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型企业技术创新能力评价及战略选择,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评价论文,能力论文,战略论文,企业技术创新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在国际竞争国内化和国内竞争国际化的大背景下,目前我国企业参与国际竞争所处的阶段,已经从要素驱动和投资驱动阶段逐步向创新驱动阶段转变(注:波特(2002)将参与国际竞争的阶段依次划分为要素驱动、投资驱动、创新驱动和财富驱动四个阶段。),企业的技术创新能力成为企业获取竞争优势的重要源泉。大型企业在我国的技术创新体系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是技术创新资源的集中者和技术创新的骨干力量。但是,我国大型企业的技术创新能力同发达国家企业相比仍有较大差距。因此,如何在竞争中不断缩短我国大型企业同发达国家企业之间的差距就成为一个各界普遍关注的问题。
一、我国大型企业技术创新能力的分析与评价
国内外学者对于企业技术创新能力评价体系的构建都做了不少的尝试,但是,至今尚没有一套被广泛采用的指标体系。德国在对企业技术创新能力进行描述时,主要采用了企业技术创新费用(科研开发费用、产品试验费用、产品设计费用、购买专利费用、市场调研费用和人员培训费用之和)占企业销售额的比例这一指标。加拿大的Debresson教授采用了创新资本投入/职工人数、创新资本投入/销售收入、非专门创新资本投入/职工人数、非专门创新资本投入/销售收入、专门创新资本投入/职工人数、专门创新资本投入/销售收入、出口销售收入/销售收入、企业创新倾向8项指标来比较企业的技术创新能力(史清琪,2000)。我国国家统计局近年来一直用技术开发经费投入、科研人员、科研成果、技术转让、新产品销售、新产品出口6项指标为基础,建立技术开发能力综合指数指标。纵观以上对于企业技术创新能力评价的各种指标体系,虽然在具体指标选择上存在一定的差异,但评价的视角主要集中在企业技术创新投入的评价、企业技术创新活动的评价和企业技术创新产出的评价三个层面。下面我们主要从这三个层面选取10项指标展开分析与评价。具体评价指标如下表1所示。
表1 大型企业技术创新能力评价指标
┌────────┬──────┬───────┐
│││人力资源投入 │
││├───────┤
││技术创新投入│R&D经费投入 │
││├───────┤
│││R&D装备投入 │
│├──────┼───────┤
│││R&D活动类型 │
││├───────┤
│││R&D项目类型 │
│技术创新能力评价│技术创新活动│ │
││├───────┤
│││R&D项目合作 │
││├───────┤
│││技术获取能力 │
│├──────┼───────┤
│││新产品销售份额│
││├───────┤
││技术创新产出│新产品出口份额│
││├───────┤
│││专利数量 │
└────────┴──────┴───────┘
(一)我国大型企业技术创新投入的分析与评价
技术创新投入是企业开展技术创新活动的基本前提和保证,我们从企业技术创新人力资源、经费支出和装备条件三个方面展开分析与评价。
1.从企业技术创新的人力资源投入来看,我国大型企业拥有丰富的技术创新人力资源。在企业中从事技术创新工作的工程技术人员、科学家与工程师.以及R&D人员主要集中在大型企业。从表2中可以看出,我国大中小型企业所拥有的工程技术人员分别为196.0万人,48.6万人和63.2万人,三者所占比例分别为63.68%、15.79%和20.53%;所拥有的科学家与工程师分别为61.1万人、15.7万人和35.1万人,三者所占比例分别为54.60%、14.03%和31.37%;所拥有的R&D人员分别为42.6万人,11.7万人和15.7万人,三者所占比例分别为60.86%、16.71%和22.43%。
表2 不同规模工业企业技术创新人力资源分布表
┌────┬──────┬────┬───────┬─────┬─────┬─────┐
││工程技术人员│百分比 │科学家与工程师│百分比│R&D人员 │ 百分比 │
│企业规模│││ │ │ │ │
││ (万人) │(%) │
(万人)
│(%)│ (万人) │ (%) │
├────┼──────┼────┼───────┼─────┼─────┼─────┤
