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结构失衡背景下的中国经济增长质量,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经济结构论文,中国经济增长论文,质量论文,背景下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改革开放30年多来,中国经济高速增长,综合经济实力稳步提高,社会事业取得了长足进步,人民生活水平明显提升。然而,中国经济失衡问题日趋严重,中国经济增长潜力受到威胁,使得中国经济的增长质量难以提升,中国经济及社会发展的可持续性受到制约。经济结构失衡则是经济结构演进中一种非正常的状态,它是经济失衡的一种主要表现形式,也是经济发展过程中的常见现象。经济结构失衡也导致更深层次的矛盾,严重制约着经济总体效益的提高和可持续增长。因此研究经济结构失衡与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具有理论与现实意义。
关于经济结构内涵的讨论在现有文献中较多,综合来看是指整个国民经济的各个部门及其部门内部的构成,它们之间相互联系、相互依赖、相互制约的经济联系和数量对比关系的综合,以及经济结构变动与经济增长之间的密切关系(张曙光,1981;孙尚清,1980)。
西方经济学家在研究经济结构的变化对于经济增长的影响时集中反映在产业结构上,美国发展经济学创始人Lewis(1954)提出“二元经济结构模型”指出,发展中国家的经济由传统部门和现代部门两个不同的经济部门组成,在其经济增长理论中特别重视消费与投资(储蓄)的结构。新古典主义索洛—斯旺模型给出最优资本积累是使人均长稳态消费最大时的储蓄率——黄金律储蓄率(Sgold),高于Sgold和低于Sgold的储蓄率都是无效率的(Baro和Sala-i-Martin,1995)。可见,这种理论将最优经济结构与经济效率联系起来。拉姆齐模型则是在引入家庭期望最大化效用函数的基础上,探讨储蓄行为、资本存量与产出路径、收敛速度等问题,给出了稳态储蓄率时的经济结构——由消费所决定的投资(储蓄)结构,研究的重心还是在由最优储蓄率所决定的投资与消费结构上。
发展中国家在经济起飞之后具有后发优势,具有劳动力廉价的比较优势,往往采用赶超战略的发展模式,从而使经济结构中的均衡问题成为一个必须研究的焦点。美国发展经济学家Hirschan提出,发展中国家必须按照一个“平衡增长路线”发展,使有限的资源最大限度地发挥其促进经济增长的作用,这里的“平衡”指的是经济结构之间的平衡,可见,经济增长的研究离不开对结构变动的分析。经济增长中经济结构是否平衡,西方经济学中有不同的派别对这一问题的看法大相径庭。新古典主义认为,经济时刻都是均衡的,新凯恩斯则认为是非均衡的,这是当代宏观经济学最重要的话题之一。由此可见,西方经济学在探讨经济失衡问题时,已将失衡与经济增长相关联,认为经济结构均衡有利于发挥经济增长的作用,但是未能讨论经济结构失衡与经济增长质量之间的关系。
近年来,中国经济结构失衡问题引起了非常广泛的关注。虽然该问题提出很早,但真正受到学者及政府重视可能起始于新一轮的世界金融危机导致的中国出口下降,进而引起中国经济增长速度趋缓问题的探讨。十六大报告指出,应推动产业结构(经济结构的最重要组成部分)升级,十七大报告更是明确提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推动产业结构升级。从字里行间可见,经济结构中的产业结构是不合理的,或者说是不均衡的,而学者们则是从更广泛的意义上认为中国经济结构失衡。王宝安(2010)通过与发达国家经济结构比较的方式分析了中国经济结构失衡的基本特征。项俊波(2008)采用操作性定义的方式测度了中国经济结构的失衡,其结果表明近年来中国经济结构失衡在加剧。石永栓等(2012)对我国产业结构、投资消费结构、收入分配结构的失衡水平进行了测度,主要方法是通过对各个结构测度指标的平均水平与发达国家平均水平的偏离度进行评价,在评价的基础上得出我国产业结构失衡会导致投资消费结构和收入分配结构失衡。陈应斌等(2006)认为,要解决产业结构失衡问题就要重新调整投资率,努力培育居民消费需求,以技术进步提升我国产业国际竞争力。这些研究的进展令人可喜,为研究中国经济结构失衡和相关政策制定提供了有益的参考,但同样未能探讨经济结构失衡与经济增长质量的关系问题,未能研究整个经济结构失衡背景下经济增长质量问题以及经济结构失衡的内在机理。
