训练学生写诗初探,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学生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我国的古诗词浩如烟海,这些诗词短小精悍,通俗晓畅,音韵铿锵,琅琅上口。有的包蕴意味深长的哲理,有的表现清新高雅的情趣,有的抒发纯洁真挚的情感,其中有大量脍炙人口、传诵千古的名句,极易成诵。笔者在学生背诵、理解、积累的基础上,对学生进行了诗歌习作的训练,达到了意想不到的效果。
常言道“学以致用”,学了不用等于没学。进行占诗文的教学工作,归根结底,还是想拓宽学生视野,激发学生习作兴趣,同时提高其写作能力。但是,如何使学生由“动嘴”到“动手”呢?即由朗读背诵古诗文发展到进一步的与“写”相结合呢?这就需要教师对学生进行一定的训练,而且是科学的训练,才能帮助学生更快更好地提高学习效率,达到读写协调发展的目的。
一个偶然的机会,我开始尝试着让学生练习写诗。记得第一次要求学生写诗时,学生都惊讶地叫了出来。原来他们背了那么多诗,以为只有古代诗人才可以作诗,没想到老师也竟然叫自己写诗,能写出来吗?看出了学生的顾虑,我便积极鼓励学生,“曹操的儿子曹植在7岁的时候就可以七步成诗了……”还没等我说完,学生便情不自禁地背出了那首脍炙人口的“煮豆燃豆萁……”,等学生背完,我接着说“老师相信你们一定比曹植更优秀……”学生大受鼓舞。可毕竟是第一次,写作仍然十分困难,学生搅尽脑汁也想不出一句像样的诗句,更别说作一首完整的诗了。我着急地想,让学生这样空想是不行的,还是应该先从模仿古人的诗句开始。于是我找来了一段风景录像,录像的内容是壮观的瀑布情景,我要求学生模仿李白的“瀑布”,创作出另一首“瀑布”。不一会儿,就有一个同学完成了习作:“万里碧空白云飘,草儿吐芽花儿笑。遥看瀑布似白绸,信手裁来扮人间。”当该生朗读完自己的“处女作”时,全班响起了热烈的掌声,我也为学生踏出了这艰难的第一步而激动不已。
在教学实践中,我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采取多种科学的训练方法,循序渐进,使学生在努力积累的同时,逐步迈开了神秘而又新奇的写诗习作之路……
1.抓住契机,培养观察能力。“创作源于生活”,写诗也是一样,如果不注意观察生活,体验生活,再好的作家也写不出优秀的作品。学生年龄小,有意注意的时间很短,即使观察,可能也体会不到什么。我认为,还应从观察的兴趣和习惯上着手培养学生。
刚开始,我有意识的引导学生观察。有一次,我带学生正在操场上活动课,无意中抬头一看,发现天上洁白的云朵变化无常,异常新奇。于是马上叫学生注意观察起云朵来,看谁能以“云”为题即兴创作诗一首。不一会儿,一个学生便想好了,诗是这样的:“似沙漠骏马奔腾,似草原牛壮羊肥。刹那间千变万化,只留得白云片片。”多有诗意呀,该生把天空想象成了一望无际的沙漠和草原,把云彩比喻成了“骏马”和“牛羊”,不仅比喻恰当,而且写得十分生动。最巧妙的是她还把云彩变化的速度之快给表现了出来。
于是我趁势教育学生:要想创作出成功的作品,必须时刻注意观察生活和周围的一切事物,有时甚至要亲自去体验,才能为创作找到素材和灵感。
以后,同学们就经常注意留心身边的事物,写作的范围也越来越广了。例如一个学生家的院子很大,用她自己的话说,就是“一片果园”。特别是院落棚架上挂满了绿油油的丝瓜,给了她极大的灵感。她根据丝瓜生长的顺序写下了“绿叶碧藤竞延伸,点点黄花引蜂蝶。待到成阴挂果实,正是盛夏鸣蝉时。”一诗。
