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规模优化方法及应用研究,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规模论文,学校论文,方法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学校规模”指一个学校的大小;“优化方法”这里指运筹学中的规划方法。“学校规模优化方法及应用研究”是把运筹学中的规划方法引入学校规模的研究,解决学校内部与规模变动有直接关系的要素——教师、教学设备的最优配备,以及学校、系、专业规模最优点的计算方法。
一、问题的提出
学校规模问题是教育经济学中资源利用效率研究的内容,在我国随着教育经济学的建立被提出来。但是,在80年代,学校规模优化仅仅是一种设想。如孟明义提出的“理想规模”。他的“理想规模”也就是教师和实验设备最优配备时的学校规模。并设想“运用系统工程和数学方法,计算出若干种方案,选择其中的‘最优’方案”,(注:孟明义主编:《教育经济学通俗读本》,宇航出版社1986年6月版,第143页。)同时,方案要符合实际,要付诸于实践。王善迈提出了“适度规模”,即“当学校的学生和教师(包括职工)及各项物质设备之间的比例构成处于最佳状态时,这时的规模就是这个学校的适度规模”。(注:王善迈主编:《教育经济学概论》,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89年12月版,第221页。)他把最小的适度规模称为第一适度规模,还有第二、 三……适度规模。与此同时,台湾学者林文达、盖浙生也提出了“教育的规模经济”。规模经济和规模不经济原本是经济学概念,指生产规模扩大引起的经济效果。当生产规模扩大时,企业产量增加的比例大于投入量增加的比例称为规模经济;反之,称为规模不经济。台湾学者把这一概念引入学校规模问题,提出教育规模经济和教育规模不经济,其含义是:当学校规模扩大时,“如果学生人数增加的比例小于单位学生成本增加的比例便是教育的规模经济,如果学生人数增加的比例大于单位学生成本增加的比例便是规模不经济”。(注:林文达:《教育经济学》,台湾三民书局印行,民国73年3月版,第180页。)但是,用什么样的方法能够找出学校教育资源配备最优,学生培养成本最低的学校规模最优点,在我国,80年代没有得到解决。90年代初,北京大学闵维方等人采用回归的方法对我国高等学校生均成本与学校规模之间关系作了分析,结论是“高等教育的生均成本随着学校规模的扩大和生师比的提高而下降”。但是,“生均成本随着学校规模的扩大而下降的速度是逐步递减的”,“当学校规模达到4000名在校生后,就比较接近高等学校适度规模的要求了”。(注:闵维方等:《高等教育规模扩展的形式与办学效益研究》,《教育研究》1990年第10期。)90年代中期,闵维方、丁小浩、郭苏热用同样方法对系和专业规模效益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生均成本随着专业规模以及系统规模的增大而下降,且生均成本随专业规模和系规模的增大而下降的速度是递减的”。(注:闵维方等:《高等院校系和专业的规模效益研究》,《教育研究》1995年第7期。 )闵维方等人对高等学校生均成本与学校、系和专业平均规模之间关系的研究,开始了我国对学校规模问题的定量研究。
回归属于统计学方法,它适用于较大范围内对学校规模作宏观性研究。但是,这种方法不能解决一所学校和一个专业的资源配置和规模优化问题。
近几年来,高等学校的数量逐渐减少,规模逐渐扩大,普遍高校从1992年的1053所减至1997年的1020所。校均规模从1992年的2070人提高到1997年的3112人。今后几年还会有较大的调整。学校和专业规模是不是越大越好?各级各类学校和专业的规模应以多大为宜?这个问题是当前教育实践迫切要求教育经济学回答的问题。解决这个问题可以为高校规模调整决策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可以避免行动中的盲目性,有利于当前教育管理体制改革。