│大型企业│196.0
│ 63.68 │61.1 │
54.60 │42.6 │60.86 │
├────┼──────┼────┼───────┼─────┼─────┼─────┤
│中型企业│48.6│15.79
│ 15.7│ 14.03
│ 11.7│16.71 │
├────┼──────┼────┼───────┼─────┼─────┼─────┤
│小型企业│63.2│ 20.53 │35.1 │ 31.37
│ 15.7│22.43 │
├────┼──────┼────┼───────┼─────┼─────┼─────┤
│合计│307.8
│100.00 │111.9 │100.00│ 70.0│100.00│
└────┴──────┴────┴───────┴─────┴─────┴─────┘
资料来源:根据《2000年全国R&D资源清查工业资料汇编》计算整理。
2.从企业技术创新的经费投入来看,我国大型企业在研究与发展经费支出上占有较高比重。2000年,全国工业企业的R&D经费内部支出489.69亿元,其中,大型企业为286.36亿元,占58.48%;中型企业为67.03亿元,占13.69%;小型企业为136.30亿元(其中包含转制科研院所,为26.34亿元),占27.83%。同时,值得指出的是,我国已经有一批年技术开发经费支出额超过10亿元的企业,他们分别是: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海尔集团公司、华为技术有限公司、上海广电(集团)有限公司、上海汽车工业(集团)总公司、上海宝钢集团公司、中国第一汽车集团公司、东风汽车公司、联想集团有限公司、深圳市中兴通讯股份有限公司(科技部,2002)。可以看出,这些企业主要分为两类企业,一是石油、汽车、钢铁等行业的大型企业集团;二是家电以及电子、通信等高技术领域企业。但是,这些企业同大型跨国公司相比仍有较大差距,2000年通用、福特、丰田和本田公司的R&D经费分别为58.71亿、49.84亿、37.64亿和22.93亿美元(余婕等,2002)。
另外,我们通过企业R&D经费投入强度指标(R&D经费占工业增加值的比重)进行国内外比较。总体上看,2000年我国有科技活动的工业企业的R&D经费投入强度达到3%,其中大型企业略低,为2.6%。同发达国家相比仍有相当差距,例如,美国制造业的R&D经费投入强度为8.3%(2000年),德国为7.4%(2000年),英国为6.1%(1999年),日本为8.6%(1998年),韩国为4.5%(1999年)(OECD,2003)。
3.从企业的技术创新装备投入来看,我国企业自身技术开发机构所拥有的科研用仪器设备也主要集中在大型企业。虽然大型企业开办的技术开发机构只占全部企业的28.8%,但其所拥有的科研用仪器价值则占全部企业的64.73%,达到610.02亿元,中型企业和小型企业的科研用仪器价值分别为141亿元和191.38亿元,分别占14.96%和20.31%。目前,有相当数量大型企业所开办的技术开发机构已经得到了国内外权威机构的认定,这一方面说明这些企业具有了较高的技术开发水平;另一方面说明这些企业办科研机构也可以成为区域创新系统和国家创新系统的重要技术平台,为地区和行业更多企业服务。
通过以上的分析,我们发现大型企业不仅是我国技术创新资源的主要集中者和骨干力量,同时还是区域和国家创新系统的重要技术平台。但是,就目前的状况而言,我国大型企业在R&D经费投入强度上同发达国家企业相比还有较大差距,这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到企业在技术创新上的竞争力。
(二)我国大型企业技术创新活动的分析与评价
企业技术创新资源只有通过企业技术创新活动才能转化为技术创新产出,因此,从一定意义上讲,企业技术创新活动对技术创新的产出效果具有更加直接的影响。下面我们分别从企业开展的R&D活动类型、开展的R&D项目、R&D合作情况和技术获取情况四个方面展开分析。
1.从企业开展R&D活动类型来看,大中小型企业在R&D经费支出上,对基础研究、应用研究和试验发展三类活动的重视程度并没有较大差异。大型企业的基础研究、应用研究和试验发展三类活动的支出比重分别为0.2%、5.9%和93.9%;中型企业的三类活动支出比重分别为0.2%、2.5%和97.3%;小型企业(扣除转制科研院所)的三类活动的支出比重分别为0.1%、3.3%和96.6%。这说明尽管我国大型企业广泛地开展了R&D活动,但主要还是集中在试验发展上,而对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重视不够,在这一方面与中小企业的R&D活动类型结构趋同,也与大型企业所掌握的技术创新资源和所承担的技术创新角色是不相称的。
