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英语写作中不可忽略的母语负迁移现象,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母语论文,英语写作论文,现象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一、英语写作中的母语负迁移现象分析
一直以来,英语写作都是中国学生的一个薄弱环节,大多数学生都不能跳出汉语思维的式,写出地道的英语文章。如何提高英语写作教学水平,也日益引起教学工作者和语言学家的关注。上个世纪中期,语言学家就提出将二语习得当中的迁移理论应用于写作教学,可以给我们提供新的研究角度。语言迁移(language transfer)是指在外语学习过程中作为来源语的母语,对作为目标语的外语之间由于相似和不同之处所产生的影响(Odlin,1989)。在外语学习中,如果目的语的语言体系中有与母语相同或近似的地方,母语对外语学习就有促进作用,这种迁移被称为正迁移;由于目的语和学习者的母语之间存在不一致,而造成母语知识对外语习得的干扰和误用则被称为母语的负迁移。由于英语和汉语分别属于印欧语系和汉藏语系,二者之间的差异之处多于相似之处,因此在学习英语的过程中,母语的负迁移要多于正迁移。
在传统的外语教学中,教师主要关注词汇、语法和篇章结构的传授,学生往往只见树木不见森林,对英语不能形成一个全面整体的把握,因而写出的英语句子常常有很重的汉语痕迹,也就是所谓的“汉语式英语”。这就说明母语对学生写作产生较大的负面影响,也就是所谓的汉语负迁移。了解两种语言之间的正、负迁移现象的原因及具体表象,有利于学习者更加明确学习中的语际障碍,并有针对性地制定学习策略。英语写作中的负迁移现象主要表现在以下两方面。
(一)语法层面上的负迁移
语法层面上的母语负迁移又可分为词汇和句法两个方面。词汇方面,由于英汉两个民族间的文化差异,使得英汉词汇的意义并不完全类同,英语初学者一般都以为任何一个母语(汉语)词汇都可以在目的语(英语)中找到相应的单词,这是因为在最初阶段他们还不了解由于历史背景的不同,汉语中的词汇与英语中的词汇不可能一一对应,即使是大体上对应,但是由于文化背景或是传统风俗的不同,使得意思大相径庭。英语词汇极为丰富,一词多义、一词多性的现象非常普遍。二语习得者在处理和运用英语时,很容易受母语的影响,因而出现各种词汇错误。词汇层面的母语负迁移通常是由于中英文中词的概念意义、内涵意义及搭配不同而导致的,教师在词汇讲解时,须有意识地从这几个方面进行分析对比,有利于学生明确中英文词汇的区别,记忆单词。
1.英语写作中的词汇负迁移
在英语写作的过程中,以汉语为母语的学生往往不能充分考虑英汉语的用法区别,从而产生一些诸如小品词遗漏、用词不当、词性混用、搭配错误之类的词汇误用。
(1)冠词遗漏
英语中大多数的词类都是汉语中具备的,比如名词、动词、形容词、副词、连词、介词、代词、数词和感叹词;英语中唯有冠词是汉语中没有的,但在汉语中,不同的名词前会出现对应的量词,如:一群羊、一头牛、一口井、一间房等。但在人们的日常对话中,这些量词通常是被省略的,例如:“我下午要去(一家)书店买字典。”由于汉语是注重意合的语言,类似这样的省略在不影响达意的情况下早已被人们所接受。但英语是重形合的语言,因此,下面这个句子在英语中是不被认可的:I am going to bookshop to buy dictionary this afternoon.正确的表达应该是分别在bookshop前加上the,在dictionary前加the。由于冠词在汉语中的缺失,中国学生在使用时就很容易犯冠词遗漏和误用的错误。
(2)用词不当
许多学生在记忆单词的时候,只看单词的汉语意思而不关心单词的英语解释和具体用法,但英汉两种语言所包含的词汇并不是一一对等的关系。同样是“看”,英语中却可以用look/watch/read/observe/see等多个词表达。例如,有的学生在习作中写道:1 will go to look at/read/a film.但我们都知道,应该这样表达:see a film;watch a match;read a book。
(3)词性混用
