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康社会政治文明建设的悖论与分析_政治论文

小康社会政治文明建设的悖论与分析_政治论文

小康社会政治文明建设的悖论及其解析,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悖论论文,小康社会论文,文明建设论文,政治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2338(2004)02-0057-04

以往对小康社会的认识主要局限在经济定位上,缺乏基本的政治定位,关注较多是物 质文明、精神文明建设,而没有把政治文明建设放到应有的位置和高度。准确地进行小 康社会的政治定位,解析小康社会政治文明建设的悖论,才能切实有效地推进小康社会 政治文明建设。

我国把人均GDP达到800美元作为进入小康社会的标志性指标。就国际可比性而言,小 康社会在收入水平层面相当于中低等收入阶段,根据世界银行1999年的划分:低收入国 家为760美元以下,下中等收入国家为761—3030美元,上中等收入国家为3031—9360美 元。2000年我国人均GDP达到854美元,意味我国总体进入小康社会。小康社会政治文明 建设不可或缺,但也面临悖论。小康社会政治文明建设所面临两难悖论:

(一)先进的政治文明价值与传统政治文化深厚积淀的相悖

赋予政治文明以社会主义的内涵或性质,政治文明就成为人类政治文明史上最先进的 了。社会主义政治文明从人类政治文明发展的基点上,提取了其中的共性或精华。诸如 :民主、平等、合作、人权、权利制约、法治等政治价值,这成为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 设直接的价值来源;另一方面,由于社会主义政治是建立在公有制和人民群众当家作主 政权的基础之上,奠定了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经济基础和政治基石,清除了原来附加在 政治文明发展进程中的某些非进步因素和非科学成份,诸如:个人主义、利己主义等, 从而把政治文明与社会主义结合起来,社会主义在本质上倡导平等、民主、公平,这与 政治文明的价值是完全一致和吻合的。

中国传统的政治文化重要功能之一是强化封建专制集权的政治体制,使君权神圣化、 绝对化,使社会人际关系、群际关系等级化。尽管不少古代政治思想家主张“仁政”、 “民为邦本”、“清官”,但也都是以权力崇拜为前提的。尽管建国后传统政治文化中 糟粕受到批判和剔除,但是并不是彻底和连贯的。社会权力集中于国家,国家权力集中 于党,而党的权力又集中于个人,传统文化中的国家崇拜观念转化为人格化的领袖崇拜 心理。国外的比较政治学的学者认为“当19世纪末中国统治者承认需要发展时,中国传 统文化中却表现出罕见的抗变性。直到今天,中国传统文化中多数的价值与信念都还持 久不衰。中国文化虽遭受了外来价值的反复冲击,经历了急速的社会与经济变革,但还 保持着相当独特的‘中国性’。”“自中国共产党执政以来(1949年至今),中国文化在 决定国家政策、问题及发展等事项中均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中国共产党“只是修改 了中国文化的某些方面”。[1]这段表达并不能十分准确体现中国政治文化的现实,但 是,最先进的政治文明价值与传统政治文化之间的冲突是一个不争的事实。

(二)人类政治文明的共性要求与中国政治文明的现状的局部相悖

从本质上而言,中国政治文明与人类政治文明在趋向上是一致的,中国政治文明无论 过去还是现在都是人类政治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但是发展趋向的一致性并不是整个过 程的等同。在中国政治文明建设过程中,存在着政治文明的共性要求与建设现状的落差 问题。政治文明作为人类社会共同创造的改造和治理国家经验和智慧的进步成果,具有 人类社会可以共享的规律性的东西。人类政治文明在发展过程中,始终贯穿着共性的而 可以承续基本准则。一是,政治文明是以民主政治为核心而展开的;二是,政治文明建 设的具体程序、机制有着工具性质;三是,政治文明建设必须与生产力发展、社会秩序 的稳定相协调、相适应。中国政治文明建设是在继承这些成果的基础上进行的。

