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民营经济开发区发展的理论思考_经济论文

上海民营经济开发区发展的理论思考_经济论文

上海私营经济开发区发展的理论思考,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经济开发区论文,上海论文,私营论文,理论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自1992年“富民”首创私营经济区至今,上海私营经济开发区已历经六年的发展历程。私营经济开发区的迅速崛起和蓬勃发展,不仅为成长中的私营企业提供了良好的环境、开拓了广阔的空间,鼓励和促进了上海私营经济的大发展,从而为上海经济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同时还对城市体制改革和农村城市化进程起了积极的作用。理性地分析私营经济开发区产生的原因及其深层的制度根源,客观地评价私营经济开发区的发展绩效和存在的问题,有益于对当前我国私营经济的发展有一个更为实际更为清醒的认识,并对私营经济开发区的发展前景作出研判。

一、私营经济开发区的产生和实践

1992年邓小平南巡讲话以后,私营经济面临着极好的发展良机,为了抓住机遇,大力发展上海私营经济,以“富民模式”为代表的私营经济开发区在上海市郊大地轰轰烈烈地兴起了。经过六年的发展实践,目前上海私营经济开发区登记注册的已逾100家,全市近8万家私营企业中有90%以上注册于私营经济园区内。私营经济开发区作为私营经济发展的重要阵地和市郊经济的新增长点,在上海经济发展中正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上海私营经济开发区的发展大致经历了如下三个阶段:

(1)创立成长阶段。1992年7月,华东地区第一家“富民私营经济开发区”在青浦县蒸淀镇建立。“富民”的基本做法是“政府搭台、企业唱戏;统一规划、成片开发;配套政策、优化服务;自主经营、综合管理”。这就形成了上海发展私营经济的新模式,即“富民模式”。“富民”的创举获得了初步成功,当年就有200多家私营企业落户区内, 产值达1000万元,管理费收入近百万元。

“富民模式”的成功,显示了它强劲的示范效应。“富民”创立不久,本县各乡镇、嘉定、宝山、南汇等区县乡镇相继建立起私营经济开发区或私营经济城。如“富民”临近乡镇有“新城”、“宏城”、“腾富”等;其他区县的有“希望”、“宝山”、“祝桥”、“小昆山”等。到1993年底,全郊区发展有27家私营经济区。

(2)发展提高阶段。继“富民”和27家私营经济开发区成立后,郊区私营经济区象雨后春笋般地涌现出来。如青浦县21个乡镇有20个乡镇成立了名称各异的私营经济开发区。嘉定区成立了19个各具特色的私营经济城。到1995年低,全郊区的私营经济区已达81家。在数量迅速发展的同时,私营经济区的规模也迅速扩大,全郊区有近20个私营经济开发区的落户私营企业达1000户以上。

在私营经济开发区迅猛发展的同时,有的地区出现了一哄而起“空壳开发、三无企业”的不良现象。对此,在市委统一领导下,进行了“加强规范管理”的整治工作。在规范整治过程中,全市81家私营经济区中有28家因“空壳开发”而取消。私营经济开发区在规范管理中提高,园区内私营企业不断向规模化、实业化、科技化方向发展。

(3)成熟创新阶段。十五大召开以后, 私营经济开发区发展更是上了一个新台阶。市郊老牌的私营经济开发区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日渐走向规范、成熟,并在开拓中不断创新,力争完成第二次创业过程。如,它们注意园区的统一规划,合理布局园区形态,按照产业不同,对园区的落户企业划区坐落。同时私营经济开发区还通过内引外联、不断开拓新市场,如“富民——仓桥私营经济开发区”,开创了私营经济开发区的发展新路子。

在老牌私营经济开发区逐渐成熟的同时,一些新兴的私营经济开发区也逐渐崭露头角,尤其是市区内也开始出现私营经济园区,如普陀、闸北、杨浦都兴建起了一定规模的私营经济区。私营经济开发区又处于一个新的方兴未艾的发展态势中。

上海私营经济区之所以发展得如此迅速,并在社会上产生很大影响,得益于其独特的社会背景——“天时、地利、政通、人和”,主要表现在以下四点:

第一,体制改革的深化,观念意识的进步。从允许到鼓励私营经济发展,从私营经济是“必要的有益的补充”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充分体现了我国体制改革的深化和观念意识上的突破,由此表明整个社会气候对私营经济发展越来越有利。用私营经济开发区的形式来发展私营经济无疑占尽了“天时”。

