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系统法原理在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应用_思想政治教育论文

浅析系统法原理在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应用_思想政治教育论文

浅析系统方法原理在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运用,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思想政治教育论文,原理论文,方法论文,学生论文,系统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所谓系统,是指由若干相互作用的部分(或称要素)组成的具有一定结构与性能的整体。与系统相适应的系统方法,就是把研究对象作为一个有机整体,从整体与部分之间、整体与外部环境之间的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相互作用的关系中综合地考察研究对象,以求得最佳的解决问题的方案。

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是一门综合性学科。它的实质,就是教育者根据培养目标和学生思想政治品质形成发展的规律,选择适当的内容,运用合适的形式,有计划、有目的、有组织地向学生灌输正确的政治思想观点和行为规范,并使其内化为受教育者的信念、品质、心理、外化为受教育者的言论、行为、表现的过程。这个过程由于受教育主体、教育客体、教育内容、教育手段等多种因素的影响,且它们之间又相互联系、相互作用,所以,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便构成了一个系统。要实现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系统最佳运行和系统的综合优化,必须遵循和运用系统方法的基本原则,包括整体性原则、时变性原则、优化原则等。

一、整体性原则

系统的整体性原则,是系统理论的核心。它的基本特点就是系统、要素和环境之间必须具有有机的联系性。它的基本要求就是研究事物要从整体着眼、部分着手、协调各方、综合考虑。

根据整体性原则的基本特点和基本要求,作为形成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系统客体的社会、学校及家庭育人环境必须整体优化,综合考虑。

当前,社会育人环境总的来说是好的,表现在:全国政局稳定,经济持续稳定发展,为学生思想的健康发展创造了条件;党中央十分重视对青年学生的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特别是邓小平理论的教育,强调进课堂、进教材、进头脑,为青年学生提供了丰富的精神食粮;江泽民总书记在北京大学100周年校庆大会上对大学生提出的“四点希望”和争做“四有”新人的要求,为青年学生指明了努力方向。因此,思想稳定,学习刻苦,要求进步,立志成才是当前学生思想的主流。然而,国际敌对势力贼心不死,对于他们总想从我国青年学生身上打破“缺口”的图谋不能丧失警觉;同时,国内一些消极因素对学生的负面影响也严重存在。

学校是培养学生的前沿阵地,把校园环境建设好,造就一种有利于学生身心健康成长的育人环境至关重要。在当前,要进一步加强党委对思想政治工作的领导,形成党、政、工、团齐抓共管的局面和包括学校领导、学生专干和班导师、教师和实验员、机关和后勤职工等多种教育力量组成的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整体机构。各类人员各负其责。学校领导要经常深入学生宿舍、课堂等场所,了解情况,取得领导的主动权;学生专干和班导师要对学校和学生全面负责,认真加强管理,针对学生思想实际和特点,及时有效地做好工作;教师和实验人员要在教学的各个环节,把“传道、授业、解惑”结合起来,做到既教书又育人;机关和后勤职工要遵照“面向全体学生”和“一切为了转变学生思想”的原则和精神,主动热情地为学生服务,并在服务中以自己高尚的品德、负责的工作态度、优良的工作作风去感化学生、教育学生,做到管理育人、服务育人。

家庭是社会的细胞,对学生思想影响极大。鉴于家长的素质、家庭的条件等许多方面的参差不齐,教育效果大相径庭。在当今中国条件下,家庭教育要解决四个问题:一是把他们从“王子”、“公主”中解放出来,恢复“平民”、“百姓”身份;二是要他们向“前”看,不要过于向“钱”看;三是只解决“温饱”,不要对他们过于“慷慨解囊”;四是面对现实,不要苛刻强求。能成“龙” 的,创造条件让他成“龙”,否则不要勉强,关键是要培养、锻炼子女适应社会主义建设事业需要的过硬本领。

实践证明,只有当社会、学校、家庭等各种教育力量的影响都是积极的、方向一致的,才能使系统具有“整体效应”,从而达到学生的思想觉悟不断提高,识别和抵制错误思想的能力不断增强的目的。

