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企业家成长20年:能力、责任与精神——2013#183;中国企业家队伍成长20年调查综合报告,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中国企业家论文,队伍论文,能力论文,精神论文,报告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20年前,党的十四届三中全会做出了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这一重大历史决定,第一次将“造就企业家队伍”作为重要目标提出。2014年,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对全面深化改革做出了战略部署,并提出要加快完善现代市场体系、更好地发挥企业家作用。 伴随着市场化改革的进程,中国企业家队伍的成长与发展经历了孕育、发展、壮大并逐渐走向成熟。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大潮催生了企业家队伍的快速成长,一大批优秀的企业家在制度创新和技术进步的历程中脱颖而出,逐渐成为推动中国经济发展、制度变革和社会进步的重要力量。当前,中国经济已经进入转型期,中国社会已经进入全面深化改革的新阶段,新的时代对中国企业转变发展模式、建立新的竞争优势与可持续发展能力提出了新的挑战,中国企业家队伍需要进一步提高能力和素质,迈上新的台阶。 在这样一个历史转折期,回顾中国企业家成长和企业外部环境变迁的历程,梳理企业家在成长过程中取得的成就、存在的问题与需要突破的瓶颈,了解企业家的期望与建议,对于实现可持续发展、推动中国经济转型和社会进步,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中国企业家调查系统对于企业家20年的连续追踪调查,为这种总结和思考提供了丰富的数据基础。本报告以中国改革开放30多年的社会经济变迁和企业发展为主要背景,以中国企业家调查系统自1993年到2013年的调查内容和主要发现为基础,从能力培养、责任担当与精神提升3个方面,总结了中国企业家队伍的成长轨迹,分析了其中变化因素及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相应的政策建议。 中国企业家调查系统是由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公共管理与人力资源研究所、国务院研究室工交贸易研究司、国务院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委员会企业分配局、国家统计局国民经济综合统计司、中国企业联合会研究部、全国工商联研究室作为主办单位共同发起成立,由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批准成立的联合课题组。自1993年成立以来,得到了40多个部委和机构①的大力支持,得到了广大企业家的积极响应和理论学术界专家的参与和帮助,受到了社会各方面的广泛关注。 遵循“长期、客观、高效、无偿”的工作原则,坚持进行每年一度的企业家问卷追踪调查②,及时、全面、客观、准确地反映企业家对宏观经济政策和经济体制改革的意见和建议,深入研究和把握我国企业家队伍的变化情况和成长发展规律,为政府决策提供科学依据,为理论研究提供实证数据,为中国企业家队伍成长提供支持与指导。 20年来,调查内容主要涉及了企业家对宏观经济形势、企业经营状况的判断及对未来发展的预期,企业家对企业经营外部环境的评价、对宏观经济政策及经济体制改革成效的看法,以及进一步深化改革的意见和建议。同时,还围绕企业家成长与环境变化情况进行追踪调查,涉及了企业家行为特征、素质与能力状况,企业家队伍建设的职业化、制度化与市场化,企业家激励与约束机制,企业信用,企业家价值观,企业家精神,企业文化,企业家个人学习、组织学习与企业创新,企业社会责任,企业发展战略,企业转型等方面内容。 在调查工作实施过程中,中国企业家调查系统广泛听取政府部门、学术界、企业界的意见,确定调查主题,精心设计调查问卷,科学抽取调查样本,及时组织座谈会和试调查,以确保调查的科学性。在样本选取方面,以全国范围内的企业为调查总体,以企业法人代表为主的企业家群体为调查对象,按照企业的行业、规模分布进行分层等比例随机抽样,20年来,每年回收问卷数量平均在3000~4000份之间③。调查问卷大多由企业法定代表人填答,保证了回收问卷的质量。 中国企业家调查系统20年的问卷追踪调查显示,伴随着市场化改革的进程,在经济快速增长、社会急剧变化的过程中,中国企业的发展和企业家队伍的成长,就是一个不断迎接挑战、应对困难并在开拓创新中不断成长和壮大的过程。调查发现,20年来,中国企业家队伍的成长轨迹有3条清晰的主线:一是能力素质的提升;二是责任担当的扩展;三是企业家精神的弘扬与企业文化的蕴育。 调查显示,20年来,随着市场化改革的不断深入,企业家的文化程度明显提高,经济与管理类专业背景的人数显著增加,职业身份获取方式的市场化趋势更加明显。调查表明,企业家在能力提升方面,不断适应经济发展和企业成长的需要,在实践中不断探索、不断学习,迈出了能力提升的三大步。第一步是适应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需要,自觉学习现代管理知识,提升专业能力;第二步是适应知识经济时代、建立学习型组织的需要,关注个人和组织的学习能力与创新能力的提高;第三步是适应经济转型和企业转型的需要,逐步提升变革领导力。调查发现,企业家大都在这3个方面迈出了坚实的步伐,但同时也发现一些企业领导人在能力结构及自我认识和提升上差距较大,具体表现为3个方面的不平衡:内部协调能力强而外部开拓能力相对较弱、个人学习能力强而组织学习能力相对较弱、日常管理能力强而变革领导能力相对较弱。 