“学校规模优化方法及应用研究”是应当前教育体制改革要求提出的,它是对构成学校基本要素进行分析后,抽取影响规模变化的直接因素,建立数学模型,设计计算机程序,寻找教师、教学设备最优配备下学校规模的计算方法。
二、数学模型的建立
我们认为,数学模型的建立必须具备两个条件:第一,它必须是可计量的,即所研究问题的条件以及结果可以用数量进行表示;第二,必须具备一定的数量关系,即所研究问题中各要素之间的关系可以用数学关系表现出来。学校规模的最优点是否能够通过数学模型计量,就要看它是否具备这两个条件。
首先,我们分析了学校规模构成的基本因素。学校内部影响规模的因素很多,教育经济学把它归为三类:人、财、物。每个大类下包含许多具体内容。以学校规模为观测点,还可以把人和物重新分为直接因素和非直接因素。直接因素是指那些直接影响规模变动的因素,在这些因素中,其中任何一个因素量的变化都会影响规模的变化。属于人的直接因素有教师(担任的课程、课时数等)、学生(学生人数、班级规模和班级个数等);属于物的直接因素有实验设备(实验室容纳学生实验人数及利用率)。此外,与学校规模有直接联系的还有课程因素(学科、课时)。非直接因素是指那些根据学校规模配备因素,如属于人的因素有行政人员、工勤人员等,这些因素的配备数量虽然与学校规模有一定的联系,但更多取决于现行的劳动人事制度和学校管理体制。在物的方面,如图书、房屋、场地等,在学校初建时,是根据招生规模进行规划,因此也应归为配备因素。上述因素,无论是直接因素还是非直接因素,都可以用数量表示,这就为数学模型的建立提供了第一个可能性。
其次,分析各因素之间的关系,看它是否存在数量关系。由于我们的主要任务是寻找学校规模的最优点,在分析因素关系时,只提取影响学校规模变动的直接因素:人力直接因素、物力直接因素和课程。在三者之间,课程是作为中间因素存在,人力、物力的关系是通过课程联系在一起的。课程是由专业性质决定,由学科和课时构成,课时是联系各因素数量关系的枢纽。从与人力因素关系来看,每一门学科都规定有一定的课时,每一门学科都必须由一位教师讲授,并完成国家或学校规定的教学工作量(课时/年),一个专业各科教师教学总时数,也就等于一个专业各门课时的总时数;从与物力因素的关系来看,课程中包括实验课程,一个专业总的实验课时,也就等于各实验室所提供的总的实验时数。目前,我国教学基本组织形式是班级授课制,当班级的个数增加到教师的工作量和实验室的利用效率都达到基本饱和时,专业规模就达到了最优规模。如果是文科专业,没有实验课程,我们只需要考虑课程与教师工作量关系。如果是理工等带有实验课程的专业,我们就必须考虑三者之间的关系。一个专业是构成学校的基本单位,各个专业最优规模的总和就是一个学校的最优规模。由以上分析可见,以课时为核心的各要素之间具有一种明确的数量关系。用数学方式表示这种关系就是我们设计的学校规模优化方法计量模型的思想基础。
学校规模最优点计量模型属于运筹学中规划方法,它由两个模型构成:模型Ⅰ计量没有实验课程的专业规模,模型Ⅱ计量带实验课程的专业规模。
数学模型中各符号含义如下:
c 每个年级最优(最小的)班级个数;
t[,i] 某门专业必修课程的课时数;
b 教师学年标准工作量(课时/学年);
n[,i] 某门专业必修课程所需教师人数;
α[,i] 某门课程允许少于标准工作量的课时数;
β[,i] 某门课程允许超过标准工作量的课时数;
s 没有专业实验课程专业的专业必修课程门数;
s[,1] 有专业实验课程专业的专业必修理论课程门数;
s[,2] 有专业实验课程专业的专业必修实验课程门数;
et[,i] 专业必修实验课程在某类实验室的课时数之和;
eet[,i] 专业选修实验课程在某类实验室的课时数之和;
y[,i] 某类专业实验室可利用时数(单位:学时);
ω[,i] 某类专业实验室的利用效率;
en[,i] 某类专业实验室的个数(实验室大小以能容纳一个班级为标准);
k 专业实验室的种类数。
没有专业实验课程的专业,我们只需考虑课程、班级与教师工作量之间关系。从现实出发,各校可根据具体情况允许教师工作量在标准值附近适当波动。当各科教师工作量都落在标准值附近时,下列关系成立。
b
c×t[,i]-──×n[,i]≥-α[,i]
2 i=1,2,…,s
b
c×t[,i]-──×n[,i]≥β[,i]
2
没有专业实验课程的专业其规模的最优点可能不止一个,其中最小的可利用下列整数规划模型求解。
