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南民族大学民族研究院
摘要:甘肃省甘南藏族自治州是20世纪中叶以前安多藏区的政治、文化中心之一,本文通过实地调查,对甘南地区的藏传佛教寺院经济现状进行了初步探析。可以看出,当前藏传佛教依然主导甘南藏区的宗教文化,而建立在佛教功德观之上的部落及家庭供养则是藏传佛教寺院得以正常运转的最重要的经济基础。
关键词:藏传佛教发展现状、寺院经济现状
甘肃省甘南藏族自治州地处青藏高原东北边缘,自古以来就为汉藏交界的前锋地区。自17世纪固始汗征服整个藏区以来,在蒙古贵族的直接推动下,甘南境内先后创建了两大格鲁派寺院——拉卜楞寺和郎木寺并与卓尼土司管理的禅定寺成鼎足而三之势。此后格鲁派寺院逐渐走上了政教合一的道路,于18-20世纪上半期之间迅速扩张,广建属寺,兴起了一大批教阶森严的藏传佛教寺院群落,进而控制了绝大部分的甘南藏族部落。
一、甘南藏族自治州的民族宗教现状
如今的甘南是一个以藏族为主体的多民族聚居区,甘南州总人口64万多人,其中藏族占48%、汉族占46.76%,除此之外,尚有回族、土族、满族等多个少数民族。在宗教信仰上呈现出以藏传佛教为主,苯教、伊斯兰教等多种宗教文化并存的格局。截止2009年,甘南州有藏传佛教寺院121座(包括苯教),宗教在甘南有着比较广泛的影响,宗教意识、宗教礼仪、宗教习俗已经影响到群众生活的各个方面,宗教的民族性、群众性特点表现得比较突出。
总的来看甘南藏传佛教寺院众多,以格鲁派为主,无论寺院数量还是僧人数量都占绝对多数,其次为宁玛派、萨迦派和苯教。拉卜楞寺、郎木寺等为数不多的几个大寺院,由于历史悠久,加之声望卓着、僧人众多、规模大,内部分为若干个扎仓(学院),有完备的学经制度,显密兼修。而绝大多数中小型寺院只是单一的续部院或时轮金刚院,并无扎仓之分,僧人注重密宗实修,一般没有相应的显宗闻、思、讲、辩制度。通常每座寺院内部都存在着两套组织架构,寺管会主要处理日常寺务,而法台、喇嘛、格贵(掌堂师)等传统教职人员则负责僧人的学习、纪律以及主持寺院的佛事活动。
二、当前甘南藏传佛教寺院的现状及寺院经济的构成
小、少、弱是当今安多藏区藏传佛教寺院的基本特点。甘南藏区也不例外,寺院规模小、僧人数量少、经学弱是大多数中小型寺院的现状。传统的寺院经济已基本摧毁,新型寺院经济还未形成。现在寺院收入主要靠信徒平时的供奉和法事活动的收入维持,虽开展了以寺养寺等活动但还未形成稳定的经济基础。其次是寺院僧侣的年龄构成形态为菱形,将长期面临年龄断层的困境。寺院僧侣多为中青年,年幼和年老的僧侣数量少,就意味着是寺院持续发展的隐忧。各大小寺院已建立了以寺管会为核心的管理体系。但以寺主(活佛)为核心的传统宗教的管理体系仍然发挥着重要作用。
藏传佛教僧人作为宗教职业人员,构成了一个数量庞大的社会群体,而寺院经济则是佛教及其教职人员赖以生存、发展的基石。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因此,建设新型的藏传佛教寺院经济不仅是藏传佛教自身存在和传承的内在要求,也关乎藏族社会的稳定与发展,其重要性不言而喻。当前甘南藏传佛教寺院经济结构主要由以下两部分构成:
(一)寺院的经济来源
藏传佛教寺院里的各个殿堂被统称为经堂。经堂往往会有一些来朝拜的香客布施的现金,以及售出哈达、酥油灯的收入,且每个寺院都有所不同。其次是寺庙自养,顾名思义即是宗教场所通过开展经济活动,实现教职人员和宗教活动支出的自给自足。近年来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各寺庙也充分利用自身的文化、资源和地理优势参与商业经营,不仅增加了收入,也减轻了信教群众的宗教负担。但通过调查发现也只有一少部分大、中型寺院的自养效益相对较好,但许多中小型寺院由于不具备发展商业经济的条件,自养状况不佳,相当多的寺院无任何自养经济。
佛教徒对于供养三宝极为重视。公元7世纪吐蕃王朝曾先后制定过“三户养僧”及“七户养僧”制度,后又发展出神庄制度,在安多藏区即为高度依附于寺院的部落制度。解放后,神庄与寺院的人身依附关系得到了解除,但对寺院的各种物质供养至今还是普遍存在于甘南的大多数地方。通常每座寺院都将数量不等的部落和村庄作为香火户,无偿负责该寺院的修建、僧源的提供、各项佛事活动的财力支持等等。由此寺院和部落之间形成了密不可分的关系,寺院不仅是人们精神寄托的所在,而且也为部落群众的生老病死、婚丧嫁娶提供各种周密的宗教服务。
(二)僧人的经济来源
寺院僧人的经济水平差异较大,个别的超大型、大型寺院僧人接受的布施多,相对富裕,中小型寺院僧人收入较低。
在2008年3.14后,各级政府对宗教场所尤其是藏传佛教寺庙的建设、管理极为重视,针对大部分僧人经济贫困的现实,将僧人100%纳入新农村合作医疗;4863名僧人被纳入农村社会最低保障,覆盖率达到46%,每月可领到低保金100-300元不等;441名僧人还被纳入五保供养。政府管理部门正在就宗教场所纳入社会化管理进行探讨并初步实践,即尝试把藏传佛教寺院作为所属地的一个社区来进行管理,并引入社会救助体系保障宗教场所及宗教职业人员的基本生存。
三、结论
通过对甘南藏区寺院经济的考察,可以看到藏传佛教寺院与当地藏族部落保持着极为密切的关系,往往一座寺院对应着数量不等的部落和村庄,寺院经济与香火村落经济状况密切联系。由于基本上藏区的经济基础依然很薄弱,藏传佛教寺院以及僧人的经济状况也不容乐观。尽管改革开放以来,一些寺院开展了以寺养寺活动,但绝大部分自养产业层次低、规模小,并不足以维持寺院及僧人生存之所需。因此,建立在传统佛教功德观之上的部落及家庭供养仍是藏传佛教寺院得以正常运转的最重要的经济基础。
总而言之,在当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大繁荣势态下,进一步加强对藏传佛教寺院的社会关注和政策扶持力度,切实落实党的宗教政策的优越性。更要加强城乡藏传佛教寺院之间的交流和协助、培养弘法立生的后继人才。切实改善寺院僧尼的生活条件、加强僧尼集团的信仰程度,争取随着环境的不断改善和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使得城乡差别逐渐缩小,并为藏传佛教寺院的大前景赋予厚望和期待。
仁增昂毛(1989.10——):女,25岁,藏族,籍贯甘肃,西南民族大学民族研究院2013级藏学专业研究生
论文作者:仁增昂毛
论文发表刊物:《文化研究》2015年12月
论文发表时间:2016/8/22
标签:寺院论文; 甘南论文; 藏传佛教论文; 僧人论文; 藏族论文; 宗教论文; 经济论文; 《文化研究》2015年12月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