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开放30年的精神文明建设:经验与启示_道德论文

改革开放30年的精神文明建设:经验与启示_道德论文

改革开放中的精神文明建设——改革开放三十年的道德建设:经验与启示,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改革开放论文,三十年论文,精神文明建设论文,道德建设论文,启示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发轫于三十年前的改革开放,使我国的社会面貌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作为精神文明建设的核心工程,道德建设伴随着社会转型和体制转轨,伴随着各种社会思潮的涌动和人们思想观念的嬗变,也经历了不平凡的三十年。回顾我国道德建设的发展历程,梳理和总结道德建设的基本经验,对我们今天站在改革开放的新起点上,思考新时期道德建设的历史定位、基本思路和发展方略,都有着重要的启示意义。

一、改革开放以来道德建设的历程与成就

近三十年来,伴随着改革开放的历史进程,我国的道德建设大致经历了几个阶段。

第一阶段:1979-1986年。改革开放之初,为重建社会道德秩序,顺应人民群众对正常精神文化生活的需求,以道德建设为核心的精神文明建设提到了党和国家的议事日程。1979年9月,党的十一届四中全会首次提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概念,也初步明确了改革开放初期道德建设的目标。1982年9月,党的十二大着重阐述了精神文明建设的重大意义、基本任务和指导方针。群众性的道德实践活动应运而生,最有代表性和影响力的是“五讲四美三热爱”活动。

第二阶段:1986-1996年。1986年9月,党的十二届六中全会第一次明确提出了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的基本要求,即“爱祖国、爱人民、爱劳动、爱科学、爱社会主义”。党的十四大再次明确,在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同时把精神文明建设提高到新水平。在这个阶段,加大了扫除社会不正风气和丑恶现象的力度,全国普遍开展了以“讲学习、讲政治、讲正气”为主要内容的“三讲”活动,道德建设取得了积极进展和明显成效。

第三个阶段:1996-2001年。1996年10月,党的十四届六中全会召开,专门研究精神文明建设主要是思想道德建设和文化建设问题,第一次系统论述了以“为人民服务为核心,以集体主义为原则”的社会主义道德规范体系。十四届六中全会还指出了“道德失范、拜金主义、享乐主义、个人主义滋长”等一些领域的突出问题。根据十四届六中全会的决定,1997年5月,中央成立了中央精神文明建设指导委员会,专门负责协调解决精神文明建设主要是思想道德和文化建设的有关问题。

第四个阶段:2001年—至今。2001年1月,江泽民同志在全国宣传部长会议上明确提出了“把依法治国与以德治国紧密结合起来”的治国方略。2001年9月,中共中央印发了《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标志着我国道德建设开始走上制度化、规范化的轨道。2006年3月,胡锦涛总书记针对我国道德建设的实际状况,提出了以“八荣八耻”为主要内容的社会主义荣辱观,成为新时期道德建设新的标杆和新的遵循,全国兴起了践行社会主义荣辱观的热潮。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提出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概念,为社会主义道德建设进一步指明了方向。

改革开放三十年,在深层次上改变了我国的社会结构和人们的精神世界,是公民道德意识新的生长点,也是新时期社会道德建设的起步点。三十年来,社会主义道德规范体系不断完善,人们的思想观念、精神面貌和社会风尚发生了巨大而深刻的变化,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思想日益深入人心,追求科学、文明、健康生活方式成为广大人民群众的自觉行动,人民群众参与道德建设和精神文明创建活动的热情高涨,重道德、讲文明、知荣辱、促和谐的社会道德风尚正在初步形成。这些都是改革开放以来道德建设的主流,不仅应该给予充分肯定,还应从中认真总结经验。

二、改革开放以来道德建设的基本经验

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不仅改变了我国经济社会的面貌,也成为人们转变思想观念、形成新的道德价值取向的“孵化器”和“推进器”,推动了社会主义伦理道德建设不断向前发展。经过三十年来的探索和发展,道德建设积累了一些基本经验。

第一,道德建设要树立正确的义利观念。我国一直有“重义轻利”的传统道德观念。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我们党深刻反思历史教训,提出要尊重人们的物质利益,为我国道德建设提供了基本前提。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社会上又出现了拜金主义和享乐主义思潮,“义”和“利”的天平再次失衡。在总结改革开放以来道德建设的经验和教训基础上,《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明确指出,要“树立把国家和人民利益放在首位而又充分尊重公民个人合法权益的社会主义义利观”。这种新型的价值观和道德观的树立,为我国道德建设沿着正确道路发展奠定了基础。

