现代化和社会结构》(列维,1966),《现代化的动力:比较历史研究》(布莱克,1966),《现代化:抗拒与变迁》(埃森斯塔特,1966),《现代化:增长的动力》(维纳,1966),《变化社会中的政治秩序》(亨廷顿,1968)等,现代化理论框架基本形成。

20世纪70~80年代,现代化理论面临诸多挑战,同时也得到全面发展,形成了五光十 色的现代化理论。主要流派有:结构功能主义学派、过程学派、行为学派、实证学派、 综合历史学派、未来学派等;从内容说主要有:(1)政治现代化理论,代表人物:伊斯 顿、阿尔蒙德、阿普特和亨廷顿等,认为现代化的主要特点是民主化、法治化、科层化 (官僚化)。(2)经济现代化理论,代表人物:罗斯托、弗兰克、格尔申克隆和库兹涅茨 等,认为现代化的主要特点是工业化、专业化、规模化。(3)文化现代化理论,代表人 物是:马克斯·韦伯、亨廷顿、阿尔蒙德等,认为现代化的主要特点是宗教世俗化、观 念理性化、经济主义、普及初级中等教育。(4)社会现代化理论,代表人物:帕森斯、 列维、勒纳和穆尔等,认为现代化的主要特点是城市化、福利化、流动化、信息传播。 (5)(个人)现代化心理理论,代表人物:英克尔斯和麦可勒兰德等,认为现代化的主要 特点是开放性、参与性、独立性、平等性。

西方对现代化研究,历时50年(主要集中在20世纪50~90年代),最终形成了经典现代化理论体系。尽管这种理论存在许多固有的缺陷,并因此受到种种批评,(例如,这种理论不能解释发达工业国家20世纪70年代以来的社会的发展变化等;20世纪90年代以后 ,后现代理论兴起,对其产生很大冲击)但是,它仍然被认为是用来阐述工业革命以来 人类文明的革命性变化的有力理论,其他任何一种社会科学理论都不可能完全取代它。

国内最早提出现代化的当数胡适,他在20世纪30年代就指出,“30年前主张维新的人,即是当日主张现代化的人”[3](有人认为,中国的现代化思想和运动最早的代表人物是魏源、林则徐、龚自珍,师夷制夷——洋务运动——戊戌变法——建立民国等都是现代化运动;即便如此也不矛盾,也只是理论和实践的起始时间不同)“五四”运动前后中国知识分子开始比较明确的讨论中国现代化的道路问题,只是当时的讨论大都是在中学或西学谁为主的文化的层面上兜圈子;20世纪30年代以后,“现代化”一词,就经常出现在报刊上,并引发了那场关于现代化的讨论,其中包含了什么是现代化,中国要不要实现现代化,如何实现现代化(工业立国还是农业立国),中国的现代化与西方的现代化有何不同。后来抗日战争爆发,国人的注意力都转向那场伟大的民族解放战争,现代化就不可能再提了。只是到20世纪70年代以后,由于文革的原因,虽然有周总理在四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上提出了“四个现代化”的设想,实际上现代化基本上没有得到推行。改革开放以后,现代化成了中国最强大的发展潮流。实践的促进,现代化理论研究也 得到了极大的发展。25年间,现代化成了哲学、政治学、经济学、历史学、社会学、未 来学等共同关注的课题,取得了很多成果,特别是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的提出,既 是现代化理论的成果又从更高层次上指导现代化理论研究。

国外研究中国的现代化,是近些年的事情。国外研究中国现代化,最系统、最完整的著作要算《中国的现代化》一书了。当然,早期也有像M·J列维的《中国和日本现代化因素的比较》、GM·贝克曼的《中国和日本的现代化》等,也算当时的扛鼎之作了。