如果我们将我国大型企业R&D活动类型的结构同发达国家相比,这种结构失衡的现象将更加明显。从表3(见下页)中可以看出,虽然发达国家企业的R&D活动也是以试验发展为主,但是他们在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上也占有相当的比重。在R&D经费支出的结构中,发达国家企业的基础研究经费占4.5%~8%,而我国的大型企业仅占0.2%;发达国家企业的应用研究经费支出比重一般超过20%,而我国大型企业不足6%。实际上,这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我国大型企业的技术创新层次和企业可持续的技术创新能力。
表3 部分国家企业R&D经费支出按活动类型分布单位:%
┌────┬─────┬─────┬─────┬─────┬─────┬─────┐
│R&D活动│中国 │ 美国│ 日本│ 英国│ 法国│韩国 │
│类型│(2000年)│(2000年)│(1999年)│(2000年)│(1999年)│(2000年)│
├────┼─────┼─────┼─────┼─────┼─────┼─────┤
│基础研究│0.2
│8.0
│5.8
│4.8
│4.5
│6.1
│
├────┼─────┼─────┼─────┼─────┼─────┼─────┤
│应用研究│5.9
│19.0 │20.5 │34.3 │29.3 │21.7 │
├────┼─────┼─────┼─────┼─────┼─────┼─────┤
│试验发展│93.9 │73.0 │73.7 │60.9 │66.1 │72.2 │
└────┴─────┴─────┴─────┴─────┴─────┴─────┘
注:中国的数据是大型企业的数据;在这里由于国外数据收集上的困难,所以采用的是各国企业的总体数据。
资料来源:国外数据来自OECD《2001科学技术基础数据》,转引自《2002中国科学技术指标》,2003年,第71页;国内数据是作者根据《2000年全国R&D资源清查工业资抖汇编》计算整理。
2.从企业开展的R&D项目来看,我国大型企业对于产品创新非常关注。其中,用于开发全新产品的经费投入占总R&D项目经费的59.8%;用于提高产品性能的经费投入占总R&D项目经费的12.5%;用于增加原有产品功能的经费投入占总R&D项目经费的6.5%,这三项共计占总R&D项目经费的78.8%。而对于与工艺有关的创新重视不够,这一点从大型企业R&D项目经费支出上,可以得到非常清楚的反映。我国大型企业用于提高劳动生产效率、减少能源消耗和节省原材料方面经费投入分别占总R&D项目经费的6.9%、2.2%和1.5%,这三项总计仅为10.6%(见图一)。
资料来源:根据《2000年全国R&D资源清查工业资料汇编》计算整理。
图一 大型企业R&D经费各项目支出分布
实际上,这种情况是我国大型企业在技术创新方面长期的错误观念所造成的。长期以来,我国大型企业认为拥有了先进的生产设备、先进的生产技术就可以生产出先进的产品。但是,事实并非如此,工艺方面的瓶颈已经极大地限制我国大型企业在生产成本、产品质量和生产效率的改进。同时,值得一提的是,由于一些大型企业长期对工艺创新的漠视,大量工艺研究人员纷纷转行,加之这一方面的力量本来就薄弱,这就更进一步削弱了企业工艺创新方面的实力,与现代生产精细化、定制化的要求差距更大。以机械制造企业为例,发达国家早在20世纪50~60年代,就已普遍采用优质、高效,节能、节材的工艺及装备,精密成型、高速高精密加工、激光加工、工艺模拟等一些新型方法也在较大范围内得到推广应用。而我国大部分企业仍采用落后的工艺及装备,优质、高效、低耗的先进工艺及装备不足10%(宋毅,2003)。
3.从企业的R&D合作情况来看,我国大型企业与高校、境内外研究机构以及国内外其他企业都有一定程度的合作。从表4(见下页)中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大型企业与高校、境内、境外研究机构合作完成的项目分别占全部R&D项目的9.43%,8.08%和6.32%;与境内注册外商独资企业合作和与境内注册的其他企业合作完成的项目分别占全部R&D项目的1.51%和8.98%。另有数据显示,2001年289家国家认定的企业技术中心吸引海外技术专家来企业从事技术开发活动,累计超过8000人/月;来企业从事技术开发的国内技术专家则超过1.9万人/月(科技部,2002)。产学研合作有利于我国大型企业优化技术创新资源的配置,充分发挥区域或国家技术创新平台的作用,促进技术创新能力的提升。