第二,广阔的地域空间,便捷的交通条件。私营经济开发区大都具有大片价廉的土地,并可由当地政府统一征用和开发,而便捷的交通条件也大大缩短了生产地与上海大市场的距离。这是私营经济开发区兴旺的有利前提条件。

第三,宽松的政策氛围,优良的园区服务。近年来市郊乡镇企业普遍经营不景气,地区经济处于萎缩状态,迫切需要寻找新的经济增长点。吸引私营企业落户无疑是发展地区经济的一条有益途径。以政府搭台形式兴建开发区,以优惠的政策和优良的服务吸引私营企业,营造出一种独特的制度环境。

第四,寻找创业环境的私人资本。改革开放造就的一大批高收入者,如由于承包、租赁等各项经济活动增多使一部分人积累了较多的货币资本,还有一部分人在炒股、炒期货和炒房地产中积累了相当多的资本,这些货币资本急需寻找增值的出路。开发区恰好为地区经济吸引私人资本架起了桥梁。

二、私营经济开发区发展的理论依据

上海私营经济开发区在90年代的迅速崛起和蓬勃发展并不是偶然的,其中隐含着深层的社会经济根源。私营经济开发区为什么会成为上海私营经济发展的重要阵地?成为农村经济振兴的重要载体和助推器?市郊得天独厚的自然经济优势和政策优惠,开发区正确的发展战略和招商策略,无疑是私营经济开发区发展的前提和条件。但要深入研判私营经济开发区的历史意义和价值,还需寻求其存在的制度背景,即理论依据。我们认为,“双重转型”的制度背景是私营经济开发区存在和发展的理论依据。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一直处于“双重转型”期,即经济发展战略上从传统经济向现代经济转化,体制形式上从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转化。这使我国的经济制度结构呈现出一种典型的“双二元型”特征。生产方式上的二元型与经济体制上的二元型同时并存。这个“双二元型”在不同的时间和地区具有不同的特点。上海私营经济开发区的产生就是基于这个“双二元型”。

首先,“双二元型”发展格局的变化为农村经济发展提出了新的课题,由乡镇工业兴衰带来的农村城镇化问题急需由新的途径去解决。80年代中期,“双二元型”呈现出一种错位的发展格局——改革先行的农村传统经济与市场机制结合,而城市现代经济却与旧的计划经济结合,结果引起了乡镇工业的迅速崛起和中小城镇的发展。进入90年代以后,随着城市体制改革的推进和城市现代市场经济的发展,“双二元型”错位逐渐得以纠正,乡镇工业开始衰退,由乡镇工业发展带动的农村城镇化步伐也逐渐减缓,农村经济急需寻求新的经济增长点,以推进经济发展和城镇化的进程。

其次,“双二元型”结构使城乡之间存在明显的制度环境落差,城乡之间的制度供给体系也具有一定的偏差。城乡之间制度环境的落差不仅体现为城市体制改革滞后于农村的市场化步伐,而且还表现为政府对城市经济的宏观控制力度与政策影响面要远远高于农村地区,尤其对上海这样一个国际级的特大型城市,其城市经济的制度供给体系比农村的的制度供给体系要复杂得多,政策效应也存有明显的区别。

再次,“双二元型”结构发展的区域不平衡。我国的私营经济大都是从个体经济发展起来的,是直接与简单商品经济相联系的,这种经济形式在一般的经济区域内可能成为支柱或重要力量,但对于上海这样一个特定的区域经济而言,其“双二元型”已发展成一种临界于经济转型后期,现代市场经济占主导的经济制度,这就意味着在上海经济发展中,传统体制内的公有经济与现代市场体制内的三资企业占据重要的地位,私营经济的地位还是相对较弱的。

因此,对于在传统经济的夹缝中成长起来的私营经济,就有一个自由选择最适宜自己成长的市场经济制度环境。对于一个急需城市化的农村经济体而言,营造一个能吸纳资源快速流进的相对自由的环境也就比单纯城市化来得容易。这样在体制改革最早获得突破的农村兴建私营经济开发区无疑变得更为现实。

从这个意义上说,市郊私营经济开发区的创立,一方面在于营造了一个特定的市场经济的制度环境,这个环境存在于传统体制之外。利用了农村与城市制度环境的落差,在计划经济相对薄弱的农村地区率先建立私营经济开发区,有益于在一个相对宽松的制度环境内加快私营经济发展。另一方面,市郊私营经济开发区的兴建也是为连接城乡经济纽带、推动城市化进程起到助推器的作用。