近些年,国内系统研究和整理现代化理论的是北京大学世界现代化进程研究所,以罗 荣渠教授为带头人翻译、整理出版了一系列现代化研究的资料、典籍。如:《现代化: 理论与历史经验的再探讨》(亨廷顿等著)、《从“西化”到现代化——五四以来有关中 国的文化趋势和发展道路论争文选》、《中国现代化历程的探索》、《各国现代化比较 研究》、《现代化新论》、《现代化新论续篇》、《发达国家的现代化道路》、《东亚 现代化——新模式与新经验》等十多种。期间,国家社会科学基金资助的“比较现代化 ”课题组,在现代化研究方面作了一些工作,例如,翻译出版了《日本的现代化》、《 俄国的现代化》、《中国的现代化》等。其间,比较有影响的还有国家教委资助的刘永 佶主持的“马克思主义与中国现代化”课题组,历时三年多,作为研究成果1992年出版 了一套马克思主义与中国现代化系列专著丛书,王立中、谢立平的研究也引人注目,他 们不仅翻译汇编了《西方现代化文论选》,还重点研究了现代化与社会转型的关系;南 京大学钱乘旦等人更多的从文化层面进行现代化的研究;较新的研究是中国社会科学院 虞和平先生主持的“中国现代化历程”课题组,历时一年多,于2000年结题,由江苏人 民出版社出版了《中国现代化历程》一套三本丛书。值得注意的是最新的研究成果是中 国现代化课题组、中国科学院中国现代化研究中心连续编辑的《中国现代化报告》2001 、2002、2003三年。其中,中国科学院中国现代化研究中心主任、我国的一家民办现代 化科研机构——北京同响现代化战略研究中心主任何传启1998年发表了《知识经济与第 二次现代化》一文,随后著述,全面提出“第二次现代化理论”。第二次现代化理论认 为,从人类诞生到2100年,人类文明的发展可以分为工具时代、农业时代、工业时代和 知识时代等4个时代,每一个时代都包括起步期、发展期、成熟期和过渡期等四个阶段 ,人类文明进程包括4个时代16个阶段。从农业时代向工业时代、农业经济向工业经济 、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农业文明向工业文明的转变过程是第一次现代化;从工业时代 向知识时代、工业经济向知识经济、工业社会向知识社会、工业文明向知识文明的转变 过程是第二次现代化。文明发展具有周期性和加速性,知识时代不是文明进程的终结, 而是驿站,将来还会有新的现代化等。出版了一系列第二次现代化丛书,产生了一定影 响。这些年来,全国各地创办了现代化研究的杂志。如:《理论与现代化》、《现代化 》、《管理现代化》、《教育现代化》等,发表论文数百篇,涉及到政治学、社会学、 经济学、未来学、历史学、法学等学科,成果颇丰。散见于各种刊物的现代化研究,多 属于如何推进现代化中经济发展的策略问题,而研究政治文化与现代化的比较少见。

这里有必要回顾和界定一下“政治文化”的涵义。1956年,美国政治学家G·A阿尔蒙德在《政治杂志》上发表了《比较政治系统》一文,首次使用“政治文化”这一概念。随后,一些学者开始讨论并使用这一概念,阿尔蒙德在与鲍威尔合著的《比较政治学:体系、过程和政策》一书中,把政治文化定义为“一个民族在特定时期流行的一套政治态度、信仰和感情”[4];其后,L·W派伊、S·维尔巴、鲍威尔和G·A阿尔蒙德等都从 不同的侧面进行了研究。

国内政治文化研究起步较晚,就笔者所见,国内较多使用政治文化这一概念,是在20世纪80年代以后,最早系统研究政治文化这一内容的是天津师范大学中西政治文化研究中心徐大同、高建等他们承担的国家“八五”社会研究科学项目“中西政治文化比较研 究”,其中对政治文化进行了比较系统阐述[5];此后出版的政治学著作对此都给予了 重视,如北京大学王浦劬主编的《政治学基础》(1995北京大学出版社),第五部分是专 门研究政治文化的;王邦佐、孙关宏、王沪宁等先生所编的《政治学概要》和随后改编 的《新政治学概要》都以相当长的篇幅,对政治文化进行了阐述,王沪宁先生还发表了 一些有建设性的政治文化研究文章。这几年,又出版了一些政治文化的专著,如中国人 民大学王乐理先生的《政治文化导论》、《政治文化研究》,孙正甲的《政治文化学概 论》、潘一禾的《观念与体制——政治文化的比较研究》;影响比较大还有,《中国政 治文化:民主政治难产的社会心理因素》(闵琦,1989);《中国民族性》(沙莲香,199 0);《法兰西风格:大革命的政治文化》(高毅,1991);《中国“政治人”——中国公 民政治素质调查报告》(张明澎,1994);《极左思潮的历史考查》(杜蒲,1992);《西 方政治文化传统》(丛日云,1998)。不过,这些研究大都是关于政治文化基本含义和理 论的讨论或比较研究,也有某一区域或某一事件相关的政治化研究,而现代化过程的政 治文化研究,在整个现代化理论中都是薄弱环节,特别是社会主义的现代化的政治文化 建设,是前无古人的事业,需要更多的努力。

