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体育”的概念问题--“自然语言逻辑”的哲学解读_自然语言论文

论“体育”的概念问题--“自然语言逻辑”的哲学解读_自然语言论文

再论“体育”的概念问题——“自然语言逻辑”的哲学阐释,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自然语言论文,逻辑论文,哲学论文,概念论文,体育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一、前言

对“体育”概念的追求,必须求助于某种独特的方法论。20世纪以来的所有哲学流派就是不同的方法论。鉴于不同的方法论会导致不同的结论,我们必须面临方法论的竞争与选择。那么,哪一种更为优先可取,或者说,哪一种更能逼近“真理”呢?

二、形式逻辑

一种常见的下定义方法是形式逻辑(注:袁野等主编:《形式逻辑教程》,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89,P44)。用一个最简单的公式来表示,即为:被定义概念=种差+邻近的属概念(“种差”指被定义概念的本质属性)。该方法因之按照逻辑思维要求,追求语词意义精确性,因而被称作“科学定义法”,为社会各领域、各学科广泛应用。(注:“要吃透语词的意义,准确地掌握概念”,这是形式逻辑的要求。徐光斗主编:《形式逻辑》,中央民族学院出版社,1988,P21)我国一些体育学者(林笑峰、杨文轩、王学锋等)提出:“逻辑学(主要是形式逻辑)对概念的确定,……可以帮助我们辨析长期悬而未决的体育概念问题和正确界定体育概念。”(注:杨文轩,林笑峰,郑俊武,陈琦,合著:《体育学原理》,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1996,P4~95)“因此,我国体育工作者的当务之急是,尽快转变简单、落后、僵化的思维方式,加强逻辑思维培养。”(注:王学锋:《中国体育Sport化问题辨析》,《体育文化导刊》,2003.6,P6~8;王学锋:《走进体育语言——对体育与竞技思维混乱的认识》,《体育文化导刊》,2004.6)即出自此理。此等学者的主要观点认为:第一,“体育”是指“增强体质的教育”。第二,Sport(s)不是体育。二者概念不同。第三,新闻媒体的传播和影响,误导人们认为:“体育”就是日常听到和看到的那些东西。第四,新闻媒体广泛使用Sport(s),误导人们认为:体育就是Sport(s)。(注:例如:Sports World,World Sports Report,Sports Program,China Sports Daily,Sports News,The State Sport General Administration of China,Sport Science,New Sports.)

三、形象思维

另一种可供选择的下定义方法是形象思维。该方法通过对现象世界中的具体事物进行具体分析,从中抽取出事物的一个个本质特性,将其概括、综合,进而揭示出事物的整体本质、整体概念。(注:贺善侃:《形象思维·抽象思维·科学认识》,《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8.4)我国一些体育学者(熊斗寅、轲犁等)提出,“不管体育的社会形态或结构如何,他们各自的特性都寓于共性之中。这个共性就是它的总概念。……什么是体育的共性呢?从社会学的角度来讲,任何体育都是社会文化现象;从生理学角度讲,任何一种体育都离不开身体活动,这可以说是体育的本质特征。从体育的功能角度讲,体育的本质功能就是教育、健身和娱乐”,归纳整理,“体育”便可定义为:“体育是一种复杂的社会文化现象。它以身体与智力活动为基本手段,……达到促进全面发育、提高身体素质与全面教育水平,增强体质与提高运动能力,改善生活方式和提高生活质量的一种……社会文化活动。”(注:熊斗寅:《“体育”概念的整体性与本土化思考》,《体育与科学》,2004.3;轲犁:《坚持体育整体观》,《体育论坛》(北京),1988.1;毕世明:《在实践中诞生和发展的“体育”总概念不能否定》,《体育文化导刊》,2004.6)这种从个别到一般、分析到综合的研究方法,正是“形象思维”。此等学者的主要观点认为:第一,体育应该有个总概念或大概念。第二,Sport(s)是体育。它相当于汉语中的广义“体育”概念。第三,新闻媒体是大众传播的载体,我们无时无刻不在接受体育的整体观和总概念。(注:例如:《体育法》、体育总局、体育报、体育新闻、体育频道、体育实况转播、体育比赛、体育干部、体育教师、体育教练、社会体育指导员、体育科学、体育理论、体育学科、体育学位、体育大学、体育学院、体育系、体育产业、体育用品、体育器材、体育俱乐部、体育场馆等)第四,新闻媒体广泛使用Sport(s),是顺应时代潮流和与国际接轨的需要。

四、分歧焦点

体育概念,“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综其理论而言,无外乎以上两种常见的下定义方法。研究和阐述其理论,可清晰发现:正是由于方法论基础不同而导致双方观点的鲜明对立,且分歧的焦点主要集中于:第一:“体育”的概念是什么?第二:Sport(s)是不是体育?第三:新闻媒体的传播是否正确?第四:新闻媒体应不应该使用Sport(s)?

