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金融风暴的反思与启示,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亚洲论文,启示论文,风暴论文,金融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一、东南亚四国
(一)东南亚四国发生金融风暴的原因
东南亚金融风暴始自投资者将资金自泰国撤出。资金大量撤出的原因为投资者鉴于泰国国际收支经常项目持续呈现逆差, 且于1995 年及1996年大幅扩大,怀疑泰铢无法持续钉住美元。但导致投资者信心动摇的因素已存在多年。根据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分析,其背景原因如下:
1、经济增长快速,吸引外资大量流入
1992—95年,亚洲发展中国家经济增长率高达9%, 远超过世界平均增长率3.2%。
由于经济快速增长,资本回报率大幅上升,民间外资便大量流入,就外资流入占GDP的比率而言,以泰国为例,1983—88年为3.1%(其中2.3%为短期),至1989—95年,提高到10.2%(其中8.7%为短期)。
流入各国的短期外资,绝大部分来自国际银行的贷款,根据国际清算银行(BIS)的统计,1996年底,印尼、马来西亚、 菲律宾及泰国等国向国外银行的借款分别高达555亿美元、222 亿美元、 133 亿美元及702亿美元。
外国直接投资(即设厂投资,简称FDI )及其他长期资本有助于资本形成,可加速经济增长;但短期外资则因流动性高,易受国外因素的影响(如国外利率上升会使资金外流),对总体经济常产生干扰,不利金融的稳定。印尼、韩国、马来西亚、菲律宾,短期外资流入占GDP 的比率都较高,泰国则高达9.7%。
2、过度投资,致使经常项目持续呈现逆差
就1990年以来各年资料来看,菲律宾储蓄率在东南亚四国中较低,但占GDP的比重亦近20%,印尼则近30%,马来西亚及泰国则均逾30 %,1995年两国储蓄率更分别高达33.5%及34.3%。
但是各国固定资产形成占GDP的比率则更高,以1995年为例, 马来西亚及泰国的比率分别高达43%及41.8%,超过两国的储蓄率甚多。投资过度,而投资对生产力的提高又未见改善(以泰国为例,1983—89年,投资占GDP的比率为28%,GDP平均增长率为8%;1990—96年, 投资占GDP的比率提高到40%,但GDP平均增长率,仅略微上升到8.5%), 致使东南亚四国国际收支经常项目持续呈现逆差,1995年经常项逆差占GDP的比率,马来西亚及泰国分别高达10%及8%。
经常项逆差表示一国商品及劳务的进口大于出口,一国必须动用外汇存底或向外举债以求平衡。外资大量涌入,提供了这些国家弥补国际收支经常项逆差所需的资金。
3、外在因素的改变
(1)90年代初期至1995年,发达国家资金回报率下降, 促使外资流入东南亚发展中国家。
此一期间许多发达国家因经济增长缓慢,便采取宽松的货币政策,利率下降;更兼投资者对东南亚地区的信心增强,及为分散投资以期降低风险。在上述因素的影响下,外资大量流入东南亚地区。但这也种下危机,因为一旦发达国家资金回报率回升,或投资者对此地区的信心减弱,外资将大量流出。
(2)1997年初美国短期利率上升,欧、日经济的前景趋好, 市场预期利率会回升,使外资自东南亚流出。
(3)各国货币随同美元兑日元汇率先贬后升, 各国和地区价格竞争能力也先升后降。
东南亚四国、香港及台湾等地区货币近年来兑美元汇率相当稳定,在1994—95年中的期间内,美元兑日元贬到最低点,这些国家货币也随同美元兑日元贬值,有助于提高价格竞争能力。
然而自1995年中以后的两年内,美元兑日元大幅升值,各国和地区的货币亦随同美元兑日元升值,价格竞争能力便大幅滑落,出口及经济增长趋缓,各国和地区的经常项目赤字因而扩大。
此外,由于厂商利润减少及投资者预期各国和地区的货币可能贬值,亦使外资流入减少。
(4)人民币于1994年初对美元贬值约33%。
