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茶”为媒,健全职教学子人格素养论文

以“茶”为媒,健全职教学子人格素养论文

以“茶”为媒,健全职教学子人格素养

张晓菊

(广东岭南职业技术学院,广东 广州)

摘 要: 茶行千年,带动了经济、政治、文化的发展和繁荣;大力弘扬劳模精神和工匠精神,首先从高职教育入手。依托专业的茶学课堂、经典的茶事案例、通识的博雅课程、校园学生社团组织的推广以及创业项目的培育,培养高职学生的平和心态、多维思考、敢于担当的人格素养;依托网络平台和实践基地,运用翻转课堂,以赛促学、以赛促改,共同营造立体化、个性化的高职院校学生人格培育模式,为职教学习的成长助力。

关键词: 以茶为媒;高职教育;人格素养

以茶养生气、以茶除病气,茶,给万千百姓带来了身心健康;以茶待客、客来敬茶,以茶为媒,搭建了亲人朋友沟通的桥梁。茶静心、和为贵,以茶为媒,促进了人世间的包容与和平;茶修道也、茶养志也,以茶为媒,提升了世人的品德修养。

只见上面用毛笔写道:为了倡导文明风尚,反对大操大办,本家孙子取(“娶”被柳知客误写为“取”)亲,决定从简,希本组姓柳的各家只来一人即可……

一 实施背景

十九大报告提出,我们要大力弘扬劳模精神和工匠精神,这首要从高职教育入手[1]。高职院校的学生要安心学习、钻研业务,不急功近利、不心浮气躁;高职院校的学生要有独立思考的能力,要提升他们的自信心和责任心。茶行千年,国粹精华,几千年的文化积淀,不仅融入了茶人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还融入了茶人敢于担当、勇于创新、不断开拓的茶人素养。师以教之、耳濡目染;路以引之,阻碍少之。在高职教育中,通过引入习茶、论茶、沏茶、茶作品设计等一系列茶事教育,提升学生的综合品德,健全学生的人格素养。

二 融入方式

(一) 直接的课堂开设

结合经济管理学院的酒店管理专业、旅游管理专业开设的《中华茶文化与茶艺表演》、《茶饮调制》等专业核心课程,以及园艺学院的《茶园观光旅游设计》等专业核心课程,直接在部分专业开设茶艺美学、茶艺文化、茶园观光设计等方向的知识和技能课堂。通过完整系统的专业教育,培养能够进行专业茶事服务和推广的优秀人才,为茶行业人才补给助力,也为校园茶饮文化的普及提供人力支持[2]

(二) 专业课程的融入

以千百年来的茶叶经济、茶店管理、茶叶营销等案例为切入点,融入商贸财经专业的《经济学基础》、《管理学原理》等专业基础课程和《市场营销学》、《消费者行为理论》等专业核心课程。茶是传承中华文化的重要载体,茶的精神与儒商精神一脉相承,中国茶叶的经济发展推动了历史经济的变革,是当今“一带一路”背景下的重要经济产品和文化纽带。以“茶”为媒,在商贸财经专业引入传统文化,将中华文化的“廉美和敬”、中国茶商的“以和为贵”、“以柔克刚”、“忠信管理”等经济学原理和管理学思维融入其中,更好的体现高职教育财经专业儒商理念、工匠精神的教育特色。

(三) 通识的博雅课程

博雅教育(Liberal Arts Education),又被称为通才素质教育,旨在培养学生具有广博的知识和多维的思考方式。而今的博雅教育,从先秦时代注重综合素养的六艺到汉朝以后偏重人格和人文素质的儒学,乃至现今的人文和科学也都纳入了博雅教育行列。茶是一种农业作物,也是一款日常饮品、同时还是一个媒介和一个平台。在专业课程和非专业相关课程之外,还可以通过日常的博雅课堂和博雅活动进行渗透。让茶这个媒介,通过培训、讲座、活动等方式将接待礼仪、国学知识、茶水服务、茶与健康和舞台美学演绎等内容融入国学教育、成长教育、艺术教育和健康教育等博雅课堂[3]