模型Ⅰ
┌ minc
│ b
│ c×t[,i]-──×n[,i]≥-α[,i]
│ 2
│ b
│ c×t[,i]-──×n[,i]≥β[,i]
│ 2
└ i=1,2,…,s
理工、外语等有专业实验课程的专业,不仅要考虑课程、班级、教师工作量之间关系,还要考虑它们与实验设备之间关系。当专业必修课教师与专业必修实验课教师工作量都落在标准值附近时,下列关系成立:
b
c×t[,i]-──×n[,i]≥-α[,i]
2
b
c× t[,i]-──×n[,i]≥β[,i]
2
i=1,2,…,s[,1],s[,1]+i…,s[,1]+s[,2]
下面考虑实验室充分利用问题。首先,统计一个专业所需要建立的实验室种类,再分别统计该专业各门课程在每一类实验室的课时数之和,当各类实验室都得到充分利用时,下列等式成立。
c×et[,i]+eet[,i]=y[,i]×ω[,i]×en[,i]
i=1,2,…,k
综合上述讨论,含有专业实验课程的专业其最优班级个数(最小的),可由模型Ⅱ求解。
模型Ⅱ
┌ minc
│ b
│ c×t[,i]-──×n[,i]≥-α[,i]
2
│ i=1,2,…,s[,1],s[,1]+i…,s[,1]+s[,2]
│ b
│ c×t[,i]-──×n[,i]≥β[,i]
│ 2
│ c×et[,i]+eet[,i]=y[,i]×ω[,i]×en[,i]
└ i=1,2,…,k
利用分歧定界或割平面法可解上述两个数学模型。
利用模型Ⅰ或模型Ⅱ,求出班级个数后,根据学制及班级规模可确定一个专业的学生人数(学生人数=每个年级的班级个数×学制×班级人数)。将班级个数C 代入数学模型中可求得各科教师人数与各类实验室人数。以一人承担两门课程计算,则各科教师人数累加再除以2 就是一个专业的专业必修课教师总人数。各类实验室个数累加就是一个专业的专业实验室个数。专业选修课教师人数根据专业选修总学时与教师工作量标准确定(选修课教师人数=选修课总学时/教师标准工作量)。
在确定了每一个专业的规模之后,根据各个专业的班级数及公共课课时来确定应配备的公共课教师人数及公共实验室个数。公共必修课教师人数由下式确定:
其中:pn 公共必修课教师总人数;
g
公共必修课门数;
p 专业个数;
pc[,i] 某专业一个年级的班级数;
pt[,ij] 某专业某门公共必修课课时;
b学年教师标准工作量。
同专业选修课类似,公共选修课教师人数根据公共选修课总学时与教师工作量标准确定。
公共实验室个数由下式确定:
其中:num 公共实验室个数;
h公共实验室种类;
Pel[,ij] 某专业公共必修课在某类公共实验室的课时数;
Pe2[,ij] 某专业公共选修课在某类公共实验室的课时数;
py[,j] 某类公共实验室可利用时数;
pω[,j] 某类公共实验室可利用效率;
pc[,i]某专业一个年级的班级个数。
三、数学模型的应用
为了检验数学模型的可靠性,我们选择能够代表一定级别,课程、教学计划、教学工作量标准具有统一性的普遍中小学、师范专科和师范本科教学计划中的14个师范性专业,进行计算,求各专业、学校最优规模(最小规模)。
(一)普通中小学
在计算前,首先要对数据进行整理,即把采集的原始数据转化为数学模型中所需要的数据。对于中小学,就是对教学计划和教师工作量进行整理。
依据河南省教委豫教普字[1994]100 号文件提供的九年义务教育“六·三”学制全日制小学、初级中学及普通高中的教学计划和河南省教育厅豫教人字[1986]40号文件规定的中小教师工作量标准整理,列为表1。
表1 中小学教学计划整理表
小 学
课程名称课时教师工作量标准
语文(一)9×34
18×34~20×34
语文(二)9×34
18×34~20×34
语文(三)9×34
16×34~18×34
语文(四)8×34
16×34~18×34
语文(五)7×34
16×34~18×34
语文(六)7×34
16×34~18×34
数学(一)4×34
18×34~20×34
数学(二)4×34
18×34~20×34
数学(三)5×34
16×34~18×34
数学(四)5×34
16×34~18×34
数学(五)5×34
16×34~18×34
数学(六)5×34
16×34~18×34
社会
