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面子谎行为与面子意识研究,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面子论文,幼儿论文,意识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1 引言
儿童说谎及相关概念的发展问题一直以来就是心理学家和教育工作者所致力研究的课题,特别是近年来一些研究者对儿童和成人说谎的概念及其道德评价作了广泛的研究,包括跨文化比较研究[1,2]。李康等人的跨文化研究发现中国儿童对白谎的道德评价比加拿大儿童更加积极,并且认为至少有两个方面的原因来解释中加儿童的道德评价差异问题:一是中国人的传统美德谦虚,二是中国人的面子[2]。然而,关于中国文化中这两种特有的说谎现象谦虚和面子谎,研究进展并不平衡。在谦虚的道德评价、行为发展以及跨文化比较方面已开展了一系列研究,取得了一些有价值的研究成果[3-6]。而关于面子谎的实证研究几乎还处于空白状态。面子对于中国人来说很重要,它可以促进团体和睦、帮助形成良好的人际关系。在我国的现实生活中,“讲面子”、“给面子”、“留面子”等现象比比皆是,理解与遵循我国文化的“面子”规律是一种十分重要的社会适应能力。理论上许多社会学家,社会心理学家,象杨国枢、黄光国、翟学伟等都对“面子”问题进行了较为深入的探讨和阐述[7]。但这些研究多限于理性思考和定性描述上,既没有从发生发展的角度研究面子,也缺乏实验验证和定量统计。我们认为可以把“面子现象”纳入到心理学实验中来,对其进行定量研究。这不仅可以为前人有关面子的理性思考提供有力的实验证据,更可以深入细微地理解和感受面子的内涵与规律,为促进人们的社会适应服务。与此同时,关于面子的发生、发展研究,对于验证说谎的民俗模式理论和儿童心理理论的研究具有一定的理论意义。因此,有必要开展儿童面子行为与意识的实证研究。
从我们已进行的有关儿童面子谎的两项探索性研究发现:6岁及6岁以上的儿童已经具有面子谎行为,且比率较高[7,8]。那么6岁以下的幼儿是否具有面子谎行为?具有面子谎行为的儿童是否具有面子意识?其间的关系又如何?围绕着上述问题,本研究拟以幼儿为对象开展面子谎行为和面子意识的研究。
2 研究方法
2.1 被试
本研究的被试取自杭州市某大型幼儿园。在幼儿园大、中、小三个年级中各随机抽取2个班级(每年级总体都有六个班),实际取样大班、中班各60名被试,小班40名被试,平均实足年龄分别为5.72岁、4.74岁和3.75岁。总计160名被试,其中男生83人,女生77人。
2.2 研究材料
材料一:由10张全身人像画构成,用于考察幼儿的面子行为。这些画是严格按照画人智力测验的程序由准备正式做实验的各班幼儿绘画的。先集体画画,然后主试对幼儿的画进行整理,从中挑选出10幅画,这10幅画较好地反映了这个班的绘画水平,好的、中等的、差的都有,然后把目标画放在第6、7的位置,第六幅是控制画,第七幅是面子画,两幅画的水平相仿,都是中等或者中等偏差水平,只有这样,才能在再评的时候有给予面子的余地,把评定等级再往上增加。第五幅画比第六和第七幅画画得稍好,其余几幅画随机排放。
材料二:16个涉及不同种类的说谎和类说谎故事(可用于考察幼儿对说谎概念的理解和道德评价)。本研究主要采用“面子谎”故事和对照故事的结果以考察幼儿的面子意识。面子谎故事的情节与面子谎行为情景非常相似,这样做的目的是便于比较。之所以安排16个故事是为了掩饰实验目的,能够在比较自然的情景下测得幼儿的面子意识,同时也可获得对照故事。所有故事都按同样的提问方式进行。这里列出了本研究的面子谎故事和对照故事。
面子谎故事:
棋棋在观看校园里张贴的图画。他看到了一张很难看的画,心想这张画画得太差,我最多给它评2分。这时,一位老师走过来说:“小朋友,你在看的这张画是我画的,你认为这张画画得好吗?可以得几分?”棋棋看看老师,回答说:“唔……,还好,可以得4分。”
问题:1、棋棋这样说好不好?应该得哪一点?(从七点评定量表评定)2、为什么?3、棋棋这样说说的是真话?还是说谎?或者其他?