在责任担当方面,调查表明,中国企业家越来越多地体现出责任意识,对企业应履行的社会责任有了进一步的认识并付诸实践。调查发现,整体而言,企业家大都认同对企业各种利益相关者的责任。调查还发现,不少企业家能够超越个人和企业的本位责任,克服各种因素的影响,在带领企业持续发展、关心员工利益、提升企业信用、参与社会公益、助推经济转型与社会发展等方面都表现出积极的态度和行为。调查同时发现,由于市场秩序、管理体制、社会环境等方面的因素以及个人价值取向等原因,一些企业领导人的认识以及企业文化导向在履行社会责任方面还存在着一定差异。 调查表明,企业家作为企业文化的塑造者,企业发展的引领者,社会资源的组织者,承受着来自各个方面的较大压力,需要应对复杂环境,不断学习、不断超越、不断迎接挑战,其精神追求与创新动力至关重要。调查发现,企业家大多具有比较强的创新意识和企业家精神,对人性、对员工有积极正面的看法,重视企业的持续发展、员工成长和自身精神境界的提升,同时,比较重视企业文化建设,关注整个社会的商业文明进程。 30多年的改革开放取得了巨大成绩和进步,为中国企业家队伍迈向新的发展阶段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开启了全面深化改革的进程,为企业家队伍的进一步健康成长和发展壮大提供了新的空间。企业家们迫切期待政府全面深化各项改革,加快完善现代市场体系,加大政府职能转变和建设服务型政府的步伐,建立完善的法律法规和制度体系,营造有利于企业持续发展和企业家健康成长的外部环境。与此同时,中国企业家队伍的建设任重道远,我们期待并相信,在中国经济转型发展和全面改革的新的历史阶段,企业家将在能力培养、责任担当与精神提升方面努力实现新的跨越,为国家繁荣富强、社会进步和民族复兴做出更大的贡献。 一、企业家的能力提升 中国企业家调查系统20年的追踪调查,从多个维度刻画了企业家队伍能力提升的进程。与中国企业家队伍从无到有的发展相对应,企业家的管理知识、专业能力、应变能力和战略领导力经历了从零起步,快速提升的过程。企业家在与制度和环境的相互作用过程中,不断提高自身素质和能力,拓展生存空间,在实现自身发展的同时,带动管理团队和企业组织的能力提升。这个过程大体可以分为3个阶段。 (一)职业化企业家队伍的形成 1993年,党的十四届三中全会明确提出了“要造就企业家队伍”的历史任务。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中国企业家调查系统开始了以企业家为主体的年度追踪调查。 对比20年的调查数据可以发现,企业家的文化程度、专业背景和职业身份的获取方式都发生了较大变化。从文化程度看,大学本科及以上学历的企业家提高了11.3个百分点;从专业背景看,经济类专业的企业家上升了26.0%,管理类专业的企业家上升了33.1%,而理工类专业的企业家下降了14.2%,改变了原来理工科背景比重高的情况;从任职方式看,由“主管部门任命”的企业家下降了74.7%,由“董事会任命”的上升了34.6%。此外,2013年有44.7%的企业家是“自己创业”,比2000年提高了28.6个百分点(见表1)。 图1 实行企业家职业化最需要做的配套工作(%)(1995年) 图2 实行企业家职业化需要提高的素质(%)(1995年) 20年来,随着市场化改革的不断深入,企业家的文化程度明显提高,经济与管理类专业背景的人数显著增加,职业身份获取方式的市场化趋势更加明显。这一系列的变化,与企业家队伍的职业化密切相关。 在计划经济体制中,国有企业的经营者属于“国家干部”,缺乏企业家的角色意识,也缺乏现代管理知识及专业管理技能。改革开放以后,尤其是在推行现代企业制度建设的过程中,时代呼唤企业家队伍的产生,相应地,企业家群体成长的核心问题之一就是明确职业化取向,提升个人的管理知识和专业管理能力。1993-1998年的多次调查,都将企业家的角色意识、职业化追求、素质能力与培训情况作为调查的重点之一。 追踪调查表明,企业家对于“走职业化道路”的认同程度不断提高。1995年的调查中,认为有必要走职业化道路的企业家占81.3%,明显高于1994年的60%。33.6%的企业家认为“职业企业家培训和教育体系的建立”是企业家职业化最需要做的配套工作之一(见图1),而具备“现代管理知识”、“公关能力”和“领导能力”被当作职业化最需要提高的素质(见图2)。在1997年的调查中,认为自己对现代经营管理知识掌握“很多”或“较多”的企业家占47.1%,掌握“一般”的占49.4%,掌握“较少”或“很少”的仅占3.5%。调查表明,企业家群体对于学习现代经营管理知识、提高职业技能非常重视。 1996年对企业家认为自己最需要加强的能力与素质进行了比较细致的考察。调查结果表明,面对激烈的市场竞争,企业家普遍认识到,决策能力、管理技能、市场经验、用人能力、技术预见力、创新能力等方面非常重要,是构成企业家市场经营能力的核心要素,也是企业家最需要加强的素质(见图3)。 在1997年、2002年和2009年的调查中,都涉及了企业家对自己各方面技能的评价。当问及“作为企业经营者,您认为自己最强和最弱的三项能力是什么”时,调查结果显示,在“弱项能力”中,企业家选择比重较高的“公关能力”、“市场营销能力”和“表达能力”与企业的市场开拓和客户沟通关系密切,而“强项能力”中,企业家选择比重较高的“决策能力”、“组织协调能力”与企业的内部管理关系更密切,这反映了我国企业家能力结构的一些特征:内部管理能力强,对外开拓能力弱。在市场化改革不断深化、国际化竞争不断加剧的环境下,企业家的对外开拓能力有待加强(见表2)。 另外,调查表明,提升决策能力是企业家面临的一项长期挑战。一方面企业家认为“决策能力”是自己最强的能力,另一方面随着市场化进程的加快,企业外部环境越来越复杂,影响企业决策的因素越来越多,企业科学决策的难度也在加大,这对企业家的决策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企业家决策能力的提升任重道远。