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恒秋 江西省乐平市鸣山中学 333300
语言是知识的载体。数学语言是传授数学知识,锻炼数学思维的工具。心理学的研究和数学教育的实践都已表明,要发展学生的数学能力,必须同时发展学生的数学语言。因此在数学教育的过程中,重视学生学习和运用数学语言的能力是一项重要任务。
从小学步入初中以后,学生在学习数学的过程中要面临着学习方法、学习过程、思维方法的转变,实现从算术学向代数学、几何学飞跃。这一时期,学生的学习要迈上的一个台阶。语言能力的强弱,将影响这一过程的长短。数学是思维严谨的科学,精妙的数学思维包含在丰富多彩的语言之中,很难想象有离开了数学语言而传播数学思想的教育方式。
在七年级的开始阶段,学生原来的知识结构中的数学语言内容简单,形式单一。在学习中由此而生成的障碍会接踵而至。
例如以下的一些情形:
一是对数学语言中的常用的词汇不明其意,形成文字障碍。如在代数的学习中,学生对“相互依存”、“对应关系”、“一一对应”、“互为”等词汇的意义不理解。当这些词在引出概念的铺垫性陈述过程中出现时,学生因为不能清楚这些词的含义,所以不能清晰地掌握概念的意义。
二是对逻辑关系词不懂其用,形成表达障碍。不熟悉“如果……那么……”、“若……则……”、“因为……所以……”等逻辑格式,不会用它们陈述命题。
三是在教学中接触到新形式的符号语言和图形语言后,不是积极的去用,而是采取回避或排斥的态度。如学生在叙述一些问题时较喜欢选择“a是负数”、“b是非负数”这样的说法,而不用“a<0”、“b≥0”的表达形式。
数学教育过程中,语言环节的薄弱,将牵制学生向前发展的进度。
首先,语言会给课堂教学过程设制障碍,学生对某些词汇的意义模糊,对某种表述方式陌生,有时会阻塞教与学信息的通道。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例如,教师在讲课中嘴里说着负数,而在黑板写出“a<0”的形式,有的学生觉得莫名其妙;教师讲,“甲、乙二人同向行驶时,……”而学生却无法区分“同向”和“相向”的关系,那么在这时师生间的有效沟通还能正常进行吗?
其次,语言的欠缺,将影响学生的学习兴趣。如果学生在学习数学时总有听不懂,说不出,做不出的经历,就会挫伤他学习数学的积极性,久而久之,他就会对数学失去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没有了,内动力自然就不足了。只有在熟练应用数学语言的前提下,才能体会到学习数学的乐趣。
语言是打开数学之门的金钥匙,是在中学初期实现飞跃的有效途径。因此,中学初期阶段有必要加强数学的语言教学。对于语言教学,笔者根据自己的教学实践提出几点看法。
一、在教学中加强数学语言的运用意识
教学中,对于学生在学习中出现的问题,不仅仅注重揭示解题方法和得出结果,同时也要从应用数学语言的角度去找原因。
二、增添课堂语言的趣味性和通俗性
数学语言中的术语,往往是抽象、难懂的,有时候只从数学的内容中作解释,并不能增加这些术语或概念在学生意识中的清晰度。数学语言中所蕴涵的思想,与日常生活中的事例有密切的联系,用生活中的例子作类比,会变抽象为形象,提高教学效率。
如用“朋友”关系、“同学”关系来说明“互为”一词所表达的依存关系,也颇见成效。当然这样的例子,要在挖掘教材的前提下根据学生的情况做出选择,避免因随心所欲的滥用,使之成为蛇足。
三、加强数学课上学生的口语能力
数学的表达方式通常有两种,一是说,即口语表达;二是写,即书面表达。一般情况下,书面表达会得到重视,并在教学中有意识的得到培养。而口语表达的能力通常被忽视,得不到应有的训练。所以学生用数学语言说话的能力相对较弱。殊不知把一个问题用准确的语言有条理地说出来,也是运用知识培养能力、锻炼思维的一个重要途径。
四、加快使用符号语言和图形语言的步伐
从最简单的字母表示数开始,从在数轴上表示有理数开始,不断向学生展示符号语言、图形语言所具有的优越性。在教学中有意识的做不同语言的互译练习。
例如,a是负数与a<0,a、b互为相反数与a+b=0之间的互译。试着用文字语言之外的方法完成解题过程,像负数比较大小的题目,除了可以用法则“绝对值大的负数小,绝对值小的负数大”进行比较,还可以借助于数轴,用点在数轴上的位置关系来比较。在教学中不同的语言形式用的多、练的多,学生由文字语言到符号语言、图形语言过渡的时间就会缩短。
美国语言学家布龙非尔德说过:“数学不过是语言所能达到的最高境界。”忽视了数学语言的教学无异于买椟还珠。如果说数学是装载知识的船,那么数学语言就是水,水积的越深,托起的船就越大。欲善其事,先利其器,数学语言教学是为顺利展开数学教学磨兵利刃。所以在初中阶段要自始至终把语言教学贯彻落实到教学工作中,为数学学习铺好路搭好桥。
论文作者:吴恒秋
论文发表刊物:《教育学》2015年9月总第84期供稿
论文发表时间:2015/7/16
标签:语言论文; 数学论文; 学生论文; 负数论文; 能力论文; 数轴论文; 关系论文; 《教育学》2015年9月总第84期供稿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