词性混用指的是学生在没有搞清单词词性或用法的情况下,把动词用作名词、副词用作名词、形容词用作名词等错误的单词使用情况。例如:Who will substitute for him in his absent?在这句话中,写作者把absent当做名词使用,正确的写法应是把句中的absent改为absence。学生之所以会犯类似的错误,主要是因为汉语中所有的词汇都是单音节词,缺乏由同一词根构成的不同词性之间的曲折变化。
(4)错误搭配
地道的词语搭配通常可以反映写作者较为娴熟的语言驾驭能力。英语中,许多词语的使用搭配都有别于汉语的使用搭配习惯,学生如果盲目地借用汉语的搭配方式,根据汉语意思套用英语单词,就会写出不伦不类的中式英语句子。例如:A.He didn't hear from her letter.(他收到她的来信。)B.The young girl always dresses a white dress.(这个年轻女孩总是穿一件白裙子。)学生在写作中由于受到汉语搭配习惯的影响,直接将汉语思维迁移到英语中,“收到她的来信”就成了“hear from her letter”,而在英语里面,hear from不能与letter搭配,只能与somebody搭配。第二句中dress虽有“穿”的意思,但该动词也不能和衣服搭配。
2.英语写作中的句法负迁移
中国学生在英语写作中所犯的句法层面错误主要是由于对两种语言的句法结构和表达习惯的区别认识不足造成的。英语和汉语属于两个不同的语系,句法结构差异较大。汉语是意合语言,没有词形变化,注重内在涵义,不受形式的约束,句法结构弹性大;而英语是形合语言,有词形变化,注重句子形式,有着严格的句法结构。在二语习得过程中,句法结构的差异造成了语序、表达结构和关系从句等方面的句法迁移。英语的语序多为SVO(主语+谓语+宾语),而汉语的语序通常取决于句子的意义,因而主语与动词的词序比较灵活。实际上,即使两种语言的基本词序相同,语言输出的灵活性和严格性也存在着很大的差异。而灵活性和严格性具有可迁移的性质。英语词序是很严格的,对母语词序灵活的学习者来说,是极容易犯句法错误的。形象一点地看英语和汉语两种语言,汉语句型的发展就像一条条延伸的直线,而英语句型的发展则更具层次性,有主干、分枝,每个分枝上还可以衍生出更细的分枝,而且每个分枝都遵循脉络分明的(SVO)结构。在汉语中,大概有一半的句子都是无主语句,语义的连贯靠的是贯穿始终的话题,而英语中任何一个动词都必须有明确的逻辑主语,另外,主语、谓语和时间状语还必须保持时态和数的一致。不了解这些区别的话,学生就会常常犯错误。
(1)不一致现象
汉语中,谓语不必随主语人称和数的变化而改变形态,这就使得许多中国学生在写英语句子时忽略一致关系。所谓不一致,不光指主谓不一致,它还包括数的不一致、时态不一致及代词不一致等。例如:英语中有“I am…He/She/It is…We/They/You are…”这种典型的人称和数的一致,在汉语中却没有。还有“I/He/She/It was…We/They/You were…”这种时态变化汉语中也没。另外,定语从句中的谓语也必须和先行词的数保持一致。如:He is the only one of the players who have been the winner for 3 years.句中的have应改为has,从而保持主谓一致。
(2)句式混用或兼语句现象
兼语句在汉语中是一种很常用的句型,兼语句一般遵循这样的结构:“动词1+名词+动词2”,其中的名词作动词2的主语。例如:汉语:“街道上有很多人在观看表演。”翻译成英文:“In the street there are many people are watching the performance.”这是中国学生的一个典型的句型错误。“many people”既是“there are”的主语,又是谓语动词“are watching”的主语。本句如果改为:In the street many people are watching the performance.变成“主谓宾状句型”,就符合英语的习惯了。此句还可以用定语从句表达:In the street there are many people(who are)watching the performance.
