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铁路科技职业技术学院运输管理学院,湖南 株洲 412000)
摘要:如何将高职院校普适性的人才培养与现代学徒制有针对性的人才需求进行有效对接,是目前在很多试点现代学徒制的学校所面临的具体问题。本文对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模式如何有效对接学徒制提出了一些探讨,希望能有助于突破现代学徒制实施过程中的困境。
关键词:课程体系;课程内容;双师;评价体系;对接
高职院校是培养高技能素质型人才的地方,如何依托企业,培养出符合企业需要的具有综合职业能力的人才,是高职院校亟需探索和解决的问题。目前在高职院校进行现代学徒制的试点是高职院校积极探索校企合作办学、深入开展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新举措。
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方案往往具有普适性的,而对于企业来说,需要的人才是有针对性的。现代学徒制是“双主体”育人培养体制机制,要求将学校的理论学习与企业的技能学习相整合,这样在合作的两大主体学校与企业之间,如何将普适性的人才培养与针对性的人才需求进行有效对接,是目前很多试点现代学徒制的学校所面临的具体问题。如果学校在课程体系建设、课程内容选择、师资队伍建设以及考核评价方式等没有改变,这种改革不会带来所期待的效果。本文对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模式如何有效对接现代学徒制提出了一些探讨,希望能有助于突破现代学徒制实施过程中的困境。
1、课程体系的对接
课程体系是人才培养的重要载体,是人才培养的核心,不同的课程体系会形成不同的人才培养模式。
为了培养技术技能型人才,不少高职院校在课程体系的建设上做了许多尝试和改革,很多学校采用了基础模块、专业模块和核心模块来进行构建课程体系,并要求专业模块和核心模块课程由院校和企业共同研发,但课程建设实施过程中却存在学校主导地位过强,企业参与课程建设不足的问题。企业在课程体系建设中始终处于从属地位,即使是校企合作研发课程,企业也只是停留在为高职院校提供一些课程资源和一些粗糙的改进建议,并没有真正参与到课程建设中,这种表面化的合作极不利于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
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下的课程体系重要特征是企业深度参与课程体系的建设,职业院校和企业共同构建人才培养课程体系和进行课程开发,企业不仅仅参与职业院校重构课程体系,更是对课程具体内容的调整进行深层次的干预,将企业标准、需求融于课程之中,将关键技能课程、国家职业资格认证课程、技术证书课程三方面进行课程整合。特别注意的是,在构建课程体系的时候,虽然要满足企业的人才定位、岗位标准的需要,但也要兼顾行业社会的普通要求,不能片面强调单个企业的需求,同时还要注重学生的可迁移能力的培养,关注人的全面发展和可持续性发展。
虽然是校企共建课程,职业院校和企业重新构造课程体系的时候,应做到各司其职同时又要适度交叉,比如整体的课程体系建设要以职业院校原有的课程体系为基础,并充分参考企业的建议和要求,理论课程开发以职业院校为主,同时也要参考企业对员工提出的理论要求;实践课程开发要以企业为主体、并积极借鉴职业院校原有实践课程的可取之处,这样构建的课程体系才能进行有效地对接。
2、课程内容的对接
目前我国高职院校的课程内容安排普遍存在着以知识的系统性作为教学内容的逻辑主线,虽然采用任务法或项目驱动法等教学方式努力突出课程的实践性,但岗位工作任务并没有机地融入课程内容,在一定程度上忽略了企业岗位对学生技能的需求,导致学生学习的内容与企业岗位需要对接不紧密。
