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配置应成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财政的首要职能,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资源配置论文,条件下论文,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论文,首要论文,职能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目前在理论界,就社会主义财政的职能形成了对立的两大观点,其焦点——资源配置是不是、应不应该是社会主义财政的职能?笔者认为,资源配置应该成为社会主义财政的职能,而且应该成为社会主义财政的首要职能。
一
反对资源配置成为社会主义财政职能的同志(简称反对者)有一个共同的看法,认为财政的本质就是以国家为主体的分配关系,因此财政的职能主要是分配的职能。分配职能中已包含了资源配置,所以不必将资源配置从分配职能中分离出来,否则内容会有所重复。
笔者认为,这种观点仍未脱出传统计划体制下大分配论的框套。追溯大分配论,它与传统计划体制下政府什么都管的职能相联系,财政的分配职能大得无所不包,其内容包含了资源配置、公共需要、收入分配、经济调节等,但这种分配内容、分配过程、分配目标都是以“集中性”、“计划性”、“可控性”为前提。大分配论在我国经济建设的一定时期确实起了一定的积极作用,但它最大的问题是:
第一,资源配置地位不突出,资源的优化配置得不到保证。由于传统计划体制突出产品经济,极力排斥商品经济、市场经济,因此,分配中的资源配置处于极微弱的地位,尤其表现在资金分配上,对于经济发展的“瓶颈”基础设施建设、科技、文化教育、农业投入等基金得不到优先保证,还可能被行政管理费用、收入分配的加大挤掉。现在,许多地方拖欠教师工资、挪用农业专用基金、向农民打“白条”就是财政大分配的后遗症的集中反映。财政只注重收的效益而不注重支的效益,一部分政府官员不顾本地区经济发展状况,盲目追求奢侈办公条件,用公款吃喝玩乐不正是资源优化配置得不到保证的反映吗?同时,资金、物质的分配无科学标准,反而掺杂较多的人际关系等人为因素,在“投资饥渴”和“讨价还价”机制驱动下,往往该给的不给或者给的不足,不该给的却给了或者给的很多,造成资源的低效配置,这是传统计划体制下经济效率低下的一个重要原因。
第二,收入分配职能很弱,只能基本保证行政事业、企业单位、文教卫生单位、政府部门人员的工资。由于医疗、退休金都由财政包揽,改革后造成的巨大困难是无财力建立理应由政府建立的社会保障和福利制度,使政府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对企业破产法的推出和实施的宏观调控能力减弱,一句话,分配职能中该管的事未管好,甚至未管,使本来意义上的分配失去了本来面目。简言之,大分配论的要害是远离以市场为基础配置资源论分配,就收支论收支,没有把经济的、财政的机制,效率与公平等纳入视野。
第三,分配职能大得无所不包未必是好事,就犹如政府什么都管未必什么都能管好,一个企业什么都包,包成一个“小而全”,容易造成企业的效率低下是一样的道理。任何职能太广,都容易造成职能不清,界限不明,最终什么都搞不好。传统的大分配论是传统高度集中计划体制的产物,是传统体制和产品经济在财政学上的集中反映。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实质上是对传统计划体制的一种否定,二者的根本区别在于是否讲求效率。传统体制的最大特征就是不讲效率,由此决定了财政分配中不重视资源的优化配置。而市场经济要求高效率,高效率要求资源的最优配置,因此,资源的优化配置是市场经济的客观要求。资源配置除了依靠市场的基础调节之外,还客观要求政府及财政在市场调节的“失灵区”承担起资源配置的重任,即财政须具有资源配置的职能。因为,一是由于财政本身是生产成果的分配,同时从再生产来说,又构成生产要素的分配,并参与生活条件的分配,它们都是财力资源分配的体现,而且在市场价值运行中形成和实现。二是以市场为基础的资源初级配置,往往整体上容易发生资源配置的结构性倾斜(偏重于加工工业,忽视农业等)、资源配置的低效膨胀(资源利用效率低、重复建设、低水平膨胀等)、资源配置的地区趋同化(地方资源配置追求相同的产业结构,使地方优势不能互补)等,这就需要财政代表政府的二级配置,引导资源配置实现整体的优化,这也等于弥补初级配置的不足和缺陷。所以,财政配置资源,具有将宏观管理和市场机制紧密结合的特点,即实现资源配置市场化,且保障资源分配效益最大化。