20418×34~20×34
自然
27218×34~20×34
体育
54418×34~20×34
音乐
40818×34~20×34
美术
40818×34~20×34
劳动
136136
思想品德 20418×34~20×34
初 中
课程名称 课 时 教师工作量标准
理论 实验
语文(一)
6×3410×34~12×34
语文(二)
5×3410×34~12×34
语文(三)
5×3210×32~12×32
数学(一)
5×3410×34~12×34
数学(二)
5×3410×34~12×34
数学(三)
4×3410×32~12×32
外语(一)
3×3412×34~15×34
外语(二)
3×3412×34~15×34
历史(一)
2×3414×34~16×34
历史(二)
2×3414×34~16×34
历史(三)
2×3214×32~16×32
地理(一)
2.5×34 14×34~16×34
地理(二)
2×3414×34~16×34
物理(二)626 12×34~15×34
物理(三)626 12×34~15z34
化学(三)626 12×34~15×34
生物(一)73
12 12×34~15×34
生物(二)56
12 12×34~15×34
政治(一)
2×3412×34~15×34
政治(二)
2×3412×34~15×34
政治(三)
2×3212×32~15×32
体育 200 16×34~18×34
音乐 100 16×34~18×34
美术 100 16×34~18×34
高 中
课程名称
课 时教师工作量标准
理论 实验
语文(一)
4×34 10×34~12×34
语文(二)
3.5×34
10×34~12×34
语文(三)
5×34 10×24~12×24
数学(一)
4×34 10×34~12×34
数学(二)
4×34 10×34~12×34
数学(三)
5×24 10×24~12×24
外语(一)
4.5×34
12×34~15×34
外语(二)
4×34 12×34~15×34
物理(一)
79 6 12×34~15×34
物理(二)
79 6 12×34~15×34
化学(一)
79 6 12×34~15×34
化学(二)
79 6 12×34~15×34
生物(二)
90 12 12×34~15×34
历史(一)
2×34 14×34~16×34
历史(二)
2×34 14×34~16×34
地理(一)
3×34 14×34~16×34
政治(一)
2×34 12×34~15×34
政治(二)
2×34 12×34~15×34
政治(三)
2×34 12×34~15×34
体育 184 14×34~16×34
艺术
68 16×24~18×24
在整理表中课程名称栏目把小学1—6年级的语文课看成六门课程:一年级语文为“语文一”,二年级语文为“语文二”,以此类推。1—6年级的数学也看成六门课程,初中、高中也采用同样方法。在课时栏目,是每周课时乘以全年教学周数,如小学一年级语文每周9课时, 全年34周,即9×34,社会、自然、音乐、美术、劳动、思想品德7门课程,周课时量较少,根据当前小学实际情况,在全校配专任教师。因此,给出的是每学年各年级该门课程的总课时,初中的体育、音乐、美术,高中的体育、艺术,也采用了同样方法,在教师工作量标准栏目中,指的是各科教师周课时量×学年教学周数,如小学一年级语文教师每周教学工作量标准是18~20节课,全年34周,在栏目中的表示方法为18×34~20×34。
第二步,把整理好的数字代入数学模型,即把表1 的数字代入数学模型,计算结果列为表2。
中学采用两套方案进行计算,方案一是仅考虑人力资源充分利用时最优班级个数,学生人数及教师人数。然后根据已定的班级规模计算应配备的实验室个数,每个实验室的大小以能容纳一个班级为标准。方案二是在人力资源与实验设备同时充分利用时最优班级规模、学生人数、教师规模及实验室个数。
(二)高等学校
专科层次,我们采用了教育部师范司编《高等师范专科教育二、三年制八个专业学科必修课程设置与说明》中的课程计划。
本科层次,我们从北京师范大学、河南大学、河南师范大学和信阳师范学院四所学校的教学计划中选出具有师范性质的14个四年制本科专业。舍去了非师范专业和二、三年制的非本科专业。