2002年和2013年的调查结果显示,关于企业家最容易出现的问题,企业家选择“决策失误”的比重一直排在所有8个选项的第一位,并且2013年的调查结果比2002年提高了5.4个百分点(见表3)。 图3 企业家最需要加强的素质(%)(1996年) (二)企业学习能力的提升 要带领企业不断成长,企业家群体不仅需要提升自己的个人素质与能力,而且需要提升管理团队和整个组织的素质与能力。因此,企业家调查系统十分关注企业家群体能否超越个人能力,重视团队能力的建设,重视企业层面的学习能力和创新能力的提升。2005年调查的主要内容是企业学习及其对企业创新成效和竞争优势的影响。调查结果显示,企业家重视学习,大部分企业家认为其个人学习能力处于中上等水平。其中反思能力(5.69,7分制)、发明能力(5.63)、获取知识能力(5.61)、选择能力(5.57)、执行能力(5.55)、推广能力(5.54)、发现能力(5.50)等比较强,评分在5.5分及以上,而传递知识能力(5.19)和知识管理能力(4.59)相对较弱。 2005年的调查还发现,在企业家看来,企业整体的组织学习能力处于中等偏上水平,其中,执行能力(5.34)、反思能力(5.33)、推广能力(5.30)、选择能力(5.29)、发明能力(5.19)、发现能力(5.18)、获取知识能力(5.15)相对较强,而知识管理能力(4.71)和传递知识能力(4.47)相对较弱。 调查分析发现,企业家个人综合学习能力强于组织综合学习能力,差值为0.33。在分项能力方面,企业家个人和组织的差距从大到小依次为:传递知识能力、获取知识能力、发明能力、反思能力、发现能力、选择能力、推广能力、执行能力。只有在知识管理能力上,组织略大于企业家个人(见表4)。这表明,企业应在重视企业家个人学习能力的同时,特别重视提升企业的组织学习能力,而且企业家要善于将个人学习能力转化成企业的组织学习能力。 2005年的调查还发现,企业员工培训管理实践总体来看处于较高水平。其中,企业较为重视员工的培训、在培训时比较会根据员工的实际需求进行、培训既包含技术也包含文化和价值观方面的内容、在培训中较为强调解决实际问题。但是,在将员工的培训成绩与其晋升奖励结合起来以及采用现代化的电子化学习系统方面,不少企业还有待提高。这说明,企业虽然较为重视培训,但在采用现代培训方式和对培训的考核管理上还有待改善和加强(见表5)。 企业在职工教育培训费用方面投入的多少可以从一个侧面反映出企业家对培训的重视程度。关于“企业职工教育培训费用占销售收入的比重”这一问题,调查结果显示,2010-2013年企业的职工教育培训费用占销售收入的比重一直稳定在2%以上。在国际金融危机爆发、我国企业盈利受到了较大影响的背景下,企业在职工教育培训方面的投入并没有减少,这表明企业家对于员工学习成长的重视;另一方面,当前我国经济进入了转型的关键时期,企业也面临转型升级的挑战,这对企业人才培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需要企业继续加大对员工教育培训的投入(见图4)。 (三)转型时期的变革领导力 近年来,中国经济已经进入转型期,对企业发展和企业家成长带来了新的机遇和挑战。2012年的调查以企业家对于经济转型与创新的认识和态度为调查主题。调查发现,大多数企业家意识到企业成功转型的关键是增强人力资本、提升创新和应变能力。企业的着力点要放在提高技术研发能力、全球化竞争力以及对网络经济环境下新商业模式的适应能力等方面;同时,面对转型,企业家亟需提升自身的变革领导力,其中团队影响力、战略领导力、精神感召力、创新管理力和资源整合力的提升尤为重要。可以说,企业家能力提升的第三个台阶,就是在做好日常管理的同时,提升创新领导力和变革领导力。 2012年的调查结果显示,企业家认识到,人力资本和创新是确保企业持续发展最关键的因素。这里,创新包括“产品/服务创新”、“技术”、“研发、知识产权”和“业务模式创新”等,而高素质的“人力资本”是实现创新的重要基础(见图5)。 图4 企业员工教育培训费用占销售收入的比重情况(%) 注:图中数据均指的是上一年度的实际情况。 图5 要确保企业的持续发展,哪些是必不可少的关键因素(%)(2012年) 2012年的调查从研发能力、国际市场竞争力、对“网络经济”环境下新商业模式的适应3个方面,了解了与竞争对手相比,企业的创新与应变优势。调查结果显示,企业家对自身“创新与应变优势”的评价比较低,得分在2.81~3.13之间(见表6)。这表明,创新与应变能力是大多数企业的短板,要提高企业的创新驱动力,首先需要提高企业自身在新技术方面的研发能力、在全球化新市场上的竞争能力、对“网络经济”环境下新商业模式的适应能力。 2013年的调查了解了企业家对于“能够领导企业在未来持续健康发展的企业家最应该具备的特质”的看法(见图6)。调查分析发现,选择比重超过20%的有11项特质,它们可以归为五类:一是团队影响力,包括“领导团队合作”、“有效激励员工”、“包容尊重不同意见”。企业家认识到,企业的创新和发展模式转变是一项艰巨持久的系统工程,需要企业付出长期的努力和较高的成本,需要得到管理团队和全体员工的大力支持。二是战略领导力,尤其是“全球思维与战略眼光”。如上所述,大多数企业家认识到,要建立“创新和应变优势”,企业亟待提高“国际市场的竞争力”。以往靠价格优势进军国际市场的做法已经无法持续,企业家需要了解国际市场的新趋势和新需求,通过新的战略定位,为国际市场提供新价值,为中国企业在全球市场建立新优势。三是精神感召力,包括“为人坦诚,心胸开阔”、“环境意识和社会责任感”、“魄力与毅力”。面对模式转型可能付出的较高代价,单靠物质利益很难激励员工积极参与变革,企业家需要以身作则,凝聚人心,以高尚的精神和坚强的毅力,激发员工的精神力量。四是创新管理力,包括“创新与冒险精神”、“创造力”、“风险承受能力”。模式转型需要企业家超越短期的利害得失,发扬企业家精神,敢于创新,善于创新,并有效管理团队和企业的创新过程。五是资源整合力,包括“客户至上”等,即通过尊重、协调各个利益相关方的权益来有效整合资源,实现共赢。 调查多次请企业家对企业家队伍的数量和素质进行评价。总体来看,企业家认为企业家队伍的数量在增加、素质在提升,但对企业家队伍的数量和素质的评价仍然偏低。