这些都属于“体育”概念问题的研究范畴(当然,并不局限于此,本文还列举了更多与此相关的问题。),且又都属于体育人文社会理论中最基本、最核心的问题,因此,解决这些问题,毫无疑问,已成为我国体育学者长久以来的心声和夙愿。对任何一个倾心于体育且有所思、有所为的学者来说,无不为此倾注着满腔热血。然而,令人尤感遗憾的是:历经几十年的探讨和争鸣,无论形式逻辑,还是形象思维,都不能提供理想答案,都始终存在着解决问题的局限性。那么,问题的症结是什么?

五、再论体育的概念问题——“自然语言逻辑”的哲学阐释

自然语言,实际上就是人们日常所使用的语言。(注:陈波,著:《逻辑哲学引论》,人民出版社,1990,P93)自然语言逻辑,则是指自然语言表达式(语词、语句)在具体语境中所表达的具体意义(语用学意义)。(注:陈波,著:《逻辑哲学引论》,人民出版社,1990,P.199)它是目前正在发展的逻辑理论。(注:陈波,著:《逻辑哲学引论》,人民出版社,1990,P.14,P.233)20世纪后期的语言哲学“语用学”转向,即是该思想的深刻反映。(注:赵敦华,著:《当代英美哲学举要》,当代中国出版社,1997,P129~158)

自然语言逻辑是当今语言哲学的主流。(注:语言哲学:是关于自然语言及其作用机制,特别是关于语言意义和语言使用的哲学研究。陈波,著:《逻辑哲学导论》,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0,P14)在世界范围内具有广泛的影响和共鸣,贯穿于20世纪著名的哲学家思想中,维特根斯坦(后期)、克里普克、格里斯……以及许多后现代主义学者,(注:张庭华,杨正云,等:《再论体育界的语言问题——后现代主义的语言哲学阐释(上、下)》,《体育文化导刊》,2004.2,3)都是该理论的典型代表。我国学者张浩波在其《教育哲学》专著中就曾明确指出:这是一个专家集团,有一种共同的信念。(注:瞿葆奎,主编,周浩波,著:《教育哲学》,人民教育出版社,2000,P16~34)本文虽然说只是引用和列举一些颇具代表性的观点(由于不是专门性的哲学文章,因而不能过多赘述),但这绝不是什么“以点盖面”、“以偏盖全”,而仅是代表了一个理论集团所共同拥有的一种思维意向。虽然说这可能只是“自然语言逻辑”的一些基本思想、部分思想,但是它独具特色的理论,却都与体育概念问题密切相关,都能为体育概念问题带来一种全新的阐释。

(一)“自然语言逻辑”是研究“体育”概念问题的最佳方法论基础

周礼全指出:“一个语言表达式在它的具体语境中的意义,才是它的完全的真正的意义,一旦脱离开语境,它就只具有抽象意义。语言的抽象意义和它的具体意义的关系,正像解剖了的死人肢体与活人肢体的关系一样。逻辑应该去研究、理解、把握自然语言的具体意义。”(注:周礼全:《形式逻辑应尝试研究自然语言的具体意义》,《光明日报》,1961.5.26)陈波指出:“我们应该研究语境因素对于语词或语句意义的影响,研究语词或语句在具体语境中所表现出来的具体意义,……这正是自然语言逻辑、自然语言语用学的任务。因此,我们应该大力开展自然语言逻辑、自然语言语用学研究。”(注:陈波,著:《逻辑哲学引论》,人民出版社,1990,P233)“形式逻辑”和“形象思维”,其下定义法则所追求的那种一般的、共同的理解,实际上,所处理的都只不过是语言表达式的抽象意义,即它们在通常情况下的内涵和外延,根本就没有考虑使用语言表达式的具体环境和具体意义。(注:陈波,著:《逻辑哲学导论》,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0,P31)

“自然语言逻辑”是现时代的哲学宠儿,“形式逻辑”和“形象思维”已是“夕日红花”,当世界上众多哲学学者早已指出和肯定这一鲜明事实之时,我们体育研究者的历史使命,本应是与时俱进、更新观念,放弃“形式逻辑”和“形象思维”的下定义法则,全身心地投入于“自然语言逻辑”研究,将其作为探讨“体育”概念问题的最佳方法论基础。可现实的情况又如何呢?

