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粤版与鲁教版九年级化学教材对比分析及使用建议,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九年级论文,教材论文,化学论文,建议论文,教版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义务教育阶段的化学课程是一门基础课程,体现启蒙性和基础性,要从培养学生科学素养和社会需要出发,提供给学生最基本的化学知识、技能、方法和必要的教学资源[1]。课程改革以来实行一标多本,由于编写者的编写思路、对课程标准的认识和理解不同,各版本教材表现出各自的特点和一些共性。 一、教材编排体系的对比分析 科粤版教材主要分为九章内容,每章又下设4~5个小节(除第八章下设5个小节,其余各章都是4个小节)。鲁教版教材分为十一个单元,每个单元下设的小节不尽相同。具体对比见表1。 从表1对比可知,两个版本的教材在章节单元设置上相差较大:(1)科粤版教材第六、七、八章分别为金属、溶液、常见的酸、碱、盐,而鲁教版教材将溶液前提至第三单元,继探秘水世界之后,鲁教版的第七、八、九三个单元分别为常见的酸和碱、海水中的化学和金属。(2)科粤版教材的编排顺序重点体现了人们对物质的整体认识,对同一类知识点进行整合,集中呈现,便于对比掌握。如第一章第三节学习物质的变化,要求学生学会区分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紧接着第四节就探究物质的性质。从教学实际来看,只让学生区分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难度不是很大,但如果同时将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的区分也加进去,学生反而容易混淆,往往分不清什么是变化,什么是性质,最后连最基本的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都不会区分了。另外,这样整合也未考虑学生其他相关知识是否具备,学生学习时难免吃力。鲁教版教材的编排顺序则更贴近化学发展史和人类对化学的认知水平:步入化学殿堂到探秘水世界,让学生对化学这门学科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水是生活中常见的物质,也是一种常见的溶剂,继而认识溶液。人类生存既离不开水也离不开空气,从探究空气的成分开始,化学从定性研究迈入了定量研究,故而下一单元为定量研究化学反应。人类从古代茹毛饮血到吃熟食,离不开火的利用,这就涉及燃料与燃烧。日常生活生产中离不开各种各样的化合物——酸和碱,跟酸和碱相比,盐的成员更多,用途更广,用量更大,而海水就是一个天然盐库。金属被广泛地利用及对其化学性质的研究是近几百年才慢慢完善的,因而放在酸碱盐的后面;近些年来人们开始密切关注化学与健康以及化学与社会发展的关系……整个编写顺序都体现了化学学科的发展。(3)科粤版教材将学生实验活动记录和报告统一设置在上下两册教材所有章节的最后,鲁教版教材则将学生实验设置于每个单元之后——到实验室去。 除了章节单元设置有所差别之外,在具体的课时内容上两个版本的教材也存在较大差异,具体差异见表2。 通过对比可以看出:(1)科粤版教材将空气和氧气分为两章讲述,而鲁教版则放在同一单元,学生都知道空气里含有氧气,放在一起学习更连贯。科粤版教材在空气和氧气之间插入了构成物质的三种微粒——分子、原子和离子。由于空气成分较多且看不见摸不着,直接让学生从宏观的物质世界进入微观的粒子世界,学习起来难度较大,这里也成了学生学习的第一个分水岭。而鲁教版将这部分知识与水的变化放在一起学习,首先让学生知道我们平时所用的水是由肉眼看不到的很小的水分子聚集而成的,为宏观世界到微观世界的过渡架起了一座桥梁,再进一步介绍原子和离子的相关知识。相对于科粤版教材,鲁教版对于分子、原子、离子的相关知识的介绍篇幅较少,如鲁教版缺少探究分子特性的相关实验。(2)科粤版教材将燃烧条件放在氧气之后学习,因为物质燃烧的条件之一就是需要与氧气接触,而把燃料单独列为一章学习,介绍了氢能、碳及其氧化物。鲁教版教材将燃料与燃烧设为同一单元,氢能相关知识点在水的化合部分有所涉及,而碳单质的相关性质都删掉了。(3)科粤版将溶液放在第七章,将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及溶解度放在同一小节中,继而学习结晶现象,知识体系连贯;而鲁教版教材将溶液前移,只介绍了溶液的形成和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溶解度和结晶相关知识后移至第八单元。(4)科粤版教材将酸碱盐放在一起学习,且之前已学习过金属的化学性质,有利于酸碱盐化学性质的归纳整合;鲁教版则将没有将盐的性质具体罗列进去,而是单独设置了“海水中的化学”一单元,将盐的化学性质渗透其中,而且金属的化学性质还没有学习,知识点稍显分散,难度有所降低,但不利于酸碱盐知识的系统构建。 虽然两个版本教材在章节编排上差异较大,但从教材编写的意图和思路上看,两个版本教材都体现了如下特点:(1)按照学生的认知水平编排,如两个版本教材都是按照人与环境的关系,以日常生活中最常见的空气、水、土壤为切入点,继而介绍各种物质——混合物与纯净物、单质与化合物、无机物与有机物及其相关反应和性质。