当然,这并不意味着企业家队伍的数量和素质增长缓慢,而可能是因为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对企业家队伍的要求逐渐提高。同时这也表明,企业家群体能力与素质的提升是一个长期的过程(见表7)。 图6 能够领导企业在未来持续健康发展的企业家最应具备的特质(%)(2013年) 二、企业家的责任担当 在改革开放的过程中,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是我国持续多年的指导思想,相应地,企业的发展也将增强企业活力、提升企业盈利能力、打造市场竞争力作为重要目标。这种专注经济发展的努力,对于中国企业的做大做强无疑具有重要的贡献。不过,偏重发展速度、忽视发展质量的一些负面后果逐渐显现出来。随着改革的深入,政府适时提出了科学发展观,强调建设和谐社会与生态文明的重要性。社会经济发展的新阶段,对企业发展和企业家成长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履行全面的企业社会责任成为全社会共同关注的问题。中国企业家调查系统20年的追踪调查从3个方面见证了企业家队伍责任意识的强化和责任担当的扩展。 (一)企业家的职业目标与责任意识 企业的发展一直以来都是企业家最重视的职业目标,而且企业家对企业发展内涵的理解也逐渐丰富。调查发现,在1993年和1994年的调查中,大多数企业家都将“企业的发展”作为最重要的职业目标(见表8),而“增加职工收入”(77.1%,1993年调查)是排在第一位的经营目标;在2003年和2006年的调查中,“提高企业竞争力”是企业家最想实现的目标(见表9);在2007年和2011年的调查中,企业发展、员工的成长、服务社会与回报社会得到了很高的认同,其中,“企业的持续发展”已成为大多数企业家的首要追求,对关心员工、回报社会的追求,超过了对企业利润的追求,也高于对个人财富与地位的追求。值得注意的是,企业家对家庭美满幸福的追求明显上升,从2007年的14.2%上升到2011年的35.9%(见表10)。 图7 对于下述企业家可能表现出的行为特征,您最认同的有哪些(%)(2003年) 图8 对于下述企业家可能表现出的行为特征,您最不认同的有哪些(%)(2003年) 2007年的调查显示,关于“成为一个成功的企业家最重要的方面”,选择“社会责任感”的企业家占42.4%,排在所有选项的第5位。对于“目前企业家最需要提升的方面”,选择“社会责任感”的企业家占56.8%,排在所有选项的第2位。这表明,相当多的企业家已经意识到提高企业家群体的社会责任意识的重要性和紧迫性。 企业家群体的社会责任意识也体现在他们最认同的行为特征上。2003年的调查设计了“对于下述企业家可能表现出的行为特征,您最认同的有哪些”和“最不认同的有哪些”这一问题。结果显示,企业家最认同的选项比重最高的前6项依次是“信守承诺”、“守法经营”、“善于创新”、“尊重员工”、“回报社会”和“高瞻远瞩”,其中有4项都是与社会责任有关的内容(见图7)。最不认同的选项比重最高的前6位依次是“不守信用”、“违法经营”“贪婪”、“不尊重下属”、“妄自尊大”、“自私自利”,其中也有4项仍与社会责任有关的内容(见图8)。这一结果表明,企业家最认同的行为特征是“信守承诺”,最不认同的是“不守信用”。 2001年的调查以企业信用为主要内容,调查发现,大多数企业家认同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信用的重要性,企业在商务活动中重视信用管理。关于企业家应有的职业道德素质,选择比重最高的选项是“诚实守信”,占63.6%。这表明,大多数企业家将诚信视为企业家首要的职业道德。企业家认为企业信用存在的最主要的问题有:“拖欠货款、贷款、税款”(76.2%)、“违约”(63.2%)、“制售假冒伪劣产品”(42.4%)、“披露虚假信息”(27.3%)和“质量欺诈”(23.5%)等。这些问题直接破坏了市场秩序,使商业交换难以正常进行。产生企业诚信问题的主要原因是“有关部门执法不严”(61.9%)、“部分企业经营者职业道德素质不高”(54.5%)、“企业普遍追求短期行为”(42.3%)、“体制障碍”(36.7%)、“监督不力”(31.7%)和“企业盈利不佳”(29.1%)等。 2001年的调查表明,企业家已经认识到其自身对于提高企业信用的责任和作用。调查结果显示,关于“有关因素对企业信用的影响程度”,认为企业家品格对企业信用“影响很大”或“影响较大”的占96.7%,排在所有5个因素的第一位(见表11)。 2006年的调查发现,关于“在和您周围的人打交道的时候,是否需要小心提防”这个问题,调查结果与2001年相比基本没有变化(见表12)。这表明,建设企业经营的诚信环境仍然任重道远,如何改善社会诚信环境应引起全社会的高度关注。2007年对企业诚信问题进行了追踪调查,调查结果显示,29.7%的企业家同意“在目前阶段,讲诚信的企业往往吃亏”这一说法,24.1%的企业家同意“本企业的合作伙伴中经常发生不讲诚信的情况”这一说法。 (二)履行全面的企业社会责任 2006年以企业社会责任为主要内容的专题调查表明,企业家普遍认同“优秀企业家一定具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感”,企业在创造利润的同时,也在为社会创造财富,促进国家的发展。而赞同企业的根本责任是“为股东创造利润”的企业家比重相对较低(见表13)。2007年的调查中,90.3%的企业家同意“企业家在构建和谐社会中应该发挥重要作用”。 调查发现,企业家认同企业各个方面的责任,认为企业很有必要履行经济责任、法律责任、伦理责任和公益责任。2006年的调查结果显示,企业家对履行这四类责任的必要性的评分在5.64~6.49之间(7分制)。