中国于1994年初将官方汇率与市场汇率并轨,合而为一,使人民币对美元贬值约33%。此一幅度约略等于日元于1995年中至1997年中对美元的贬值幅度。人民币对美元贬值,削弱了东南亚各国和地区的价格竞争能力。但自1993年第四季起,中国外汇交易的80%已按调剂市场汇率成交,因此人民币贬值的实际幅度应只有约7%。
(5)国外需求减弱,经常项逆差扩大。
由于(a)欧洲景气状况不佳;(b)发达国家偏重于消化存货并少进口;(c)全球电子业产能过剩造成价格低迷;(d)亚洲许多国家如中国、印度、马来西亚及泰国等,景气扩张过速而纷纷采取调节措施等多种原因之交互影响,亚洲各国外销市场需求明显转弱。以东南亚四国为例,其外销市场贸易加权平均进口需求增长率自1994—95 年的11 —12%,下滑至1996年的8%。而同样情况亦发生在韩国、新加坡、 中国香港及台湾。
就世界贸易量增长率来看,1995年上升10.1%,1996年则降为5.9%;制造品价格,1995年上升10.3%,1996年下降3.1%。
由于价格竞争能力减弱,国外需求又呈减少,各国经常项逆差扩大。经常项逆差占GDP的比率,印尼、菲律宾及泰国于1996 年分别达到3.3%、4.7%及7.9%,韩国亦达4.9%,马来西亚则于1995年达到10 %之多。
4、总体经济政策与汇率政策的不当与不协调
对于景气过热,银行放款大幅增长及资本大量流入,虽可用经济及金融政策予以矫正,但是:
(1)冲销措施:财政成本高昂,因为国内利率高于国外利率, 且冲销只能吸收超额准备,对原始存款(primary deposit)的增加, 并无抑制的效果。
(2)紧缩性财政政策:鉴于各国财政收支情况良好, 泰国尚有剩余,且基础建设及人力资源的投资颇为殷切,亦无法采用。
(3)紧缩性货币政策:提高利率会进一步鼓励外资流入。
(4)资本管制:顾虑外界怀疑政府追求自由化的决心。
(5)汇率弹性化:在外资大量流入下,会使各国货币升值, 使原先已随同美元对日元及人民币升值而减弱的价格竞争能力,进一步恶化且会扩大经常项逆差。
由于以上种种考虑,东南亚四国无法采用有效的政策以处理面临的问题。
5、金融部门及其他结构性的弱点
金融部门及其他结构性的弱点,使这些国家投资过度,效益不佳,生产力低,也使这些国家易受外来因素的冲击。
(1)银行对私人部门放款大幅增加。
由于外资流入,在固定汇率下,过多的外汇就由央行买入,以泰国外汇存底为例,1996年增加到380亿美元,约较1992年增加一倍; 另外,国内利率较高,汇率又固定,因此厂商经由银行向外举债,银行国外负债占总负债的比率由1992年的6.9%,到1996年升到23.3%, 银行国外负债余额也由50亿美元增加到460亿美元。
在外汇存底大量增加,银行国外负债又大幅增加的情况下,各银行对私人部门的放款便大幅增长。泰国银行放款的增长率1992年为21%,到94年增加到30%,为当年名义GDP增长率的一倍。
1995年,马来西亚、菲律宾及印尼的放款增长率亦分别达31 %, 45%及23%之多。
(2)银行逾期放款大量增加。
由于对金融机构的监督与管理不严、银行欠缺风险管理的知识及经验,及内部控制的松散,银行逾期放款大量增加。
泰国银行投资非银行金融机构、进行大量不动产放款,逾期放款比率甚高,据估计1997年底银行及金融公司的逾放款比率分别达10.9%及33.0%之多。
(3)其他结构性的弱点
印尼对贸易的管制、进口的独占及其他管制降低了经济效率及竞争能力。泰国政治不安定使必要的措施难以有效推行。
东南亚四国由于经济改革,经济快速增长,资金回报率因而提高,外资乃大量流入,流动性过强,银行放款大量增加,景气过热,过度投资(相当大部分投资于房地产,生产力低),在国外需求减弱情况下,各国货币又随同美元对日元及人民币升值,使竞争能力下降,国际收支经常项逆差扩大。