根据网上搜索情况,中外论述“政治文化现代化”的书籍和论文数量不多,且从实质内容上说专门研究现代化的政治文化的就更少,正如罗荣渠先生所言,现代化研究“大多是从发展经济学或发展社会学的角度进行研究,而且大多数是微观的政策性研究”,现代化的政治文化研究还没引起足够的重视。

为什么要研究政治文化,或者更具体的说,为什么要研究政治文化与现代化,为什么要研究现代化的政治文化?最简单的答案就是这对于世界现代化的理论和实践,特别是对于中国现代化的理论和实践的丰富和发展都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正如笔者在导语中所说,任何现代化,都不仅是经济的提升、工业的发展,而且是必然包含政治的现代化。政治现代化需要政治理论和政治学说,而政治学说和理论及其思想意识和价值观,本身就是政治文化。政治文化植根于文化,建构在政治实践中。政治文化的融合性,决定着政治文明建设有共通性的东西,比如民主法制建设;政治文化的性质不同,决定着社会主义的政治文化和资本主义的政治文化有着本质的不同;撇开政治文化的阶级性,中华民族的政治文化传统必然影响着中国现代化的政治选择,这恐怕是不能否认的。

就世界范围而言,20世纪70年代以来,首先是西方发达国家的现代化实践遇到很多问 题。如物质生活高度发展,人整体的精神失落,如吸毒、自杀、犯罪、颓废等不良现象 的发展和青年一代普遍的精神空虚等;发达国家在落后国家或地区扶持其政府或代言人 、推行自身现代化模式的挫折和失败;现代化发展过程中一些根深蒂固的问题,如环境 污染加剧、可持续发展受挫等;西方国家在现代化道路上的霸权主义与各国现代化发展 道路上多样性的矛盾……使发展陷于迷茫,迫切需要从理论和实践上解决这些问题。可 见,发达国家现代化问题的解决、发展中国家汲取发达国家教训实现真正意义上的现代 化、不发达国家现代化的蓄势、启动乃至进程都毫无例外的联系到政治文化。最先提出 以政治文化为核心研究政治学方法的锡尼·维尔巴认为:一个社会的政治文化正是其政 治体系中最具整体性的现象,包含政治体系中各个方面正式和非正式的错综复杂的联系 ;因而,政治文化为我们提供了研究一条政治体系本质特点的便利途径[6]。

再就中国的现代化来说,无论是从人类历史长河的起点算起(有一种社会历史发展观,把现代化作为历史发展的一个维度,认为整个人类文明史就是人类追求现代化的历史),还是从鸦片战争作始,都具有诸多的特殊性。正如西方研究现代化问题的专家基尔伯 特·罗兹曼所说“中国与日本和俄国几乎同时步入现代化。然而,当后者经过几番冲刺 ,跻身于列强之后,中国却依然在现代化的道路起伏跌宕,蹒跚而行。”[7]这里,既 有历史进程的曲折和迂回,又有现实实践的复杂矛盾和挫折磨难,而所有这些都与中国 特殊的国情和文化有关。有人提出了中国的封建社会存在着“高水平均衡陷阱”,即中 国封建社会政治经济高度发展,劳动密集型经济结构高度强化,使经济与社会陷入了一 种高水平均衡陷阱而难以自拔,以致于经济停滞[8]。笔者认为,中国封建社会形态发 展的比较发达完善,它的转型就不容易。另如前述,中国的现代化是在贫穷落后的半殖 民地半封建的基础上正式起步,既没有资本主义机械化、电气化的生产力水平和经济基 础,也没有资产阶级民主法制的政治文化传统。这些至今仍影响着我们的现代化进程。 特别是,中国的封建传统政治文化对现代化影响十分深刻。中国的传统文化源远流长, 长期保持着连续和稳定,在国民的思想中根深蒂固,中国人的思维和行为传统和习惯, 凡事都要考虑指导思想。自“近代化”和“现代化”一词提出舶来算起,政治文化就是 中国现代化的先声。从魏源、林则徐、龚自珍等改革派与顽固派的“中夷之争”,在思 想确立了“师夷之长技以制夷”;到洋务派李鸿章、左宗棠、张之洞等与保守派的“中 学与西学”之争,形成了“中学为体、西学为用”;到了戊戌变法的维新派,要学习西 方的政治、经济、法律等,梁启超基本上是“全盘西化”;从“五四”运动“砸烂孔家 店”,高举“科学、民主”的大旗学习西方,到孙中山推翻帝制、建立共和及“五权分 立”思想;20世纪30年代,我国学界还发生了国学(儒学)与西学谁来主导的争论;从苏 俄“十月革命”到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指导我们思想的理论基础是马克思列宁主义” ;一直到改革开放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初期乃至现在仍然有主张恢复“新儒学”、“全 盘西化”与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之争。说穿了,都是政治思想文化领域的斗争,或者说 是政治文化思想的竞争和选择。