经济结构与经济增长质量之间有着内在的联系,经济结构失衡导致经济增长速度与质量下降。中国经济发展的最主要特征是高储蓄、高投资,由此导致在中国经济运行中出现投资消费结构失衡;而高投资是有选择性的投资,这必然导致部分产业投资增长过快,从而产生产业结构失衡;产业结构的失衡使得部分产业生产能力过剩,这些产业必然要寻求外部需求来平衡,国际收支顺差大幅度增加也就不可避免。结果,投资消费结构失衡转化为国际收支失衡。随后,国际收支巨额顺差又会显著增加基础货币的供给,造成国内流动性过剩和金融结构失衡,而金融体系流动性泛滥又会进一步推动房地产、股票等资产价格的上涨,从而加剧实体经济结构失衡。可见,投资消费结构失衡、产业结构失衡、金融结构失衡、区域经济结构失衡和国际收支结构失衡是现阶段中国经济发展面临的五大基本失衡。这五大基本失衡导致中国经济效率下降、经济稳定性下降,即中国经济增长的质量下降。尽管学者们已注意到经济结构失衡的后果,但还未有人明确将经济结构失衡与经济增长质量联系起来,提示二者的内在关系。
关于经济增长质量方面的研究,钞小静和任保平(2011a)、钞小静和惠康(2009)等做出有关分析,钞小静和任保平(2011b)也曾对经济结构与经济增长质量之间的关系做过研究。但这种研究也未能明确地就经济结构失衡背景下的中国经济增长质量问题进行分析。李永友(2012)对我国需求结构的失衡程度进行了评估,认为居民消费率的平均水平与经济增长率呈反向关系,投资率平均水平与经济增长率呈正向关系。已有文献研究了我国经济结构的失衡特征,以及经济结构中的某一要素的失衡与经济增长的关系,但是缺乏对于整个经济结构失衡与经济增长质量关系的研究。本研究认为,经济结构的失衡问题是探讨经济结构系统内部结构变化机理的问题,要进一步研究经济结构失衡背景下的经济增长质量问题就要把经济增长质量也纳入到这个系统中来研究,由于系统中涉及的变量众多,变量之间的关系是多重的而非单一的,在这种情况下传统的多元统计分析、相关分析和联立方程模型都爱莫能助,只有结构方程模型可以处理多变量的多重关系问题,因此我们采用结构方程模型分析产业结构、投资消费结构、金融结构、区域经济结构与国际收支结构的失衡对于经济增长质量的影响。在该系统中经济结构失衡必然会导致经济增长质量的下降,经济的高速增长使得经济结构失衡问题不断累积,而经济结构失衡的不断累积又会阻碍经济增长的可持续性。要稳步提高经济增长的质量,就要不断地加强对经济结构失衡态的合理矫正,这就需要我们对经济结构失衡的状态进行正确的测度和描述。本文通过因子分析法对经济结构失衡的测度指标进行综合评价,根据评价结果对于经济结构失衡的状态进行分类,然后进一步来评估经济结构失衡对于经济增长质量的影响。
一、经济结构失衡程度的估计
经济结构应该包括投资消费结构、产业结构、金融结构、区域经济结构和国际收支结构(项俊波,2008)。中国的经济现实是高储蓄与高投资引致投资消费结构失衡,而高投资的选择性导致产业结构的失衡问题日益凸现;产业结构的失衡又引起部分产业的过剩,这又不得不寻求这些产业出口的扩大,从而导致国际收支结构失衡;投资消费结构的失衡、产业结构的失衡又引致金融结构及区域经济结构的失衡,这些结构失衡在表面上又表现为产业结构的失衡。因此,我们在讨论经济结构失衡对于经济增长质量的影响时,并不能只是孤立地看待产业结构失衡的单要素影响,它并不是单独作用于经济增长质量,它和经济结构的其他要素之间互相联系、互相影响,并共同作用于经济增长质量。为了研究经济结构对于经济增长质量的影响,本文利用结构方程模型分析经济结构失衡与经济结构其他要素失衡之间的内在机理,以及整个经济结构系统的失衡与经济增长质量的关系。
经济结构的状态不可能长期处于均衡状态,也就是均衡状态是不稳定的,它总是不断地经历不均衡到均衡的发展阶段。根据项俊波(2008)构建的经济结构失衡测度包括产业结构、投资消费结构、金融结构、国际收支结构和区域经济结构五大方面。这五大结构之间是彼此互相联系、互相影响、互相制约,当某一结构出现失衡并不断累积恶化时,必然会导致其他经济结构的失衡。因此要研究经济结构失衡对于经济增长质量的影响,并不能只是孤立地考虑某单一结构失衡这一个方面的因素,要用全面的、变化的、联系的观点综合考虑这五大经济结构失衡对于经济增长的影响。所以我们首先要构建这五大经济结构失衡的评价指标体系。
1.中国经济结构失衡测度指标体系构建