创新是第一动力,人才是第一资源。在高职院校学子人格培养方便,我们不但要从基础的课程、校园的活动入手,还需要从创新创业教育理念的渗透和实施入手。目前,解决高职院校大学生就业最重要的一条途径就是培育创业、发展创新。依托“茶叶”这一媒介,结合茶园的科学化管理、茶苗的高效配给和流通、现代制茶设备的改良、自媒体下的茶叶营销和多样化的茶饮调配等方面进行创新创业教育,在辅导过程中,要积极的鼓励学生运用课堂课下所学的新思维、新技能、新方法来探索解决生活和学习中遇到的问题,从而激发人格素养中的开拓创新精神。

(四) 学生社团组织推广

创新发展是高职院校走内涵式发展的必然选择,也是学校可持续发展的本质要求[4],技能竞赛水平的高低也是衡量高职院校教育质量和办学水平的重要指标之一。以“茶”为媒,结合茶具、茶席、茶服、茶艺舞台、茶室装饰以及花艺、琴艺、书法等与茶密切结合的经济物品,进行创新、创意、创制,然后参与校内双创赛事,在校内选拔出具有实用性与创新性的作品/产品,形成初步成果,并在校内进行展示,将其优秀作品加以提炼打磨,参加相关行业或者省级以上赛事活动。

(五) 创业项目融入

好教育的质量观希望家长选择适合自己孩子的教育,不要面面俱到。十项全能的好教育,事实上是难以做到的。我们应该从质量观的方面做更多深入的分析,当然,我的这些考虑都还不是十分成熟,希望有机会我们再做一个专门的梳理,但你的这个问题提得很好。

三 实施过程

(一) 翻转课堂的应用

教学空间的拓展,一体现在原有教学空间的使用频率和使用效率;二体现在增加教学空间区域和时间维度。前者,我们可以通过高效管理和优化配置来实现,后者则依托校企共建、社会服务等方式来完成。现代高职教育课堂讲究教学资源数字化、学习空间个性化、学习方式多样化,在教学实施过程中,通过拓展教学内容,可以让学生从书本中走出来,开阔视野;通过拓展教学空间,可以让学生从固定的教学空间走出来,接触农庄、工厂、车间、仓库等生产区域,真正的接触实际的工作,才能更好的增加阅历,提升技能。

(二) 教学空间的扩展

所谓翻转课堂,是学生在课前利用现代多媒体设备在课前进行观摩,通过在线问答、作业、测试等方式进行课前学习和探讨;课堂进行时,施教者对学生的疑问和困惑进行答疑,并对其进行深入分析;课后学生将再次依托该平台进行复习和巩固,从而形成“学——促——学”的良性循环混合教育模式。它具有学习过程反转、师生角色反转、教学资源变革等多种属性,为教师和学生双向开通渠道。依托“茶”开展的校内专业课程、博雅课程中,较多的倾向于翻转课堂。

自主学习是职业院校学生必备的基本技能之一,职业教育更强调对职业的针对性和职业技术能力的培养。现代高职教育课堂倾向于数据采集全程化、学习环境网络化、存储方式云端化、学习方式多样化、交流互动开放化、技术手段现代化,就茶学堂而言,构建多样化的教学平台已是大势所趋。以某高职院校为例,在以“茶”为媒,健全职教学子人格素养的培养方面,依托大型开放式网络课程MOOC(《闽南茶韵》)、校内精品课程资源库(《茶叶营销》、《茶叶经济学》)这两大主体;结合通用的“课堂派”(《茶叶审评与质检》、《茶艺文化与茶艺表演》)和校内共享型“学会学”APP(《茶事创新》、《舞台茶艺编创》)等课堂教学与管理平台,做到教师随时随地可量化监控、学生随时随地可听课的线上线下无缝对接学习模式。

(三) 教学平台的构建

拆除破坏的衬砌混凝土板、保温板、土工膜、封顶板,在内坡坝脚部位埋设内排水设施,整平坝坡后自下而上依次重新铺设保温板、土工膜、土工布和混凝土板。混凝土板为预制六边形混凝土板,边长为38.0 cm,厚 6 cm;土工布规格为200g/m2,聚乙烯土工膜厚度为0.4 mm,土工膜下铺设聚苯乙烯保温板,保温板厚度3 cm。封顶板采用C20预制混凝土板,尺寸为50cm×8cm。