去年5月中旬日本官员发言,认为日元汇率偏低, 汇市担心日本会抛售其持有的庞大的美元外汇,投资者、投机者及动态避险者纷纷抛售美元资产转购日元资产,引起日元债券收益率突然上升及日元汇率反弹回升,使借用日元投资东南亚高报酬率债券的套利资金减少,也使市场认识到持续依赖短期外资的风险。市场怀疑东南亚四国是否有能力维持汇率的固定,当其信心动摇后,机构投资者、商业银行、投资银行及避险基金同时抛售当地货币,抢购美元,终于引爆金融危机。
(二)各国采取的对策
亚洲金融风暴发生以后,东南亚国家为捍卫本国货币,对付汇率的大幅波动,立即采取下列紧急措施:
1、在外汇市场抛售美元,以支持高估的汇率, 维持居民对本国货币的信心;
2、大幅收缩银根和调高短期利率, 以增加投机客借当地货币炒作外汇的成本,防止或减少外汇投机;
3、金融当局限制对外国法人贷款及进行期货交易;
4、放宽本国货币兑美元的波动区间。
以上这些措施只是救急,并非根本解决之道,亦无助于恢复货币的信心,抛售外汇的结果,使各国外汇存底逐渐减少,甚至有枯竭之虞。鉴于捍卫本国货币的能力日趋薄弱,中央银行的干预无法抗拒市场力量,各国不得不放弃坚守的汇率目标,纷纷改采浮动汇率制度,任由外汇市场供需来决定货币的汇率, 并在汇率及股市持续重挫的情况下, 向IMF请求援助。
(三)目前的情况
1、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救援计划
目前,泰国及印尼已与国际货币基金达成援助协议,所获金额分别为172亿美元及230亿美元,两国将严格执行国际货币基金的各项改革及紧缩措施。
2、金融风暴尚未平息
(1)政治不安仍然存在:印尼总统苏哈托健康情况, 以及菲律宾、印尼1998年5月间将举行大选, 泰国亦可能再度大选等政治不安定因素,随时影响金融形势。
(2)短期美元信用扩张过大:即使国际投机客已离开, 至今各国企业仍然抢购美元。
(3)东南亚诸国投资过度:东南亚诸国经济问题在于投资过度, 与墨西哥当时的消费过度不尽相同,IMF 的经济改革计划并不全然适用于此次金融风暴的平息。
(4 )金融部门资讯透明化程度低:政府至今对银行及金融公司问题仍无法完全掌握,因此拖延改革方案,而IMF 常视金融体系改革的进展拨付援助资金。
(5)区域金融风暴的波及:日本、 韩国为东南亚国家的主要债权国及投资者,近日该两国经济、金融的危机,亦使得东南亚国家金融再度受到冲击。
(四)影响与展望
1、经济增长减缓
由于配合IMF的援助计划,实施紧缩货币及财政政策, 加上股市及房地产价格的剧跌,使得整体经济的资产价值缩水,国内需求将明显减缓,IMF在去年12月公布的资料已大幅调降金融风暴国家1997 年的经济增长率,1998年调降的幅度更大。
2、出口将成为未来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
在货币大幅贬值之后,按实际有效汇率指数的变化,印尼、泰国及马来西亚的出口竞争力已超过资本项未开放而未卷入此次金融风暴的中国,将有利于劳动力密集产品的出口。
3、欧美国际银行介入东南亚国家金融机构的脚步将会加速
东南亚各国金融体系的问题以及资金的不足,使得这些国家陆续放宽外国投资金融机构的限制,这将有助于这些国家金融经营管理能力的提高,另外,在这些国家银行目前资金不足的情况下,当地外资银行在拓展业务上处于优势地位。
二、东北亚的韩国及日本
韩国
(一)金融风暴发生的原因
虽然韩国金融风暴发生的原因与东南亚四国有颇多相似之处,但仍有一些不同之处值得注意:
1、财团财务状况不佳,倒闭事件频传。
韩国经济以大型企业为主,由于大型企业极力扩大投资与增加产能,导致其自有比率低、负债比率偏高,1996年韩国制造业的负债比率达320%,远超过日本的210%及美国的160%, 使韩国企业财务结构失衡,经不起经营环境不利的打击。但1995年底和1996年初,全球半导体、钢铁和石化业不景气,需求大减,加上日元大幅回贬,使得韩国出口品价格相对昂贵,以致1996年经常项赤字剧增, 当年韩国30 大财团中有13家出现亏损,1997年以来更有8家财团宣告倒闭。
2、政府、财团、金融业紧密结合之不当,造成金融业呆帐危机。