对于经济结构失衡测度指标的选取,要充分考虑指标的代表性、独立性和数据的可获得性。在选择测度指标的形式上,一般不选取总量指标,因为总量指标是一个数量指标,它往往与总体的单位数和总体的范围密切相关,在进行国际间比较时容易产生误差。因此,我们一般选择比例指标、结构指标、强度指标、平均指标等作为测度指标的基本形式。在测度指标属性的选择上,一般不选取适度指标,而只选取正指标或逆指标,因为适度指标值与经济结构失衡程度之间没有直接的正相关或负相关关系,而正指标与经济结构失衡程度之间呈正相关关系,即指标值越高,经济结构失衡程度越高;逆指标与经济结构失衡程度之间呈负相关关系,即指标值越低,经济结构失衡程度越高。在选择测度指标时,不但要遵循以上两个原则,并且所选择的测度指标均是各个结构领域的核心指标,最终确定13个指标作为中国经济结构失衡的测度指标(见表1)。
图1 1978-2010年我国经济结构各因子得分
在得到各个指标的数值后,需要对各个指标的数值进行无量纲化处理,然后我们利用SPSS技术对每个结构的基础指标进行合成,最终可以得到经济结构五个方面的得分作为分项指标的指数,对分项指数进行评估,通过综合指数来评价我国经济结构失衡的程度。根据原始数据之间的关系,通过因子分析法来确定权重,其判断结果不依赖于人的主观判断,有较强的数学理论依据,然后在得到的分项指标指数的基础上进行主观打分确定不同经济结构的失衡程度,整个评价过程采用主观打分和客观赋权相结合的方法,这样得到的结果偏差会较小。
图1是我们通过因子分析法得到的1978-2010年我国经济结构的各因子分值分布情况。从图1中我们很明显地看到,1978-2010年这五大结构都有不同程度的偏离平均水平的趋势,只是在不同的时间偏离平均水平的程度不同。产业结构因子在1992年之前高于平均水平,1992-1998年之间在平均水平线附近徘徊,处于相对平衡状态,1998年以后下滑到平均水平线之下,而且偏离越来越远;投资消费结构因子在1993年、1998年、2003年与平均水平线相交,但是很快就偏离平均水平线;金融结构因子在1985年、1998年徘徊在平均水平线附近;区域经济结构因子基本处于平均水平线之下,2001年以后高于平均水平线,偏离程度较大;国际收支结构因子1994年以前偏离平均水平线的程度较小,1994年以后偏离平均水平线的程度较大。这五大结构因子不会恒定地维持在平均水平线上,不是高于平均水平,就是下滑到平均水平线之下,可能在某个点与水平线相交,可是很快就偏离了水平线。五大结构构成了一个经济结构系统,系统中的各个结构互相影响、互相牵制,一种结构的变化将会影响整个系统的均衡状态,一种结构的失衡如果积累起来超过一定的限度就会导致别的结构的失衡。因此,要使得各个结构失衡偏度较小,就必须制订一套长效稳定的机制。
2.中国经济结构失衡指数的计算
根据我国经济结构各因子得分情况分析可知,在0水平线上表示平均水平,高于或低于0水平线表示偏离平均水平,根据偏离平均水平的程度我们对经济结构失衡程度区间做出如下划分。
将失衡类型按经济结构因子的分值范围分为五个标准分别是正常、轻度失衡、中度失衡、重度失衡和潜在危机,对应的分值分别为1分、2分、3分、4分和5分。评分值越高,失衡程度越高(见表2)。
在确定经济结构各个因素的评分标准以后,我们可以计算出各个因素的失衡指数,再对五大领域结构指数进行简单算术平均得到总体失衡指数。按照上述测度因子的评分标准,根据1978-2010年《中国统计年鉴》的数据对中国经济结构失衡的五大因素进行评分,得到不同年份产业结构、投资消费结构、金融结构、区域经济结构和国际收支结构这五大要素的分项得分和总体评分值如图2所示。
图2 1978-2010年我国经济结构各因素失衡指数
图2显示1978-2010年中国经济结构各因素和总体失衡水平及变动趋势,各个领域失衡程度是不平衡的,存在较大差异。这些测度因素的评分呈现如下基本特征:
(1)伴随着经济的高速增长,中国经济结构整体失衡水平呈U形变化趋势,改革开放初期中国经济结构失衡较严重,处于重度失衡水平;1984-1992年经济结构失衡水平有所好转,处于轻度和重度失衡水平;1993-2010年中国经济结构失衡水平呈恶化趋势;2007年的美国次贷危机对我国经济造成严重冲击,经济结构进一步失衡。
(2)产业结构失衡长期处于轻度和中度失衡水平,2002年以后产业结构进一步失衡,处于重度失衡状态。
(3)投资消费结构失衡程度变化趋势为2003年以前失衡程度逐渐减轻,发展到轻度失衡,可是2003年以后又进一步恶化发展为潜在危机。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消费率呈现波动下降趋势,而投资率表现为波动上升,消费率偏低投资率偏高导致投资与消费比例失衡。投资规模和消费需求在产业间分布不协调会诱发不同产业发展出现分化,导致产业结构失衡。因此投资消费结构失衡和产业结构失衡指数分布情况大体相同。