二
反对者认为,西方财政学把资源配置职能奉为资本主义财政的第一职能,是与资本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同市场失效、公共财政相联系,并由资本主义私有制决定的。社会主义财政同资本主义财政本质的区别就在于社会主义财政可以在全社会范围内合理配置社会资源,而资本主义财政不可能在全社会范围内合理配置社会资源,一句话,社会主义财政在资源配置中的地位和作用大大超过资本主义财政。
笔者对此有几点看法:首先,既然社会主义财政在资源配置中的地位和作用覆盖全社会范围,说明政府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配置资源的使命更为艰巨,财政在资源配置方面的职能作用比资本主义财政更大,如此重要的职能作用却包含在分配职能中,由分配职能来承担资源配置的重任,在分配职能所包含的内容很多的情况下,它能保证资源的最优配置吗?它能突出资源的最优配置吗?如果能,传统计划体制下大分配论为什么又导致经济效率的低下呢?改革后,由分配职能包揽资源配置,为什么财政总是不能很好地解决资源的最优配置问题呢?通过税收、利润等形式形成的财政收入为何总是低效支出呢?少数干部贪污腐败,利用职权挥霍几十万、几百万、几千万甚至上亿元的人民财产,不都是在分配职能的幌子下进行的吗?
其次,虽然资本主义市场经济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有着本质的区别,即资本主义私有制与社会主义公有制的区别,但市场失效是一切市场经济的共性。因为,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市场机制在资源配置方面起着基础性的调节作用。从理论上讲,资源的稀缺性与需要的无限性之间的矛盾,客观上要求资源的优化配置,这种配置如果完全由市场调节,则要求市场是完全竞争市场,这种市场需具备厂商数目多、价格既定、产品同质、生产要素自由流动、信息充分五个前提条件,使其市场活动的结果达到帕累托最优状态。但现实中的市场经济,即使最发达、最富裕的西方国家的市场经济都无法具备完全竞争市场的前提条件,接近实际最多的市场结构是垄断竞争市场和寡头市场,说明现实中不同程度地存在着垄断因素,同时,还存在外溢性所造成的社会成本高于私人成本的现象、市场的不完全、信息不灵、失业、通货膨胀、经济失衡、分配不公等市场失效,以及市场机制具有的自发性、盲目性、滞后性。因此,市场失效无法避免,它是市场经济一个极为重要的特征,是一切市场经济发展的共性,这些都严重影响社会资源的合理配置,客观上要求政府承担起资源配置的使命。
在市场失效中,公共产品的存在,使财政具有资源配置职能的必然性更为突出。基础设施及福利设施建设,文教卫生、国防、社会治安等公共产品的存在,使其稀缺的社会资源首先必须在私人产品与公共产品生产之间配置,其次须在私人产品生产内部和公共产品生产内部进行配置,财政承担着私人产品与公共产品生产之间和公共产品生产内部配置资源的职能,这种配置最终是由国家通过预算、税收、财政投资等政策手段来实现的。
三
财政大分配论在我国财政理论与实践中根深蒂固,有其一定的理论根源和思想根源。
从理论上讲,财政大分配论根源于传统的政治经济学对研究对象、范围、内容的界定。根据马克思主义理论,政治经济学研究的对象是生产关系,但它又与生产力相联系,不能脱离生产力孤立研究生产关系。在我国几十年的社会主义实践中,由于片面、绝对、机械理解马克思主义,把政治经济学研究对象绝对界定为生产关系,而将生产力排除在外。与此相联系,作为经济学的分支财政学的研究对象主要界定在生产关系上,把财政看作是一个纯粹的分配问题,它的职能主要是分配职能,它的任务主要是处理国家、企业和个人及国家与地方之间的利益关系。事实上,社会主义财政承担着国民收入初次分配与再分配的重任。从生产力方面讲,国民收入初次分配和再分配本身就是一个资源配置的过程,是资源(即人力、物力、财力)在企业、地方、国家以及各行各业中按一定比例分配的过程。从生产关系讲,国民收入初次分配和再分配过程就是正确处理国家、企业、个人及国家与地方之间利益分配关系,它要求兼顾三者的利益,兼顾国家与地方的利益。