从表14可以看出,在企业经济责任的各项中,企业家把企业自身的生存和发展摆在首要的位置;在企业法律责任的各项中,企业家对企业内部运作相关的法律责任的认同程度,高于对企业外部法律责任的认同程度;在企业伦理责任的各项中,对“为消费者提供优质产品(服务)”的认同程度最高;而履行企业公益责任的首要工作是提供就业机会,其必要性比参与公益活动、捐助慈善事业更高一些。 调查表明,企业家对公益责任的认同程度低于对经济责任的认同程度,对企业的根本责任是“为社会创造财富”和“促进国家的发展”的认同程度高于对“企业的根本责任是为股东创造利润”的认同程度。但不少企业家对履行企业社会责任存在一定的顾虑和误解,这可能是导致不少企业和企业家对于社会责任的观念和行动存在不一致的原因(见表15)。 值得注意的是,不少企业家认为,企业履行社会责任的首要动因是“提升企业品牌形象”。2006年的调查请企业家从12项可能的原因中最多选择3项,作为企业较好地履行社会责任的主要动因,结果选择比重最高的是“提升企业品牌形象”(71.3%)。其他选项依次是:“为社会发展做贡献”(38.9%)、“获得政府认同”(37.70%0)、“建立持续竞争优势”(33.4%)、“树立企业家个人形象”(29.1%)、“实现企业家个人价值追求”(25.8%)、“更好地创造利润”(17.8%)、“减低法律风险”(9%)、“更好地为消费者创造价值”(8.1%0)、“应对来自社会舆论的压力”(5.7%)、“应对竞争对手的压力”(2.9%)等。 (三)助推经济转型与社会发展 企业家队伍的责任担当,还体现在积极参与社会变革,助推经济转型与社会发展方面。调查表明,大多数企业家意识到:企业家应该带领企业迈上履行社会责任的新台阶,树立中国企业和企业家的良好社会形象,推动中国现代商业文明的建设,促进社会的和谐发展。 调查结果显示,改革开放以来,中国企业的发展对中国社会的进步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主要表现在以下5个方面:一是为国家和人民创造了更多的财富,增强了国家的经济实力,促进了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二是促进了中国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加快了经济体制改革的进程。三是提升了中国企业在世界上的竞争力,建立了一批世界级的中国品牌,形成全球最大的制造业基地。四是推进了对外开放与现代化进程。五是造就了大批优秀企业家(见表16)。 值得注意的是,一方面,国有企业的贡献领域与民营企业的贡献领域存在一定的互补关系,如国有企业在“增强了国家的经济实力”、“确保了国有资产的保值增值”等方面得到的认可更高,而民营企业在“促进了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方面得到的认可更高。另一方面,国有企业和民营企业在“建立世界级的中国品牌”、“履行企业社会责任”、“提高中国商业文明的水平”方面的贡献均相对有限。这表明,中国企业还处在成长期而非成熟期,需要迈向企业发展的更高阶段,建立长期的竞争优势,为社会发展和转型做出更大的贡献。 调查发现,企业家认为,企业家群体对促进中国改革与发展发挥了巨大的作用(见表17、表18),其主要贡献表现在:促进社会就业与社会财富创造、促进企业制度改革、推动所在社区发展、促进科学技术发展与国家创新能力的提高和参与社会文明建设等方面。 三、企业家精神与企业文化 20年来,中国经济快速发展,社会不断变迁,同时,对外开放程度日益增加,国际竞争环境日益复杂,企业和企业家不断面临多个方面的新挑战,时代对企业和企业家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在这样的背景下,企业家不仅需要提升能力素质与责任意识,而且需要具备坚强的意志和强大的精神动力,才能不断创新,承担重任。 调查从企业家精神和个人价值取向等多个方面考察了企业家的精神动力,并进而了解了企业家在企业文化培养和商业文明建设方面的态度与行为。调查发现,大多数企业家具有比较强的创新意识和企业家精神,他们对人性、对员工有很积极正面的看法,重视企业的持续发展、员工成长和自身精神境界的提升,同时,他们重视企业文化建设,积极关注整个社会的商业文明建设。 (一)创新意识与企业家精神 中国企业家队伍是在一个快速变革的环境下成长的,创新是企业家精神的本质。大多数企业家重视企业创新工作,把创新视为企业家精神的核心。而且,对企业家精神自我评价越高的企业家,对企业家这一职业角色的认同度越高,勇于承担风险和不断创新的意识越强,更乐于主动捕捉市场机会、拓展外部发展空间,对未来经济走势的判断更具前瞻性。调查还发现,随着市场环境的变化,越来越多的企业家从战略的高度看待创新:快速变化、充满不确定性的外部环境,使企业的战略制定和战略执行面临较大的挑战。为了应对这种挑战,大多数企业家强调创新,普遍重视前瞻性、主动性和快速行动,其中,民营企业表现出更强的创新导向。 在1997年、2000年和2007年3年的调查中,都涉及了企业家对于企业家精神的理解。1997年企业家选择比重最高的是“追求最大利润”,排在第二位的是“勇于创新”;到2007年,企业家选择“勇于创新”的比重上升到40.1%,排名也从第二位上升到第一位。调查表明,企业家已经逐渐认识到创新是企业家精神的核心,对于创新的重视程度也在不断提高(见图9)。同时,企业家的创新动力有所增强,创新投入持续增加。2013年的调查结果显示,与上一年相比,认为创新动力“有所增强”或“明显增强”的企业家占63%,“基本没变”的占28.1%,“有所减弱”或“明显减弱”的仅占8.9%。 图9 对企业家精神的理解(%) 关于“为了企业更好地发展,企业未来一年应着重采取的措施”,2013年的调查结果显示,企业家选择比重最高的5项分别是:“加强管理降低成本”、“增加创新投入”、“引进人才”、“开拓国内市场”和“更新设备”,其中与创新相关的选项(包括“增加创新投入”、“引进人才”、“更新设备”等)的选择比重比2012年和2011年有不同程度的上升(见表19)。同时,企业的研发投入占销售收入的比重总体呈现上升的趋势,表明近年来企业的研发投入保持了持续增长的态势(见图10)。 