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馆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续完)——刍议“信息成果商品化”是图书馆发展的必由之路,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图书馆论文,刍议论文,必由之路论文,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论文,成果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当今世界正处在历史大转折、社会大变革、观念大更新、科学大发展的伟大时代。经济建设突飞猛进,市场需求复杂多样,各行各业对信息的需求量越来越大。社会的关注、企业的青睐,使信息产业日益发展壮大。伟大的科学家钱学森指出,第五次产业革命的核心是信息。信息、物质、能源一起构成了社会发展、人类进步的三大要素。而图书馆的发展必须以“信息”为依托,走产业化之路,本文从以下四个方面加以论述:
一、图书馆目前的基本形势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全国各地区的图书馆都有不同程度的发展壮大。无论是公共图书馆,还是高校图书馆,馆舍从无到有,从小到大;文献资料的数量和质量都有一定的增加和改进;现代化的设备和服务手段逐步形成;图书期刊的加工程序日趋标准化、规范化;服务方式也由传统的、原始的手工操作过度到现代的、自动化的检索查询。一句话,形势看好,困难不少。
1.面临的挑战
当前,图书馆界面临的严重挑战就是地位不高,资金短缺,由于物价上涨指数过快,现有的图书事业费难以满足和维持正常的文献采集。依靠图书资料为社会服务的图书馆在市场经济条件下走入了进退维谷的境地。
2.遇到的机遇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繁荣昌盛既向各行各业提出了严峻的挑战,也给他们的生存和发展带来了生机。市场经济观念、商品经济意识对传统的观念、固有的意识进行了有力的冲击和批判,挑战与机遇并存。图书馆必须顺应潮流、更新观念、深化改革,向传统的服务方式、服务意识进行宣战,从“死胡同”中反冲出来,树立商品经济意识,迎接挑战,抓住机遇,取而胜之,在市场经济的激烈角逐中,求生存、促发展。众所周知,图书馆是人类知识的宝库,文献资料是社会进步的阶梯。我们绝不能守着金山讨饭吃,怀揣宝玉当乞丐,应该充分发挥自己的优势,让大量的资料,无限的信息打入商品市场,创益增值,服务社会,滋养自己。
二、“信息成果商品化”是信息服务的必然产物
信息是人类感知的来源,是主观世界联系客观世界的桥梁和纽带,是人类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工具。在无限的宇宙和广袤的时空里,信息无处不有,无处不在,无所不为地起着主体和制导作用。
1.信息成果具有商品的属性
根据马克思主义的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关系的原理,我们知道,有什么样的经济基础就有与之相匹配的上层建筑。商品经济的迅速发展必然引起社会上层建筑的激烈变革。反之,思想意识形态的观念转变不仅促动着商品经济的迅速发展,而且也推动了社会的进步。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相辅相成,互为服务。现在市场经济十分活跃,商品竞争异常激烈,各种企业为了获得自身生存和发展的“决窍”,迫切想了解“行情”,预测“形势”,这就使信息在市场领域、经济领域和科学技术领域占有至关重要的地位。而信息成果是人类劳动智慧的结晶。它本身具有极高的价值,当信息成果进入流通领域之后进行传递、交易,为企业的创利增值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则这种贡献便是它的使用价值。信息成果本身的价值和使用价值便是商品的基本属性。
