增加稳定性变化的难度--2003年全国高考语文试卷分析_高考论文

增加稳定性变化的难度--2003年全国高考语文试卷分析_高考论文

稳中有变 难度增加——2003年全国高考语文试卷分析,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难度论文,全国高考论文,语文试卷论文,稳中有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2003年的高考已落下帷幕。语文是历年高考的开场戏,今年的高考语文试卷怎样呢?通过对参加今年高考考生的调查,笔者认为今年的高考语文试卷有以下几个特征。

(一)题型稳中有变

今年的高考语文试卷题型和2002年基本吻合,客观题中的1-6题唯一有变化的是第6小题。此题在高考命题中第一次出现,将新闻标题与语文知识中的“表意明确”结合起来,考查学生的灵活应变能力。此题表面上看有些难,但由于内容并无难度,考生很快选出答案,从中可以看出这只是形式上的变化而已。但也反映了命题人的求新意识。除此之外,往年每年必考的第14小题内容有了变动,把原来的第15小题变成了现在的第14小题。而今年高考语文试卷中的第15小题是最近几年高考没有出现的新题型,即考查“分析理解作者的观点态度”。这吻合了2003年高考《考试说明》的内容。同时,试卷变化较大的不是第Ⅰ卷,而是第Ⅱ卷。首先是文言文的变化,主要表现在文言文的翻译上。今年的文言文翻译仍没有脱离第Ⅰ卷的文言文材料,但与去年又有所不同。选文是由两段文言拼凑而成,一段出自《旧唐书》的人物传记,另一段则出自《资治通鉴》中对该人物的评议文字,命题角度和内容各有侧重,从多方面考查学生掌握文言文的能力,从而打破了以往高考文言文选材的单一性限制。

其次是第23-25小题。第23小题“语言连贯”一直是高考的必考题,从2002年开始由原来的第Ⅰ卷挪到了第Ⅱ卷,今年,该题比去年要求稍低,而且有了新的考查方法,就是直接填上序号就可以了。第24题是给“遗传”一概念“下定义”,很多年都没有考此类题了,这一道题隐含着对学生的具体要求有:先要提取每句话中的内容要点,其次找出每句话中不同的语素和相同的语素,再次根据提炼出来的内容整理语序,最后再组成一个符合“定义”要求的长句。由于“下定义”是说明文中常用的说明方法之一,学生操作起来不难,因而此题较好作答。第25小题“提示语的改写”也是全新的题目。它要求学生将一些生硬的话改成“亲切友善、生动而不失原意”的语句,以考查学生“语言得体”能力。这在往年的高考中未曾出现。以上这些题型虽与往年不同,但难度没有增加,学生的准备也充分,相信得分不会很低。

(二)主客观题易中见难

与2002年高考语文试题相比,今年的客观题依然强化了对语文基础知识和语言运用能力的考查,难度较前几年稍大,但所考内容与生活联系紧密,体现了素质教育在高考中的渗透,避免了偏题、怪题。像客观题中的第2、4、6小题,要求考生有一定的语文功底和语言运用的灵活性,要作出正确的判断并非易事。关于辨析错别字的第2小题,以往只是两个字、四个字的词语(含成语),而今年出现了长句长短语,正确的选项中设置了两个干扰点,同时还出现了异形词(如:“可望不可即”中的“即”,也可写成“及”),这样就容易造成学生的判断失误。另外,关于成语的选择题,一直都是较难,学生得分不太容易;尤其是现代文的阅读及文言文的阅读都增加了难度,学生在选择答案时可能没有往年那样快捷,这样将会拉开考生的档次,便于高校更好地选拔人才,这可能就是今年语文考生感觉有难度的地方。

与客观题相比今年的主观题难度不大。文言文的内容平实易懂,只要考生遵循文言文翻译中的“信、达、雅”三字原则,不会有大的失分。诗歌鉴赏完全体现了《考试说明》的要求,选取了唐代诗人王维的一首五言律诗《过香积寺》。王维此人学生都很熟悉,平时的学习和复习中学生接触的也较多,同时试卷所选内容难度不大,在理解的基础上寻找“诗眼”并作简要分析并不难,只要考生注重表达,做到语言简练,得分应该不会很低。

要求主观作答的现代文阅读材料,选文是一篇散文,文章主旨明晰,内容富有感染力,语言流畅,考生阅读时可一气呵成,同时题目的设置没有拐弯抹角,考生在仔细阅读后会很快从原文中找出要找的答案。表述时只要看清题目要求,回答问题有层次,书写规范,就会得到阅卷老师的青睐。

在语言运用题第23-25小题的考查中,难度似有所降低。但识记题第18小题默写“名句名篇”,此题为三选二,难度很大,其中《论语·雍也》中的“文质彬彬,然后君子”一句,作为高三学生因很少涉猎,估计能默写出来的考生不多。

(三)试卷中的现代人文意识浓重

试卷中的两篇现代文阅读材料,科学类中的科技文阅读选文和文学类中的散文阅读选文都有浓厚的现代人文意识。科技文阅读给出的材料是有关全球气候变暖的问题,文学类阅读选的则是现代著名作家柯灵的散文《乡土情结》,上述两段选文分别围绕着环保和心灵的感悟这两大话题,与现代生活紧密相连,学生在做题时也会不知不觉地受到启迪。

今年的高考作文引出的话题是“感情亲疏和对事物的认知”,这一话题充分体现了“关注社会、关怀人生、热爱生活”的命题思想,它保证了考生人人有话说,避免了无从下笔的弊端。与2002年“心灵的选择”话题相比,今年的作文更具有灵活性,正说反说都可以,不用只局限在一个思维方向,它更强调考生的理性思维。考生平时如果能关注生活,并对社会现象有所认识,应该就会写出比较深刻的作文来,但如果平时对人生关注不够,那就难将作文写得深刻、写得到位。

今年这个作文话题的出现,另一深意可能在于,让考生在完成作文的同时对考生今后如何处理人际关系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这一话题不仅提醒考生应多去关注现代生活,更应以主人翁的姿态融入社会,才能在人生的考场上立于不败之地。

从今年高考语文试卷中我们可以看出,考生要想在考场上有好的收获,就必须重视语文基础知识的积累和语言运用能力的培养,在平时的学习中灵活学习和运用语文知识,又要关注社会、关注生活、关注人生。

标签:;  ;  

增加稳定性变化的难度--2003年全国高考语文试卷分析_高考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