(4)金融结构在改革开放前期危机重重,1996年以后金融结构失衡状态有所缓解,且长期处于轻度和中度失衡状态。改革开放初期,金融发展主要表现在总量的快速增长和规模的急剧扩大,但很大程度上是在原有金融制度和金融框架下进行简单扩张,金融资产结构的失衡问题日益突出,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资本市场在培育中逐步规范和完善,金融结构失衡程度有所降低。
(5)区域经济结构在改革开放初期失衡指数较低,2000年以后主要处在重度失衡状态区间,表明中国各地区的发展处在严重不平衡的状态。经济结构区域分布差异较大,特别是东西部差距较大,沿海城市普遍较内陆发达。同时城乡差距也在扩大,基尼系数达到了国际警戒线之上,经济结构的比例在各个区域的配置也不尽相同,产业的区域化社会资源流失严重。
(6)国际收支结构1978-1994年长期处于轻度失衡状态,发展较均衡,1994年“双重汇率制”并轨以来,我国国际收支失衡状况显著,出现潜在危机。
从中国经济结构的各因素失衡特征分析,产业结构、投资消费结构、金融结构、区域经济结构和国际收支结构构成了经济结构这一系统的五大要素,不能孤立地看待某一要素的失衡程度,要素与要素之间是彼此紧密联系和制约的,一个要素失衡程度的累积必然会导致其他要素的失衡;对一个要素失衡的调整,也会使其他要素的失衡程度缓解。例如投资消费结构失衡会诱发产业结构失衡,产业结构失衡在各个地区蔓延时,又会导致区域经济结构失衡和国际收支结构失衡。因此要考虑经济结构失衡对于质量增长的影响,需要分析产业结构失衡与经济结构其他要素失衡之间的内在机理,这五大要素彼此之间互相作用又共同影响经济质量增长,最终我们需要分析这五大要素的失衡对于经济增长质量的影响。
二、经济结构失衡对增长质量影响的结构方程模型
根据钞小静和惠康(2009)对于中国经济增长质量的测度结果可知,经济增长质量的内涵包括经济增长的结构、经济增长的稳定性、经济增长的福利变化与成果分配、资源利用和生态环境代价4个维度。本文通过这4个维度来测算中国经济增长质量指数,由经济增长质量指数变化率和经济结构失衡指数的变化趋势来分析经济结构失衡对于经济增长质量的影响程度。图2是1978-2010年中国经济结构与质量变动趋势。
由图3可以分析得到中国经济失衡并增长,也就是中国经济结构失衡和经济高速增长在一定时期内并存,但是经济结构失衡会牵制经济增长变化幅度,使得经济增长的波动性较大,随着经济结构失衡程度的恶化,经济增长很不稳定,而且增长的变化幅度很大。每当经济结构失衡指数处于一个最低点时,都会迎来经济增长质量的一个最高点。经济结构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质量型经济增长,经济结构失衡会导致经济增长不可持续、不稳定和不协调,经济结构的优化和均衡是质量型经济持续稳定增长的保障。经济结构对于经济增长质量的影响体现在经济结构系统的五大要素对于质量型经济增长的影响,这五大要素彼此之间互相作用又共同影响质量增长。经济增长结构的优化包括产业结构和投资消费结构的优化,也就是促使资源配置结构优化,使得资源从生产率增长较慢的部门转向生产率增长较快的部门,从而促进经济增长效率的提高,进而促进经济增长质量的提高;经济增长结构的优化也包括金融结构优化和国际收支结构优化,有助于抑制经济增长的大幅波动,保持经济增长的稳定性,进一步促进质量型经济增长的稳定提高;经济增长结构的优化还包括区域经济结构的优化,有助于缩小城乡居民收入分配差距,改善居民的福利水平,从而提高经济增长的质量。
图3 1978-2010年中国经济结构与质量变动趋势
1.结构方程模型基本形式
结构方程模型(Structure Equation Modeling,SEM)的思想起源于Swall Wright在20世纪20年代提出的路径分析概念。易丹辉(2008)对该方法进行了系统的阐述。结构方程模型假定一组潜变量之间存在因果关系,潜变量可以分别用一组测量变量表示,是某几个测量变量的线性组合。通过验证测量变量之间的协方差,可以估计潜变量之间的路径系数,从而在统计上检验所假设的模型对所研究的过程是否合适。如果证实所假设的模型合适,就可以确定潜变量之间的关系假设是合理的。结构方程模型整合了路径分析、验证性因素分析与一般统计检验方法,能够处理传统统计方法不能妥善处理的潜变量和带误差的自变量等问题,在处理变量多重相关的同时,将变量关系的检验能力从探索性分析转变为验证性分析,在统计假设检验上给出了强大的理论支撑,而且允许自变量和因变量之间存在测量误差,为分析潜在变量之间的结构关系提供了可能。