对照故事,不遵守诺言:
丹丹答应妈妈她会整理好房间的。但是丹丹整天在玩玩具而没有整理房间。当妈妈问她是否已经整理房间时,丹丹说:“是的,我已经整理了我的房间。”
故事讲完后的三个提问与说面子谎故事相同。
2.3 研究程序
实验采用临床交谈法个别进行。为了平衡实验顺序对实验结果有可能造成的影响(先评画对评故事有可能带来的影响,或者是先评故事对评画的影响效应),采用完全随机抽取的方法,让一半被试先评故事后评画,另一半被试先评画后评故事。无论是先评画还是先评故事,评之前先让被试幼儿真正理解七点评定量表(绘制成彩色卡片)的含义:☆☆☆表示很好、☆☆表示比较好、☆表示有一点好、○表示不好也不坏、×表示有一点不好、××表示比较不好、×××表示很不好。记分标准:很好为3分;比较好为2分;有一点好为1分;不好也不坏为0分;有一点不好为-1分;比较不好为-2分;很不好为-3分。然后进行评画和评故事。
(1)评画的具体步骤为:评画由主试1和主试2合作进行。把被试幼儿单独带到实验室后,主试1先向被试幼儿说明(此时主试2在实验室外等候):今天我请你来评一下这些画,这些画有些是幼儿园小朋友画的,有些是幼儿园老师画的,你给它们评一下,给哪个等级。主试1把画一张一张往下翻,让被试幼儿给每张画评等级,并且要从七点等级量表中指出那个等级。十张画全部评完后主试1借故离开,并把相关结果记录下来。此时,主试2进入实验室,亲切自然地问幼儿在干什么,然后拿起那十幅画,不经意地翻到第六幅控制画,让被试幼儿再评一次,接着翻到第七幅画,颇为惊讶地说:“呀,这幅画是我画的,你给我评一下,给哪一个等级?”。评完后,主试2很自然地与小朋友告别,离开实验室,在实验室外把刚才被试幼儿的评定结果告诉主试1,主试1记录后迅速返回实验室,继续完成实验。
(2)评故事的具体步骤为:评故事由主试1单独完成。讲完故事马上提三个问题,当场在记录表上迅速记录被试幼儿的回答。记分标准:道德评价按照七点评定量表上的等级依次从-3到3分;说谎概念理解:真话为1,说谎为2,其他为3。
(3)对面子谎行为和面子意识的评定:所谓面子谎(face lie),指的是为了维护他人或者自己的面子而说的假话。在本文中的操作定义是:对无面子情景的控制画的首评与二评的平均分改变很小且检验差异不显著,而对面子画的二评比首评的平均分高且检验两者差异显著。所谓面子意识,指的是有关面子的社会认知,在本实验中的操作定义是:“有面子意识”指的是那些概念判断上认为面子谎是说谎或其它,而道德评价认为“不好也不坏”或者“好的”,并且在“为什么如此评价”中能够说出故事中人物说谎是为了照顾听者的面子,或者为了不让听者尴尬之类的回答。考虑到幼儿在有面子意识和无面子意识之间可能会有一个过渡阶段,本文把处于这种过渡阶段的状况定义为“前面子意识”状态,其操作定义为:在概念判断和道德评价上的反应与“有面子意识”相同,但在“为什么如此评价”上没有相应的回答。我们认为:虽然幼儿在对“面子谎”故事“为什么如此评价”中,没有能够回答出“故事中的人物说谎是为了顾及听者的面子,或者为了不让听者尴尬之类”的话语,但是在道德评价上与一般说谎故事的消极评价不同,就表明其在不知不觉中已经考虑到了顾及听者面子的说谎的积极价值,已处于前面子意识状态。“无面子意识”即是不符合这些条件的回答。
3 结果与分析
首先对实验次序和性别的结果进行统计分析,结果表明,实验次序和性别对面子谎行为和故事的理解没有显著的影响。因此,在下面的结果分析中不再考虑次序与性别的影响。
3.1 幼儿的面子谎行为
我们统计了不同年龄的幼儿对控制画和面子画的首评与二评的评定。表1为各年级段幼儿对两幅画前后两次评定的平均数和标准差(括号内)。从表1的平均数可以看出,参与本实验的幼儿对中等或中等偏差的控制画和面子画的总体评价都在不好也不坏的0分左右波动。各班对控制画的首评和二评的平均数变化较小,而对面子画的首评与二评的平均数变化相对较大。从平均数还可以看出,小班幼儿无论是对控制画还是面子画的二评都比首评低,且面子画的下降幅度比控制画还要大,说明小班幼儿很有可能没有面子谎行为。进一步进行平均数差异的显著性检验,结果表明:首先,从整体上看,幼儿对控制画的首评与二评的平均数差异显著性检验结果两者无显著差异(t=0.03,p>0.05);而面子画的首评和二评的平均数差异显著性检验表明两者差异显著(t=-3.44,p=0.001),这说明幼儿给主试2面子,面子谎行为在幼儿中是存在的。那么,到底大班、中班、小班幼儿是否都具有面子谎行为呢?把各班对控制画和面子画的评价分别进行检验,发现对控制画的评价,大班的首评与二评没有显著差异(t=1.042,p>0.05),中班和小班也是如此(t=-1.91,p>0.05;t=0.29,p>0.05);对面子画的评价,大班、中班的首评与二评都有显著差异(t=-4.13,p<0.001;t=-2.68,p=0.01),而小班幼儿对面子画的首评与二评之间没有显著差异(t=1.09,p>0.05)。这说明面子谎行为在大班和中班幼儿中存在,而小班幼儿中基本不存在。