教师工作量选用了河南省职称评定文件中的教师工作量标准,即专业课教师每年120课时,公修课教师每年160课时。
与中小学比较,高等学校课程设置较为复杂,因此进行以下分类:
┌ ┌理论
│ ┌必修课│ 分班上课
│ │ └实验
│专业课│
│ │ ┌理论
│ └选修课│ 不分班上课
│ └实验
课程 ┤
│ ┌理论
│ ┌必修课│ 分班上课
│ │ └实验
│公共课│
│ │ ┌理论
│ └选修课│ 不分班上课
└ └实验
将经过分类整理后的数据,代入数学模型得以下结果(如表3、表4、表5所示)。
四、结果分析与对策思考
(一)中小学
1.如果我们不考虑实验室的因素,仅就教师配备来确定学校规模最优点,小学、初中每个年级8个班,高中每个年级6个班。城市和人口比较密集地区,每个年级8个班规模的小学大量存在, 如安阳市人民大道小学,年级规模6~8个班。还有些学校年级规模4~7个班,但班级规模较大,一般在60人以上。初中年级规模8个班也大量存在, 如郑州八中,年级规模10个班。高中6个班属正常范围之内, 不违背入学方便的原则。每位教师承担一门课程,是保证完成教学工作量条件下,负担最轻的做法。
表2中小学规模计算结果统计表
班级数 学生人数 教师人数
小学8×6 1920~2160 61~69
初 方案一
8×3 1080~1200 52~55
中 方案二
84×3 11340~12600
472~542
高 方案一
6×3 810~900
30~35
中 方案二
42×3 5670~6300 212~243
实验室个数
物理 化学 生物一 生物二 生物三
ω:0.67
ω:0.67ω:0.67ω:0.67 ω:0.67
小学 0 0 0 0
0
初方案一0.12 0.06
0.12 0.120
中方案二 21 2
2 0
高方案一0.14 0.140
0 0.14
中方案二 11 0
0
1
备 注
1.师生比1∶31
小学
2.小学班级人数40-45
初方案一
1.师生比1∶23
2.中学班级人数40-45
中方案二师生比1∶23
高方案一师生比1∶27
中方案二师生比1∶27
表3 二年制高等师范专科学校规模计算结果统计表
规模
班级数在校学生人数 教师人数 实验室个数
专业 必修课 选修课
汉语言文学 2×2160 13 1~2
0
历 史2×2160 12 1~2
0
政 教1×2808 1~2
0
数 学1×2808 1~2
0
物 理32×2 2560
228 1~2
10
化 学30×2 2400
192 1~2
11
生 物24×2 1920
155 1~2
11
地 理2×2 160 13 1~2
0
公修课 3586
小 计94×2 7520
985 8~16 38
备 注1.二年制师范专科学校师生比为:1∶7.6
2.物理、生物、化学实验室可利用效率取为67%,计算机、
英语实验室利用效率取为100%
表4
三年制高等师范专科学校规模计算结果统计表
规模 班级数 在校学生人数教师人数实验室个数
专业必修课 选修课
汉语言文学 2×3 240 18 2~40
历 史1×3 120 8 2~40
政 教2×3 240 8 2~40
数 学1×3 120 8 2~40
物 理32×3
3840256 2~4
10
化 学30×3
3600228 2~4
11
生 物24×3
2880210 2~4
15
地 理2×3240 17 2~40
公修课
539 7
小 计94×3 11280
129916~24 43
备 注1.三年制师范专科学校师生比为:1∶8.7
2.物理、生物、化学实验室可利用效率取为67%,计算机
、英语实验室利用效率取为100%
表5
四年制高等师范本科学校规模计算结果统计表
规模班级数 在校学生人数教师人数实验室个数
专业必修课 选修课
汉语言文学 2×4
32022 130
历史学6×4
96063
60
政治教育 1×4
16016
50
数 学1×4
16013
60
教育学2×4
32020
50
音乐教育 6×4
96088
2
美术教育 6×4
96075
8
地理学2×4
32021
7
英 语6×4
960
107
33
计算机科学 12×4 1920
157
65
物理学24×4 3840
294
631
化 学20×4 3200