随着我国社会经济发展,产业升级、竞争加剧等各种变化,企业家的创新需求和标准也在不断提高。2004年的调查结果表明,对于管理创新、观念创新、技术创新和制度创新感到满意的企业家分别占40.8%、37.9%、36.9%和25.9%。与2000年的调查结果相比感到满意的企业家比重都有所增加。值得注意的是,对于企业创新中应该加强的方面,2004年认为技术创新和管理创新应该加强的企业家比重比2000年分别增加了14.7和16个百分点(见图11)。这表明企业家对于技术创新和管理创新的动机越来越强,标准越来越高。 综合来看,中国企业的创新虽然取得了很多进展,但是,总体水平还比较低,不少方面的创新还处于初级阶段。2000年的调查结果显示,企业制度创新还存在多种障碍,主要包括:“政企职责不分”(40.4%),“产权制度改革滞后”(39.1%),“社会保障不健全”(30.8%),“改革法律法规不配套”(27.9%),“没有形成职业企业家队伍”(24.6%),“缺乏创新动力”(22%)等。 在技术创新方面,我国企业还存在明显的瓶颈。2000年的调查中了解了妨碍企业技术创新的因素,结果显示,“创新人才缺乏”是第一位的因素,有59.4%的企业家选择此项。其他依次是“创新资金引进渠道不畅”(40.7%)、“缺乏鼓励创新的社会环境”(36.8%)、“难以获得合适的技术”(25.4%)、“创新风险与收益不对称”(24.7%)、“创新动力不足”(23.2%)、“缺乏健全的创新组织体系”(20.1%)、“难以选择创新目标”(20.1%)和“知识产权保障不力”(16.1%)。 调查表明,企业家认为企业在推动创新方面还存在一些困难和不少需要突破的瓶颈。其中,既有外部的制约,如政企职责不分、社会保障不健全、改革法律法规不配套、缺乏鼓励创新冒险的社会环境、创新风险与收益不对称、知识产权保障不力等,也有内部的制约,如创新动力不足、缺乏技术创新人才、创新文化有待培育等等。 图10 企业的研发投入费用占销售收入的比重(%) 注:图中数据除1995年外,均指的是上一年度的实际情况。 图11 企业家对各项创新工作感到应加强的(%) (二)企业家的精神境界与价值取向 2003年的调查以企业家的价值观为主要内容。调查发现,企业家强调事业第一,对企业发展的重视超过对个人利益的关注;企业家对企业持续发展的重视超过对企业短期成功的关注。调查还发现,企业家在希望过上比较富裕的生活的同时,对精神与品格的追求要超过对金钱权力的关注,看重在工作中获得快乐和满足;诚信、守法和创新是企业家最认可的行为特征,最不认可的是失信、违规经营、贪婪、妄自尊大、自私自利等。 关于企业家的品格价值取向,2003年的调查结果显示,认同“做事情要对得起自己的良心”和“有精神追求的人生活更幸福”的企业家比重最高,分别为98.8%和98.1%;认同“任何时候都不应为自己的利益而不顾公共利益”和“帮助陌生人更能显示一个人的品行”的比重也较高,分别为95.8%和89.4%。用6分制计算,各选项得分在4.74~5.52之间。 关于企业家的金钱权力价值取向,2003年的调查结果显示,超过八成的企业家不认同“人活着就是为了挣更多的钱”(85.7%)、“有钱什么都能买到”(84.9%)、“崇拜权力”(83.2%)、“金钱是衡量个人价值的最重要的标准”(80.3%)等说法;同时,不认同“有权就有一切”(75.9%)、“有物质享乐生命才有意义”(74.8%)、“选择工作的是重要因素是工资待遇”(70.2%)、“地位显赫的人令人羡慕”(59.5%)、“金钱使人们的生活变得更幸福”(51.9%)等说法的比重也较高。 此外,关于企业家精神的调查显示,1997年企业家选择比重最高的是“追求最大利润”(35.4%),而选择“乐于奉献”的仅占19.6%。到2007年,企业家对“乐于奉献”的选择比重明显增加,而对“追求最大利润”的选择比重显著下降,这在一定程度上表明,企业家对于企业家精神有了更加深入的理解。 2011年的调查了解了企业家的人性观及精神境界。调查发现,大多数企业家对人性、对员工有很积极正面的看法,重视企业的持续发展和员工成长,同时对自身的精神境界有很积极的评价。而且,越认同人性向善、精神境界自我评价越高的企业家,其信心和发展动力越强,幸福感越高,同时企业的综合绩效也较好。 关于对人性“善”、“恶”有关说法的认同程度的调查显示,企业家对“人性本善”的3个说法的认同程度都较高(见表20)。关于对员工本性的假定,同意“员工是有想象力和创造性的”和“员工能够自我管理和自我控制”这一说法的企业家分别占到79.1%、55.6%,评价值分别为3.66和4.47(6分制;非常不同意为1,比较不同意为2,有些不同意为3,有些同意为4,比较同意为5,非常同意为6;分值越小代表越不同意),均明显高于中值3.5。此外,同意“员工都愿意主动承担责任”这一说法的占36.5%,评价值为3.1。同时,企业家对“员工不会自我约束和自我激励”、“员工都是懒惰的,尽可能地少做工作”、“员工是不可信任的”这3个说法的认同程度相对较低,评价值分别为3.12、2.79和2.03。 关于对个人精神境界的评价,2011年的调查结果显示,企业家自我评价最高的是“感恩”,其次是“尊重人和自然”、“内在平和与和谐”以及“寻求生活意义”,评价值均明显高于中值3.5(见表21)。企业家对人性的看法、精神境界与企业家的信心和动力均呈显著的正相关关系,这表明,越认同人性向善的企业家,信心和动力越强;对个人精神境界评价越高的企业家,信心和动力也越强(见表22、表23)。值得关注的是,企业家对人性的看法、精神境界与企业综合绩效也呈现显著的正相关关系,这表明,越认同人性向善的企业家,其企业的综合绩效越好;对个人精神境界的评价越高的企业家,其企业的综合绩效也越好(见表24)。 (三)企业文化与商业文明 2004年的调查以企业文化为主要内容,调查发现,大多数企业家认识到企业文化对企业生存和可持续发展具有重大影响。多数企业已经采取了实际有效的措施来建设企业文化,部分企业已经基本形成了自己的企业文化。企业文化建设逐步由基本制度的形成向精神层面的深化推进。后续的调查进一步发现,随着企业发展和企业家的成长,不少企业家不仅重视企业自身的文化建设,而且关注整个社会的商业文明建设。 