中国历史传统重视政治文化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由其民族性或历史性,更有其合理性。列宁说,没有革命的理论就没有革命的实践。中国历史发展的实践也证明政治文化在中国社会发展中的巨大作用。“文革”期间,“左”的政治文化思想影响,影响和阻碍了我国政治、经济、文化及各项事业的发展,粉碎“四人帮”以后,中国共产党正是从政治文化(政治思想)入手,正本清源,拨乱反正,开展真理标准的大讨论,逐步实现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政治思想路线,形成了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思想)文化体系,为现代化建设,提供了科学的指导思想和政治文化保障,有力的促进了现代化建设和各项事业的发展。

中国传统政治文化发展、进步、完善的过程,也是中国人民对社会发展历史规律认识不断深化的过程。我国历史上长达几千年的封建社会发展的相对成熟、完备,使得封建传统政治文化具有稳定性和连续性,这既是我们建设现代化的基础,也必须承认其中的落后部分,对现代化有阻滞作用。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是中国共产党的指导思想,是先进的政治文化。“五四”以后传入中国,马克思主义的科学发展和与时俱进,在中国产生了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马克思主义的教条化、神学化也影响过中国现代化的进程。中国共产党经过艰辛探索,走出了一条自己的道路。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在理论上也取得重大突破和建树。政治思想上从早期的新民主义到马克思主义,到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在经济思想上,由计划经济到有计划的商品经济,到计划指导下的商品经济,到计划经济和市场经济双轨,再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在社会整体发展思想上,由单纯发展经济,只重视GDP到物质文明、精神文明两手抓、两手硬,到十五大提出政治、经济、文化全面建设纲领,十六大提出物质文明、精神文明、政治文明协调共进,人全面发展,十六届四中全会又提出建设和谐社会的思想。既有与世界现代化的共通性,如工业化、城市化、科技发展、经济增长;也有中国社会主义自身特色,这就是中国政治文化的现代建构和政治文明的社会主义选择。

第一,现代化的政治文化研究,在当前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进入第二阶段(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社会主义民主法制建设达到一定水平,社会的政治、经济和文化环境,可能使研究者不再受“左”倾思想的影响,客观冷静的探讨现代化的政治文化的科学内涵、体系、结构、特征、功能和现代化的影响。

第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实践的丰富和理论的发展,各个学科的分化、综合、创新、发展,也促进了现代化理论研究深入。国外现代化理论研究的成果,发达国家、发展中国家和不发达国家对现代化的探索,积累了大量的、正反两个方面的经验教训,可供借鉴。我国改革开放20多年现代化建设成功的经验和挫折的教训,都为我们深入探讨现代化的政治文化,提供了坚实的理论基础和丰富的实践资料。

第三,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为这一研究提供了科学的方法论基础。邓小平理论为这一课题的研究奠定了理论基础,特别是邓小平理论中有关现代化的基础性、宏观性、创造性成果,为现代化的深层次、微观性研究,指明了正确的方向、树立了光辉的典范。

