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目的:探讨对比丙泊酚与咪达唑仑对急诊危重症机械通气患者的镇静效果。方法:选取2013年4月~2016年8月我院收治的86例危重症机械通气患者随机分为两组: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各43例,观察组给予丙泊酚镇静,对照组给予咪达唑仑镇静,对比两组镇静效果。结果:两组患者用药后HR、SBP、DBP均较用药前明显降低,两组用药前后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用药后观察组HR、SBP、DBP水平低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镇静效果最佳时间、药物起效时间、用药后苏醒时间均短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丙泊酚和咪达唑仑是较为安全有效的镇静药物,临床应根据不同患者的具体情况选择使用。
关键词:机械通气;丙泊酚;咪达唑仑;镇静
机械通气是重症医学科重要的支持治疗方法,危重病患者在进行机械通气时,易出现人机对抗的现象,对后续治疗产生不利影响。丙泊酚与咪达唑仑是临床常用的镇静药物,本研究分别采用丙泊酚与咪达唑仑对急诊危重病机械通气患者进行镇静治疗,以对比两种药物的镇静效果,现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重症医学科2013年4月~2016年8月收治的86例危重症机械通气患者,其中颅脑损伤26例,急性脑血管意外20例,胸部损伤16例,多发伤14例,其他10例:通气时间均超过24h。将以上患者随机分为两组: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各43例。对照组中,男23例,女20例,年龄22.5~78.6岁,平均(46.8±12.5)岁。观察组中,男24例,女19例,年龄20.8~77.8岁,平均(47.5±13.2)岁,以上病例均排除机械通气前使用镇静药物者;对阿片类物质、乙醇依赖者;合并严重肝、肾功能不全者;不能耐受丙泊酚和咪达唑仑者。两组患者性别、年龄、基础疾病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镇静方法 观察组给予丙泊酚镇静,即先以丙泊酚静脉注射0.6~1.0mg/kg行镇静诱导(时间宜控制在30~60s),然后改用微量注射泵持续泵入丙泊酚0.6~2.0mg?kg-1?h-1。对照组给予咪达唑仑镇静,即先以咪达唑仑静脉注射0.05~0.10mg/kg行镇静诱导(时间宜控制在30~60 s),然后改用微量注射泵持续泵入丙泊酚0.05~0.15mg?kg-1?h-1。
1.3观察指标 观察对比两组患者药物注射前30min、停药后30min的心率(HR,次∕min)及血压【收缩压(SBP,mmHG),舒张压(DBP, mmHG)】变化情况,同时对比两组镇静效果最佳时间(s)、药物起效时间(s)、用药后苏醒时间(s)。采用Ramsay镇静分级评估镇静效果:患者表现为忧虑和焦躁不安,无法配合操作为1级;患者配合操作,保持安静,有定向力为2级;患者对医务人员的指示有反应为3级;患者轻度嗜睡,轻叩眉间时反应敏感为4级;患者能入睡,对轻叩眉间反应迟钝为5级;患者进入深度睡眠,对刺激无任何反应为6级。镇静效果分级在2级~5级表明镇静效果较好,镇静最佳效果为3级~4级。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1.4统计学分析 所有数据采用SPSS 18.0统计软件进行处理,计量资料采用均数±标准差( ±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χ2 检验,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2两组患者心率及血压对比
对照组和观察组用药前的HR分别为(125.3±14.6)、(124.6±15.1);SBP分别为(138.6±16.7)、(139.8±18.5);DBP分别为(82.8±12.5)、(84.6±13.1);用药后的HR分别为(102.6±11.3)、(95.3±13.5);SBP分别为(112.8±16.5)、(102.6±20.4);DBP分别为(72.8±13.1)、(65.1±13.4);观察组患者有低血压情况发生。即两组患者用药后HR、SBP、DBP均较用药前明显降低,两组用药前后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用药后观察组HR、SBP、DBP水平低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2.2两组患者药效时间对比
对照组和观察组的镇静效果最佳时间分别为(42.3±8.4)、(25.2±7.3);药物起效时间分别为(45.8±9.3)、(24.5±8.5);用药后苏醒时间分别为(105.6±23.5)、(36.8±9.4);即观察组上述时间均短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3讨论
急诊危重症患者大多需要通过机械通气维持呼吸,由于通气时间比较长,患者易出现焦虑、烦躁、恐惧等不良情绪。因此,对其进行适度镇静,有利于减轻患者机体的应激反应,缓解患者的不适,消除患者的心理焦虑,提高患者对机械通气的耐受性。丙泊酚和咪达唑仑是临床常用的镇静药物。丙泊酚属烷基酚类短效静脉麻醉药,起效快,静脉注射后40s内患者可迅速进入睡眠状态,麻醉恢复也较为迅速,停药后患者苏醒时间短,消除半衰期时间约为30~60min。但其对呼吸系统和循环系统有抑制作用,患者易出现血压降低的情况[1]。咪达唑仑具有典型的苯二氮卓类药理活性,其镇静、催眠、抗焦虑、抗惊厥及肌肉松弛作用显著,起效时间长于丙泊酚,约为2~2.5min,消除半衰期时间长于丙泊酚,约为90~180min。另外,采用咪达唑仑进行镇静易发生药物蓄积和镇静效应延长[2]。本组研究结果显示,观察组镇静效果最佳时间、药物起效时间、用药后苏醒时间均短于对照组,表明丙泊酚镇静效果要优于咪达唑仑。但丙泊酚价格较贵,易出现低血压等不良反应。而咪达唑仑价格较丙泊酚低,但由于其药物蓄积,患者觉醒后易再度进入睡眠状态,患者不易被及时唤醒,不利于对患者病情的观察。因此临床应根据患者的实际情况选择合理的镇静药物,以提高用药质量和安全性。
参考文献
[1]徐安忆.丙泊酚与咪达唑仑对急诊危重病机械通气患者镇静效果的比较研究[J].中华危重病急救医学.2013,25(6):356.
[2]陈健.咪达唑仑与丙泊酚在急诊危重症机械通气患者中的应用效果分析[J].中国当代医药.2016,23(10):149.
论文作者:王潇
论文发表刊物:《中国医学人文》2016年第14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7/2/16
标签:患者论文; 时间论文; 两组论文; 效果论文; 药物论文; 统计学论文; 分别为论文; 《中国医学人文》2016年第14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