结构方程模型的特点有:可以同时考虑和处理多个因变量;容许自变量和因变量含有测量误差;与因子分析相似,容许潜在变量由多个观察指标构成,并且可以同时估计指标的信度和效度;可采用比传统方法更有弹性的测量模型,如某一指标变量从属于两个潜变量;可以设计出潜在变量之间的关系,并估计整个模型与数据的拟合程度。与一般的计量经济模型不同,结构方程模型涉及的变量有两种基本形态:观测变量与潜变量,数据能够被研究者观测得到的变量称为观测变量,而潜变量则是不能被观测但可以由观测变量推估出来的变量。结构方程模型主要由测量模型和结构模型组成,测量模型描述的是潜变量如何被相应的观测变量所测量或概念化,通常可以写成如下的测量方程形式:
式(1)是外生变量的测量方程,x是由q个外生观测指标组成的q×1向量,ξ是由外生潜变量的因子组成的n×1向量,是x在ξ上的q×n因子负荷矩阵,δ是q个测量误差组成的向量。式(2)是内生变量的测量方程,y是由p个内生观测指标组成的p×1向量,η是由m个内生潜变量组成的m×1向量,
是y在η上的因子负荷矩阵,ε是p个测量误差组成的向量,δ和ε表示不能由潜变量解释的部分。结构模型则主要描述潜变量之间以及模型中其他变量无法解释的变异量部分,通常写成如下形式:
其中,η是内生潜变量向量,ξ是外生潜变量向量,B和Г都是路径系数矩阵,ζ是结构方程的误差向量。
模型假定测量方程误差项ε、δ的均值为0;结构方程残差项ζ的均值为0;误差项ε、δ与因子ξ、η之间不相关,ε与δ不相关;残差项ζ与ξ、ε、δ之间不相关。
图4 经济结构与经济增长质量关系的结构方程全模型路径
注:方形表示指标,圆形表示潜变量;单项箭头表示单项影响;单项箭头指向指标表示测量误差;单项箭头指向潜变量表示内生潜变量未被解释的部分。
2.经济结构对质量增长影响的最终结构方程全模型路径
根据经济结构评价指标体系,结合经济增长质量的概念内涵可构造图4所示的我国经济结构失衡背景下质量型经济增长的影响因素评价结构方程概念模型。从模型中可以看出,系统涉及的变量众多,变量与变量之间的关系不是单一的而是多重的,结构方程模型善于解决这类问题。该结构方程模型存在如下假设:第一,经济结构可以用产业结构、投资消费结构、金融结构、区域经济结构以及国际收支结构五个维度进行描述;第二,采用诸如第一产业比较劳动生产率、单位GDP能耗、第三产业占GDP的比重、烟尘排放占GDP的比重、投资率、消费率、通货膨胀率、城乡居民人均收入比、农业支出占国家财政支出的比重、基尼系数、进出口总额占GDP的比重等观测指标来测度产业结构、投资消费结构、金融结构、区域经济结构以及国际收支结构水平,而经济结构的每一个要素与经济增长质量之间也存在相关关系;第三,正向指标所代表的观测变量与其下属维度之间存在正向关系,逆向指标所代表的观测变量与其下属维度之间存在负向关系;第四,各观测变量及其误差项不存在相关性;第五,潜变量之间存在一定的相关性。即产业结构、投资消费结构、金融结构、区域经济结构和国际收支结构这五大潜变量之间两两具有线性相关关系。
式(4)中,表示第i个外生潜变量对内生潜变量(经济增长质量)的影响系数。相关关系的确定依赖于理论的支持,相关系数的大小通过结构方程模型估计。
外生潜变量(产业结构、投资消费结构、金融结构、区域经济结构以及国际收支结构)的测量模型为:
3.模型识别
(1)信度检验。本文利用SPSS 18.0软件对数据进行内部一致性信度分析(见表3)。李克特态度量表法中常用的信度检验方法为“Cronbach'α”系数以及“折半信度”。本研究以Cronbach'α系数为评判标准,α的值越大表示该因素内部各项之间的联系越大,即该因素的内部一致性越高。一般来说,如果Cronbach'α系数大于等于0.9,则认为数据内在信度很高,指标体系设计很好;如果Cronbach'α系数大于等于0.8而小于0.9,则认为数据内在信度可接受,指标体系设计较好;如果Cronbach'α系数大于等于0.7而小于0.8,则认为数据内在信度不太高,指标体系设计存在一定问题但仍有参考价值;如果Cronbach'α系数小于0.7,则认为数据内在信度很低,指标体系应重新设计。
图5 经济结构与经济增长质量关系的结构方程路径分析结果
(2)识别规则。结构方程模型中,模型的待估参数由模型的协方差决定。全模型中共有p+q个可观测变量(指标),可产生(p+q)(p+q+1)/2个不同的协方差,若理论模型成立,由∑(θ)=∑,可以得到(p+q)(p+q+1)/2个方程。记t为模型中待估参数的个数,则模型识别的一个必要条件为:
t≤(p+q)(p+q+1)/2 (5)
本文的结构方程模型共14个可观测变量,模型中的t值为22,(p+q)(p+q+1)/2=105,符合模型识别的条件,因此模型可识别。
(3)参数估计及拟合效果。结构方程模型中,运用AMOS 17.0软件进行数据拟合,各参数估计结果如图5所示。通常,结构方程模型参数估计完后,需要对模型的拟合情况进行检验。关于模型的总体拟合程度有许多测量标准,最常用的拟合指标是拟合优度的卡方检验。事实上,卡方检验在这里是“拟合劣度”的测量,也就是说,卡方值越小说明拟合越好,但卡方值与样本规模密切相关,使它不能很好地判定模型的拟合,为减少样本规模对拟合检验的影响,有一个直接与卡方相联系的粗略常规,即卡方值与自由度之比小于2,则可以认为模型拟合较好,除此之外,还有很多模型拟合检验的指标,但不同的指标在不同的样本数量、模型复杂度下有着不同的表现特性,必须根据具体情况进行斟酌。通过AMOS17.0软件可以计算出拟合指标,从拟合指标来看,卡方检验值为146.55,自由度为83,且统计显著。GFI=0.854用来衡量理论模型的方差和协方差对观测变量的方差和协方差的解释程度,越接近于1越好,RMR=0.1175,RMSEA=0.2411,NFI=0.908,IFI=0.910,TLI=0.909。较小的RMR和RMSEA值代表着较好的模型,NFI、IFI和TLI值大于0.9通常认为模型可以接受。构造的结构化方程所选取指标的p值均达到显著性水平,指标选取符合结构化方程的要求,表明被检测的方程与样本数据的拟合度良好,所构建的模型有较高的可信度。
4.模型结果分析
从得到的模型估计参数值可知,模型中假设的结论得到验证,产业结构等潜变量与其所对应的观测变量之间存在相关关系;构成经济结构的潜变量与经济增长质量之间存在相关关系;潜变量之间又相互作用,具有相关关系。由此可见,我国经济增长质量的提高是内因和外因共同作用的结果,其中外因又通过内因促进经济增长质量提高。内因之间不是彼此孤立的,而是互相影响、互相牵制的。
第一,第一产业比较劳动生产率、单位GDP能耗、第三产业占GDP的比重与产业结构之间的路径系数分别为0.347、-0.048与0.357,表明在经济增长质量的提高过程中,要提高农业的比较劳动生产率,降低单位GDP能耗的比重,提高第三产业占GDP的比重。烟尘排放占GDP的比重与产业结构之间的路径系数为-0.344,与产业结构之间负相关,且影响显著,表明在我国经济结构调整和经济增长质量提高过程中,要注意发展低碳产业和清洁产业,加强环境保护,优化产业结构。投资率和消费率与投资消费结构之间的路径系数为-0.516、0.520,投资率与投资消费结构之间负相关、消费率与投资消费结构之间正相关,表明在我国经济结构调整和经济增长质量提高过程中,要提高投资效率,扩大消费,发挥消费在优化经济结构中的作用。/GDP、通货膨胀率与金融结构之间的路径系数为0.634、-0.624、
/GDP与金融结构之间正相关,通货膨胀率与金融结构之间负相关,表明在经济增长质量提高中,要注意调整金融结构,降低通货膨胀率,保证金融稳定。城乡居民人均收入比、农业支出占国家财政支出的比重、基尼系数与区域经济结构之间的路径系数为-0.170、0.604、-0.75,可见城乡居民人均收入比、基尼系数与区域经济结构之间负相关,表明在经济结构调整中要注意改善城乡之间收入差距,积极推进城乡一体化;农业支出占国家财政支出的比重与区域经济结构之间正相关,表明在调整区域经济结构失衡中,要积极发挥财政支农的作用,加大国家对农业的支持力度。进出口总额占GDP比重、外汇储备占
比重与国际收支结构之间的路径系数为0.672、0.680,与国际收支结构之间均为正相关,且影响显著,表明在解决我国国际收支失衡的过程中,要重视改善国际收支的失衡,适度调整我国对外经济政策,改善国际收支结构,改善我国国际收支结构内在的脆弱性。
第二,产业结构、投资消费结构、金融结构、区域经济结构、国际收支结构与经济增长质量的路径系数分别为-0.627、-0.039、-0.061、0.300、0.056,且产业结构、区域经济结构对经济增长质量的影响最显著。产业结构、投资消费结构、金融结构与经济增长质量的路径系数为负,表明随着产业结构、投资消费结构、金融结构指数的增加,经济增长质量指数递减;随着区域经济结构与国际收支结构指数的增加,经济增长质量指数上升。可见我国产业结构、投资消费结构、金融结构的指数虽然呈上升趋势,但是内部结构不合理问题日益凸现,这三大经济结构的失衡程度也愈加严重,已经阻碍了我国经济增长质量的提高。在提高中国经济增长质量的过程中要发展创新型经济,转变经济发展方式,重点优化产业结构、投资消费结构、金融结构;区域经济结构与国际收支结构对经济增长质量提高起促进作用,但是从我国的现实来看,这两大经济结构的失衡问题也不容忽视,在提高经济增长质量时,要注意缩小区域差异,实现区域经济的协调发展,同时调整对外开放政策,改善国际收支的失衡,形成新的对外开放路径与政策。
