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就业模式分析与就业战略选择_资本有机构成论文

马克思就业模型的分析及就业策略的选择,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马克思论文,模型论文,策略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F035.1;f0-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257-0246(2009)06-0074-11

引言

就业问题向来是经济学研究领域的重要问题之一,我国经济生活长期受到这一问题的严重困扰。从整个民族看,就业是生存的条件,因而是本中之本。经济学家们为了解决这一问题,大多就教于西方经济学,希望在那里寻找“药方”,而以马克思经济理论为基础的分析却为数有限。

乔榛从马克思资本有机构成学说出发,根据马克思公有制经济原理,分析了社会主义条件下的就业问题,提出两种就业形式:保障型就业体制和效率型就业体制。① 前者是社会主义经济的特有范畴,以保障劳动者都能实现就业为主旨,从而为实现社会公平提供条件。后者则以实现效率为主旨,使就业的安排以劳动的边际生产力与工资的相等为界线。魏民从宏观的角度来考察马克思的就业理论。② 在马克思宏观就业理论中,影响就业的主要因素是资本总量、可变资本占总资本的比例、工资率。总资本越多,可变资本占总资本的比例越高,工资率越低,则就业率越高。陆燕春根据马克思生产关系原理,指出就业问题实质上是生产关系问题。③ 宁光杰则系统地考察了马克思就业理论,指出马克思就业理论包括四个方面:一是相对人口过剩理论,二是结构失业和补偿理论,三是分工与就业关系理论,四是工资与劳动供求理论。④ 黎贵才、卢荻从马克思的资本有机构成理论和产业后备军理论出发,着重从生产技术结构演进和资本主义制度局限性上来考察资本主义失业原因。⑤ 卓祖航⑥、张存刚⑦、方福前⑧ 则对马克思就业理论和凯恩斯就业理论进行了比较,指出马克思和凯恩斯就业理论的相同点:资本主义社会存在失业,失业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固有的现象,需求不足是失业的原因之一,利润率下降影响就业率。两人在解释失业的根本原因时存在根本分歧。凯恩斯认为,只要扩大需求,就可以解决就业问题,而马克思认为失业的根本原因在于资本主义制度,只有消灭了这一制度,才会消除失业。

上述文献对马克思就业理论的发展作出了贡献。遗憾的是,就笔者掌握的资料看,这些文献主要是建立在马克思资本积累理论基础上的,还不属于规范的均衡分析。笔者认为,就业系统是社会资本再生产系统的子系统,只有将这一子系统放在社会资本再生产理论基础上的大系统中才能透彻地了解就业和再生产的关系以及就业的影响因素。此外,建立在马克思社会再生产理论基础上的就业分析是一种均衡分析,因此具有良好的学理性质。但是,这样的就业分析文献至今还没有看到。

具体说来,建立在扩大再生产理论之上的就业分析之所以重要,是因为这一分析能回答如下重要问题:在扩大再生产条件下均衡就业水平存在吗?如果均衡就业率存在,那么存在几个均衡点?在什么条件下,就业会趋于某一均衡点?存在这些均衡点的必要条件和充分条件是什么?影响均衡就业率的因素是什么?这些因素如何影响均衡水平?另外,这一均衡分析还是制定最优就业率的基础。这些问题不仅是理论问题,还是重大的实践问题。事实上,这些问题的答案就是很好的政策建议。

当然,扩大再生产基础上的就业分析要更加困难,因为这一分析的基础实质上就是马克思扩大再生产均衡条件。要由这看似简单的均衡条件演绎出马克思就业理论,我们必须借助于规范而严谨的数学方法,而将数学方法引进马克思理论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本文就是以马克思扩大再生产理论为基础进行的规范就业分析。本文要做的工作是:引入就业参数和就业状态变量,用马克思扩大再生产均衡条件把劳动市场、资本市场联系起来;同时在动态条件下,分析就业稳定的条件,考察各个参数对就业的影响。

模型导出

(一)假设

1.生产函数

本文采用规模收益为常数的中性技术进步型生产函数:

(7)是建立动力学模型的理论基础。

(三)模型导出

1.两大部类劳动密度方程

模型(14)就是不含商品市场的马克思两大部类就业增长率动态方程。

稳定性分析

下面分析三个系统的稳定问题,即第二部类内部稳定、第二部类不变资本增长率作为外生参数下两大部类稳定问题、第二部类不变资本增长率作为内生变量下两大部类稳定问题。

显然,第一种情况是最理想的,但不是轻易可以达到的。第二种情况比较普遍,虽然没有达到充分就业,但是可以作为过渡点。这两种情况组合便形成就业策略集合。

(一)第二部类内部的均衡

1.均衡点

由(14)的第二和第三个方程得到如下均衡点

3.系统分析

从移动的角度看,第二部类技术进步和收入资本弹性越大,该曲线上移幅度越大,资本增长率越高。

最上面的点为稳定点。我们看到,如果固有就业增长率变低,那么资本增长率也会相应降低。可知降低人口增长率因而降低固有就业增长率不失为一个很好的长期策略。值得注意的是,对于鞍点E,假设初始点为A,那么有两条典型的收敛路径,第一条是沿着A→B→稳定流线,第二条路径是A→C→稳定流线。如图2所示。第一条路径是通过提高技术水平或者降低劳动对收入的贡献同时提高资本对收入的贡献来提高均衡资本增长率,再用很高的资本增长率带动就业增长率的提高。这一策略适合于资本丰富的国家。第二条路径是通过降低技术水平或者提高劳动对收入的贡献同时降低资本对收入的贡献来提高就业增长率。这一策略适合于人口密度高因而固有就业增长率高的国家。从长远的角度看两个策略的实现难度,发现第一种策略实施起来要比第二种策略容易一些,也就是强迫控制的因素要少一些,因为在A点处,动态轨迹向上向左。对于第二种策略,需要政府制定更多的强迫性政策才能保证这一策略得到有效实施。

由上分析可知,提高就业增长率主要有四种策略:一是提高资本增长率策略。这一策略虽然可以提高就业增长率,但是带动的程度取决于就业资本弹性。如果一个国家的产业是高资本密集或技术密集型经济结构,那么这一策略对就业增长率的影响不大。二是提高就业资本弹性的策略。这一策略的中心指向经济结构的劳动密集化,而不侧重依靠资本增长率来拉动就业。这一策略对就业增长率的提高和资本增长率的提高起到同等程度的作用。三是双管齐下A策略,即降低资本增长率同时促使就业资本弹性系数提高,这时就业增长率可以在资本增长率下降中得到上升。四是双管齐下B策略,即在小幅度提高资本增长率的同时提高就业弹性进而提高就业增长率。

第一种策略侧重于规模的扩张,寄希望于规模的扩张来增加就业。也就是说这一策略将资本增长率作为政策变量。但是规模较大幅度的扩张未必引起较高的就业。正如前面所说,如果经济结构没有变化,仍然是大企业垄断的资本密集型产业,那么这一大规模资本扩张的策略不会增加多少就业。凯恩斯从消费的角度认为提高边际消费倾向会引起投资更大的乘数效应,因而可以提高就业。这在短期看或许是可行的,但是从长期看边际消费倾向是不变的。因此依靠资本增长率的提高来增加就业的主要途径是经济结构的转变。这一策略适合于资本丰富而且固有就业增长率较低的国家。

第二种策略侧重于经济结构的转型而不是资本增长率,即将经济结构转型作为策略变量。这一经济结构的转型一方面引起就业增长率的提高,同时也引起资本增长率的同比例提高。这一策略既能保持较高的经济增长,又能够保持较高的就业增长率,适合于资本的稀缺程度与劳动的过剩程度相同的国家。

第三种策略是将结构转型和资本增长率都作为策略变量。这一策略目的在于为了就业而不得不牺牲一定的经济增长,因而该策略适合于资本很稀缺而劳动大量过剩的国家。

第四种策略也是两个策略变量,该策略既保证经济增长又促进就业的提高,适合于资本稀缺程度小于劳动过剩程度的国家。

图3

3.系统分析

(1)对于均衡点,这是一个理想的点,在这一点上两大部类都实现了充分就业均衡。因此这一点是我们希望达到的目标。为了收敛于,必须满足稳定条件。可以从两个方面来考虑。一方面是在其他参数给定的情况下,只要第二部类资本增长率足够大就可以满足稳定条件。如果资本丰富,则采用提高资本增长率的办法不失为一个较好的策略。另一方面,如果资本稀缺,那么,也可以通过降低两大部类固有就业增长率的方法来满足稳定条件。虽然这两种办法都可以达到充分就业均衡,但是降低固有就业增长率的策略不可能在短期内奏效,而长期高资本增长率的办法在我国难以持久,因此最好将两者结合起来。短期以提高资本增长率为主,长期以降低固有就业增长率为主。就一个固有就业增长率很高而资本相对稀缺的国家而论,这一点在短期内是难以达到的。