不断提升人才培养与企业需求的契合度,实现课程内容与企业岗位要求的对接是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实施的重点任务,也是其区别于其他人才培养模式的特点所在。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在现代学徒制中,教师与企业师父共同培养学生,这其中选择哪些专业知识作为岗位学习内容至关重要,在课程内容的安排上,以岗位需求为依据,已经把行业或企业的职业能力标准和国家的职业资格证书内容转化成了核心教学内容, 实现了课程教学内容与岗位工作任务的对接。针对专业的某些核心课程校企进行共同的课程建设和开发,在企业允许的情况下融入了一些企业真实的案例作为综合实训内容,大大增强了专业知识的实用性和生动性。每个企业都有一些资深的工程师对整个行业的技术有自己的经验理解,并熟知哪些是必备的专业知识,哪些是需要现在课堂里要更新的专业知识,哪些知识有怎样的发展前景等等,甚至还有一些好的经验和看法,对于这些工程师,我们可以邀请其到学校进行座谈,让整个专业团队的教师达到一定的共识,为教学内容的选取获得有力的依据,当校企双方能为学生培养选取什么样的学习内容和平台达成了一致,那么在教学内容上也就实现了有效的对接。
3、校企双师的对接
培养技术技能型人才,既要向学生传输明确的可表达的可操作的知识与技能,又要注重学生个体的默会认知。“默会知识”是一种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知识,是一种经常使用却又不能通过语言文字符号予以清晰表达或直接传递的知识,本质上是一种理解力、领悟力、判断力、创造力。
企业导师蕴藏着一种不善于用文字和语言表达的“默会知识”,这种知识他是通过潜移默化的动作行为来传递给学生(徒弟)的。虽然我国高职院校一直比较重视企业导师参与学生的培养,但我国高职院校由于合作企业过于分散和合作企业具有不稳定性,难以遴选足够的优秀企业导师来进行实践性教学,造成技能培训的效果不佳。
学徒制的显著特点建立“导师”机制,采用“师傅带徒弟”的培养方式与现代职业教育进行结合,也是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的重要特色之一,所以必须建立一支高素质的数量庞大的师傅队伍。打造学校导师、企业导师“双导师”专兼职师资队伍,是推行现代学徒制急需破解的难题,解决的办法可以采取从企业邀请在本专业工作多年,实践能力强的专业技术人员、管理人员及企业负责人,给他们辅以教育理论的培训,使其承担“现代学徒制”教学任务;二是在学校选取现有的专业教师到企业培训,由企业(或企业委托专门机构)职业培训师对学校的专业教师进行专业技能教学培训,成为“师傅”后回校承担“现代学徒制”教学任务,真正成为实实在在的双师型教师,达到院校教师与企业导师的对接效果。
4、考核评价方式的对接
我国高职院校在人才培养过程中对学生进行评价的工作主要是由学院的教务处来完成,院校的主导性过于强大,忽略了企业的需求和参与,企业评价的缺位是很难体现现代学徒制的特色。
现代学徒制中对学生考核评价是校企合作的重要项目,检验现代学徒制推行是否有效的直接依据就是学生的学习结果,包括其专业技能及职业素养。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过程中企业参与学生评价意义重大,这等同于对他们未来员工的评价,企业根据自身需求对学生的实践能力进行客观的评价,为学院评价学生提供及其重要的参考价值。在学生学业考核方面, 把企业岗位任务考核与晋升考核标准的重要指标转化成了学徒学业考核指标, 实现了人才培养目标与企业用人目标的一致, 同时,课程考核与岗位资格考核贯通,工作业绩考核、师傅评价与学习成绩的互认等灵活多样的考核方式与手段, 实现了考核评价主体和考核价值取向的创新,构建现代学徒制专业教学质量评价体系,采用这种方式考核的出来的学生才能达到企业的预期。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关于开展现代学徒制试点工作的意见 (教职成[2014]9号)[Z].
[2]尹阳红.“双师型”理念下职业院校教师实践能力发展现状、对策[J].高教学刊,2017,6.
[3]代承霞.物流管理专业职业教育课程标准与职业岗位标准对接研究[J].中国市场, 2015,20.
[4]王丹亚.高职教育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探析[J].经济研究导刊,2016,21.
论文作者:唐杲
论文发表刊物:《知识-力量》2018年12月中
论文发表时间:2018/11/2
标签:学徒论文; 企业论文; 课程论文; 课程体系论文; 高职院校论文; 学生论文; 人才培养论文; 《知识-力量》2018年12月中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