表4 2000年大型工业企业R&D项目按项目合作对象分布
┌────────┬─────┬────┬─────┬─────┬─────┬────┐
││ ││R&D人员折│ │R&D项目 ││
││R&D项目 │百分比 │ │百分比│ │百分比 │
│合作对象│ ││合全时当量│ │ 经费││
││数(项) │ (%)│ │ (%) │ │(%) │
││ ││(万人年)│ │ (亿元)││
├────────┼─────┼────┼─────┼─────┼─────┼────┤
│合计│ 16690
│100.00 │ 133415 │100.00│ 199.3
│100.00 │
├────────┼─────┼────┼─────┼─────┼─────┼────┤
│与境外扎构 │333
│ 2.00 │6263 │4.69 │12.6 │ 6.32 │
├────────┼─────┼────┼─────┼─────┼─────┼────┤
│ 与国内高等学校│1339 │8.02│10787 │ 8.09│18.8 │ 9.43 │
├────────┼─────┼────┼─────┼─────┼─────┼────┤
│ 与国内研究与开│ ││ │ │ ││
││ 1204│ 7.21 │12171 │ 9.12│16.1 │ 8.08 │
│ 发合作机构│ ││ │ │ ││
├────────┼─────┼────┼─────┼─────┼─────┼────┤
│ 与境内注册外商│ ││ │ │ ││
││140
│ 0.84 │2578 │ 1.93│3.0
│ 1.51 │
│ 独资企业合作 │ ││ │ │ ││
├────────┼─────┼────┼─────┼─────┼─────┼────┤
│ 与境内注册的其│ ││ │ │ ││
││ 1548│ 9.28 │10246 │7.68 │17.9 │ 8.98 │
│ 他企业合作│ ││ │ │ ││
├────────┼─────┼────┼─────┼─────┼─────┼────┤
│ 自主完成 │ 11784
│70.61
│89727 │ 67.25
│129.1 │64.78
│
├────────┼─────┼────┼─────┼─────┼─────┼────┤
│其他│342
│2.05│1643 │ 1.23│1.8
│ 0.90 │
└────────┴─────┴────┴─────┴─────┴─────┴────┘
资料来源:根据《2000年全国R&D资源清查工业资料汇编》计算整理。
4.从企业的技术获取情况来看,目前我国绝大多数大型企业都非常重视先进技术知识和关键设备的引进。总体而言,技术引进仍然是我国大型企业主要的技术来源。同合作创新和自主创新相比,技术引进有利于企业在短期内快速形成现实的生产能力,迅速满足市场需要。但是,长期以来一些大型企业形成了重引进轻消化吸收的技术获取理念,在技术的消化吸收方面投入极为有限,影响了企业持续的技术创新能力。2000年,我国大型企业的技术消化吸收经费与技术引进经费支出之比为1∶12.8,远远低于发达国家10∶1的比例。技术引进的关键是消化吸收,只有在此前提下才能更好地进行创新。日、韩等国的企业正是通过对引进技术的消化吸收,然后进行大量的模仿创新,在二三十年内,造就了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大型跨国企业。与日、韩企业相反,我国大型企业“消化不良”的问题较为普遍。
通过以上四个方面的分析,我们发现虽然目前绝大多数大型企业都开展了R&D活动,但是对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的重视程度不够;另外,大型企业重产品创新轻工艺创新和技术引进“消化不良”问题还是普遍存在的,这些问题都对我国大型企业持续技术创新能力的培育和发展产生了不利的影响。同时,值得注意的是,目前我国大型企业在产学研合作,整合国内外技术创新资源方面有了一定程度的进展。
(三)我国大型企业技术创新产出的分析与评价