韩国金融部门的问题,起因于企业债务直接由金融机构供给或由金融机构保证,导致财团过于依赖债务融资。一旦企业陷入困境,往往由政府授意,继续增加信贷金额以维持其继续营运。银行体系之脆弱,不仅是由于风险集中在少数财团,政府指导放款变为主要原因。目前宣告破产的财团负债高达26兆韩元,绝大多数将成为呆帐,这已使得14家商人银行暂停营业,据非官方估计,1997 年10 月银行不良债权的比率达20%。
3、外资投资以证券为主。
外资在韩国的投资集中于有价证券,直接投资逐渐减少,过去十年外国投资韩国证券市场金额达497亿美元,约占投资总额的86.1%, 由于经济不景气,上市公司获利大减,以及预期韩元贬值心理加重,外国投资者纷纷抛售韩国证券,导致股市及汇市大跌。
4、借入巨额的短期外债。
韩国金融机构直接或间接承担巨额的外币信用,提供融资给国内或海外的韩国企业,许多韩国企业增加其短期外债,但却未进行避险。目前韩国外债已超过2000亿美元(1996年底为1569亿美元),且大部分为短期外债,这些短期外债在外资对韩国失去信心的情况下,迫使企业与银行大量抢购美元以还债,使得汇率大跌。
(二)金融风暴的对策
为了消除金融风暴,韩国政府曾采取限制个人购买外汇、提高韩元涨跌幅限制、放宽外资持股比例、投入增量资金及提供低利贷款给金融机构等措施,但仍无法遏制金融风暴, 因此被迫向IMF 求援, 并接受IMF的严苛条件,制订经济重整计划。
(三)目前的情况
1、总统当选人金大中表示将遵照IMF的条件;虽然IMF 的解困条件短期内对其经济损伤极大,但就中长期而言,可望使韩国经济更为稳健踏实。
2、韩元贬值幅度已深:去年11月份经常项转呈顺差6 亿美元, 为1993后12月以来首见,显示韩元大贬已显著改善其经常项收支。
3、IMF持续拨款:IMF贷款已拨付给韩国90亿美元, 且承诺将继续发放贷款,显示国际社会支持韩国的决心。
4、美、日银行已展开对韩国短期融资协商。
(四)金融风暴影响与展望
金融风暴除了造成汇率、股价大跌、企业外债负担加重、银行呆帐风险增加外,由于必须遵照IMF的解困条件而采取紧缩措施, 因此预计1998年经济增长率仅2.5%,人均GNP为7063美元;失业人数将因企业倒闭及景气低迷而超过100万人,失业率亦上升至4.1%—5.1%; 在物价方而,为了恢复外国人对韩元的信心及遏制输入性通货膨胀而紧缩货币的结果,利率已大幅上扬至30%左右,因此1998年通货膨胀率可望控制在5%以下。
此外, 韩元大贬有利于促进出口及减少进口, 因此韩国政府预测1998年出口将增长6.6%,进口将萎缩1.7%,IMF预测韩国1998 年经常项赤字将显著改善,自1997年的138亿美元缩减为23亿美元。 但贬值的坏处是造成企业获利减少,因为贬值也会增加进口成本,并且由于企业外债沉重,贬值反而导致偿债的庞大汇兑损失,所以预计韩国主要企业的获利能力将下降。
日本
日本80年代后期由于股市及房地产业欣欣向荣,加上金融机构采取扩张市场占有率的经营策略,助长了日本泡沫经济现象。但90年代初,股价及房地产价格大幅滑落,泡沫经济破灭,许多企业破产导致银行呆帐大量增加。1997年7月东南亚金融风暴发生, 日本是提供融资及在此区域投资的主要国家,因此,日本在国内经济积弱不振,金融体质欠佳及国外金融风暴成本愈演愈烈的两面夹击下,更显出日本金融界的窘境。
(一)金融困境现况
1、金融机构相继倒闭。
1997年11月以来,日本有许多家银行及证券公司,如三洋证券、北海道拓殖银行、山一证券、地方银行德阳市银行、丸壮证券等宣布倒闭,其中不乏规模较大的金融机构,如十大城市银行之一的拓殖银行及四大证券公司之一的山一证券,因此引起日本金融市场不安。
2、银行紧缩信用。
由于金融机构倒闭增加,已使银行态度更加保守,引发信用紧缩,从而导致企业借贷无门。去年12月18日东食公司宣告破产,其原因之一即与金融机构信用紧缩,使其资金调度困难有关。而银行信用紧缩,将更进一步使企业投资下降,企业倒闭事件增加,再反过来影响银行的经营。
3、不良债权问题严重。
日本泡沫经济崩溃,导致金融业不良债权大幅增加,日本政府为说服国会及民众,以30兆日元公共资金协助解决金融业的困境。但由于日本银行业对亚洲金融风暴核心国家的贷款居各国之冠,因此其遭受亚洲金融风暴的冲击亦较大。