当然,也可以实施鞍点策略,这一策略对资本增长率的要求要低于稳定策略。这一策略的不足是收敛轨迹只有两条。

的斜率的变化及位移都会影响第一部类均衡就业增长率。所以在第二部类均衡就业增长率不变的情况下,两大部类收入资本弹性的提高会使斜率增大,从而导致第一部类均衡就业增长率的下降;而第一部类就业资本弹性的提高会减小斜率,从而导致第一部类均衡就业增长率的提高。在斜率不变的情况下,第二部类资本增长率、第一部类就业资本弹性、第二部类收入资本弹性、两大部类技术进步都会导致直线移动。具体说,第一部类就业资本弹性、第二部类收入资本弹性、第二部类资本增长率、第二部类技术水平的提高会导致直线右移,从而提高第一部类均衡就业增长率;而第一部类技术水平的提高会降低第一部类均衡就业增长率。

则均衡点为稳定点。这一点是理想点,因为两大部类均实现了充分就业均衡。均衡条件(25)的第二式的含义前面已经说明,这里着重说明第一式的含义。表示均衡点附近第一部类就业增长率对就业增长率的变化的影响。由于这一影响为负,而且就业增长率变化率的增加必然引起就业增长率的提高,因此就业增长率与就业增长率的变化率之间形成负反馈关系,而且这一关系成为第一部类的主导环节。这一条件也可以通俗而不严格地表示:如果满足了(25)第一式,那么就业增长率存量的提高会导致就业增长率边际提高的幅度递减。

由(25)第一式可见,只要降低第二部类就业门槛,使第二部类固有就业增长率远远高于第一部类就业增长率,那么(25)的第一个条件就能够得到满足。这时候再提高资本增长率使其满足(25)第二式,就可以实现充分就业。

又因为

总结

第一,无论从部类内部看,还是从部类之间看,系统(14)都是一个多重均衡问题。如果将各个均衡点看做一种选择,那么这些均衡点组成的序列就构成了策略集合。在策略集合中,决策者根据经验和对实际的判断选择一个策略。对于每个均衡点来说,又存在不同收敛轨线的选择问题,而这是一个战术问题,于是经济的发展轨迹就由这些战术安排和策略选择所决定。经济决策部门的任务之一就是找到这些均衡点并制定出高效率的战术和策略。

第二,本文的分析表明,从策略的角度看劳动密集型优先发展的战略适合我国国情,但是这一策略的稳定性较差,因此从长期看要在一定的时间以后进行必要的切换:加强技术密集型和资本密集型与劳动密集型同步发展。当固有就业增长率很低并且资本很雄厚时,策略再次进行切换:以技术密集型和资本密集型为主。

第三,三个就业参数的性质不同。可以把就业资本弹性参数看做经济结构参数,具有部分可控性,政府决策部门可以通过政府支出调整经济结构,进而实现经济结构的转型。固有就业增长率参数是可控参数,从长期看控制该参数对于充分就业具有决定性意义。收入就业弹性是状态参数,它只能通过收入分配制度和资产分配制度的改变来进行调整。总之,转变经济结构、改革分配制度、控制人口增长率是保证长期就业的三项主要控制手段。

注释:

① 乔榛:《马克思失业理论与中国就业体制》,《内蒙古民族师院学报》1999年第3期。

② 魏民:《马克思的宏观就业理论》,《当代财经》1990年第5期。

③ 陆燕春:《马克思就业理论与我国下岗再就业》,《当代经济研究》2001年第1期。

④ 宁光杰:《简析马克思的就业理论》,《当代经济研究》2001年第3期。

⑤ 黎贵才、卢荻:《技术变革、劳动压榨与失业》,《当代经济研究》2007年第12期。

⑥ 卓祖航:《马克思与凯恩斯失业理论的比较研究》,《人口与经济》2002年第10期。

⑦ 张存刚:《马克思的相对人口过剩理论与凯恩斯就业理论的比较》,《教学与研究》2001年第7期。

⑧ 方福前:《凯恩斯与马克思对失业原因分析的比较》,《教学与研究》2007年第6期。

⑨ 王克、范猛:《国民经济中的最优积累率》,《数学的实践与认识》2003年第4期。

⑩ 朱殊洋:《对扩大再生产实现条件的探讨》,《社会科学战线》2008年第3期。

标签:;  ;  ;  ;  

马克思就业模式分析与就业战略选择_资本有机构成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