企业新产品的销售和出口情况,以及专利数量是衡量企业技术创新产出的重要指标,下面我们分别从新产品销售收入份额、销售利润份额、出口份额和专利数量等方面展开分析和评价。
1.从企业新产品销售和出口情况来看,大型企业和小型企业之间的新产品销售收入占总销售收入比例没有太大差异,都在20%。但是,小型企业和中型企业依靠新产品创造的利润在产品销售利润中所占的比例却明显高于大型企业,且中小型企业的新产品中出口比重要高于大型企业(详见表5)。这表明目前我国大型企业在技术创新产出方面同中小型企业相比存在一定差距,换言之,我国大型企业技术创新更具粗放型的特征。
表5 不同规模企业的新产品的销售情况对比
┌─────────┬───────┬───────┬───────┐
│项目 │大型企业(%)│中型企业(%)│小型企业(%)│
├─────────┼───────┼───────┼───────┤
│新产品销售收入占 │ │ │ │
│ │20.00 │17.80 │20.10 │
│总销售收入的比例 │ │ │ │
├─────────┼───────┼───────┼───────┤
│ 新产品销售利润占│ │ │ │
│ │11.90 │14.60 │19.00 │
│ 总利润的比例│ │ │ │
├─────────┼───────┼───────┼───────┤
│ 新产品销售中的出│ │ │ │
│ │14.60 │28.40 │26.50 │
│ 口比例 │ │ │ │
└─────────┴───────┴───────┴───────┘
资料来源:《中国统计年鉴》,2001;《2000年全国R&D资源清查工业资料汇编》计算整理。
同时,值得进一步关注的是,不同类型大型企业企业的新产品销售收入份额也有所不同,其中外商投资企业的新产品销售份额最高,为 49%,私营企业次之,为41.61%,港澳台企业为 37.88%,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最低为17.27% (见表6)。如果将新产品开发强度(新产品开发经费占产品销售收入的比重)这一因素引入,我们发现新产品销售份额的高低与新产品开发强度密切相关(见图二,下页)。在这里,集体、私营、外商和港澳台商投资企业的新产品开发强度大约是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的3倍左右(见表6)。从更深层次来看,在国有与非国有大型企业新产品开发强度差异的背后,是企业技术创新机制的不同。就我国大型国有企业而言,绝大多数到目前为止仍未建立起内有压力、外有动力的企业技术创新机制。
图二 各类大型工业企业的新产品销售份额和新产品开发强度
表6 各类大型工业企业新产品销售份额和新产品开发强度
┌─────────┬──────┬───────┬──────┬─────┐
│ │产品销售收入│新产品销售收入│新产品销售所│新产品开发│
│ │ (亿元) │(亿元) │占份额(%)│强度(%)│
├─────────┼──────┼───────┼──────┼─────┤
│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26847.8 │4635.8│17.27
│0.37 │
├─────────┼──────┼───────┼──────┼─────┤
│集体企业 │1571.5 │498.3 │31.71
│1.35 │
├─────────┼──────┼───────┼──────┼─────┤
│私营企业 │79.3│33│41.61
│1.51 │
├─────────┼──────┼───────┼──────┼─────┤
│外商投资企业 │3475.5 │1703.1│ 49.00 │ 1.27│
├─────────┼──────┼───────┼──────┼─────┤
│ 港澳台商投资企业│1868.7 │707.9 │37.88
│1.36 │
└─────────┴──────┴───────┴──────┴─────┘
资料来源:根据《2000年全国R&D资源清查工业资料汇编》计算整理。
2.从技术创新的产出专利数量来看,我国大型企业的单位R&D经费的产出专利数低于中小型企业,单位科技投入产出的专利数量也具有同一趋势。我国中小型企业的技术创新产出能力要高于大型企业(详见表7)。
表7 不同规模企业技术活动的产出结果
┌──────────┬─────┬──────┬─────┐
│项目│大型企业 │中型企业│小型企业 │
