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中医学基本观

论中医学基本观

徐云生[1]2001年在《论中医学基本观》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本文论述了中医学的一些基本概念和基本观点,共分四章,在第一章中,阐述了中医学的人体观,人体是一个有机整体,是一个小天地,同时还是一个稳态系统,讨论了脏腑、经络、气、血、精、津液、神等基本概念;在第二章中,阐述了中医学的疾病观,疾病是一种状态,也是一个过程,与健康没有截然界线,疾病可逆,死亡不可逆,疾病会以多种方式、多种渠道反映出来,同时,还讨论了病因、病机、症、证、病的概念;在第叁章中,阐述了中医学的诊病观,认为中医诊病是通过医生的感官去掌握疾病的信息,诊病是追求全面而准确地收集疾病所表现出来的征象,并加以鉴别和分析,从而推断疾病的病因及变化规律,诊断与辨证的正确与否,可以用预见病变或取得疗效来验证,同时还讨论了四诊技巧及诊断与辨证的关系;在第四章中,阐述了中医学的治病观,认为准确的诊断是有效治疗的前提,治疗方案是根据病因病机来确定的,治疗总原则是祛邪扶正,调整平衡,对国治疗是最直接有效的,中医治病的手段和方法是多种多样,药物只是方法之一,中医重视人体内因的作用,一切治疗均以维护人体正气为前提,治疗的最高境界是治未病。

孔庆浩[2]2016年在《言气彰物》文中认为“辨证论治,整体观念”是中医的主要特质,但其基于的核心理念其实是“言气彰物”。本文提出“言气彰物”是以气为本体论,气化、气感、气理、及时空属性为气之主要特性,气的变化决定着物的功能表现和变化的哲学认识方法论,也是中医学的核心认识论与方法论。对中医理论核心本质未能深刻的认识,往往会导致中医的价值没能实践出来,以致对中医产生一连串疑问和误解。诸如中医理论是如何产生的?其思方学过程是怎样的?又或觉得阴阳五行只是一种朴素的文化认识,导致中医理念的“玄”化等误解。又因对气和象,气和物的关系没有作对偶性的认识,以致产生“取象比类没科学根据,只是凭空想象”之类的误解,其机制又为何物等疑问。诸如此类皆根源于对气的哲学科学内涵未有深刻认识,又对无形的气和可见之象及有形之物关系性不了解,因此就无法理解“言气彰物”作为中医的核心本质和认识方法论。而碍于现代医学的实验方法尚不能解答中医认知方法论的问题,只能对中医所认识的论断作被动性验证,结果容易对整个中医理论体系产生误解和质疑。因此,基于现代科学的实验方法不足以反映中医的核心理念,方法论的缺乏无法完全揭示中医的形上义理;又中医的传承不能只满足于成果的经验继承,更重要的是掌握其产生理论的背景和实践方法,方法不是外在的形式,它是内容的灵魂和本质。只有把中医的核心理念和认识方法论厘清弄明,才能有中医生命力的延续和发展。本论文立足于“言气彰物”的理论核心,深刻地论证和揭示其作为中医理论的本体论,方法论和认识论的根本支撑理由,并以言气彰物作为思方论,展现其对中医理论的塑造和其实践运用。研究方法:基于中国哲学气论的范畴,利用文献研究法,历史研究法,理论研究法,对于中国哲学气论内涵作疏理分析,对气与物,象与物的关系作剖析,进而把中医如何利用言气彰物的认识方法论认识脏腑,经络,病因病机,虚实,药性理论等重要中医理论的发生学进行梳理及研究。本论文主要研习的相关文献有叁大范畴,1.古代中国哲学气论思想。2.以黄帝内经为主的有关“气”思想的中医理论书籍。3.西方现代物理学(主要是相对论,量子力学,宇宙哲学观等)中和中国哲学气特性相关的理论和哲学观点。把叁大范畴作深层研习和理性思考,系统整理思绪和交融并蓄。孟庆云教授曾言:“理论是系统化的见解和主张,理论又是发展的,需要介绍历代医家及当代人的认识;理论具有实践性,只有联系临床才能说明白。”本论文尽力贯彻这些观点。论文分上下篇,上篇立足于言气彰物,从气论哲学认识到中医的气概念阐述,厘清气与象、物的关系内涵,结合西方新物理学和时空与物质关系的宇宙哲学,论证言气彰物实作为生命与天地自然的本体论,方法论,认识论,有其哲理和科学的理论依据,也因而奠定了中医所认识的生命自然观的科学正确性和实践可行性。下篇从言气彰物作为中医的本体理论,及认识和方法论,举隅论述其对中医理论产生的塑造,涉及到一直存在争义,难以明了,或尚未共识的中医脏象,经络,叁焦,虚实,左肝右肺,叁因制宜,病因病机和药物认识等重要中医理论命题,并联系实践和临床,理性思考气和物,无形和有形,形上和形下,气与器,本与末,整体与局部,能量和物质,时空和物变,中医和西医差异等哲学问题。研究结论:1. 首次阐明“言气彰物”的概念内涵及其作为中医理论的根本核心方法论和认识论。中医的生命观,自然观,疾病观,治疗观,药物理论都是建基于此。中医的辨证论治,整体观念特质也是这一理念的体现。2. 气自身具有“规律”、”道”、或叫“气理”,因而决定着有形之物的功能特性和表现之象。气本带有时空性质,对万物有感应性。时空推移,物质在变,是“言气彰物”’的时空思想性质体现。3. 厘清了气、象、形、器在中医学系统中的意义和地位,并对象的价值意义重新思考,提出以象谶物并非模糊的观点。气无形但必会彰于物而成象,象能直接反映气的性质,是有意义的物器组合单元。人体的脏腑生理及疾病证候都有象的表现。象是气的表现,也是气的分类标志,是整体状态下才存在的,分柝下去是器。气由象来认识,象可由器来进一步解释,象决定着器,器反映着象,象是有自然数规限的。4.基于“言气彰物”的认识论和方法论原则和视角,重新梳理并发掘了中医学基本理论体系中最重要的概念学说的独特价值,提出从“气”调治的独特优势,同时论证了从“气”层面治理才能从根本上解决疾患。5.论证了整体和局部的关系:有是气,有是象,有是理,有是器,整体决定局部,局部依据预先的气理模式形成整体。这是言气彰物的化生论秩序,不能反过来有是器而构成有是体,这是还原论下的结构性整体观。整体涌现性是有别于构成的物器,物器只是在整体有其象下,能反映出整体的一些特质,只有在这视野往下看,整体和局部才不相冲突,整体的义理也能在局部体现出来。6. 中医重“气”与西医重“器”是中西医学之根本差异,以气为本是较贴近于反映人体生命之客观现象,但器也是人体的结构部份,气和器是有关连的,单看器缺少了整体关连性的认识,单看气会难以清晰说明问题。科技并没医学界限,气器也是人体客观存在的,从气视野下看器变,中西医学就可融为一体,成为新的自然哲学观和生命观。