4、国际信用评等降低,融资难度提高。
日本泡沫经济崩溃后,金融业多持有可观的不良债权,近年来日本金融机构的债信评等普遍欠佳,目前接受标准普尔评等的15家日本城市银行中,为A级以上的只有十家。最近多家银行、证券公司相继倒闭, 国际金融市场大幅提高日本金融业的融资成本,债信评等公司亦将日本金融机构的债信降等,使日本金融机构在世界金融市场上筹资成本提高,而且较为困难。
5、韩国金融风暴加深日本金融困境。
根据国际清算银行的统计,1996年底日本对韩国的融资为243 亿美元,占外国银行对韩国融资总额的24.3%,而其中70%为一年以内的短期融资。依韩国目前脆弱的金融状况来说,如期还本付息还债将有困难,日本及美国的债权银行已同意延长还款期限。
另外,韩国通过新加坡、香港等境外市场获得的融资甚多,而这些融资大部分为日资,据推算大约有300—600亿美元。且1996年底日本对韩国的输出额约为294亿美元,其中估计20—30 %为日本输出业者对韩国输入业者的出口外币融资。韩元贬值将使韩国输入者还债成本大幅增加,使还本付息发生困难。因此若韩国金融风暴无法获得解决,势必对日本银行界造成更大的冲击。
(二)日本缓解金融困境的对策
日本为缓解金融困境,已宣布下列一系列的解决方案:
1、日本银行提供特别融资。
为了保护广大的存款户权益及帮助金融机构资金周转以稳定金融市场,日本银行已先后放出近4兆日元的无担保特别融资。而且, 去年12月初又重启1995年7月以来停止的“附担保贷款”,希望能稳定市场。
2、存款保险机构资金投入。
存款保险机构预计到2001年前约有2.7兆日元可供使用, 以保护大额的存款户。
3、投入10兆日元公共资金。
日本政府在金融安定对策中决定投入10兆日元的公共基金,以缓解日本金融困境,并已决定将7兆日元用于保护存款者,3兆日元用于存款保险公司之买进金融机构的优先股等。
4、“早期改革措施”的弹性处理。
“早期改革措施”是为了改善银行经营状况而预计于1998年度施行的措施。主要内容为银行必须依据“分类债权”随时检查银行的不良债权,并需提列准备金以冲销不良债权。若不良债权冲销后其资本金低于规定标准,大藏省可要求银行改善,严重者可命令其停业。
为符合1998年即将实施“早期改革措施”规定,银行业收紧信贷,导致企业资金短缺情况日益严重。为改善此状况,大藏省已宣布针对该项措施的执行将给予大幅弹性,包括:
·可有条件地给予一年缓冲期。
·废除对有价证券的价格变动需提列准备金的规定。
·要求全国银行协会设立中小企业融资咨询窗口等。
5、减税推动景气。
2兆日元特别减税方案及公司税等的减税措施, 希望以此改善国内需求低迷情况。期望由国内需求提高带动经济的复苏,进而改善金融业的困境。
三、亚洲金融风暴的启示
亚洲各国近年来经济快速增长,储蓄率也高,财政收支良好,通货膨胀率用发展中国家标准衡量也不算高,总体经济表现良好。
为何良好的总体经济会发生金融风暴?其原因为储蓄率高,但投资率更高,以致景气过热,使经常项目持续呈现逆差并依赖外资(大部分为短期);汇率又缺乏弹性,以致投资者信心动摇,外资大量撤出,而引发金融风暴。
从东南亚金融风暴中我们可得到下面的启示:
1.一国资本形成来源仍然最好是国内储蓄。
2.如国内储蓄不足,拟借助外资, 应致力寻求直接投资或稳定性强的长期借款。投资股票的外资,对资本形成几无直接帮助。
3.一国经常项目不宜长期呈现逆差,当出现长期逆差时, 应采用适当的政策加以矫正。
4.汇率必须具有弹性,才能发挥以价制量的效果。
5.银行及进出口企业需加强风险管理。
6.加强对金融机构的监督与管理。
标签:金融风暴论文; 银行论文; 金融论文; 日本银行论文; 汇率贬值论文; 汇率变动论文; 日元对人民币论文; 香港汇率论文; 日本汇率论文; 企业经济论文; 金融机构论文; 日元美元论文; 泰铢汇率论文; 汇率改革论文; 外汇论文; 亚洲金融危机论文; 央行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