├──────────┼─────┼──────┼─────┤
│单位R&D经费所产出 │ ││ │
││0.0026│0.0045 │ 0.0096 │
│的专利数(总支出) │ ││ │
├──────────┼─────┼──────┼─────┤
│ 单位科技投入产出专│ ││ │
││ 0.0011 │0.0019 │ 0.0033 │
│ 利数 │ ││ │
└──────────┴─────┴──────┴─────┘
资料来源:根据《2000年全国R&D资源清查工业资料汇编》计算整理。
综合以上三个层面的分析与评价,我们对大型企业技术创新能力有了一个初步的认识。从横向上看,我国大型企业与发达国家企业相比在技术创新能力上仍存在一定的差距。具体表现为,企业R&D经费投入强度相对较低,企业工艺创新不足,对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重视不够,技术引进“消化不良”等。这些都对我国大型企业的持续技术创新能力产生了直接影响,并进而影响到企业的国际竞争力。另外,从纵向上看,我国大型企业同中小型企业相比,一方面大型企业是我国技术创新资源的集中者和技术创新的骨干力量;但另一方面我国大型企业的技术创新的产出能力低于中小型企业,表现出技术创新的粗放型特征。因此,面对未来激烈的国际竞争,我国大型企业亟需结合自身实力做出正确的技术创新战略选择,并组织实施。
二、我国大型企业技术创新战略的选择
企业技术创新战略选择决定了其具体的战略行为、未来的创新收益和竞争地位。这一点对大型企业而言更是如此,可以说,如何正确选择技术创新战略是涉及企业生存和发展的根本前提。从理论意义上讲,企业的技术创新战略基本上可以分为三种基本类型:自主创新战略、模仿创新战略和合作创新战略(傅家骥等,1998)。
自主创新战略的优势主要表现为:在技术上容易形成壁垒并产生系列创新,推出一大批新产品;在生产上可以优先积累生产技术和管理方面的经验;在市场上易于形成垄断地位获得超额利润,并成为产品标准的制定者。但是,我们也应该看到自主创新战略高投入和高风险性的劣势,即企业不仅需要在研发上和市场开发上投入巨资并拥有雄厚的人力资源储备,同时还需要面对新工艺、新设备可靠性的风险。这就对实施企业的技术和资金积累方面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就模仿战略而言,同自主创新战略相比其在技术研究与开发上的方向性、集中性和针对性更高,具有投入少、效率高的特点。另外,模仿战略在市场上的投入也相对少一些,因为,新产品的推出通常要经历一段“沉默期”。在这些优势的背后,我们也会发现模仿战略的劣势在于:实施企业在技术上往往只能被动地适应,有时还会受到进入壁垒的限制,遇到技术反求的困难。因此,这也就对实施模仿战略的技术选择、集成能力以及“干中学”的效率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另外,需要指出的是,实施模仿战略的企业在工艺设计、成本控制方面应该具备更强的能力,否则将很难在产品质量、性能和价格上取得优势。就合作创新战略而言,该战略有利于优化创新资源的组合,缩短创新周期,分摊创新成本,分散创新风险。但是,其局限性在于企业不能独占创新成果,获取绝对垄断优势。
总体上看,自主创新战略要求企业具有强大的资金实力、雄厚的研发力量和大量的技术积累,并在技术上具有一定的领先性;相对而言,模仿创新战略和合作创新战略对企业的要求要低一些。从经济实践中,我们可以看到自主创新战略多为发达国家的大型跨国公司所采用,而模仿创新战略是后进国家企业缩短与发达国家企业差距,不断增强国际竞争力的有效战略模式。实际上,日本、韩国的大型企业就是靠模仿创新战略发展起来的。另外,需要强调的是,虽然从理论上将技术创新战略分成了三种类型,它们又各具特点,但它们三者之间并不完全排斥,企业在具体实践中是可以相互结合的。换言之,这三种战略类型是企业具体战略选择的三个维度,而企业的战略选择是三个维度的综合,企业战略选择的差异就在于对三个维度重视程度的不同。
纵观我国大型企业技术创新所走过的历程和目前技术创新的能力,大型企业作为技术创新的骨干力量,虽然说在技术创新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绩,对引进技术消化吸收的重视程度不断加强,在国际范围内的合作创新正逐步展开,同时,一些优秀企业还取得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技术创新成果。但是,总体上看,我国大型企业在R&D经费投入强度、工艺创新、技术消化吸收、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技术创新机制等方面与发达国家企业相比还是具有较大差距,并主要表现为研发资金、技术人才和技术积累不足,持续技术创新能力不强。