2004年的调查结果显示,以6分制计算,企业家对自己所在企业文化建设5个方面的评分依次是:顾客导向、社会责任感、员工发展与团队合作、制度标准化和创新与变革,均明显高于中值3.5。调查表明,企业家对本企业的企业文化的5个方面均持比较乐观的态度,其中,顾客导向的得分最高,表明大多数企业家对顾客更加重视(见表25)。 2013年的调查表明,20年来企业自身不断发展成长,经历了一系列的突破。企业文化的建设也在各项成就之列,不过还需要进一步加强。调查结果显示,关于“改革开放以来,企业发展所取得的主要成就”,企业家选择比重最高的5项依次是:“企业管理水平不断提升”、“为员工提供了很好的职业发展空间”、“基本建立了现代企业制度”、“技术创新上有明显进展”、“打破‘三铁’,增强了企业活力”,其次是“建立了企业的持续竞争优势”、“形成了良好的企业文化”、“建立了高效的经营机制”、“培养了优秀的管理人才”、“确立了企业发展的战略规划”,而“建立了可以持续发展的商业模式”和“企业家精神得到发展和强化”的选择比重则相对较低(见图12)。 调查表明,企业家认为,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企业在基础管理和基本制度建设方面的进展尤为明显(包括企业内部管理、员工发展、现代企业制度建设、技术创新、激发企业活力),在长期发展的机制方面也有所进展(包括持续竞争优势、企业文化、经营机制、管理人才、企业战略)。不过,在最根本的发展动力方面还比较薄弱(包括持续发展的商业模式和企业家精神),需要更大的突破。 商业文明的建设和完善,不仅需要企业和企业家自身的努力,也需要政府部门和社会各方面的参与与支持,共同营造有利于企业持续发展和企业家健康成长的外部环境。2013年的调查结果显示,关于中国企业在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企业家选择比重较高的选项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市场环境不完善;二是政府职能转变不到位;三是法律制度不健全(见表26)。 图12 改革开放以来,企业发展所取得的主要成就(%)(2013年) 此外,调查还发现,企业家对成长环境的各个方面的评价一般,均值在2.94~3.77之间(5分制)。对比2002年、2007年、2011年和2013年4次调查的结果可以发现,目前企业家对成长环境的评价略高于2011年,但要明显低于2002年和2007年(见表27)。不仅如此,2007年的调查数据还显示,对于“不少人对企业家存在误解”和“不少人对企业家有一种仇富心理”的说法,均有超过半数的企业家表示“非常同意”或“比较同意”(见表28)。 调查表明,目前中国企业发展中存在的突出问题与外部环境密切相关,尤其是部分企业家对其成长环境的担忧值得重视。因此,全社会应当共同努力,为企业发展和企业家成长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 图13 中国经济快速发展的主要原因(%)(2007年) 第一,加快政府职能转变的步伐,推进行政体制改革,建设服务型政府。在促进企业持续健康发展方面,各级政府部门的作用至关重要。2007年的调查表明,大多数(71.8%)企业家积极评价政府部门的工作成效,认为国家经济政策得当是近两年来中国经济快速发展的重要原因(见图13)。同时,企业家也对相关政府部门提出了更高的期望。1997年和2013年的调查都设计了“在办企业的过程中,您认为最经常、最容易和最难打交道的部门分别有哪些”这一问题,其中关于最难打交道的部门,1997年企业家选择比重最高的6个部门依次是:税务、电力、银行、公安、环保和法院,到2013年则变为:税务、环保、公安、技术监督、电力和法院,并且选择税务、环保和技术监督的比重比1997年有较大幅度的上升。关于最经常打交道的部门,1997年企业家选择比重最高的3个部门依次是银行、税务和上级主管部门,到2013年则变为税务、银行和工商。关于最容易打交道的部门,1997年企业家选择比重最高的3个部门依次是银行、工商和上级主管部门,到2013年则变为上级主管部门、国资委和新闻单位(见表29)。上述状况表明,一方面企业家认为政府的一些职能部门在行政体制改革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效;另一方面企业家期待政府相关部门能够进一步加快职能转变的步伐,做到“规范管理、提高效率”,同时减少政府对资源的直接配置,加强各类公共服务的提供,真正实现建设服务型政府的目标。 值得注意的是,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中,明确指出“经济体制改革是全面深化改革的重点,核心问题是处理好政府和市场的关系”,并提出要“进一步简政放权,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最大限度减少中央政府对微观事务的管理”。随着相关政策的出台和落实,政府职能转变和建设服务型政府的步伐将会进一步加快。 第二,建立完善的法律法规和制度体系,营造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企业持续发展和企业家健康成长,需要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和各种法规制度的支持配合。2012年关于企业经营环境的调查显示,以5分制计算,企业家对“不同企业是否享受同等的国民待遇”、“对市场准入有没有过多的限制”、“企业合同能否得到正常履行”的评价值比前几年有不同程度的下降,对“经营者的人身和财产安全是否有保障”和“企业的技术创新和知识产权是否得到保护”的评价值比前几年略有上升(见表30)。