第三,经济结构的五大要素之间相关关系也比较显著。产业结构与投资消费结构、金融结构、区域经济结构、国际收支结构之间的路径系数为0.785、0.277、-0.587、-0.367,产业结构与投资消费结构、金融结构之间正相关,而与区域经济结构和国际收支结构之间负相关,并且具有显著性;投资消费结构与金融结构、区域经济结构、国际收支结构之间的路径系数为0.177、-0.536、-0.616,投资消费结构与金融结构之间正相关,与区域经济结构、国际收支结构之间负相关,且影响显著;金融结构与区域经济结构、国际收支结构之间的路径系数为0.021、0.237,金融结构与区域经济结构、国际收支结构之间均正相关,且金融结构与国际收支结构之间的相关性较显著;区域结构与国际收支结构之间的路径系数为0.658,它们之间为正相关,并且具有显著性。这表明经济结构的内生变量之间不是孤立存在的,彼此之间互相联系、互相影响,并共同作用于经济增长质量。一个要素的失衡和积累必然会导致其他要素的失衡,五大要素之间要相互协调、有序发展。因此,在解决我国经济结构失衡,促进经济增长质量提高的过程中,仅仅解决单一要素结构的失衡是不行的,必须要统筹解决整体经济结构的失衡问题,从系统性角度出发寻找解决经济结构失衡的路径,并制定相应的政策。
三、结论与政策建议
本文将客观因子分析法与主观打分法相结合,测度了1978-2010年中国经济结构和各要素之间的失衡程度,然后利用结构方程模型分析了产业结构、投资消费结构、金融结构、区域经济结构与国际收支结构的失衡对于经济增长质量的影响。本文的主要结论是:中国经济结构整体失衡水平呈U形变化趋势,产业结构、投资消费结构、区域经济结构与国际收支结构的失衡程度自2000年以后都呈重度失衡状态,金融结构失衡程度处于中度失衡状态。经济结构失衡水平的不断恶化,对于我国经济增长质量的提高和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也产生了明显的制约。产业结构、投资消费结构、金融结构、区域经济结构与国际收支结构与经济增长质量的路径系数分别为-0.627、-0.039、-0.061、0.300、0.056,产业结构、投资消费结构、金融结构水平已经阻碍了质量型的经济增长,区域经济结构与国际收支结构水平对经济增长质量产生正效应。根据上述结论,在政策上我们应注意从以下方面调整我国的经济结构:
第一,发挥产业结构优化在提高经济增长质量中的主导作用。随着第三产业占GDP比重的增加,产业结构指数增加,但是产业结构失衡程度却在恶化,说明产业结构指数的增加并不代表产业结构的优化,反而使得产业结构偏离了均衡水平,这说明产业内部结构不合理使资源没有得到很好的优化配置,导致产业结构对质量型经济增长产生了负效应。因此,要继续发挥产业结构对经济增长质量提高的主导作用,必须注意:首先,调整和优化产业的内部结构。经济结构的优化,经济增长质量的提高,不仅要注意调整产业之间的关系,优化产业之间的结构,而且要优化产业内部的结构。其次,注意增强我国产业的自主创新能力。投资消费结构对产业结构的影响显著,投资消费结构的失衡也进一步导致产业结构的恶化,我国的一些高新技术产业完全依赖于进口,为改变这种状况,在消费结构促使产业结构转换的过程中逐步改善高新技术产业对外国技术的依赖,以技术进步提升产业的国际竞争力,就必须不断培养和增强我国产业的自主创新能力,加快企业技术改造,推动工业内涵式发展。最后,积极发展低碳产业和清洁产业。烟尘排放占GDP的比重与产业结构之间负相关,因此要控制能源消耗与环境污染,走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道路,在资源约束下不断推进产业结构升级,形成节约型、可持续性的发展模式。