四 以赛促学、以赛促改

依托校内茶文化协会、茶艺表演队等社团组织开展校园茶事服务、茶饮健康活动,是目前高职院校宣传茶文化、茶知识中普及度最广、参与人数最多、受益群体最大的一种方式。以一年一度的“全民饮茶日”活动为例,社团学生通过恩师奉茶、文化宣讲、茶艺表演、竞猜有礼、茶饮沙龙等形式,让校园师生、劳工乃至周边居民都能收益。除此之外,中秋节、端午节、教师节、感恩节等中西方特色节日里,也能见到与之匹配的茶事推广活动。可以说,学生社团组织推广是校园茶事活动推广中,成本最低、效率最高、影响度最大的一种方式,也是健全职教学子人格素养最直接的一种方式。

五 经验分享

(一) 专业实践教学基地是人才培育的基础

必要的基础设施,包括专业课程的实训教学基地、学生课下学习的实践基地、校园茶产品推广和茶作品创新创业基地等。完善的教学场地、精湛的实验仪器、良好的维护与管理、与时俱进的更新与提升等都是高职院校高素质人才培育的重要前提。通过校企共建实习和实训基地,可以实现资源共享,为培养更贴近于社会所需人才的培育提供助力;同时在教学过程中也为学生提供参与服务与的创作实践平台,满足学生的学习以及教师的日常教学和科研所需。

(二) 高素质师资团队建设是人才培育的脊梁

行万里路不如读万卷书,读万卷书不如名师指路。以“茶”为媒,健全高职学子的人格培育,同样也离不开高素质的茶叶教师。教师不仅要具有完善的教学能力,在专业水平、沟通能力、职业发展教育以及创新创业辅导能力等方面也要具备。在师资团队组建方面,以校内专业专职教师为核心,配以企业或行业高技术、高水平、高职称的兼职教师,共同构建金字塔式的、科学合理的教师团队[5]

六 结语

学校通过生动活泼的理想道德教育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通过形式多样的法治教育引导学生树立遵纪守法意识;通过行为规范教育引导学生树立规矩意识,养成良好行为习惯;通过诚信教育引导学生塑造诚信品质;通过心理健康教育帮助学生解除心理障碍,消除不良情绪,阳光健康成长。

在中国古代社会中既有着大量的优秀的社会建设思想,也有着典范的实践例证。它们以中国历史上悠久的传统文化为基石,深深扎根于浓郁的封建小农经济之上,从而以一种独特的方式展现在世人面前。历史是一面镜子,既可以看清历史全貌,也可以昭示未来。深入探究中国古代社会建设思想与实践,既有利于进一步完善我国社会主义社会相关保障制度,也有利于以史为鉴不断加快推进我国社会主义社会建设的步伐。

参考文献

[1] 张晓菊,张凌云.创新创业教育理念下高职院校茶艺类人才培养模式探讨[J].教育教学论坛,2018(2):27-28.

[2] 徐涛.高职院校人文综合素养课内化教学模式研究——以《茶艺》课程为例[J].教育现代化,2018,5(51):1-2.

[3] 余银萍.浅谈儒家“君子”人格教育视域下高职生职业素养的培育——以《论语》为例[J].教育现代化,2018,5(49):377-379.

[4] 郭健.基于人格职业匹配理论的职教英语实践课程体系研究[J].当代职业教育,2016(02):31-35.

[5] 郇鹏天.国学融入课堂,提升人格品质——以甘肃省民乐县职教中心学校为例[J].中国培训,2015(08):178.

本文引用格式: 张晓菊.以“茶”为媒,健全职教学子人格素养[J].教育现代化,2019,6(58):297-298.

DOI: 10.16541/j.cnki.2095-8420.2019.58.138

作者简介: 张晓菊(1988-),女,汉,河南洛阳,讲师(园艺方向),农业经济师(中级),本科,硕士,研究方向:茶叶科学与教育。

标签:;  ;  ;  ;  

以“茶”为媒,健全职教学子人格素养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