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语文教学中的心理健康教育论文_张影

浅谈语文教学中的心理健康教育论文_张影

张影 辽宁省锦州市黑山县第二初级中学 121400

近期网络媒体都在播报一则高中学生刺杀老师的案例,其实学生怒骂老师、大打出手的现象屡屡出现,其背后的原因多数都和心理健康有关。现代学生的心理承受能力很差,受到挫折无法承受,别人批评不服气,立场不够坚定,好冲动……针对种种不健康的现象,我觉得在语文教学中更应当重视心理健康教育的渗透。

如何在语文教学中进行心理健康的教育我认为应从以下四方面入手:

一、利用教材和美文,挖掘丰富的心理健康素材

语文教材中的很多课文都蕴含着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对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能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我们应该深入钻研教材,领会课文的基本内容,挖掘期中的心理健康教育因素,有意识地把心理健康教育渗透在语文教学中。在教学中教师要指导学生欣赏作品,体会作品中的语言,辨别真假善恶美丑,逐步提高欣赏能力,在体会“美”的同时感悟生活的哲理,从而内化为一种人格品质。

1.作家,树立榜样。语文教材中有很多名家名篇,他们的经历、他们的人格、他们的气节都为后人所敬仰,都会使学生受到感染和启迪。如蒲松龄面对落第却奋发创作、曹雪芹处境艰难仍不辍笔耕、苏东坡屡遭贬谪却乐天超脱、史铁生双腿残疾却顽强求索等等,这些都是对学生进行挫折教育的最好素材。

2.阅读课文,在审美陶冶中塑造学生健康健全的人格。教学活动是师生的互动,任何知识技能乃至情谊因素只有经过内化才能养成,这就需要学生的积极参与。杜威曾经说过:“兴趣是孩子成长中才能的信号与象征,显示着最初的能力。”因而,创设情境,引导兴趣,无疑是引导学生参与的有效策略。如针对学生无视父母的关爱,有的甚至于与父母为敌,学习上没有动力,盲目地在物质生活上攀比等情况,我向同学们推荐了一篇抒情散文《永久的悔》、一篇《小巷深处》让学生认真品读,在反复的品味中让学生体会深沉而朴实的母爱。有相当多的学生不止一次地落泪。接着布置学生写一篇母爱的作文,从读文和作文的效果看,不失为一次亲情的教育、灵魂的荡涤,学生体会到了母爱,懂得了要报答父母的想法,因此生活上懂得了节俭,学习上有了动力。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3.精选文质兼美的文章对学生进行心理教育。积极开展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语文课外阅读不仅有利于发展学生的性格特征,而且有助于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教师要针对学生的年龄特征、兴趣爱好、思想实际列出书目,向学生推荐课外读物,引导学生去读古今中外的优秀文学作品,从中汲取精神力量,激发阅读兴趣。如在班级中可以订阅《读者》《散文选刊》《微型小说》等,让学生感受当代较为出色的作品;在教学中开辟文苑栏目,在寒暑假向学生推荐书目,写读书心得。这样,学生在课外的阅读中就能收到实效,学会自己教育自己,逐步完善自己的人格。

二、指导写作,筑起稳固的心理保健“防线

1.作文是心理健康教育的有效载体。作文与做人是相通的,从育人的角度而言,作文求真,更能唤起学生对生活和社会的责任感,能陶冶其坦荡的胸怀、纯洁的情操。因此,在命题、指导、批改过程中,我们应该引导学生联系生活实际和思想实际,说真话,书真情,把作文和做人有机地结合起来。如拟一些“环保、宽容、友谊、诚信、网络的利与弊”等贴近生活的一些话题,由于这些话题比较贴近学生的生活,也就能够把真实的感受表达出来;教师也能及时地把握学生的情感变化和心理状况,发现问题及时疏导。

2.指导学生写好周记或日记。周记或日记有自我认识和自我反思、自我督促、自我调控、自我激励的作用。由于学业上的沉重压力、考试前后的紧张焦虑等,学生总是“心有千千结”,内心充满了困惑与矛盾。而要求学生结合生活与思想实际写日记,把所有的见闻和感受写下来,特别是把自己的内心世界写下来,宣泄内心的喜怒哀乐,进行自我调控,这样有助于他们克服消极的心理状态,完善自我的人格,从而形成健康的心理。同时,教师可透过周记和日记这扇窗及时地了解学生,帮助他们认识自己、超越自己,增强适应能力和抗挫折的能力,培养他们健康向上、乐观团结、自信自强的人格。

三、开展活动,加强多样的心理“营养”

可在活动中促进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丰富多彩的语文活动对学生知识技能的掌握、良好心理品质的培养有很大的作用,有助于青少年形成稳定的行为习惯和心理状态。

1.课前三分钟演讲。演讲能倾诉感情、展示才华。组织学生展开演讲,学生或进行道理的阐述,或运用实例论证,一方面训练了学生的心理素质,另一方面对其良好品质的形成起到了很好的促进作用。

2.搜集格言、警句、名人名言。它们闪烁着真理的光芒,体现着丰富的哲理。引导学生相互交流和感受理解,如同对学生的思想健康成长注入了丰富的营养。

3.开展“朗诵、辩论、答记者问”的活动,也可以开展学生自编自演的课本剧,创作小品、相声、舞蹈等活动,使他们的审美创造力得到最大程度的发挥。事实表明,这些活动不但能使学生学习语文的热情高涨,而且能有效地提高他们的综合心理素质。

四、课后巧妙疏导,构架学生心灵的彩虹

疏导心理是指有计划地帮助学生发展健全的人格的过程,防止学生产生异常心理,目的是指导学生形成一种积极的心理状态,使学生健康发展,做到教书育人的完美结合。

在语文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是全面提高学生素质、促进学生人格优化的重要途径,这样我们会减少一些悲剧的发生,多一些宽容、理解和关爱,让每个角落都洒满阳光。

论文作者:张影

论文发表刊物:《中小学教育》2018年第309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8/1/24

标签:;  ;  ;  ;  ;  ;  ;  ;  

浅谈语文教学中的心理健康教育论文_张影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