2.信息是生产力发展的激素
信息来源于人类社会的实践,是社会经济、政治活动的产物。任何社会的发展都是生产力的发展,生产力的发展需要先进的科学技术,信息就是科技发展的激素。人体缺少了激素,无法维持生命。科技进步,生产发展,也绝对离不开促使自然科和社会科学的激素。因为知识的传播和转化过程就是发现和使用信息的过程。众所周知,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日本,能从战争的废墟上迅速崛起,成为当今世界实力雄厚、财源茂盛的经济大国,就是依靠信息这个激素促进了科学技术的进步和生产力的发展。在这一点上可以说“信息”为日本的工业振兴、经济腾飞、综合国力的提高,立下了“汗马功劳”。
3.信息是经济发展的中枢
在商品社会中,市场经济的发展动态和发展水平主要是靠信息去调节和促动的。当某一商品在市场上是“供不应求”,还是“供大于求”的信息反馈到企业制造厂家时,决策者们就会根据这一反馈信息进行分析裁决。如果是供不应求,他们就会广集资金,扩大生产,增加产品输出量,以满足更多的客户需求。当供大于求,商品滞销,积压甚多时,他们就会及时做出决定,调整生产计划,改善经营方式,尽早“刹车”,停产或转产,减少输出量。这样,信息就象“指示器”和“报警灯”一样,随时告知企业决策人员顺应潮流,适应形势,因势利导,把握航向。信息的这种经济发展中枢作用是永无止境的,它左右和协调着市场经济的发展。
三、信息是图书馆发展的支柱和依托
作为社会上层建筑的图书馆所具备的发展条件是:
1.丰富的馆藏文献资料:
丰富的文献资料是图书馆占有的得天独厚的发展条件,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信息源。图书馆占有的文献资料,学科门类广、载体形态多。不论何种文字的图书,都具有知识面系统成熟可靠的特点,是人们日常学习,生活不可缺少的文献资料。连续出版物,它内容新颖、报到及时、数量庞大、发展速度快,是科研人员从事科学研究、技术创新必不可少的主要参考文献;非书资料,它直观、生动、形象、报道信息量大、传递速度快,是科教人员的良师益友;会议论文、学位论文,理论高深,数据可靠,反映了有关学科的研究动态、研究水平、研究方向,是科研和工程技术人员进行研究和设计的航标灯;专利、产品样本、技术标准等文献是科研生产部门的重要信息源;政府报告、政策汇编以及军事专著等是政府部门、行政官员、企业决策者以及军事指挥人员的“参谋”和“得力助手”。因此说,丰富的馆藏文献是图书馆产生信息成果的重要资源和坚强柱石。
2.先进的现代化设备
图书馆的现代化建设,起步虽晚,但是发展迅速。现在几乎所有的图书馆无论规格大小,基本上都配置了计算机、复印机、视听、缩微设备,个别大型图书馆自动化设备齐全,应有尽有。现代化设备的运用,提高了文献检索的能力。光盘、磁盘的使用,文献存储量大,检索速度快。各种高、精、尖技术在人——人,人——机,机——机的信息传输中,发挥着巨大的作用,先进的计算技术,信息存贮技术,卫星通信技术无不为图书馆进行信息收集、整理、加工、存贮、传递劈荆开道、添彩增荣。
3.人才济济的情报专业队伍
斯大林曾经指出:“人才,是世界上所有宝贵资本中最有决定意义的资本;人才,是成就大业的最根本的因素。”
现代社会,由于信息革命带来的“知识爆炸”,信息直接参与生产规划、科研议定、市场决策,因而没有一支知识渊博、学科广泛的情报专业队伍,就不可能创造出高质量、有价值的信息产品,也不可能在激烈的竞争中占领一席之地。近年来,图书情报专业队伍建设日益合理。现在这支队伍人数众多、思想素质好、文化修养高、知识面广、专业门类齐全,完全有能力从事各种信息的分析、研究、处理和传递,这是图书馆自身发展的最重要的决定因素。