这表明,企业家期待政府进一步深化市场化改革,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同时要切实保护企业和企业家的合法权益,完善产权保护制度;加快建设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市场体系,推进垄断行业改革和国有企业改革,加强政府在保障公平竞争、维护市场秩序和市场监管等方面的作用,营造公平的市场竞争环境;加强对知识产权的保护,完善落实创新的财税和金融政策体系,健全激励自主创新的法规和风险补偿政策,强化企业在创新中的主体地位,鼓励企业创新和转型升级;要从建立信用制度入手,创建以诚信为基础的社会文化和现代商业文明。 第三,营造有利于企业发展和企业家成长的社会舆论和文化环境。关于对企业家成长环境的评价,2013年的调查结果显示,以5分制计算,企业家对社会舆论和文化环境的评价值分别为3.02和3.14,略高于中值3,但要低于2007年和2002年的调查结果。调查表明,企业家期待进一步完善社会舆论和文化环境(参见表27)。 企业家是社会中的稀缺资源,全社会要形成尊重企业家、理解企业家、关怀企业家、支持企业家的社会氛围,尊重企业家的特殊劳动,重视企业家的社会价值,充分肯定企业家队伍对中国经济社会发展所做出的贡献;社会舆论要尊重企业家发展的历史,多一些报道和表彰在经济领域兢兢业业辛勤耕耘、做出成绩和贡献的优秀企业家,鼓励企业家“安心经营、放心发展、用心创新”。 四、结语:迈向企业家队伍成长的新阶段 中国企业家调查系统20年的跟踪调查,不仅刻画了中国经济改革发展的脉络,也记录了中国企业家队伍成长壮大的轨迹,尤其是在能力培养、责任担当和精神提升3个方面的巨大成就,为我们展望企业家队伍未来的发展前景提供了基础。 30多年改革开放取得的巨大成绩和进步,为中国企业家队伍迈向新的发展阶段创造了很多有利条件:市场化程度的提高、对外开放的推进、产业体系的不断完善、社会财富显著增长所支撑的旺盛的国内需求等,这些条件为中国形成一批世界级的优秀企业和企业家提供了广阔的天地。同时,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开启了全面深化改革的进程,为企业家队伍的进一步健康成长和发展壮大提供了新的空间。 中国企业家队伍的建设任重道远,我们期待并相信,在中国经济转型发展和全面改革的新的历史阶段,企业家将在能力培养、责任担当与精神提升方面努力实现新的跨越,为国家繁荣富强、社会进步和民族复兴做出更大的贡献。 顾 问: 李 伟 谢伏瞻 邵 宁 马建堂 隆国强 李德成 全哲洙 袁宝华 王梦奎 陈清泰 张玉台 魏礼群 李德水 鲁志强 孙晓郁 李克穆 侯云春 卢中原 辜胜阻 任泽民 许善达 丁俊发 熊志军 陈 晋 调查主持:李 兰 张 泰 李燕斌 盛来运 于 武 调查指导:王佩亨 年 勇 王克良 吴 频 余明勤 杨元伟 余 平 郝玉峰 李 强 樊 纲 报告撰写:彭泗清 李 兰 潘建成 郝大海 韩 践 数据处理:桂晓鸿 王 铮 张武军 张晓娟 刘小雁 王建平 王 剑 匡洁玲 王 颖 全 璟 参与讨论:陈全生 魏 杰 王 建 王小鲁 韩岫岚 李晓西 李 垣 张 斌 杨文财 陈凯杰 林蔚然 卢大彪 左小蕾 王 强 刘宗利 孙少立 严望佳 张 峰 张志勇 张殿明 李邦良 李庚生 陈代华 陈继达 唐一林 谢俊明 韩铁林 韩敬远 王云峰 董 博 本次调查得到了卓越企业家成长研究基金会、中企盟企业顾问公司等单位的支持,在此一并致谢!凡引用此报告者均需注明引自中国企业家调查系统——《2013·中国企业家队伍成长20年调查综合报告》。 ①自1993年以来,调查工作得到以下部门的指导和支持,在此一并感谢: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国民经济综合司、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人力资源市场司、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法规司、住房和城乡建设部政策研究中心、国家税务总局收入规划核算司、原人事部人才流动开发司、原建设部政策研究中心、商务部政策研究室、原劳动和社会保障部法制司、国家税务总局政策法规司、中国证券监督管理委员会市场监管部、原国家计委国民经济综合司、财政部综合与改革司、中国人民银行政策研究室、原对外贸易经济合作部经贸政策和发展司、原劳动部劳动关系与监察司、原人事部流动调配司、原国有资产管理局企业司、原化学工业部政策法规司、原冶金工业部办公厅、原机械工业部政策法规体改司、原国内贸易部行业管理一司、原轻工总会集体经济部、原化学工业部计划司、原冶金工业部政策研究室、原国家经贸委中小企业办公室、原国家电力公司政策与法律事务局、原国家经贸委培训司、原国家发展计划委员会综合司、财政部财产评估司、中国证券监督管理委员会信息中心、原国家石油和化学工业局规划发展司、原国家轻工业局企事业改革司、原国家机械局规划发展司、原国家国内贸易局行业规划与法规司、原国家冶金局政策研究室、国家行政学院领导科学教研部、原国家经济贸易委员会中小企业司、原国家冶金工业局规划发展司、原国家电力公司战略研究与规划部、原交通部体改法规司、中国纺织工业协会产业部、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行业事务部、中国商业联合会行业发展部、国家安全生产监督管理总局政策法规司、国家安全生产监督管理总局宣传教育中心等。 ②中国企业家调查系统于每年8月初发放调查问卷,当年11月发布《企业家对宏观形势及企业经营状况的判断、问题与建议调查报告》,并于次年4月发布《企业家成长专题调查报告》。 ③本调查在首次随机抽样的基础上,此后每年均采用固定样本追踪调查方式开展调查,同时每年根据固定样本中企业自然消亡的情况对样本进行随机轮换。标签:提升个人能力论文; 创新管理论文; 企业创新论文; 组织环境论文; 个人管理论文; 社会改革论文; 企业责任论文; 社会认同论文; 系统学习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