时至今日,我们一些体育学者尚执迷于“形式逻辑”和“形象思维”下定义法则(包括2003~2004年《体育文化导刊》和《体育与科学》等核心期刊刊载的关于体育概念的文章),尚踌躇满志地致力于、局限于一些过时的逻辑理论,(注:“形象思维也是一种逻辑思维”,赵继伦,宋禾:《关于形象思维的逻辑构想》,《社会科学辑刊》,1996.6.我国某体育学者认为,“这种非概念非逻辑非分析非归纳的创造直观或形象思维(由表象、意象和想象组成)是人不同于计算机器,是人之所以能作真正的科学发现的一种重要的心理方式。然而,一个民族想要站在科学的最高峰,就一刻不能没有理论思维。”该学者意在说明形象思维不是理论思维,其实,无论形式逻辑、还是形象思维,都是逻辑思维,都是理论思维。王学锋:《中国体育Sport化问题辨析》,《体育文化导刊》,2003.6,P8)且满腔热情地呐喊和高呼要“尽快转变简单、落后、僵化的思维方式,加强逻辑思维培养”,……如此等等的宣言与告白,岂不正是我们理论思维狭隘性和滞后性之所在吗?岂不正需要我们尽快转变简单、落后、僵化的思维方式,加强逻辑思维培养吗?(当然,这里的“逻辑思维”指的是“自然语言逻辑”。)

(二)“家族相似”和“历史因果”命名理论决定了我们使用“体育”一词来指称体育界中的诸多事物

维特根斯坦指出,西方哲学自发轫以降,人们就有一个根深蒂固的习惯,就是对普遍同一性的追求,即从乱中求同,从变中求恒,从多中求一。这种理想化的思维方式是一种病态,需要诊治。因为事物本身就是乱、变、多的,根本不存在什么同一性、本质性的东西,相似性才是事物的本真状态。这种“相似性”不是指什么共同的相似,而是指这一方面或那一方面的不完全相似。例如:一个家族成员之间有的眼睛相似,有的神态相似,有的脸庞相似,有的……,但是,并不具有什么共同的、完全的相似。同理,田径、体操、棋牌、球类、奥林匹克运动会等游戏活动,也并非都是以娱乐为目的,也并非都具有对抗性或输赢,也并非都具有时空限制和固定而精确的规则,……换言之,游戏没有共同性的东西,它们之间不过是具有此一方面或彼一方面的相似,即“家族相似”而已。(注:张庭华,等:《游戏:一种后哲学的阐释》,《体育文化导刊》,2003.6,P73~74)正是由于它们之间存在着这样或那样的相似性,我们才用同一个名称去命名它们为“游戏”。(注:韩林合,著:《维特根斯坦哲学之路》,云南大学出版社,1996,P140)

这就是著名的“家族相似”命名理论。维特根斯坦提出该理论,就是为了反对“形式逻辑”那种理想化的思维方式,反对“属+种差”的下定义方法。我国一些体育学者根据形式逻辑下定义法则指出:“体育”的本质在于“增强体质”,一些身体活动如不符合“体育”概念的本质规定,就不属于“体育”概念的描述范畴,不能被称作“体育”。然而,根据“家族相似”命名理论,我们知道:事物之间根本不存在什么共同本质,更不存在什么对本质属性描述的概念。事物之间存在的只是“家族相似”,我们之所以用同一个名称去称呼它们,只是因为它们具有“家族相似”。体育界中的诸多事物,正是由于它们之间存在着这样或那样的或多或少的相似性以及类似于它们的东西,我们才用“体育”这一名称去称呼它们。因此,“体育”概念的形式逻辑下定义法则,根本不成立。同理,“体育”概念的形象思维下定义法则(认定体育在每一角度上都必有一共同本质,不同角度有不同本质。)也不成立。