第二,以区域经济结构的调整推动经济增长质量的提高。区域经济结构的优化对经济增长起促进作用,区域经济结构与经济增长质量的路径系数为0.300,正向相关显著。因此,在经济增长质量提高中,要注意改善区域结构失衡,实现区域经济的协调发展:一是在区域间关系上形成优势互补、良性互动的机制。全国的发展是个整体,各区域在产业分布上不能自成一体、面面俱到,需要加强区域间的经济联系,提升全国作为整体的竞争优势和经济效率,避免重复建设、相互封锁和产业结构趋同化。二是推进区域间公共服务均等化。要通过经济适度发展和加大转移支付力度,缩小区域间公共服务水平差距,使不同区域的居民有基本统一的医疗卫生条件、社会保障待遇、基础教育条件等,从而使不同区域人民生活的综合质量与水平逐步趋于均等化。三是在产业发展上既要体现各区域的比较优势,又要注意构建各自的竞争优势。四是积极推进城乡一体化。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不断提高农民收入,缩小城乡收入差距;推进教育制度改革,实现城乡教育公平,实现城乡公共服务一体化。
第三,优化投资消费结构与国际收支结构是促进经济增长质量提高的有效途径。投资、消费和对外贸易作为拉动经济增长的“三驾马车”,它们三者之间的协调关系直接影响到经济增长质量的高低。投资、消费与对外贸易,其比例关系可以在尊重市场规律的原则下,结合政府宏观调控达到平衡协调的关系。因此,从促进经济增长质量提高着眼,优化投资消费结构与国际收支结构应从以下方面着手:一是投资消费结构的消费角度。应切实提高人民收入,使人们有能力消费,同时完善社会保障体系,使人民敢于消费。在稳步提高人民收入水平的同时,必须推进社会保障体系的建设,解决人民消费的后顾之忧。兴建廉租房与经济适用房,扩大养老保险与医疗保险的适用范围与支付标准,合理配置教育资源在区域上的分配,化解人民消费的后顾之忧,使得人民敢于消费。二是投资消费结构的投资角度。优化官员考核体系,抑制投资“饥渴症”。必须从优化官员考核体系入手,改变单纯以经济增长为激励目标的官员升迁考核体系,建立完善的近远期经济社会目标与长短期管理手段配置结合的官员升迁考核体系,从而达到规范地方政府行为,抑制投资“饥渴症”的效果,以期使主政者能够从地区经济社会长远发展着眼,实现区域质量型经济增长。三是平衡国际收支,建立国际收支预警机制。把握国际经济形势,对国际经济走势做出预判,尽量将国际市场的波动对国内济的影响程度降到最低,实现国内经济的平稳增长。
第四,以内部要素结构的相互协调和有序发展促进经济增长质量的提高。结构的战略性调整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产业结构与投资消费结构、金融结构、区域经济结构、国际收支结构之间互相作用、彼此联系,构成了一个有机整体,这五大结构的调整不是孤立进行的,要相互协调、有序发展。
在经济增长质量的提高中,要运用系统性思维,注意内部要素结构的优化,实现五大结构的相互协调和有序发展:一是要实现经济内部结构均衡与外部结构均衡的一致。中国宏观经济结构的失衡既有外部结构失衡,也有内部结构失衡。其中内部结构失衡是核心,内部失衡的核心在于经济过热带来的投资加速、信贷激增、流动性泛滥和通胀。在内部结构中,产业结构与投资消费结构、金融结构、区域经济结构、国际收支结构之间关系显著,在提高经济增长质量的过程中,要注意通过产业结构和投资消费结构优化的路径来纠正金融结构、区域经济结构、国际收支结构的失衡,实现经济内部均衡与外部均衡发展保持一致。二是要以改善供给结构为重点。在技术要素供给方面,提高企业自主创新能力,促进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的转化,发挥企业的人力资本积累,倡导科技、知识和技术在部门产出增长中发挥主导作用;在资金要素供给方面,实现政府投资向民间投资的转向,增强民间投资对我国经济增长的长期拉动作用,积极引导、推动民间投资对基础产业、支柱产业和高新技术产业领域投资;在资源要素供给方面,把保护资源放在突出位置,严格执行国土资源规划,提高资源的利用效率。三是要建立相应的动力机制和平衡机制。进入新的发展阶段,要依靠内需,注重内外需双引擎作用,实现国内外需并举增长模式,保证五大经济结构在平衡发展的前提下促进经济增长质量的稳定和可持续发展。促进中国经济增长由要素驱动型向技术提高型转变,由要素投入的增长转向要素效率提高的增长,促进经济增长中规模报酬递增机制的形成。
标签:国际收支论文; 消费结构论文; 结构方程模型论文; 经济增长论文; 经济模型论文; 产业结构理论论文; 经济论文; 国内宏观论文; 经济指数论文; 经济研究论文; 因子分析论文; 金融结构论文; 宏观经济论文; 投资结构论文; 产业结构优化论文; 区域经济学论文; 状态方程论文; 经济学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