(二)英语写作中的语篇负迁移
一个民族的文化方式或生活方式,总是体现着这个民族的文化性格。学习者由于文化和习俗的原因而出现了语篇负迁移。比如,在讲话或者写文章时,中国的学生喜欢先用大篇幅层层铺垫,最后讲出中心思想;而以英语为母语的人则往往开门见山、直接点题,提出自己的论点,说明自己的主要观点或者写作的意图,然后整个语篇直线向前推进,论证过程逻辑比较严密。这也造成了中国英语学习者学了不少英语,却很难适应与以英语为母语者沟通。英语学习者觉得英语母语者不够委婉,而英语母语者则认为英语学习者太啰唆。
同时,语篇迁移同文化以及语言所在地的风俗习惯有很大关系。举个简单的例子:
—You are so beautiful in the new skirt.
—No,no,where,where.
这是中国的英语初学者容易犯的错误。这样的对话对中国人来讲非常容易明白,因为大家都习惯了谦虚的表达方法,谦虚是我们的美德。而英语国家的人却会感到费解,他们对于别人的赞美往往用一句简单的“Thank you.”表示感谢和接受。再如,在中国遇见熟人、邻居买菜回来时,我们总会微笑地打招呼:“吃了吗?”“干啥去啊?”这些都是寒暄语,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提问。而将这些看似普通的疑问翻译成英语,同样的情况却对欧美人士来说无疑是莫名其妙,并会误认为是干涉。类似这样的错误便是由于语言所承载的文化和习俗差异造成的。
二、英语写作中出现母语负迁移现象的原因
语言的形成是一个漫长、复杂的过程。各个民族的个性特征、思维方式、文化传统和社会历史对语言的使用都会产生深远的影响。汉语是一种注重意合的语言,语句流散、疏放,上下文常常缺乏紧密、明显的句法逻辑关系,有东方人的含蓄、随性之美。在汉语语句中没有主语和谓语之间的数和时态的一致,谓语动词也无须随时间和语态而发生词形变化,主从句之间没有明显的语句连接词,句与句之间注重内部逻辑的隐性连接(covert coherence)。英语无论是从词汇层面还是从句法层面都要求形式的一致和逻辑的严谨,英语中的时态、语态及名词和动词的单、复数形式等都要通过助词或词尾的曲折变化来体现。英语是注重形合的语言,注重显性连接(overt coherence),体现出西方人的严谨之美。在写作训练中,如写作者不能了解英汉两种语言的区别,就会在英语中找出与汉语意思相同或相近的对等词汇,并用他们熟悉的汉语句法结构来组织英语句子,也就形成了所谓的中式英语,从而导致写作中的汉语负迁移现象。
三、母语负迁移对英语教学的启示
外语习得中的母语负迁移现象是复杂而多方面的,它对中国学生的写作产生了深层次的影响。造成这些影响的原因与母语的思维模式和中西语言文化差异有关。帮助学生避免和克服母语负迁移的影响,教师在英语教学中应采取合理的教学方法。
(一)英汉对比分析
从目前外语教学理论的发展趋势来看,人们越来越强调跨文化意识的培养,英汉对比分析就是一种很好的教学方法。它既不完全依靠母语,也不全盘否定母语在外语习得中的正迁移影响,教学中注重母语和外语的比较,突出两种语言的相同之处和差异,对容易产生迁移的知识点加以归纳和强调,通过重点讲解或操练等形式克服由于母语知识负迁移带来的困难,利用母语正迁移的作用,为外语教学创造良好的语言环境。
(二)夯实学生的语言基础,由浅入深
教师应在教学中加强学生的基础知识训练,夯实学生的语言基础。讲解词汇时,注意让学生区分同义词的意义和用法区别,了解词汇之间的上下义关系。在写作练习中,教师要尽量避免先从篇章人手,写作难度最好由浅入深,句型也要有梯度地从简单句逐渐向复杂句过渡,并最好在每次写作之前提供带有相应句型的英语范文,附带教师的句法讲解和分析。
在此过程中,教师要积极引导学生逐步学会运用英语思维,最终消除母语负迁移对外语习得的影响,在目的语学习及习得过程中不断提高自己的熟练程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