张希[3]2016年在《中医生态医学思想及现代价值研究》文中指出近几十年来,随着人类大工业生产及现代化进程的扩张,生态环境与人类社会发展的矛盾日益突显,人与环境的关系问题已经成为影响人类健康的重要因素。作为研究生物与其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的生态科学方法论,逐步成为人们观察世界、把握事物规律的重要方法,并影响和渗透医学和医学模式的发展与转换。而现代医学,因自身技术主义的趋向、市场诱因的作用等,导致医学人文价值及精神的失落。面对人类新的健康问题,“走向生态”成为医学发展的必由之路。中医学作为自古以来系统存在而持续发挥作用的医药科学和文化,蕴含着中华民族深邃的生存智慧及养生治病的实践经验。她以中国古代哲学为基础,在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自身叁重维度的统一关系中,构建了一个天人互动的生命模式,体现了自然之道、生命之道、社会之道的内在统一,内含丰富的生态医学思想,并从其理法方药体系中体现出来。对中医生态医学思想的挖掘研究,既是增强文化自信,促进中医药文化传承学理上的需要,也是医学模式转换的现实需要,以期为处于生态危机与社会困境中的现代人提供一个相对完整的人文医学解决思路。因此,立足文献及中医原创理论整理为基础,在归纳已有学者对中医生态医学思想研究的基础上,本文从中医学的哲学基础、方法论特征和临床实践叁个层次对中医生态医学思想进行整理。并在分析现代医学面临的自然和社会因素带来的困境的基础上,指出了中医的生态医学思想对现代医学和社会发展的作用,有针对性的阐述了中医生态医学思想的价值:有助于医学本质及人文精神的回归与彰显,对医学模式的转换提供借鉴和启迪,对调适现代生活方式、提升生命价值取向、维护生命康宁,以及对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理念及方法策略产生积极影响和作用。然而,中医生态医学思想并不是完成式,她不但要在理念上需要丰富发展起来,还要在技术上不断吸收、补充和完善,使之更好地适应并融入社会发展和人们对生命康宁的追求之中。

张师[4]2009年在《中医的科学性论析》文中研究说明现代西方医学和现代科学传入中国后,引起了人们对“中医科学性”的质疑。如何正确认识“中医的科学性”,关系到中医的生死命运和我国人民的医疗保健服务水平。历史上存在过几次关于中医科学性和废存的大讨论。本文把中医界定为“以中原”为主流,以“中和”为特色的中国传统医学。首先概要介绍了中医的基础理论和基本特点,并在简要回顾了关于科学词源、定义和分界标准的基础上,确立了系统性和可检验性两个最一般特征作为判定中医科学性的标准。诸多关于中医科学性的争论也都与这两点有着密切的关系。根据此标准,从中医理论的概念模糊含混、推理不够严密、难以检验和中医理论的特点等几个方面对中医进行了评析。并对当前在关于中医科学性的讨论中存在的问题,作了简单的讨论。指出如果用某一种特定的科学学科作为标准来判定中医的科学性,或是以中医和西方科学属于不同的范式来拒绝科学标准的评判,那都是不合理的。最终指出中医虽然可能具有某些合理性,但却很难讲是科学的,与现代接轨是中医发展的必由之路。但在进一步检验和论证之前就宣言废弃也是不可取的。在目前我们还只能把中医看做作为对现代医学的替代或补充治疗和主要针对养生保健方面的自然疗法。

参考文献:

[1]. 论中医学基本观[D]. 徐云生. 广州中医药大学. 2001

[2]. 言气彰物[D]. 孔庆浩.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16

[3]. 中医生态医学思想及现代价值研究[D]. 张希. 云南中医学院. 2016

[4]. 中医的科学性论析[D]. 张师. 华中科技大学. 2009

标签:;  ;  ;  ;  ;  ;  

论中医学基本观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