如果说经济全球化把各个国家纳入世界市场经济发展的体系,这是一个无可抗拒的历 史大势。那么,在政治层面,全球化也把政治文明送到世界的每一个国家,意味着世界 各国对于政治文明在一定范围和一定层面的扩散和拓展,体现为世界范围内对政治价值 和政治机理的某种认同趋向。要借鉴和容纳政治文明的成果,必须进行本土化改造和移 植。这是一个充满悖论的过程,而我国特定政治文化与政治背景下形成的政治体制是社 会国家化程度很高的体制,社会的权力、个人权利都集中国家手里。政治文明的权力制 约、人民主权、宪政、法治的要求和成果实现或移植,必然受到传统体制的抵抗。这实 际上是小康社会政治文明建设的本土化与全球化之间碰撞。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是一个渐进地历史过程。进入新世纪,中国小康社会建设由“总体 小康”进入“全面小康”阶段。

从共性上而言,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在价值选择上,否定了私有制基础上形成的政治理 念,诸如:金钱政治的理论;积极倡导社会公正、社会平等、共同富裕的价值取向,使 人类政治文明的价值选择,趋向了社会进步和人类文明;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在统治的主 体与客体关系上,第一次实现了由多数人对少数人的统治,使人类政治文明真正实现了 国体与政体的统一;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在发展趋势上,对以往旧的政治文明以极大批判 精神,对新的政治文明以极大创新精神,展示了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优越性和发展方向 。

从发展水平而言,“总体小康”与“全面小康”相比较,前者是不全面、不平衡、低 水平的小康。这在政治文明层面主要体现在:

第一、不全面。从社会发展阶段看,“总体小康”的关注点是人均GDP的水平,人民生 活要总体达到小康水平,而政治文明建设进展缓慢、相对滞后。在这个阶段,各级领导 干部有着深深的GDP情结。对干部的考核只看施政结果,不看施政成本,只看GDP增长的 速度,不看经济与社会发展的全面性和协调性。经济增长的动力主要不是来自市场和社 会,而是来自政府行政推动。政府行政推动的前提就是权力的高度集中。因而,中国的 改革并没有从根本上消除传统政治体制弊端。值得指出的是,在局部还存在重视市场参 与忽视政治参与、重视消费者权益忽视公民权利的倾向。

现阶段,政府的公共决策水平、公共管理水平、公共产品供应水平、公共服务水平还 没有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要求,基本上还是沿用计划经济机制或思路进行公共决策、公 共管理、公共服务。政企不分、政社不分、政事不分的政府行政管理体制显然是不能适 应从“总体小康”到“全面小康”发展要求的。

第二,不均衡。在进入总体小康阶段初期,以生存消费为基本内容的物质生活满足程 度较高,但是在教育、道德、文化精神生活等方面满足程度较低,政治理念、政治行为 、政治机制、法治水平落后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要求。实践证明,离开了政治框架的 物质文明常常是低效的,精神文明也会失去方向定位。政治机制的缺损,带来的只能是 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变形走样。

尽管改革开放以来,政治改革与政治发展取得了很大的进展,但是极不平衡,城市与 农村、高层与基层、党内民主与社会民主存在较大的落差。作为政治文明的基础性政治 关系的国家与社会的关系还没有调整到适应政治文明建设的要求上来,社会国家化程度仍然很高,社会自主性程度较低。因而,公民的自治能力、社会的自组织程度还需要进一步提高。

第三,低水平。在现阶段的小康社会还仅仅处于对于物质层面指标的追求上,不仅本 身指标值不高,仅仅温饱有余,相当人群特别是农村人群缺乏基本的社会保障,政治建 设至今还没有走出传统而狭隘的党派意识和政治分野限制。从本质上而言,政治是协调 人们或一定社群、国家、乃至整个人类社会生活的活动。现阶段的政治建设与政治改革 还处于消除旧体制的弊端,服务和适应经济体制改革的要求层面,对每个人的自主权利 的尊重,对人与人协作、平等,都还没有进入系统和固定的实体层面。在整个国家治理 中,个人魅力为特征的政治文化还没有让位于宪法和法律魅力为特征的政治文化,民众 的政治积极性还没有充分调动起来,政治参与的平台比较狡小,政治参与的通道比较拥 挤。