三、对私营经济开发区的评价及发展前景的研判

私营经济开发区一出现,就受到国内外的极大关注,社会各界褒贬不一。持肯定观点的人认为,私营经济开发区的产生给私营经济发展提供了广阔的发展空间,其发展前景是光明的,政府应积极鼓励其发展成长。持否定观点的人认为,私营经济开发区造成了资源的浪费,形成了地区经济的不公平竞争,私营经济开发区的存在是暂时的,政府应该限制其发展。我们认为要客观地评价私营经济开发区,必须对开发区这几年的发展绩效和问题有一个完整的认识。

1.效应评价

六年来,私营经济开发区显示了极端大的生命力和重要作用,其积极效应主要表现在:(1)动员了大量的民间私人资本, 使市郊经济发展有了新的动力源泉。据初步统计,市郊开发区注册的私营企业中有85%是外地来沪人员,这部分外来人员带来的资金,有力地推动了市郊经济发展。(2)冲破城乡经济的界限,促进了郊区经济与全市、 全国乃至国外经济的联合,推动了农村城市化的进程。(3 )突破郊区经济单一化局面,形成多种经济共同发展的新局面,预计1998年市郊GDP 中集体经济占50%,外资、个体、私营等非公经济也占半壁江山。(4 )创造了私营经济发展的良好投资环境。(5)促进了地方经济的发展。 私营经济开发区现已成为地方经济的重要增长点,市郊区县财政收入中来自开发区的份额越来越大。(6)以园区形式发展私营经济, 有益于政府管理部门对私营企业进行统一管理和部署,使私营企业发展更为规范化。

但是由于私营经济园区是在深化改革开放中出现的新生事物,没有现成的经验可借鉴,不可避免地出现了一些问题。这表现在:(1 )各自为政,不公平竞争。在优惠政策的制订上存在很大随意性,造成优惠攀比,政策混乱的现象。这打乱了各园区在招商引资上平等竞争的有序状态。(2)产业结构不合理。园区内商贸型经营多, 而实地实业型经营少。(3)盲目上马,缺乏管理。在利益驱动下, 各乡镇千方百计争着建园区,出现了“一哄而起”的倾向,结果空壳经营,造成许多社会资源的浪费。同时由于各经济区互相争夺客户,竞争激烈,放松了管理,造成许多社会问题。这些消极效应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开发区的形象。

总体上说,私营经济开发区所产生的社会影响和作用是积极的,其存在的问题和消极影响是发展过程中的问题,可通过各种政策措施加以规范管理和监督。私营经济开发区的存在无疑是具有一定历史意义的,但是这样大规模的、广范围的开发区兴建热对整体社会经济发展而言是不是最优化?在竞争日益激烈的招商大战中,会不会产生新的变化?这是值得我们思考的。

2.发展前景的研判

私营经济开发区的产生依托于是我国特定制度结构,是我国双重转型期一种特殊经济现象。随着“双二元型”结构逐渐向“一元型”结构过渡,私营经济开发区会发生怎样一系列的演化?依据于前面的理论推导和效应分析,我们判断,私营经济开发区的发前景会具有如下五个方面的变化:

变化之一:私营经济开发区在白热化的竞争中逐步分化,大多数没有在竞争中形成规模优势的开发区将走向淘汰,而一部分在竞争中上规模、上档次的开发区将脱颖而出,成为佼佼者。私营经济开发区的发展量度必然会控制在一定范围内。

变化之二:私营经济开发区从“主体性质”定位转向以“产业优势”定位园区,招商主体的性质日益淡化,产业的区域规划日益加强,私营经济开发区的模式将发生根本改变。私营经济开发区作为园区发展来定位,是一个区域经济发展的概念,它必定不以投资主体的性质来规划。

变化之三:私营经济开发区的政府管理功能日益弱化,而社会经济管理职能更趋强化。作为乡镇地方政府直接扶持发展起来的私营经济开发区,在与政府的关系上一直带有明显的行政色彩,但随着开发区的发展深化,政府主导型色彩将日益淡化,其市场化要求日益明显,减少政府对之的直接干预成为其发展的重要一环。

变化之四:私营经济开发区单一的经济功能向综合型社会经济功能转换。农村“城镇化”作为我国经济发展转型的重要一环必须在私营经济开发区中得以体现,私营经济开发区不仅要作为一个生产园区,也要成为生活和娱乐的园区,这样其功能就必须多元化了。

变化之五:私营经济开发区的经营实体逐步向企业化转化。全市各私营经济开发区会逐步走向联合、会产生连锁经营,也会产生兼并重组,当然,这还取决于土地制度的根本改革。

标签:;  ;  ;  ;  ;  

上海民营经济开发区发展的理论思考_经济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