第二,道德建设要尊重公民的主体地位。道德建设的根本任务是培养“四有”公民,全体公民不仅是道德建设成果的受益者,也是道德建设的主体。改革开放以来道德建设的生动实践,如“五讲四美三热爱”、“讲文明、树新风”等,都是基层群众创造出来的鲜活经验。在现代社会生活中,公民的独立自主意识越来越强,更加要求道德建设不能停留在“领导作报告、群众受教育”的惯性思维层面,要尊重公民的主体地位和首创精神,引导公民在生活中自己创造、亲身体验形式多样的道德实践活动,从中实现自我教育、自我调节和自我评价,不断提升自律意识和道德水平。

第三,道德建设要发挥先进典型的榜样作用。坚持典型引路一直是我党开展道德建设的优良传统。改革开放以来的道德建设,在不同时期都重视发现培养和树立典型,把抽象的道德规范和目标变成具体生动的形象,来影响、激励和感召人们去学习和效仿,从而促进道德建设的发展。孔繁森、郑培民、张海迪、李素丽、吴天祥、王顺友等先进典型影响了一代人甚至几代人的价值取向和道德观念。全国道德模范评选表彰活动,更是近年来各个领域道德建设先进典型的一次大规模集中展示,近三千万群众积极参与投票评选,53名全国道德模范和254名提名奖获得者的先进事迹和崇高品德感动了全国,激发了广大群众开展道德实践的热情,推动了公民道德建设深入发展。

第四,道德建设要坚持与时俱进不断创新。改革开放以来,我国道德建设坚持解放思想、与时俱进,不断探索新形势下道德建设的特点和规律,创新手段和载体广泛开展道德建设,如为迎接北京奥运会开展的“迎奥运、讲文明、树新风”活动,为加强网络文明建设开展的“文明办网、文明上网”活动,在汶川大地震后开展“抗震救灾英雄少年”评选等等。在活动载体上,避免空洞的道德说教和强硬的道德灌输,充分运用典型示范、艺术感染、公益广告、网上访谈等新的手段和方式,努力做到春风化雨、润物无声、潜移默化,增强了道德建设的影响力和感召力。

第五,道德建设要从实际出发循序渐进。人们的道德修养和道德行为表现,具有一定的层次性和差异性。因此,要从实际出发,妥善处理好道德建设先进性与广泛性、长期性与阶段性的关系,区分层次,着眼多数,鼓励先进,循序渐进。对于党员和领导干部以及各类优秀分子的道德要求,应体现出先进性,坚持高标准、严要求;对于大多数的一般社会成员,则不能随意拔高道德要求,而应侧重于广泛性的层面,注重基本道德规范的要求。只有将道德需求的层次性与道德目标的阶段性结合起来,分层次、按阶段,有计划、按步骤地进行,道德建设才能落到实处。

第六,道德建设要充分利用传统的道德资源。中华民族是礼仪之邦,有着五千年悠久的文明史,也有着优良的道德传统。中华文化提倡的“贵德精神”、“和合精神”等道德思想和伦理精神有着重要的时代价值。对于这些传统道德资源,我们要结合时代要求和新的实践,不断赋予以新的内涵,大力弘扬助人为乐、诚实守信、敬业奉献、见义勇为、孝老爱亲的道德风尚,倡导爱国、敬业、诚实、友善的道德规范,形成男女平等、尊老爱幼、扶贫济困、礼让宽容的人际关系,使道德建设从丰厚的传统道德资源中不断汲取给养,在改革开放的生动实践中不断发展。

三、改革开放以来道德建设的启示

改革开放的三十年,是我国从传统农业社会向现代工业社会和信息社会加速转型的三十年。社会的转型与变革,意味着旧的社会规范的式微与消解,新的价值体系的萌生与建立,也必然带来伦理观念和道德范式的转变。在改革开放和发展市场经济的新形势下,如何倡导符合时代精神的价值取向,运用有效的方式引导人们遵守基本的道德规范、树立正确的道德观念,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奠定坚实的道德基础,近三十年来的道德建设给了我们很多的启示。

启示一:道德建设在理念上要由“价值理性”更加强调“实践理性”。1998年诺贝尔奖得主阿马蒂亚·森认为,“思想道德作为一种价值理性,是关于人类社会‘应当怎样’的智慧,它表达并设定一定的社会价值取向和理想目标。”我国的道德教育源远流长,从孔孟诸子的伦理思想到程朱陆王的宋明理学,可谓蔚为大观,闪烁着东方道德哲学的智慧。然而,由“孝、悌、忠、信、礼、义、廉、耻”等构成的“社会价值取向和理想目标”,由于缺少行动的载体,容易成为抽象的价值符号,陷入空洞的道德说教。受传统道德教育的影响,长期以来我们都存在着“重道德教育、轻道德建设”、“重价值引导、轻道德实践”不良倾向。恩格斯曾指出,“人们总是从他们进行生产和交换的实际关系中,获得自己的伦理观念。”离开了生动的道德实践,就中断了社会道德理想和道德准则这些“价值理性”转化为人们的道德品质和行为范式的根本链条,道德教育的得失成败也难以检验和衡量。因此,在改革开放的新形势和条件下,要创新载体,深入开展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的各种道德实践活动,引导人们在道德实践中不断强化道德修养,提升道德水平。