(2)按照化学物质与人体健康及社会发展的顺序编排,如都将化学与健康放在教材的最后,只是科粤版在同一章中,而鲁教版分属两个单元。 二、教材内容呈现的对比分析 科粤版教材与鲁教版教材都是以新课程标准为主要依据,重视以学生的发展为本,从学生和社会的需要出发,以问题为中心,尽可能有利于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掌握学习方法,提高学习能力,体现学会学习[1]。同时,两个版本的教材都大幅度地增加了实验探究的内容,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但在具体教学内容的呈现上又有各自的特点。 科粤版教材:(1)系统性强,按学科逻辑顺序进行编写,有利于教材知识体系的系统完善,有利于教师组织课堂教学;每章精要回放有利于学生将知识形成联系,构建自己的知识体系。(2)科粤版教材的栏目比鲁教版栏目多一些,科粤版设置了实践活动、调查活动、网上学等栏目,若能落到实处,不仅开阔了学生的眼界,也培养、提高了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3)科粤版教材对化学基本定义、概念、原理描述得更加完整和准确,而鲁教版则注重通过实际事例获得基本定义、概念和原理。 鲁教版教材:(1)注重引导学生建立物质世界的微粒观、变化观和化学反应的能量观。例如,第二单元“探秘水世界”,以学生最熟悉的水的三态变化这一最常见的生活现象为切入点,引导学生在宏观与微观之间建立联系,得出水的三态变化是由于水分子的能量、运动速率及间隔大小发生改变而导致状态变化的结论,引导学生从微观上分析得出分子的基本性质;第二节通过水的分解和合成这一化学变化的宏观事实和现象,引导学生从微观的视角认识物质的构成以及化学变化的实质[2]。而后在燃烧与灭火、化学式的意义、氧气的化学性质、酸碱的中和反应等各章内容的学习中,教材均配有图片,通过形象化的模型和拟人化等方式分别从微观和宏观两个层面呈现,帮助学生建立更深刻的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2)把化学知识融入学生的日常生活中,每章前设置贴近生活、学生感兴趣的问题将知识融于其中,能够激发学生学习热情,思考化学与生活的关系。(3)注重化学在生产生活中的应用以及新发展、新技术。如传感器在中和反应中的使用,海洋化学资源,多种方法淡化海水等。(4)章节后实验为学生提供大量的实践活动。如探究燃烧的条件设置在第六单元“燃烧与燃料”学习之前,从实际出发对知识先进行提炼加工,提升学生实验探究和动手能力。 三、教材使用建议 通过以上分析可知,两个版本教材存在共性,但在教学内容呈现顺序、教学内容深度和广度等方面又略有不同,在教材的使用上我们提出两点建议: 1.深刻理解教材,正确定位教学内容 在教学过程中,我们要结合两个版本教材的特点,合理选择相关素材,求精不求全,做到主要活动的程序化。例如,关于分子、原子的学习,不是单纯地以科粤版中分子、原子的知识为选取内容的线索,而是要结合鲁教版,以学生熟悉的水为原型,从解释水的三态变化自然引出分子运动的有关知识,从水的电解出发认识分子和原子在化学变化中的行为,认识化学变化的本质,从中发掘出分子、原子的知识点,教学重点也不仅仅定位在三态变化或水分子的运动上[2]。对于化学基本定义、概念、原理的学习,我们可以借鉴鲁教版通过实际事例引出,同时结合科粤版给出更加完整和准确的描述。 2.加强科学过程和科学方法教育 将科学探究作为义务教育阶段化学课程的重要内容是化学课程改革最突出的特点,它要求我们在教学中一定要重视科学方法教育,体现科学探究的基本过程,将科学探究的过程和方法作为学生学习的对象,而不是直接告诉学生现成的知识结论。所以,我们要把科学探究提高到化学方法论的高度来认识[3]。这些方面,两个版本的教材中均有体现:一是设计专门的主题介绍科学探究,使学生对科学探究的过程和方法有一个基本的整体认识,如科粤版第一章第四节物质性质的探究,鲁教版第一单元第二节体验化学探究。二是结合具体化学知识的探究过程,学习有关的科学方法,如观察、实验、实验变量的控制、测定、记录、数据处理、分类、科学抽象、模型化、提出和验证假设、获得结论。三是选择一些能够体现科学探究过程和方法的化学史料实施科学方法教育,如两个版本教材都通过介绍人类发现原子结构的史实,教给学生研究物质微观结构的思维和方法。在教学过程中,我们要结合两个版本教材的特点,既要保护学生善于提出问题并探究的积极性,又要引导学生试着提出有价值的问题并学习用什么样的方式方法去探究。 总之,课程改革要求我们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对不同版本的教材,我们应依据课程标准在教学内容的选择、内容呈现的顺序、教学内容的深度等方面进行全方位的整合,构建出适合学生学习的知识网络体系,而不是完全受制于教材。“科学”与“广东版”、“陆郊版”九年级化学教材的比较分析及应用建议_化学论文
“科学”与“广东版”、“陆郊版”九年级化学教材的比较分析及应用建议_化学论文
下载Doc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