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小学语文教学中要引导学生敢问善问论文_张朝政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要引导学生敢问善问论文_张朝政

(新河县苏田中心校 河北 新河 055650)

【摘 要】疑问是打开科学大门的钥匙。学生的认知过程本身就是一个不断地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再到提出新问题、解决新问题的循环往复过程。自主提问,具有问题意识,这正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重要途径。在课堂上,有相当一部分同学还是沉默寡言,既不主动提问题,又不积极举手回答问题。要想让学生能开“金口”,就要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

【关键词】语文课堂;敢问善问

加强学生问题意识的培养,让学生自主地提出问题,这是新课改下教学的重中之重。但当前的小学语文教学却不尽如人意,学生很少提问,问题意识缺失。扭转这一局面,激发学生学习热情,激活学生思维,让学生勇于提问、善于提问,能够自主地提出问题,具有强烈的问题意识与创新意识,这是现代创新型人才所必须具备的重要素质。本文从小学语文教学中学生问题意识培养的策略方面展开论述。

1.创设环境,让学生敢问

首先应创设一个轻松、愉快的教学环境,引导学生敢于大胆思考,敢想、敢说、敢问。对不敢大胆提问的学生,不论他问的问题质量如何都要给予鼓励;对提错问题的学生,不能批评,要启发他用另一种方法去想,让其树立自信心。如:我上《威尼斯的小艇》的第一课时时,我板书课题并让学生读后,就引导学生提问题:“同学们预习了课文,又读了课题,有哪些问题要提呢?”这时,我有意识地提问了一个不敢举手发言的差生回答,这个差生回答:“什么是威尼斯的小艇?”这个问题虽然提得不太理想,但我仍在班上表扬了这个同学,说他比以前有进步了。这样,经过一时间的训练,他再不用老师点名回答,而是主动举手提问题。因此,只要解决了学生的精神束缚和心理负担,他们在上课时就自然会积极举手,发言踊跃。

2.创设情境,使学生爱问

要使学生爱问,就要努力挖掘教材的发现因素,创设一种促进学生主动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情境。如:在教《草原》一文的第一自然段时,我出示了一个句子“在天底下,一碧千里,而并不茫茫”,引导学生边读边想:读了这个句子,你有什么问题要提呢?学生思考后,纷纷质疑:1.课文里哪些句子讲了“一碧千里”的意思?哪些句子讲了“并不茫茫”的意思?2.面对这一碧千里,而并不茫茫的草原景色,你想说些什么?3.这句话在文中起了什么作用?4.作者在描写草原景色时采用了什么修辞方式?

抓住课文的重点词句为切入口,创设问题情境,打开学生思路,激起学生的认识冲突,使学生产生发现问题的浓厚兴趣。这样,学生就能主动提出问题了。

经过前一阶段的训练,学生提问题的积极性提高了,他们敢问、爱问,但现在又存在着一个问题,就是有个别同学在提问题时,不假思索的乱问,为提问而提问,造成问的质量不高,不能紧扣课文的内容来问。因此,要进一步训练学生善文,而且“问”要有所创新。

2.1 从爱问到善问,适时点拨。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1)做好问的示范。学生在学校,什么都想模仿老师,老师的一言一行对学生来说都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如果老师倾向于问能提高思考能力的问题,学生同样会以老师为榜样。因此,老师要想提高学生问的质量,不仅要告诉学生问“问题”的方法,也要做问“问题”的师范,要站在学生的角度去问“问题”。如我在教《鲸》一文的第四段时,我先提了两个问题做示范:1.为什么说鲸是哺乳动物而不是鱼?2.假如你是一位渔民,你怎样判断鲸的种类和大小?接着,我就让学生模仿我的问题,紧扣课文内容,深入思考,力求使学生能提一些带有思考性的问题。有一个学生接着就提出:“鲸睡觉时为什么要几头聚在一起,而且要头朝里,尾朝外,这与什么有关?”学生提的这个问题富有思考性,假如长期这样训练下去,在老师的熏陶下,学生所提的问题自然不会表面化、肤浅化。

(2)要抓住“问”的时机。问的时机很多,有对重点词句进行质疑;有对标题进行质疑;有在矛盾处进行质疑;有于不疑处质疑。

我先来谈谈对重点词句进行质疑。可在初读阶段要求学生提出不理解的词句,而在精读课文时则要求学生对重点句进行质疑,尤其是那些与中心紧密相关的词句。如:我教《少年闰土》一文的第一自然段时,其中有这样一句话“期间有一个十一二岁的少年,项带银圈,手捏一柄钢叉,向一匹猹尽力的刺去”。有一个同学读后,就提出这样一个问题:“为何项带银圈用‘带’而不用‘戴’?是不是鲁迅写错字了”学生这个问题提得很好,充分说明学生对课文的深入研读。我先让四人小组讨论,再由学生汇报。有个学生说:“是错别字。”又有学生说:“鲁迅那个年代这个字可能是这样写的。”最后,我就给学生解释:“鲁迅作品的语言正处于由近代汉语向现代汉语过度的阶段,不少词语的用法跟今天不尽相同,‘带’即是其中之一。”通过这样的学习,不仅使学生学会提问题,还调动了其他同学学习的兴趣。

但有些课文的文字浅显、易懂,部分同学就以为自己什么都懂了,没什么要问的东西,这时,老师就要引导学生“无中生有”地发现问题,让学生在“无疑处”设疑,多想想:“为什么要这样写?”“能不能不这样写?”“或不用这个词行吗?”“还有没有更好的办法”等等,让学生在看似明白的地方,发现耐人寻味的问题。

2.2 问要有所创新。

要使学生的提问有所创新,首先要求老师勇于冲破教材教参的束缚,不看标准答案让学生展开想象的翅膀,不要把教参中“比喻总是跛足的”说法强加给学生,应让学生联系课文内容和生活实际来理解,正如人们常说的那样:“一千个读者心中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孩子心中的“哈姆雷特”也不尽相同,当学生的看法有失偏颇时,老师可婉转地说“这是你的理解”、“你是这样认为的”,延迟了评价,就更激起学生发表自己独到见解的热情,闪现智慧的火花。

如:我在教《鲸》一文的第四部分时,一位学生提出了这个问题:“课文中说鲸的水柱就像花园里的喷泉一样,真是这样吗?与真喷泉有没有不同?”学生提问后,我让四人小组先讨论,鼓励学生开启思路,学生讨论后,在汇报时,有的说“是的,喷泉也是从一个小孔中向上喷出,形成了水柱。”有的说“也不全像,花园中的喷泉是固定在那儿的,而鲸都是游动的,位置在不断变化。”有的说:“花园中的喷泉一般是人为的定时开关,而鲸呼吸的时间是难以确定的”又有的说“花园中喷泉的形状一般没多大变化,而鲸因种类、大小的不同,喷出的水柱也各不相同。”学生能联系自身生活的见闻来回答,不求惟一标准的答案,这是一个创新。

收稿日期:2016-08-19

论文作者:张朝政

论文发表刊物:《现代教育教学探索》2016年8月

论文发表时间:2016/10/9

标签:;  ;  ;  ;  ;  ;  ;  ;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要引导学生敢问善问论文_张朝政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