制度经济学的研究表明,虽然技术进步、储蓄和来自国内外投资、教育和劳动力素质 对于经济增长和生活水平提高非常重要,但是合适的经济体制才是促使社会内部充满活 力和动力的原因,体制的差别是经济增长差别的真正原因。我国的经济体制是政府供给 和安排的,经济体制改革是由政府推进的。小康社会是我国体制转型的重要阶段,公共 产品和私人产品、政府经济和市场经济、国家与社会有共存互补的一面,也有对立相斥 的一面。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不仅要求供应良好的经济制度、经济体制,而且要求供应良 好的政治制度、政治体制,而这一切有赖于政治文明建设的水平。推进全面建设小康社 会进程,政治文明是公共产品供应最基本的制度保证。

从总体小康到全面小康是中国在人类文明史上走出的重要而又不可缺少的重要一步。 同理,中国政治文明建设作为人类政治文明建设重要过程和重要组成部分必须遵从政治 文明的内在的一般规律。政治文明有其内在的规律与要求,离开了它,政治文明建设就 会出现异化和变形,政治也就失去了文明内涵。

近代资本主义民主政治的发展把政治文明推向了一个崭新的阶段,达到较高的水平。 从这个意义而言,吸取人类政治文明的成果在很大程度上就是吸取近代西方政治文明的 成果。这些成果主要是:

(一)权力制约

权力制约是西方政治文明重要成果,成为西方政治制度的标志性特征。权力制约思想 体现在西方政治制度上就是分权和权力制衡制度。这一制度历经三百多年的发展与完善 ,成为西方政治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西方国家防止权力被少数人垄断与滥用,维 护政治稳定具有重要作用。我们不能照搬照抄西方的“三权分立”,但是,社会主义国 家却不能没有权力制约与监督,尽管在西方政体中阶级分权与职能分权常常混合在一起 ,但是,权力的分工制约却是创新中国政治体制或行政管理体制的重要导向。

(二)人民主权

人民主权是西方政治学说的一个重要基石,也是西方政治文明中人文主义传统的重要 方面。人民主权的原理表明,公民不仅有权参与政治,而且有权更换政府,政府的目标 不仅是为了谋求公共福利,而且要尽可能保护人权。近代西方国家在形式上重视并建立 的各种人权保障制度以及与之相关的制度,诸如司法公正、律师自由、司法救济。这对 我国人权事业的发展,促进政治参与,推动人的全面发展有着借鉴意义。

(三)依法治理

资产阶级在国家治理过程中,把国家政治生活的运转纳入了法律的轨道,法治成为资 产阶级国家治理的主要方式。近代资产阶级基本上是按照两条路径来实现对政府权力控 制,建立有限政府的。一是以权力制约权力;二是以法律来约束国家权力。宪政是法治 的现代模式,是对人民主权的确认,宪政精神实质就是充分保障公民权力,审慎地行使 公共权力。这也是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政治发展目标。

社会主义政治是资本主义社会和共产主义社会之间的一种过渡形态。马克思说过:“ 在资本主义社会和共产主义社会之间,有一个前者变为后者的革命转变时期,同这时期 相适应的也有一个政治上的过渡时期,这个时期的国家只能是无产阶级的革命专政。” [2]显然,这里指出了社会主义政治的历史方位,即它是资本主义社会与共产主义社会 之间的一种过渡形态。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就是在这样的历史方位上确立和发展的。作为 一种过渡,社会主义政治文明是资本主义政治文明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但又是以共产主 义目标为取向的。恩格斯认为,共和国是无产阶级将来进行统治的现成的政治形式。现 代民主共和国虽然是在资本主义政治文明发展中形成的,但是,社会主义政治文明也完 全可以借用这个成果来发展。

小康社会的政治文明建设既存在着形态上与资本主义政治文明之间的历史继承性,又 存在着新社会形态的价值目标。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既不能简单超出人类文明发展 的历史进程的基本规范、基本形式、基本程序,也不能脱出社会主义社会历史使命所要 求的质的规定性。这就要求现阶段的政治文明建设必须顾及小康社会的政治生态。

小康社会是中国现代化进程中的特定也是必经阶段,政治文明建设不能超越这一阶段 的限定和要求。小康社会的政治文明建设,必须注意以下三个方面。

(一)完善政治制度是政治文明建设的核心

小康社会政治文明建设首先统一于政治制度层面。江泽民指出:“发展社会主义民主 政治,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目标。……发展社会主义 民主政治,最根本的是要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的有机结合和辩证统 一。”[3]在政治文明体系中的核心是制度文明,中国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关键是中国 特色的民主政治制度的建设。