第四,第三代领导集体对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创造性实践和理论探索,极大地丰富了现代化理论。例如,20世纪80年代初,邓小平同志提出了物质文明、精神文明一起抓的论断;1989年之后,又提出了“两手抓、两手都要硬”的思想;到党的十五大报告中,江泽民同志明确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政治、经济、文化纲领;2002年5月31日, 江泽民同志在中共中央党校讲话中明确提出,现代化政治、经济、文化多方面内涵,并 且首次提出在建设物质文明、精神文明的基础上,建设社会主义的政治文明;党的十六 大郑重提出,现代化是政治、经济、文化共同进步,物质文明、精神文明、政治文明协 调发展的社会。这是继文化和精神文明被确定为现代化建设的基本内容后,明确的把政 治文明建设上升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应有之义,阐明了政治文明的概念和建设原则 。这是在正确地分析和全面总结八十多年来我们党领导社会主义革命和现代化建设的基 本实践和基本经验,借鉴吸收中外现代化建设的经验和教训,深入思考当前和今后我国 现代化建设一系列带有方向性、全局性、战略性、前瞻性的重大问题的基础上提出的, 是对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的创造性发展;对政治文化的研究和发 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指明了正确的方向。

第五,政治学理论和政治文化研究有一定基础。国内外都积累了丰富的成果,出版了 很多专著,有了很多的研究性文章发表,文化和政治文化受到重视,但系统研究现代化 过程的政治文化又不多见。这就是说,这方面理论上有基础,积累了很多理论和成果, 可以建设,但理论体系上有缝隙,需要填补。只要我们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 ,我们就一定能够不断深化现代化的政治文化的研究,引领和建设与中国特色现代化相 适应、相促进的现代化的政治文化。

关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文化研究和建设,必须坚持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以“三个代表”为指导,从社会主义政治要求出发,立足中国现实、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

先进政治文化,重在积极建设。众所周知,社会主义的目标和市场经济价值是根本不同的,社会主义的基本政治追求是消灭阶级消灭剥削共同富裕,基本的价值理念是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和人道主义;而市场经济的机制追求的是利益最大化,它所导致的只能是拜金主义、个人主义、投机主义、两极分化。市场经济既不能自发的产生先进的政治文化也不会自发地矫正政治文化建设方面的消极影响;政治文化不会自然而然地向健康方向发展,而必须依靠先进的政治力量去扶正祛邪,按照社会主义的原则性和灵活性去建设先进的政治文化。当然,只有不断地积累我国现代化建设的实践经验才能真正建设社会主义的先进政治文化。笔者认为建设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政治文化如下基本问题值得重视。

社会主义政治文化与资本主义政治文化。必须明确,我们所要建设的是社会主义的政治文化,资本主义民主法制的传统值得我们借鉴,但是,资本主义的自由主义、个人主义的政治理念,我们绝不能盲目学习,更不能照抄照搬,必须用社会主义政治理念和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原则,去研究、去建设。鸦片战争以后,从“夷务”—“洋务”—“维新”—“辛亥”—“五四”以后,国人渐渐的培育了一种特殊的、错误的政治文化情结,就是逐步认同西方政治文化否定中国传统政治文化;梁启超基本上是“全盘西化”,“五四”运动“砸烂孔家店”,是这种情结的极至;到了20世纪80年代以至现在,许多人仍然坚持“全盘西化”的观点。其实不同国家、不同民族产生方式不同,造成政治文化传统和价值观不同,其现代化的道路和政治文化不同,政治文化只能借鉴不能移植。连美国学者亨廷顿都果断的说“现代化并不意味着西方化。非西方社会在没有放弃它们自己的文化和全盘采用西方价值、体制和实践的前提下,能够实现并已经实现了现代化。西方化确实几乎是不可能的”。[9]