257
423
生物学24×4 3840
299
721
体育教育12×4 1920
161
7
公修课 756
613
小 计 560 19840
2349 9197
备 注 1.四年制师范本科学校师生比为:1∶8.3
2.物理、生物、化学实验室可利用效率取为67%,计算机、
英语实验室利用率取为100%
2.如果我们同时考虑实验室因素,使实验室充分利用,规模最优点达到初中每个年级84个班,高中42班,大大超出允许范围。分析其原因,出现这种情况不是方法问题,而是由于中学实验课少,要使实验室充分利用,年级规模就必须达到这个数量。这样的规模,从学校空间、管理、入学方便等多方面考虑都是不可能的。优化策略应保证人力配备最优的同时,采取一定的措施减少资源的浪费。(1)建立小型实验室。 如果把实验室缩小一半,学生分批实验或分组实验。高中可以适当扩大学校规模。这样,虽然不能使实验设备充分利用,但是可以减少浪费。 (2)建立中心实验室。在中学比较集中的地带,在一所学校建实验室与周围几所学校共用。中学实验室操作课少,每学期只有几节实验课,学生在教师带领下,外出做实验,不会影响学校工作秩序。这不仅可以减少物力浪费,还可以提高中学实验课的开出率。
(二)高等学校
高等学校我们只选了师范本、专科进行了计算,从师范本、专科计算结果看,文科以及不带实验室的专业规模较小,年级规模1~2个班;带有实验室课的物理、化学、生物三个专业规模过大,年级规模达到20~32个班;英语和计算机专业规模适中,年级规模本科英语6个班, 计算机12个班。专科教学计划中没有英语和计算机课程。形成这种状况原因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1.高等学校教师教学时数比较少,高等学校教学计划中,每门课程的课时量也比较少,一般是72、54、36、30这样有规律的数量。计算中规定,每个教师每学期上一门课,每学年允许上两门课。由于这些条件的存在,年级规模1~2个班,就可使教师配备出现最优点。
2.物理、化学、生物三个专业规模较大的原因与中学相同,尽管高等学校的实验课时多于初中和普通高中。但是,要使实验室充分利用,仍然需要有一个较大的专业规模。专科与本科相比,专科实验课时数少于本科,专科的专业规模就大于本科。
3.英语和计算机两个专业规模适中的原因是语音室和机房的利用率较高,在年级6个班和12个班级规模时, 就可以使人力和物力资源的利用同时达到最优。
通过上述分析,我们认为,选择高等学校规模优化的策略应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1.高等学校的规模优化首先要着眼于专业规模化。构成高校内部的基本单位是各个专业,各个专业规模优化是学校规模整体优化的基础。因此,我们设计的计量模型是以专业为基本单位,以每个专业人力、物力充分利用为优化标准。在利用数学模型进行计算时,首先要测算出各个专业规模的最优点,再根据生源及社会需求情况,可以考虑该专业的第二个最优点、第三个最优点。
2.规模优化与结构优化必须同步进行,学校规模优化除了考虑人力、物力的充分利用外,还要考虑人才需求和教育结构的合理性,忽视了这两个方面的因素,计算结果上的最优未必是实际意义上的最优。由于我们选择验证学校的特殊性,结构规模优化的重要性表现尤为突出,这个结构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学校内部的专业结构;二是人才需求结构。为了说明如何应用数学模型,我们仅计算了最小规模的最优点。在这里我们对二、三、四年制师范本专科计算结果的专业结构进行分析,列表如下。
表6专业结构分析表
校别二年制师范 三年制师范 四年制师范
专业专科(%)专科(%) 本科(%)
汉语言文学2.32.2 1.6
历 史 2.31.3 4.8
政 教 1.32.3 0.8
数 学 1.31.3 0.8
物 理 34.03419.4
化 学 32.0
32.0
16.1
生 物 25.6
25.6
19.4
地 理
2.32.31.6
体 育 9.8
教育学 1.6
英 语 4.8
计算机科学 9.7
音乐教育
4.8
美术教育
4.8
小 计 100 100100