政党政治是现代民主政治的核心,中国政党制度是实现中国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关键 。中国共产党是领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政治核心和根本保证。政治文明建设的难 点是如何协调社会各阶级、各阶层和各社会集团的利益,保持经济增长、政治民主和社 会发展。中国共产党作为中国工人阶级的先锋队、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先锋队,能够 根据各利益主体与政治发展目标之间的关系,实现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建设目标。

人民当家作主是中国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根本属性,也是实现政治文明的政权组织形 式。社会主义国家权力的合法性来自于人民的同意和授权,政权运作的功能是表达和实 现人民的意志和利益。我国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以立法和对行政、司法实行监督为主要 职能。中国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就是通过制度、机制的建立、改革、完善,来真正实 现社会绝大多数人的统治和管理。

依法治国是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法制保障,也是政治文明发展水平的衡量尺度。依法 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依法治国 的本质在依法治权。内核是以充分体现人民意志的法律和法规,体现其在国家政治生活 、经济生活、社会生活中最高的权威。

(二)构建良好的政治生态是加快政治文明建设的必要条件

中国现代化过程的一个阶段,具有后发的特点,学习借鉴已有的人类政治文明成果是 加快小康社会政治文明进程的重要途径。而学习借鉴人类政治文明成果,必须注意与政 治生态相适应。相近的政治生态会使政治发展与政治文明建设更具有比较意义和借鉴意 义。

政治文明与社会环境之间关系构成了政治生态。政治生态平衡是政治文明建设的重要 条件,这一点对于后进国家的政治建设与政治改革特别重要。中国作为后发国家,与东 亚国家具有相近的政治生态。东亚各国的民族解放运动都是在外部现代化因素输入的刺 激下启动和运作的,是一种以农村力量为主体的民族运动。社会力量的弱小和国家的强 大,是东亚的权威主义体制形成的背景。这种体制有着较强现代性,适应了市场经济的 较高级阶段的发展;保持了较稳定局面。“亚洲要建立一种不同于西方的,由国家和政 治精英主导的民主模式。”[4]“‘亚洲式民主’的政治目标是建立一个凌驾于社会之 上的‘好政府’。这个‘好政府’是一个道德化的政府,能满足国家经济发展的需要, 维护社会稳定。”[5]这对我们的启发是,中国小康社会的政治文明建设不能超越原有 的政治生态,其中经济发展的好坏、文化价值的认同、社会大多数人的选择是人们选择 政治文明模式和进程的参照指标。

(三)政府创新是小康社会政治文明建设的重要动力

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阶段,人们的基本生存需要满足后,要求政府提供更高层次的公 共服务和公共物品。1994年由亚洲18位著名学者和政治家组成的“新亚洲委员会”提出 ,亚洲建立“富有成效的”民主的九项内容。其中两条是,“要有一个稳定而强大的政 府,它不仅要遵从人民的意志,而且要引导人民在应有的方向上前进”,“必须保护公 众的利益、公共福利,合理地平衡个人与群体之间的关系,重视长期的幸福,注重个人 能力的发挥。”[6]中国小康社会建设由“总体”到“全面”,不应是“全能”和“万 能”政府,而应是强大、高效的有限政府。政府应着力于提供公共物品、管理公共事务 、实现公共利益、行使公共权力。在这个阶段,特别要注意加强中央政府宏观调控,建 立公共财政体制。因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阶段,社会各个层面、不同区域之间的利益 矛盾、利益分化、利益差距有着加剧和扩大的走势,需要中央政府有效地提供公共服务 和公共管理,需要中央政府供应公共物品,满足社会和公众的公共需要。

政府创新还应包括中央政府与地方政府关系的创新。在市场体制下,利益关系使得市 场主体的驱利性和自利性明显增强,地方政府自利性行为增加。中央政府需要通过集权 ,供给市场经济的游戏规则,通过中央宏观调控,维护全国性利益;地方政府需要自治 ,充分发挥其在地方经济、政治、文化、社会中的主动性和创造性,调动社会每一个层 面、每一个组织、每一个人在市场经济、民主政治建设过程中的积极性。

标签:;  ;  ;  ;  ;  ;  ;  

小康社会政治文明建设的悖论与分析_政治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