中国政治文化与西方政治文化。“文化是制度之母”[10],政治制度是政治文化的凝结。一般说来,一个民族的社会、政治、经济、生活心态,应是民族全体成员的共识,是联结一个民族政治共同体的纽带。民族政治文化是民族世代的积累,在长期发展过程中逐步成为一种政治文化定势,是一种相对稳定的群体的历史经验和政治选择,不可避免地打上民族的烙印,凝聚本民族的智慧和力量,也是一个民族特殊价值所在,是民族凝聚力的内含,是综合国力的一部分(有人称民族文化力),是一个民族迎接挑战的前提和内在动力,能够唤起人民的历史和政治责任感,构成本民族共同政治和文化特质,激励民族不断进步;如果离开民族性,就失去了历史依据和民族群体的政治认同,脱离了民族精神,也就会变成外在强加。所以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化必须坚持其民族性,这样 的政治文化才是有中国性的;才能更好释放中华民族的潜能,成为具有号召力、人民群 众政治认同和政治参与的旗帜。强调中国性、民族性并不意味着一味承袭封建的政治文 化。有人认为,“复兴儒学是中国文化现代化的根本途径”[11],他们认为,只要抓住 “复兴儒学”这个根本,就可以解决当代中国包括政治民主、信仰危机、道德建设、经 济发展在内的一切问题。其实历史早已证明,儒学由于历史条件和农业文明固有的局限 性,用其指导中国的现代化,不仅是一厢情愿的主观幻想,而且本身也是一种政治倒退 。其实,毛泽东同志早在《新民主主义革命论》一文中,论述新民主主义文化建构的基 本思想时,特别论述了应当如何清理中国古代文化的问题:“清理古代文化的发展过程 ,剔除其封建性糟粕吸取其民主精华,是发展民族新文化、是提高民族自信心的必要条 件;但是决不能无批判地兼收并蓄,必须将古代封建统治阶级的一切腐朽的东西和古代 优秀的人民文化即多少带有民主性和革命性的东西区别开来。”比较明确地提出了反对一味继承、复古倒退和文化上保守主义。

传统政治文化与现代政治文化。“彻底重建论”主张“必须彻底的反传统”对中国传统文化全力震荡摧毁,使之彻底瓦解。其实,某一国家、某一地区的人们,都生活在一定的文化传统中,传统可以延续、转换、创新,但不能随便抛弃、割断。这种片面偏激的认识容易导致民族虚无主义,必须予以批判。

最高政治目标与当前政治文化。就像共产党的总体目标的最高纲领和当前纲领一样,政治文化建设也存在着最高目标和当前目标的问题。撇开历史现实发展去论述发达社会主义的政治文化建设,只能是梦幻的勾勒和虚拟性预测。因此,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政治文化的选择:只能是最高目标和现阶段目标的统一,只能是社会主义政治文化的远大目标与社会主义当前实践的统一,只能是社会主义政治文化的先进性与中国封建文化落后性、变革的现实性的统一,只能是马克思主义政治文化建设发展的一般规律与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实践的创造性统一。我们建设的既不是社会主义的终极政治文化,也不是媚随现实的落后的政治文化或者是媚崇西方的资本主义政治文化。

主流政治文化与公民政治文化。主流(政治)文化一般是统治阶级倡导的政治理论、政 治思想、政治理念,它通过政治社会化、政治世俗化为公民所接受,逐步形成公民文化 ;因公民文化受民族、宗教、到预定多种因素的影响,比较复杂,因此一般研究往往限 于主流政治文化,其实,政治世俗化、政治社会化、主流政治文化与公民政治文化的统 一,就是政治现代化的主要内容。加强政治文化理论研究其中很重要的是加强公民政治 文化的研究。

社会要发展,民族要进步,政治要民主,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转变,这是不可逆转的趋势。当中华民族满怀信心跨入21世纪的时候,无疑,我们的主要任务也是尽快实现现代化,当然,我们也必须发展生产力、振兴经济,现代化的新型政治文化的建构,是现代化重要内容和基本内涵。这无论是从政治文化自身的发展传承逻辑和历史规律,还是基本完成现代化进程国家的实践(经验、教训)来看都是十分必要的。中国现代化的理论亟待发展、丰富、完善,中国的现代化实践急需增强预见性,减少盲目性,特别是中国的现代化在几千年稳定、禁锢的封建文化基础及其相适应的国民精神和国民性格上建设,这种政治文化的条件和氛围,如何影响现代化的模式和进程。换句话,如何根据这种关系,立足现实、面向未来建构适应乃至超前、支撑乃至指导现代化建设的、具有中国特色的政治文化;这不仅对现代化的建设和发展,对政治学理论的丰富和发展;对于中国坚定不移的走有中国特色的现代化道路,都十分必要而且十分紧迫。

收稿日期:2004-07-29

标签:;  ;  ;  ;  ;  ;  ;  ;  ;  ;  

现代政治文化理论及其基本问题研究_政治文化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