那么,“体育”的名称又是如何得以流传和推广的呢?“家族相似”命名理论无法解决这个问题。而克里普克的“历史因果”命名理论却正好弥补了这个缺陷。(注:“家族相似”和“历史因果”命名理论共同决定了事物的指称,这是我国哲学学者陈波的创见。陈波,著:《逻辑哲学导论》,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0,P59)那么,什么是“历史因果”命名理论呢?克里普克采取了一种描述的方式来阐发他的理论。例如,丘吉尔之所以被命名为“丘吉尔”,不是因其本人具有种种特性,而是由于他出生后就被他父母取了这个名称,从此以后,其他人就用这个名称去称呼他。这样就建立起一条长期的“历史因果链条”,“丘吉尔”这个名称就沿着这个链条一环一环地传递下去。站在这个链条另一端的任何人,都可以用“丘吉尔”这个名称去称呼丘吉尔,而不必知道丘吉尔的种种特性。对于“体育”一词,我们之所以广泛使用该名称,而不使用其它名称,正是由于在历史沿革而继承下来的风俗、习惯、制度的传播影响下,在“历史因果链条”的传递作用下,我们顺其自然地使用“体育”一词,将所有听到和看到的东西以及与其相类似的东西都称作“体育”了。说得简单点,就是因为别人都这么叫,所以我也就这样地叫了。在这样长期的链条传递过程中,大家也就这么叫了,社会上也就普及和推广了,也就成为一种约定俗成的叫法了!新闻媒介、报刊杂志、影视娱乐等节目广泛使用“体育”一词,其实就是这个道理。

(三)“体育”概念根本不存在什么绝对的、精确的意义标准

自然语言逻辑认为,一个词的意义就是它的用法。由于一个词可以在不同的语境中显露出不同的意义,因此,对不同语境的关注,可以指出词的不同用法,可以理解不同的意义。诚然,语境必然是千差万别的,因此,语词的意义也是多种多样的。如果要求我们对日常词做出精确定义,我们无法办到,这是因为这些词并没有精确的意义。例如:“狐狸精”可能指狡猾的狐狸;也可能指不道德的女人。“套餐”可能指饭店和食堂中的专用语,即一组饮食;也可能指电信部门的优惠服务。“体育”可能指儿童体育,也可能指成人(包括职业运动员)的娱乐体育、竞技体育以及残疾人体育;……如此等等,绝对的、精确的意义标准又何在呢?

(四)“体育”概念的意义取决于语境

自然语言逻辑认为,语境具有消除语词多义性和严格规定语词意义的能力。正因如此,人们在实际的言语交际中,才能准确无误地判断和理解本来充满多义的自然语言。脱离语境,我们无法判断意义。正如怀特海所指出的那样,“没有一句话或一个词是离开它得以表达出来的场景(即语境)而独立地具有意义的,无见识的思想的本质就存在于对这一真理的漠视之中。”(注:转引自陈波著:《奎因哲学研究——从逻辑和语言的观点看》,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8,P391)“只有在语句的语境中,而不是在孤立的语词中,才能找到语词的意义。”(注:刘放桐等,编著:《新编现代西方哲学》,人民出版社,2000,P254)“使用语言的根本目的是为了表达思想或做出判断,而孤立的语词或词组无法完成这个任务。”(注:刘放桐等,编著:《新编现代西方哲学》,人民出版社,2000,P254)正如“狐狸精”、“套餐”、“体育”等语词,我们只有通过语境,才能准确判断其意义是“狡猾的狐狸”,还是“不道德的女人”;是一组饮食,还是电信部门的优惠服务;是儿童体育,还是娱乐体育、竞技体育、残疾人体育。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新时期体育工作的意见》(2002.7.22)的文件中,多处提到“体育”,在“加强高水平运动队建设,培养……新一代体育队伍。”一句中,“体育”指的是“竞技体育”;“人均体育消费和经常参加体育活动的人数”一句中,“体育”指的是“健身体育”;“各类学校要培养学生德、智、体全面发展,提高体育教学质量”一句中,“体育”指的是“学校体育”。很显然,虽然说同是“体育”一词,却有三种不同意义,但是,通过语境,我们很容易判断其意义。根本不会产生误解。