其实,学生的“灵感”正是来源于他们的观察和生活体验。当养成了良好的观察习惯后,创作的灵感自然也就会源源不断地涌现出来,才会写出上文提及的那样真实、生动的诗句来。
2.咬文嚼字,培养写作能力。训练学生写诗的最终目的还是为了提高学生使用祖国语言文字的能力。一首诗,一首词,不过只有几十个字,但表达的意思有时却很复杂。不仅如此,在习作时,有时还要兼顾诗歌的押韵或者词牌的格式等问题。所以,作品的每一个字,在写作时都要经过仔细的揣摩、推敲,写完之后还要经过反复多次阅读体会,进行最后的修改,一首诗才算初步写完。
记得有一次在课堂上,我播放了一段春天景色的录像,要求学生根据画面中的景物,展开适当的想象创作一首关于描写春天的诗。不久,一个学生举手说写好了,她是这样写的:“春日百花竞相放,树木葱茏绿成阴。蝴蝶飞来展艳翅,人们都夸春色好。”我一看,发现诗中出现了两个“春”字,于是便提醒她再把诗读两遍,感觉一下有什么可推敲的?该生一读就觉察出来了,她想了一会儿,把“春日百花竞相放”一句改成了“三月百花竞相放”。原来她在思考的时候想到了“阳春三月”一词,同时她还把第四句中的“都”字改成了“皆”,说更加有了古诗的韵味。就在这看似不经意的修改过程中,学生已经历了一次语言文字的训练过程。
再如另两个学生创作出的诗句,显然在用字上面也是经过仔细推敲的。一是“嫩草碧千里,陌上正花芳。蜂蝶慕幽香,翠柳映堤塘。”二是“高山浮云风景秀,桃花含羞露红颜。彩蝶嬉菊欢快舞,溪水清清枫叶红。”
同样描写春天的景色,但用词构思却各有巧妙之处,特别是在形容词和动词的使用上,几个同学都经过了仔细斟酌。是的,不经过“咬文嚼字”,哪来成功作品?通过扎实的语言文字的训练,学生的写作能力有了较大的提高。
3.更上一层,培养创造能力。在训练的过程中,我发现仅仅写诗已渐渐不能满足学生日益高涨的写作欲望了。于是,我开始尝试着让学生模仿填词。没想到,一发而不可收拾,学生似乎写上了瘾,一首接着一首。起初,一个学生在课堂上创作出了一首《忆江南》:“春景美,百花竞相放。泉水清莹似珍珠,岸边垂柳映水中。游人乐不归。”格式正确,用词工整。接着,班上便掀起了《忆江南》热。写得较好的如“祖国美,蓝天衬白云。鲜花香气满天飘,日出光芒耀四方。云海连群山。”“红日升,晨雾尽消散。彩蝶飞舞落花中,幼芽何时悄然出。今日春已来。”“泉水好,鱼藻映青天。骋波清凉光四射,岸边垂柳细如弦。能不爱三泉。”等。
除了习作《忆江南》以外,学生也开始逐渐学习填写其它词牌。例如有《相见欢》:“江南美景如画,人皆夸。湖水荡漾晶莹见鱼虾。柳抽芽,百花放,蜂蝶闹,犹如畅赏千古桃花园。”这首词是学生到无锡游玩时创作的。再如《阮郎归》:“春花时节梨木园,空山不见人,此山花木知多少?只闻鸟鸣声,望山去,悲以代,只有离别情,大江浪花腾东去,却留儿女心。”这首词是学生在畅游燕子矶时有感而发的。
无论学生赋诗还是填词,我从来不限制他们的写作内容和写作思路,而是让学生的思维任意驰骋,鼓励其“有感而发”,“即兴创作”,“不拘一格”。所以,已经有学生感觉到照着一定的格式写诗填词已远远不能表现自己的习作才能,于是我又借机鼓励学生学习写作现代诗歌,学生的写作才能得到了更大的发挥。
综上所述,教会学生写诗并没有什么诀窍,只要抓住学生学习语言的规律,即“感受语言——领悟语言——积累语言——运用语言”,并且按照一定科学的方法进行训练,真正做到“读写结合,协调发展”,一定会看到成绩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