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因归结理论在思想政治工作中的作用,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思想政治工作论文,作用论文,原因论文,理论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心理学对于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意义已经得到认同和重视,其原理正日益广泛地应用于政治工作的各个方面,从而有效地促进了思想政治工作作用的发挥。将原因归结即归因理论作为心理学体系的一个重要的分支,同样如此。将有关归因问题的研究成果与思想政治工作实际结合起来加以灵活运用,必将在工作指导思想、方法、原则等方面为思想政治工作提供一些有益的启示。
一、认清归因活动的复杂性,开阔思想政治工作的思路
凡事必有原因。一定的原因,必然产生一定的结果。因果关系是事物之间联系的基本形式之一,是哲学的基本范畴。因果规律是自然界和人类社会的基本规律之一。由事物结果推断其发生的原因的归因活动也是人们经常性的逻辑思维活动。正由于其时常发生、司空见惯,大多情况下被认为是简单、明了而无需过多地去研究和分析。然而,实际情况并非如此。美国著名心理学家海德上个世纪三十年代首创归因理论以来,有关归因的研究日益广泛深入,从而使得人们对于归因这种看似简单的活动复杂性有了更多的了解和认识。对于思想政治工作来说,要想使归因理论能够更好地为己所用,也必须首先深刻理解归因问题的复杂性。为此,我们可以从归因活动的对象及活动本身两个角度去分析:
从归因活动的对象——行为的角度来看。首先,由于人们对于自身或他人的行为往往习以为常、熟视无睹,这就使得从人们的行为表现很难获得有关个体内在特征或人格特质深层次的信息。其次,日常生活中,出于一定的目的,人们也常会有意地表现或掩饰一些行为,来迷惑或欺骗他人。第三,也是最重要的,即人们的行为不仅仅取决于他的内部状况或他的性情,还要受外界环境的控制、约束或塑造,以至于要做出一些“不得以而为之”的举动。出于归因活动之外的、作为其对象的行为因素的复杂多变,无疑是导致归因活动复杂性的一个方面。
从归因活动本身来看,其复杂性更多的是源于人们在归因活动中存在的各种偏向。从性质和特点来看,主要存在着这么几种归因偏向:首先,人们普遍地存在着“基本归因偏向”。具体地说,就是在对行为进行归因时,人们有一种高估个人内在因素的作用而忽视环境因素作用的一般倾向,尤其是在对他人的行为进行时,这样难免有失偏颇。如在部队的工作、生活中,作为上级机关和领导,对于下级单位和个人工作中取得的成绩或遇到的挫折、失败,过多地归因于主观的人的因素,要么会使下属在成绩面前沾沾自喜,产生自满情绪,要么会使下属因感到自身的能力水平不够而丧失扭转不利局面的信心和勇气。正确的归因方式应该是以实事求是的态度做出客观的分析,既要找出人的方面的因素,又要找出环境和条件方面的因素,从而使下属单位和个人能够做到胜不骄,败不馁,始终保持旺盛的斗志和谦虚谨慎的作风。其次,人们在归因时还存在着角色的差异。许多研究发现,人们因身为活动者还是观察者的不同而做出不同的归因。当归因者作为活动者对于自身的行为进行归因时,相对于作为观察者,做出的环境归因往往更多一些。如有的同志喜欢将自己的工作成绩平平、事业无成,归因于运气不好或生不逢时,而却没有看到自身努力不够等重要的个人因素的作用。再如,有的同志老是抱怨自己周围的人“毛病”太多,太难相处,慨叹找不到知己。殊不知正是他自己缺乏宽容、友善的心态,而使得别人望而生畏,不敢或不愿与之接近。对此,在思想政治工作中,就需要从纠正和克服他们的这种不正确的归因方式入手,引导他们多从自己的主观上找原因,少强调点客观原因,这样才有利于其自身的进步和提高。第三,人们还往往易于进行“自利性归因”,或者说存在着利己主义的归因偏向。社会心理学的研究表明,人们还倾向于把积极的结果归因于自身因素,而把消极结果归因于自身之外的环境或他人。这种自利性的归因偏向的存在,使得人们容易犯居功自赏、回避责任、争功诿过的毛病。如果不注意加以克服和纠正,容易滋长报喜藏忧、弄虚作假的坏作风,从而给工作和学习带来负面影响。以上从不同角度和侧面对归因活动中容易出现的偏向进行了分析,我们在学习和研究中应注意比较、区别,并加以正确把握。除这几种较为典型的归因偏向外,从个性的角度看,每个人在归因的问题上又各有其特殊性,心理学上一般把一个人所具有的特殊的认知方式以及由此产生的特有的归因倾向称为这个人的归因风格,归因风格的千差万别又进一步增加了归因问题的复杂性。