从表中可以看到,高等师范院校专业结构中存在一个共同的问题,物理、化学、生物三个专业比例过大,二、三年制师范专科的三个专业学生人数占全校学生人数91.6%,四年制师范本科三个专业的学生人数占全校学生人数的54.9%,学校内部专业结构是不合理的。如果从人才需求来看,高等师范院校是专门培养中学教师的,专业规模及结构必须适应中学教师需求结构。我们把中学教师需求结构列表分析如下(见表7)。
从表中的计算结果看,在中学课程中,初中的语文课时量最多,每学年534课时,占总课时的21.8%,因此,需要的教师也最多, 教师的需求量占教师总量的23.7%;高中数学课时量最多,每学年是392 课时,占总课时的18.0%,教师需求量占教师总量的19.5%。但是,这两个专业在表6中的比例分别为:专科汉语言文学专业学生数占2.2%;本科数学专业学生数占0.8%,这就形成了严重的供求结构失调。因此, 高等学校在确定规模的同时,必须充分考虑结构问题,只有结构合理,人力、物力又得到充分利用,才是真正的规模优化。
3.高等学校规模调整必须立足于省级区域范围内,从整体上进行规划。其原因为:(1)从管理体制来看, 我国高等学校分中央部门和地方两级分管,大部分高校由地方管理,截止到1997年,全国1020所普遍高校中,中央部门所属有345所;1107所成人高校中, 中央部门所属有263所。 其余学校属地方高校(资料来源:国家教委计划建设司统计资料)。中央部门所属院校在高等学校管理体制改革进程中,通过划转、共建、合并、联合办学等形式与地方院校及主管部门形成一种新的关系。省级主管部门有条件对区域内的高等学校进行规划、协调,从宏观上调整。(2)从需求关系来看, 省级区域内高等学校主要是为满足本地区人才需求,省级主管部门容易把握这种需求,有能力及时调整结构中出现的问题,处理好供求关系。(3)区域内教育是一个整体, 各级各类学校是整体与部分的关系,学校规模和结构的优化离不开教育整体结构的优化,只有在整体优化这个大前提下,才能实现局部优化。所以,立足于省级区域内还容易把握和处理好整体与局部关系。我们仍以高等师范院校为例,如果立足于省级区域内进行调整,就可以把师专的物理、化学、生物三个专业分别设在师资力量较强、教学设施较好的三所学校。这样,既可以集中三个专业的培养力量,又可以减少物力资源的浪费。同时,在目前现有的空间、场地和办学条件下,也能实现规模的优化。对于师范本科院校,除物理、化学、生物三个专业集中设点外,其他专业也应形成规模。这种集中培养力量不仅有利于资源的充分利用,而且有利于教学质量的提高。
表7中学教师需求结构表
校别 初 中
专业 课时数 占总课时数教 师 占总人数
百分比(%) 需求量 百分比(%)
语 文 534 21.8 1.42 23.7
数 学 468 19.1 1.25 20.9
外 语 204 8.3 0.5
8.4
历 史 200 8.2 0.49 8.2
地 理 85
3.5 0.18 3.0
物 理 136 5.6 0.33 5.5
化 学 68
2.8 0.17 2.9
生 物 151 6.2 0.37 6.2
政 治 200 8.1 0.49 8.2
体 育 200 8.1 0.42 7.0
音 乐 100 4.1 0.18 3.0
美 术 100 4.1 0.18 3.0
小 计2446 100 5.98 100
校别 高 中
专业 课时数
占总课时数教 师
占总人数
百分比(%) 需求量
百分比(%)
语 文 375 17.1 1 18.6
数 学 392 18.0 1.05 19.5
外 语 298 13.7 0.73 13.5
历 史 138 6.3 0.34
6.3
地 理 102 4.7 0.21
3.9
物 理 170 7.8 0.42
7.8
化 学 170 7.8 0.42
7.8
生 物 102 4.7 0.25
4.6
政 治 184 8.4 0.45
8.3
体 育 184 8.4 0.39
7.2
音 乐 68 3.1 0.13
2.4
美 术
小 计 2183 100 5.39
100
注:1.课时数=周数×每周课时数
该门课程时数
2.教师需求量=───────
教师课时标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