因此,综合考虑我国大型企业自身在技术创新方面的优势和劣势,以及目前所面临的机遇和挑战,现阶段我国大型企业现实的技术创新战略选择应该是以模仿创新为主,逐步增加自主创新的比重,并以适当的形式积极进行合作创新,不断培育和提升企业的持续技术创新能力。
三、我国大型企业技术创新战略的实施
对于我国大型企业以模仿创新为主,逐步增加自主创新,并辅以合作创新的混合型技术创新战略选择,它的实施还需要一整套相应的措施作为保证。其中,涉及企业组织方面的保证、企业技术选择和集成能力的培育和提升,以及企业技术创新国际化进程的加快等多个方面。
(一)建立柔性技术创新组织
组织是战略实施的基本保证和载体,就技术创新本身而言,它具有非线性、波动性、随机性的特点,因此,很难设计一种连续的组织来支持持续的技术创新,自然这对组织的柔性化提出了高要求。对于大型企业而言更是如此,其组织结构的臃肿和僵化对技术创新活动的限制性更强。柔性组织最大的优势就在于以其灵活性和适应性的特点,有效地激发技术创新部门活力并整合组织内外资源。其形式也是多种多样的,例如,技术创新小组、新事业发展部、动态联盟等。实际上,日本丰田公司在20世纪70年代就成立了SET2技术创新小组,人员来自不同部门,能够进行跨部门边界的合作,大大提高了组织效率,被称为“开放的灵活反应组织”。这种组织形式快速反应的特点正好与丰田公司所采取的模仿创新战略密切配合起来。近年来,动态联盟成为大型企业柔性组织建立的一个新趋势,企业采取联盟的形式能够更好地整合组织内外资源,快速适应市场,成为“敏捷企业”。
(二)培育和提升企业的技术选择和集成能力
我国大型企业采取以模仿创新为主的战略,更多是扮演一个有价值新技术的积极追随学习者角色。因此,成功地对领先技术的选择是其模仿改进的基本前提。这种技术选择能力是一种对有价值的技术信息和领先技术成果敏锐、准确和具有前瞻性的判断和跟踪能力。但是,技术选择能力的具备,仅仅是战略成功实施的必要条件。对于采取以模仿创新为主的企业而言,在创新链中后阶段(工艺、批量生产、质量控制、营销等方面)的集成成功与否,直接决定了它在产品创新周期、性能、质量、价格等方面能否取得竞争优势。因此,培育和提升我国大型企业的技术集成能力同样也对战略的成功实施具有重要意义。
如果考虑到我国中小型企业技术创新产出能力较强,能够提供更多可利用的技术、技术种子的优势,大型企业则更有培养较强的技术选择和集成能力的必要性和迫切性。即我国大型企业可以通过吞吐中小型企业等“创新单元”,不断把握变化极快的市场机会,在更宽广的范围内进行技术选择集成,充分发挥技术创新的骨干作用,快速成为产业龙头,带动国内相应产业链条的壮大(郭戎,2004)。
实际上,在科学技术高度发达的今天,任何技术上的创新发明,大多数是在已有技术上的局部创新,或者是已有技术的集成创新。大到运载火箭、飞机,小到家用电器、日用品,都存在着大量的集成创新行为。例如,微软公司在操作系统和办公软件等方面的成功,就是通过对大量中小型软件企业的技术产出进行集成创新而取得的。
(三)加快我国大型企业技术创新的国际化进程
从世界范围来看,由于经济的全球化和竞争的加剧,技术创新的国际合作日益加强。大型跨国公司之间国际水平的合作日趋增多,跨国联盟、并购、合资成为获取知识和技术的重要方式。实际上,技术创新国际化已经成为一种趋势。伴随着我国经济国际化程度的提高,加快我国大型企业技术创新的国际化进程,也成为其战略实施过程中一个不容回避的问题。具体的工作主要涉及以下几个方面:一是要重视国际标准。在国际竞争中,标准不仅作为产品和工程规定的同一技术指标,同时还是技术垄断和贸易壁垒的武器。二是要加强知识产权管理。一方面我国企业是作为技术引进方而言,要在避免侵犯技术转让国的知识产权同时,对二次创新的技术和产品的知识产权实施有效的保护;另一方面,作为技术转让方要对创新与开发的技术与产品的知识产权实施有效管理。三是建立跨国战略联盟。我国大型企业可以通过合资研究、互换许可证以及订立研究合同等方式,与国外企业建立跨国战略联盟,逐步搭建自己的“世界技术创新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