表1 各年级段幼儿对控制画和面子画首评与二评的平均数和标准差
控制画 面子画
首评
二评
首评 二评
大班
0.10(1.61) -0.17(1.91) -0.92(.1.41) 0.08(1.99)
中班
0.06(1.99)
0.41(2.01) 0.15(2.12)
0.90(1.95)
小班
0.38(2.10)
0.25(2.19) 0.30(1.94)
-0.05(2.11)
大班、中班幼儿具有面子谎行为,那么大班与中班幼儿的面子谎行为是否具有差异,进一步卡方检验的结果表明大班、中班面子谎行为没有显著差异。面子谎行为的发生率,大班和中班分别为53.3%和45.8%,虽然两者差异不显著,但是大班的面子谎行为还是高于中班。
3.2 幼儿的面子意识
首先,对“说面子谎”故事的概念判断进行了卡方配合度检验,发现幼儿对“说面子谎”故事的概念判断有显著差异;有106个幼儿把它判断为说谎,判断为真话的有31人,判断为其它的是23人,说明幼儿普遍认为面子谎是说谎。进一步检验证明大班、中班和小班幼儿在概念判断上没有显著差异,但对“说面子谎”故事的道德评价却发现总体上较差(M=-0.92,SD=1.72)。用有无面子意识的操作定义判断,发现只有一个大班幼儿明确具有面子意识。大部分幼儿认为“说面子谎”是“说谎”,道德评价为“不好”,主要理由是“骗老师”或者是“老师的画,怎么会难看”,还有一部分幼儿(主要是小班幼儿)不能回答“为什么如此评价”,可见幼儿面子意识还没有形成。那么,幼儿是否存在前面子意识呢?用“前面子意识”操作定义重新进行筛选,发现大班有9个,中班有3个幼儿符合这个条件(包括那一位明确具有面子意识的幼儿),分别占各班人数的15%和5%。比较后发现,前面子意识的这12个幼儿都把“不遵守诺言”故事理解为“说谎”,对这12位幼儿在两个故事上的道德评分进行平均数差异的显著性检验,结果发现:对“说面子谎”故事的道德评价的平均分为0.33分,而对“不遵守诺言”故事的道德评价的平均分为-1.33分,两者的差异极其显著(t=4.43,p=0.001)。这充分验证了我们的假设,即幼儿在道德评价时,对顾及面子的说谎的道德评价比一般中性的说谎要高得多,说明幼儿在不知不觉中已经考虑到了听者的面子,这些幼儿已经处于前面子意识阶段。本研究中具有前面子意识的幼儿人数比例还不高,但已呈现出随年龄而上升的趋势。
3.3 幼儿面子谎行为与面子意识的关系
关于面子谎行为与面子意识的关系,从上面的分析可以看出,由于幼儿面子意识还几乎没有形成,因此两者的相关非常小。但是,把前面子意识的幼儿与具有面子谎行为的幼儿作一比较,还是能够说明一些问题的。图1是具有面子谎行为的幼儿和前面子意识的幼儿的百分比直方图,从图中可以看出,幼儿的面子谎行为随年龄增长有缓慢的上升趋势,同龄幼儿前面子意识的比率远远低于有面子谎行为的比率,说明幼儿面子意识的认知发展远远落后于面子谎行为的形成。
图1 幼儿具有面子谎行为与前面子意识的百分比
进一步考察在大班、中班中前面子意识的这些幼儿,他们的面子谎行为发生率,是否高于无面子意识的幼儿,如果高于无面子意识的幼儿且达到显著水平,说明有面子谎行为与前面子意识有相关。卡方检验结果表明,两者差异不显著,没有面子意识的幼儿具有45%的面子谎行为发生率,前面子意识的幼儿具有63.2%的面子谎行为发生率。这说明尽管前面子意识的幼儿面子谎行为的发生率高于无面子意识的幼儿,但是由于没有达到显著水平,也就不能得出面子谎行为与前面子意识之间的关系。
4 结论
从本实验的研究结果中,可以得出下面的结论:
(1)大班、中班幼儿明显具有面子谎行为,但两个年龄组的幼儿面子谎行为的发生率没有显著差异;小班幼儿基本没有面子谎行为。
(2)幼儿无面子意识,但大班有部分幼儿(15%)已处于前面子意识阶段。
(3)大班、中班幼儿面子谎行为的发生率远远高于前面子意识的比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