社会主义要发展生产力,建立市场经济体制,客观上要求为经济发展提供理论指导的经济学不仅要研究生产关系,更重要的是研究生产力,研究资源的最优配置。财政学作为经济学的重要组成部分,除研究生产关系外,也需要研究生产力,研究资源配置问题。如研究应将多少资源用于公共产品生产,多少资源用于私人产品生产,政府什么时候生产公共产品,什么时候应从私人企业购买这些产品,政府的政策如何影响企业对产品的生产等诸如生产什么、如何生产、为谁生产、如何抉择等基本经济问题。因此,财政学的研究对象应该是既包括生产力内容又包括生产关系内容的财政分配系统,由此决定了财政除了具有分配职能之外还应具有资源配置的职能、监督调控职能、国有资产营运职能。
财政大分配论的另一个理论根源是对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中分配概念的理解。反对者认为,西方经济学的分配仅指生产成果或国民收入的分配,而把生产要素的分配排除在外。这同马克思对分配的定义相违背,马克思将分配科学区别为广义分配和狭义分配,广义分配从社会再生产的总体考察,包括生产条件的分配和国民收入的分配。狭义的分配主要从社会再生产的分配环节考察,仅指产品或国民收入的分配。如果把财政的分配职能仅局限在狭义分配意义上,显然不是马克思的科学理论。
笔者认为,马克思、恩格斯在政治经济学中分析生产关系四环节谈到分配概念时,确实将分配科学地区分为广义分配和狭义分配,而广义分配概念中的生产条件的分配严格讲归属于或者包括于生产过程中,这样,一般讲到四环节关系时,尤其讲到生产决定其他三环节,其他三环节反作用于生产的原理时,其中的分配基本上是指狭义的分配概念。再则,马克思并未将广义或狭义的分配概念扩展运用到财政职能上,并将此作为资本主义财政和社会主义财政的区别标志。进一步说,将社会主义财政的分配职能确定在广义的分配范围内,并无充分的理论依据。此外,财政的分配职能并不能完全代表财政,财政除了分配职能外,还有其他职能,生产条件的分配应归入资源配置职能的范围,这样,在社会主义财政里,既包括了国民收入的分配,也包括了生产要素的分配,不过分成不同职能而已,这不能作为反对资源配置职能与分配职能分开的理由。
从思想根源看,财政大分配根源于传统计划体制的产品经济论。根据产品经济论,全社会实现单一的全民所有制,不要商品经济,由政府代表社会中心来管理、使用归全社会所有的生产资料,由此决定了全社会的一切物力、人力、财力都由政府分配,一切企业、个人都作为政府的附属而存在。改革开放后,尤其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过程中,客观上要求市场对资源配置起基础的调节作用,政府只应在市场调节的“失灵区”进行调节。政府须从微观的企业管理中退出来,承担起宏观调控的重任。理论的变更在人们的思想意识深处是一个十分复杂又艰巨的过程,其中难免有相当一部分人在一定时期内接受不了,甚至反对,这也是目前我国在经济体制深化改革中理论的滞后,实践中政企难以分开,政府干预企业,企业依赖政府,改革进程受到一定阻碍的重要原因。
因此,要使资源配置成为社会主义财政的职能,首先须进一步解放思想,在坚持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的同时,正确理解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彻底消除产品经济在人们思想意识中的影响。无论在理论上还是实践上,都应坚持生产力标准,只要有利于生产力发展的理论,我们就应理直气壮地坚持它,发展它。其次,具体到财政学上,要破除财政大分配论,使资源配置从大分配中独立出来。重新界定各个职能的范围、职责和作用,各个职能“各尽其职”。其中,要将资源配置职能放在首位,把资源优化配置作为财政工作的中心来抓,把资源配置作为财政理论的重点和核心来研究。各级政府及公务员应该树立征老百姓税,花人民钱,要为人民办事的思想,把每一分钱都花在经济高效率上,花在为人民谋福利上,花在提高生产力水平上。如果做到这一点,财政的日子就好过了,既促进了经济的发展,又财源丰裕,从而保证财政其他职能作用的充分发挥,国家宏观调控能力得以加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