二、时变性原则

任何系统的“不变”是相对的,而“变”是绝对的。系统的时变性正是反映了事物不断运动的客观属性。

学生思想在多种因素影响下时刻发生变化,这就要求我们必须以变应变、以变促变、以变防变,根据学生变化着的思想实际,不失时机地进行三个不同层面针对性的教育。

一是不同年级学生的教育。一年级学生由于对生活环境的变化、师友同学的更新、学习方式的改变等均感到不适应,所以有的留恋家乡,想念中学的师友,有的则以“时代宠儿”自居,放松了学习等。因此,这一阶段的思想教育,就要把他们入学时的朴素的“自豪感”和“荣誉感”,升华为振兴中华实现“四化”而学习的责任感和义务感,培养自学、自我管理和自我教育的能力。中年级学生随着自我意识的逐渐增强,思想逐渐成熟,他们把目光逐步转向人生问题和社会问题,对世界观、人生观、婚姻恋爱等问题思考较多。因此,这一阶段的思想政治教育,要着重进行人生观、世界观、道德观和科学观的教育,帮助他们提高分辨是非能力,引导他们自觉抵制各种错误思潮的侵蚀,正确解决面临的各种问题。毕业班学生面临就业的双向选择,思想矛盾突出地反映在如何正确处理个人与社会、职业与事业、理想与现实、成才与生财等方面关系。因此,这一阶段的思想政治教育,应主要进行理想观、职业观、法纪观、成才观的教育,帮助和引导他们进一步牢固地树立有理想、守纪律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思想,愉快地服从国家和用人单位的挑选。

二是同一年级不同对象的教育。学生的情况是复杂的,对于不同类型的对象,要进行不同的思想政治教育。例如,对于优生,要教育他们谦虚谨慎,敢攀科学高峰;对于差生,则要教育他们不要自暴自弃,鼓励树立信心,使他们明白,外因是变化的条件,内因是变化的依据,只要通过主观的艰苦努力,任何事物是可以变化的。

三是在对某个具体对象进行教育时要找准问题,注意方法。青年学生思想的可塑性大、变化多,有时思想稳定,有时则波动起伏;有时代表了某种先进思想,有时则反映了落后的方面,如此等等。因此,我们在做学生工作特别是做落后学生的工作时,一定要找准问题,并且注意方法,做到说话注意分寸,做事留有余地,防止把矛盾激化,甚至往坏的方向转化。只有这样,才会收到较好的“整体效应”。

三、优化原则

人们从事任何社会实践活动,为了达到理想的目的,总有个优化抉择问题。这种从系统的多种可能中,选择最佳状态,取得最佳效果,就是系统方法的优化原则。优化原则是系统方法的基本目的,它要求人们研究任何系统都要着眼于系统的最佳功能,即达到整体效应的优化。

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系统的优化,是指整体而言的。前面提到的建设好社会、学校、家庭育人环境等,实际上也是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系统优化的重要内容。但是光有系统客体的优化是不够的,还必须重视系统主体(学生)的优化。

那么,系统主体(学生)优化的内涵是什么?从数学意义讲,指在某些约束条件下,使某些函数得到最大值或最小值,即系统进行时始终保持“极值”状态。而这里“极值”的意思是指一定的思想政治教育按照学生的接受能力及其特点和各要素的结构关系所可能达到的最高限度,让学生经常处于受激励状态,这就是系统主体(学生)优化的内涵所在。

使学生经常处于受激励状态,是一个非常复杂而细致的问题,与利益驱动、制度与管理等许多问题息息相关。

从利益驱动方面来说,行为科学的研究表明,人的积极性来自于人本身存在的各种需要,利用需要的驱动作用就能有效地调动人们的积极性,而且满足需要的愿望越强烈,驱动力也就越大。正因如此,有的高校在学生中推行“导驱管理”,所谓“导驱管理”,是指从学生内在需要出发,通过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需要层次和需要结构,利用学生渴望实现需要的强烈愿望,驱动学生的行为以达到管理目的。

从制度与管理上来说,学生违反了制度,理所当然要进行处罚,但是,这种处罚大有文章可作!据了解,有一所高校在前几年,一个二年级学生经常与同学吵架,经多次帮助教育,仍不改进,于是所在系对他进行了“预备”处分。所谓“预备”处分,实际上就是敲最后一次警钟,既不整理材料,也不给予具体处分;受这种处分与受其它处分的学生不一样:只要不再发生类似现象,而且其他方面表现又好,同样可以当“三好”学生、享受奖学金等奖励待遇。但是“旧病”复发、重新再犯,则加重处分,而且今后即使改进了,原处分不撤销,材料也不从档案中取出,毕业不包分配(因为那时还包分配),学校只负责推荐。后来果然奏效,那个学生自受“预备”处分后,至毕业离校前,一直再没有发生吵架现象。对于这些少数犯错误的学生采取这种“预备”处分的“弹性”处理方法,即是系统优化原则的具体应用。

系统方法应用于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是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科学化的重要任务之一,也是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所必备的科学理论和方法之一,对于改善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具有重要作用。

标签:;  ;  

浅析系统法原理在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应用_思想政治教育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