分析研究归因活动复杂性的意义在于弄清人们在归因活动中容易发生的偏向,并在工作中有意识地加以克服和纠正,这是做出正确有效归因的前提和基础。认识到这一点,会使我们更加注重有关归因问题的学习、研究,进而使我们的工作思路更加开阔。
二、掌握归因活动的规律性,丰富思想政治工作的方法
归因理论中关于归因的认知过程论揭示了归因的发生机制,从而使我们对于人们在进行归因时所遵循的一般规律有了一定的认识。对归因的发生机制进行系统解释的,首先是凯利的传统归因模型——“方差分析模型”。在此基础上,经过希尔顿和斯拉格斯基的发展,形成了更为科学的现代归因理论——“异常条件聚焦模型”。在这一理论中,首先将原因分为三类,即:个人方面的原因,环境方面的原因,刺激对象方面的原因。进而又提出决定原因归属的三种信息,即:一致性信息、区别性信息、连贯性信息。所谓一致性信息,是指看活动者的行为和多数人的行为是否一致;所谓区别性信息,是指看活动者只对当前的刺激对象产生了某种行为,还是对许多不同的对象产生同样的行为;所谓连贯性信息,指的是活动者对当前的刺激是否一贯地产生同样的行为。建立在这些要素基础之上,“异常条件聚焦模型”提出了归因时的一般判断规则:(1)个人、刺激、环境都是必要的条件,因而都是行为产生的可能的候选原因。(2)低一致性信息,即:活动者与大多数人在某些方面不一致。表明个人因素是不寻常的,它使得个人因素成为引起行为的异常条件。(3)高区别性信息,即:活动者只对个别的刺激对象做出某种反应。这表明刺激因素是不寻常的,它使得刺激因素成为引起行为的异常条件。(4)低连贯性信息,即:活动者对于当前的刺激并不是一贯地产生同样的行为,只是因为所处环境的不同所致。这表明环境因素是不寻常的,它使得环境因素成为引起行为的异常条件。这些规则与实际工作的联系也是很具体的。例如:同样的工作任务,别的单位或个人都能按时按要求完成,而就那么一两个单位或个人没有做到。据此可以判断少数单位或个人没有完成任务的主要原因在他们自身。再如,某人行为表现有些失常,那么我们要看他们是一贯如此,还是一段时间如此。若是后者,我们就要分析是否其所处的某方面的环境发生了变化,或许是工作环境变化所致,或许是人际关系环境变化所致,或许是家庭环境变化所致等等。还如,若发生士兵不服从干部管理的问题,就需要分析他对干部的态度是普遍如此,还是只对某一个干部如此。若是后者,那么就应该检点一下这位干部是否存在方法不够得当之处,以便加以改进。由以上分析可见,运用归因的发生机制,作为思想政治工作者,一方面,可以从观察者的角度对官兵的行为活动进行正确归因,从而找准问题发生的症结,对症下药,使问题得到正确有效的解决。另一方面,也可据此来判断,官兵作为活动者对自身的归因活动是否符合常理,以便即时给予指导,使其能够自觉做出正确的归因,对自身做出客观理智的认识和评价,做到自己教育自己。
三、善用归因活动的可导性,增强思想政治工作的效果
归因研究最重要的意义还是体现在其关于归因效果问题的研究和发现上,这既是归因问题研究的出发点,也是归因问题研究的落脚点和目标。韦纳的“动机和情绪的归因理论”向人们揭示了归因对于人们的情绪、动机和行为反应所产生的影响,以及它对人们的现实的社会生活所起的作用。其中,以成就情境中的归因效果分析更受人关注、更有实用价值。这种归因效果理论关于成败归因的研究和发现对于思想政治工作的开展也是很有实际意义的。归因这一个主观的思维活动,虽然有其一般的规律,但却是可以进行积极有效的引导的。据此,在思想政治教育中,我们可以通过对归因活动的引导,对官兵的目标、情绪、情感的动机实施积极的、有利的影响。具体地说:
一是帮助官兵确立积极的努力目标。归因效果论的研究表明,人们越多将先前结果的成功归因于能力和任务难度这类稳定的原因,或越少将其归因于努力和条件这类不稳定的因素,对随后继续成功的期望就越高。这一理论观点启示我们,在部队的实际工作中,在单位或个人的成功与失败进行归因时,既要客观、实事求是,同时要讲究一定的方法、方式。在总结成功的经验时,可多从能力和任务难度方面找原因,以增强官兵的自信心。在总结失败的时候,应多从主观努力程度如何、条件是否具备等方面找原因,防止官兵产生自卑感。通过这样归因,使官兵们认识到任务目标并非高不可攀、可望不可及的,自身的能力是可以胜任的,只要主观做出应有的努力,就能够完成好任务,这样无疑会起到激励斗志、鼓舞士气、树立信心的积极作用。反之,则可能会使官兵们因感到任务太难、能力有限而丧失完成任务的信心,致使本来有希望实现的目标被轻率放弃。由此使我们想到,可以通过对官兵归因活动的引导,帮助他们确立起积极的努力方向和目标,甚至是更为长远的理想,这对官兵的成长和进步都是很有利的。
二是培养官兵健康的情绪、情感。心理学研究表明,人们的有些情绪、情感,如自尊、自信、自豪、自满等,是依赖于归因的。具体地讲,人们的情绪情感生活在很大的程度上决定于他们如何认识和评价自己。而这不仅依赖于他们在现实生活中的成功和失败的经历,而且依赖于他们对成功和失败的归因,特别是依赖于他们对导致成败结果的是内部原因还是外部原因的判断。如果把成功判断作为是由自己的能力、努力、个性特点等内部因素造成的,将会使自己的自尊、自信、自豪、自满等情绪情感体验得到增强和提高。而若将成功归因于运气、别人的帮助等外部因素,则不会提高甚至会降低自尊、自信、自豪、自满之类的情绪情感体验。反过来,将失败归因于能力不足、努力不够、个性缺陷等内部因素造成的往往会降低或损害个人的自尊,甚至引起自卑、自弃之类的情绪情感反应。而将失败归因于运气不好、别人不支持等外部的因素造成的,则有利于维护个人的自尊,使其免受损害。据此,在思想政治工作中,应该通过对官兵归因活动的积极引导,来维护官兵的自尊,建立官兵的自信心,增强官兵的自豪感,同时要防止出现自满、自卑、自弃等不良情绪,使官兵成为情绪情感健康的人,这是有利于部队的安全、稳定和官兵的身心发展的。
三是提高官兵的成就动机水平。成就动机是驱动人们在社会活动的特定领域力求获得成功或取得成就的内部力量,其行为表现为一个人对自己认为有价值的重要的社会或生活目标的刻意追求。动机和目标有联系,但却是两个概念。目标是行为所需达到的目的,又是引起行为活动的外部条件刺激,它是个体设定的行为方向。动机作为直接推动一个人进行行为活动的内部动力,使个体的行为指向一定的目标。反过来,目标的设定也会通过自我激励机制,对个体动机发生作用。动机与情绪情感也有一定关系的。同一个人在同一需要——动机系统支配下活动,在情绪高涨与情绪低落两种情况下,其活动的动力强度有着十分明显的差别。正如马克思所说,“情欲、激情是指向着自己的对象努力追求的性能。”“热情就是一个努力达到自己目标的一种积极的力量。”一个人的成就动机越高,其获得成就的欲望就越强烈,成功的可能性就越大。而归因理论认为归因通过影响人们的期望和情绪情感进而影响他们的成功动机。其基本规律是:一方面,如果失败被归因于稳定的、内部的、不可控制的原因,如能力不强、素质不高等,将会弱化进一步活动的动机。而失败被归因于不稳定的、外部的、可控制的原因,如任务难度太大、环境条件不具备等,则不会弱化甚至还会强化进一步活动的动机。另一方面,如果成功被归因于稳定的、内部的、不可控制的原因,如有能力,将会强化进一步的动机。由此,在工作中我们可以通过对官兵的归因活动进行有意识的、积极的、有益的引导,来提高官兵的成就动机水平,激发官兵的上进性和荣誉感,强化官兵的争先创优意识,促进部队的全面建设。
标签:思想政治工作论文; 政治论文; 成就动机理论论文; 动机理论论文; 情绪理论论文; 情绪和情感论文; 个人努力论文; 官兵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