启示二:道德建设在重心上要由“美德伦理”更加强调“规则伦理”。中华民族素来以美德闻名于世,有舍生取义、公而忘私的奉献精神,有厚德载物、道济天下的高尚情操等,在伦理追求上是理想主义的,注重道德的高尚性和无限性,要求个人通过自身的修养达致道德的纯备。传统美德在任何时代都应该弘扬,然而,客观地看,美德不等于道德,美德是道德的超越,是道德的更高层次。很多美德仅是少数优秀分子所能达到的道德境界,如果将其作为道德建设的普遍目标,不顾阶段、不顾对象地要求全社会成员向高的道德标准看齐,不仅会欲速不达,而且会挫伤大多数公民参与道德建设的积极性。从伦理学意义上讲,道德建设的过程,是道德的价值形态转换为规范形态并进一步转化为秩序形态的过程,从二十字公民基本道德规范到社会主义荣辱观,可以看出,在当前的时代背景和形势下“规则伦理”建设更加凸显。打牢公民道德建设的“底线”,在此基础上充分肯定并继续发挥崇高道德理想的导向和引领作用,将道德建设的目标定位加以阶段性的分解,道德建设才能真正扎实、稳步地向前推进。

启示三:道德建设在方式上要由“运动推进”更加强调“制度推进”。道德从根本上不能仅仅依靠自律,还须通过他律来实现,尤其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经济人道德“自律”都是强制性的制度“他律”养成的。我们以往的道德建设习惯于运动式、缺少刚性的制度约束和弹性的操作手段,陷入空泛化,容易走形式。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不断完善,构筑以激励机制、约束机制、监督机制为重点的制度基石和价值导向系统越来越成为道德建设的迫切要求。中央及各地文明委(文明办)的成立,本身就是党和国家从制度层面推进道德建设的战略举措。近年来科学研制“全国文明城市测评体系”、“公共文明指数测评体系”等道德建设重要领域的考核标准和测评体系,建立健全“目标责任机制”、“监督约束机制”等道德建设工作机制,推进了道德建设的规范化、制度化和常态化。道德建设的制度化,还要尤其注重道德建设外部保障体系的完善,综合运用行政、法律、舆论等各种手段,例如,为解决诚信问题而建设的公民个人征信系统、企业信用分类监管系统等,成为一种有效约束不守信用行为的社会制约机制。

启示四:道德建设在主体上要由“道德个体”更加强调“公民个体”。传统伦理将人作为“道德个体”看待,通过“修齐治平”的道德教育,强调“道德人”对家国天下的责任和义务。在高度计划经济时代,个体依附于集体而存在,完全服从于抽象化和绝对化了的集体主义道德准则,丧失了独立性和自主性。而在现代社会生活中,首先要肯定个体作为公民的合法权益,在此基础上考虑伦理道德规范的制定与遵循。党的十七大报告提出加强公民意识教育无疑立意深远,这是我国公民道德建设尤其值得重视的。公民教育是公民道德教育的内核,通过公民意识教育,既尊重公民的个体权益,又引导公民遵守社会基本的价值规范与伦理准则,不断提升文明素质和道德水平,最终实现人的全面发展,这是道德建设的根本举措和最终目的。

启示五:道德建设在功能上要由“政治功能”更加强调“社会功能”。改革开放以前,由于“左倾”思潮泛滥,以政治挂帅,阶级斗争为纲,在道德建设上过于强调其政治色彩和阶级属性,社会中的道德具有强大的统摄性和宰制性作用,不仅是一种价值评价,更是一种先进与落后的政治标签。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党总结教训,在完成以经济建设为中心转向的同时,努力把道德建设重新坐落在现实的经济基础之上,回归到人们的社会生活之中,着力建设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的道德规范体系。道德是社会和谐的基石,伦理道德建设作为提高经济理性和协调社会关系的重要手段被重新提上日程。党的十六大报告提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战略思想,为我们指明了道德建设的发展方向。党的十七大提出要“建设和谐文化,培育文明风尚”、“加强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和个人品德建设”,对道德建设提出了更高要求,我们必须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现实语境下,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引领,以社会主义荣辱观为主线,探索道德建设的新思路和新途径,不断提高公民道德素质和社会文明程度,为社会和谐发展奠定坚实的德性基础。

标签:;  ;  ;  ;  ;  ;  

改革开放30年的精神文明建设:经验与启示_道德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