(五)体育概念与词源无关

借助于词源来考证“体育”概念,这是我国一些体育学者经常采用的方法。然而,在自然语言逻辑看来,语词概念与词源无关。因为使用赋予了语言以生命。语言在使用中,“包含了一种自然的概念形成过程,这个过程并非简单地用以前给定的一般意义和规则进行组合,……相反,词的意义最终依赖于它们被使用的具体环境。”(注:加达默尔,著,夏镇平,宋建平译:《哲学解释学》,上海译文出版社,1998,P24)因此,我们无须局限于卢梭的“创案体育学说”来考察“体育”的本质含义,来保持它的单义性特征。

(六)词典中的“体育”概念只不过是一种常规的、抽象的意义

在自然语言逻辑中,格里斯理论的重大贡献,就在于他区别了“说话者意义”和“常规意义”。“常规意义是一般人在正常情况下都能理解的意义,被固定在词典之中,也可以说是词典上的意义。说话者意义是他企图传达给他人的意义,取决于说话人的意图。一句话因说话者的意图不同而不同,比如,讽喻、夸张不同于常规意义,只有联系说话者的意图才能被理解。”“说话者意义”和“常规意义”相比较而言,“说话者意义”更基本,更能体现语言的社会交往功能,因为“意义主要不取决于对语言常规和字典上语词的理解,而取决于社会交往中说话者和听众之间的相互理解。”(注:赵敦华,著:《现代西方哲学新编》,北京大学出版社,2001,P181)即是说,意义主要取决于人们说话时的语境和说话者的意图,也就是取决于人们说话的具体意义或语用意义。而词典考证所得到的意义只能是语词的“常规意义”或者如我国哲学学者所说的“抽象意义”。无论哪一种意义,都不是语言的具体意义。

我国一些体育学者借助词典,希望通过查阅词典来考证体育概念,其实,这根本无助于解决问题。因为:词典考证,无论权威的、还是不权威的,其所提供的“体育”概念,都只不过是一种常规的、抽象的意义。

(七)体育概念是一个无穷的意义生成过程

“意义获得是一个无穷的运动过程”。(注:瞿葆奎,主编,周浩波,著:《教育哲学》,人民教育出版社,2000,P152)只要我们在使用语言,总会产生不同的理解,总会产生不同的意义。这是一个开放的过程,一个无穷的意义生成过程,永远不会终结。“因为,与我们意识相关的某物的意义,无论如何不是某物的全部的、最终的意义。”(注:章启群,著:《意义的本体论——哲学诠释学》,上海译文出版社,2002,P22)对于“体育”概念问题,亦是如此。从“运动技能论”,到“体质教育论”、“体育整体观”,以及到现在倡导的“健康教育论”(当然,并不局限于此,还包括前文所列举的众多意义)。其本身反映的正是在不同历史时期,在不同语境中,(注:语境有广义和狭义之分。狭义的语境仅指一个语词、一个句子出现的上下文。广义的语境是指语词或语句出现的整个社会历史条件,如该语词或语句出现的时间、地点、讲话的人(作者)、听话的人(读者)等)人们对体育的认识过程和理解过程以及体育意义的不断生成过程。并且,伴随这个过程的推演和继续,体育的意义还会增加。那么,如何来看待这些不同的体育意义呢?

“存在的就是合理的”,无论历史上出现什么样的体育意义,都是特定语境下的产物,因此,必然具有其自身存在的合理性。如果试图以一种意义去否定其它意义的存在,这只能是一种低级的、肤浅的认识。我们不能因为“体质教育论”或者说“体育整体观”的合理性而粗暴地否定“运动技能论”;同时,也不能因为“健康教育论”而粗暴地否定“体质教育论”与“体育整体观”。(注:当前,有些学者因为提倡“选择式教学”而大力攻击和唾弃“放羊式教学”,其实,这是一种偏见。我国体育学者季浏就“放羊式教学”曾明确指出“羊不放不肥”,只要我们“科学放羊”,就一定能够取得好的教学效果。另可参阅:李晓渊:《再议“放羊式教学”与“科学放羊”》,《南京体育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2)过去的体育意义不仅在历史上是合理的,在今天也会继续存在。只不过它的合理性必须得到适当的整理与规范而加以重新说明(在现行中学与高校体育教材中,提倡学生形成“终身体育”意识,运动技能由“样样都学”到“学会一、二项”的转变即为此理。),才能在今天的研究中焕发出新的生命力。