四、用信息成果创造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图书馆要想真正发挥图书馆“知识宝库”和“知识喷泉”的作用,就必须在茫茫的文献大海之中,把信息源变成大量的社会财富,使潜在的馆藏文献得到充分的开发利用。让信息辐射出巨大的能量,造福于社会,造福于人类。让图书馆这颗知识皇冠上的夜明珠光芒四射,在我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中发出更加灿烂的光辉,在我军国防现代化的建设过程中做出应有的贡献。那么如何用信息成果创造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呢?笔者认为:
1.更新观念,树立经济意识
深化改革,破除旧有的观念是图书馆创造社会效益的前提。传统的图书馆服务观念固然是图书馆建设的宝贵经验,但是在当前改革浪潮的猛烈冲击下已不适应。无私奉献、无偿服务无疑是重要的,但它在当今已成了图书馆发展的羁绊,它严重束缚了图书馆工作人员的主观能动性和创造性。观念不更新,体制不改革,就会违背历史发展的客观规律。
既然社会主义经济仍然是商品经济,那么任何商品经济的存在与发展都与反映商品生产、商品经营以及围绕其运行的一切社会活动有关。因此,图书馆情报工作人员必须树立商品经济意识,必须清醒地认识到他们从事的许多工作(包括文献采购、信息开发、分析研究等)都直接或间接地与商品经济有关。马克思曾经指出,对于提供服务的生产者来说,服务就是商品,这是因为服务本身具有价值。图书馆工作人员尽管不象商店售货员那样直接用商品或产品服务于社会,服务于人,在流通领域创造出一定的价值。但是他们从事知识服务、信息成果服务,所创造的社会价值更大。所以图书馆工作人员不能只要一谈到“商品交换”就产生羞赧感,一提到有偿服务或信息成果出售,就认为是违背了图书馆工作的宗旨。做为图书馆的信息研究部门应在满足本单位教学科研的前提下,应力争多为社会服务,创造更好的经济效益。这样做对图书馆本身来说,可以开阔视眼,增加活力,促进信息服务工作向更高层次和更广泛的领域发展。
2.信息成果研究要有超前意识
人们所说的信息预测就是指对信息的捕捉和信息的研究要有超前意识,因为任何事情的发生和出现,都有“预兆”。在当前科学技术高速发展,社会变革日益复杂的情况下,领导的决策、市场的预测,没有先见之明是不行的。从事信息研究的情报人员如没有分析、判断、加工信息的知识和能力,就很难及时准确地为领导和信息成果的使用者提供有价值的信息服务,也不可能提供高水平的信息产品。在实际工作中就有可能将璞玉当顽石,视而不见,听而不闻。进而言之,也就失去了信息研究人员的职责。
3.引入竞争机制,占领经济市场
在市场经济的大背景下,各类信息中心应运而生,谁能满足社会需求,社会就会“钟情于谁”。图书馆是社会发展的产物,是文化教育阵地的象征,也是信息产品的加工厂,它所具有的文献产品、信息产品都是科学技术知识的结晶,这些东西是生产力向前发展的流动着的“血液”,它完全可以参与市场竞争。
随着社会的改革开放,商品经济的迅速发展,经营信息产业的个人与团体尤如雨后春笋遍地而生。图书馆必须在激烈的竞争中,拿出“拳头产品”与各类信息产业经营者匹敌。让自己永远立于不败之地。特别是高等院校图书馆应该走出校门,迈向社会,深入工矿企业、行政事业、紧紧与第一产业、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挂钩。到各行各业的生产第一线,了解需求,分析研究,选定课题,提供优质的信息成果服务。到商品市场中,调查行情、掌握动态、主动与用户联络,及时提供“对路产品”。各馆之间也可以建立信息网络,成立信息研究小组和信息成果销售部。为满足社会各方面的需求,图书馆要用自己独特的信息服务方式去占领信息市场。同时要及时准确地为科研课题选路子;为企业生产搞技术;为成果转让找厂家。使自己在社会主义经济市场中不断发展壮大。
五、结论
综上所述,随着商品经济的飞跃发展,图书馆必须解放思想,抛弃世俗,树立主动面向社会服务的经济意识,加强馆藏信息源的开发、加工和利用。不断研究多层次、多类型的用户需求,走现代化、社会化、商品化、产业化、企业化的道路。想方设法让图书馆释放出最大能量,让文献产生出最佳效益,让信息成果尽快有效地转化为生产力,变成社会财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