(八)体育概念是以往各种意义的集合

客观事物是不断发展的,人们的认识也是不断发展的。这反映到名称的含义上,就使得它有一个不断变化、充实和丰富的过程。(注:陈波,著:《逻辑哲学导论》,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0,P55;克里普克(美)著:梅文,译,涂纪亮,校:《命名与必然性》,上海译文出版社,2001,P7(涂纪亮:中译本序))以名称“亚里士多德”为例,当亚氏刚出生时,名称“亚里士多德”的意义最为贫乏,仅仅是“诞生在斯塔吉拉的、由×××和×××共同生育的那个孩子”;但是,随着亚氏本人的不断成熟,亚氏本人的规定性逐渐增多,这反映在亚氏的名称上,就使得它的含义不断增多,不断趋于丰富,其趋于丰富的过程甚至不会完结,因为人类对亚氏本人的认识不会完结。这里,每一个反映亚氏在不同阶段的意义都揭示了亚氏名称的部分含义,只有所有这些意义的集合(这个集合永远无法实际地构成)才揭示了亚氏名称的全部含义。同理,对于语词而言,伴随着人们用法的逐渐增多,语词的意义也会逐渐增多。那么,每一个意义都只是揭示了该语词的部分含义。只有所有这些意义的集合(这个集合也永远无法实际地构成),才能真正揭示该语词的全部含义,才能真正揭示该语词的概念。

所以,如果有人问:体育的概念是什么?我只能说,体育并没有什么精确性的概念。它的概念只能是以往各种意义的集合,并且,这个集合也永远无法实际地构成。可以肯定地说,在将来,它一定还会有新的意义产生。集合中的内容还会增加,体育的概念也还会发生变化。

(九)Sport(s)就是“体育”

判断此一名称是否是彼一名称,主要以指称事物是否相同为依据。就某人而言,有人叫他“老张”,也有人叫他“小张”,但无论叫什么,我们都知道:“老张”就是“小张”。这只不过是一个人有两个不同的名称而已!

名称只不过是对象的标签或记号,可以任意选择、约定俗成。因此,人们可以用不同名称指称相同对象。但是,只要两个不同名称指称事物相同,那么,此一名称必是彼一名称。就Sport(s)和“体育”而言,我国一些体育学者认为,Sport(s)是指“竞技性的身体娱乐活动”,与“体育”概念不同、本质不同,因此,Sport(s)不是“体育”。其实,这只是对Sport(s)一词的孤立的、狭义的理解和抽象的、常规的理解。从世界范围看,Sport(s)意义已经发生了巨大变化。在日常使用中,在不同语境中,人们已经赋予其多种不同的意义,如“体育”一词一样,也具有“多义性”,指称和代表多种不同的事物,即相当于体育界中的诸多事物。既然Sport(s)和“体育”指称事物相同,意义相同,那么,可以肯定地说,Sport(s)就是“体育”。

(十)“体育”一词的标记一定偏向Sport(s)发展

用Sport(s)来标记“体育”,这是当今世界范围内的普遍现象。这种现象在“历史因果链条”的传递和影响下,一定会更加普及和发展。并且,还会保持一致。我国一些新闻媒体、报纸、杂志、影视娱乐和体育期刊的标记,之所以广泛使用Sport(s),其实,正是由于受“历史因果链条”的传递和影响,自然而然地使用Sport(s)的结果。

既然别人都用Sport(s),我们为什么不用呢?为了更好地促进国际间的沟通与交流,我们需要一种共同的、相互熟悉的语言,即能让他人“听懂”和“看懂”的语言,这有利于彼此间的相互了解与共识。难道我们还要另外再创造一种陌生的、非日常的、让人不熟悉的语言或语词,用它来代替Sport(s)吗?难道我们还要再次跟人解释和翻译这个语词(当然,我们可能还要使用Sports)吗?很显然,根本没有这个必要。既然Sport(s),已成为世界各国通用语,既然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已习惯于使用Sport(s),那么,它就应该作为可替代“体育”的外文语言,作为我们的翻译语言。《中华人民共和国体育法》的英译本,把社会体育译为Social Sports,把学校体育译为School Spots,把竞技体育译为Competitive Sports,其实,就是这个道理。

标签:;  ;  ;  ;  ;  ;  ;  ;  ;  ;  ;  

论“体育”的概念问题--“自然语言逻辑”的哲学解读_自然语言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