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教学中学生动手操作能力的培养论文_黄日强

小学数学教学中学生动手操作能力的培养论文_黄日强

浙江省金华市浦江县黄宅镇中心小学 黄日强

【摘 要】合理地进行动手操作,适合儿童好动的天性, 也能够促使儿童思维的发展。尤其是进行课堂中进行动手操作 有利于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抽象的数学知识、概念,了解计算 的方法,发现内隐的数学规律,也有助于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 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并能够在动手操作中体会学习的乐趣。

【关键词】动手操作 数学概念 算法 发现规律

《数学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有效的数学活动不能单纯 的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是学习数 学的重要方式。”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有效地指导学生动手实践, 让学生想一想,说一说,摆一摆,使学生动脑、动口、动手, 不仅可以让学生主动参与知识的形成过程,使学生真正的成为 学习的主人,也有助于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学生动手操作是 让学生通过操作实践获得直接经验,以辅助间接经验学习。

一、动手操作中形成数学概念

新《课程标准》指出“学生要有充分的从事数学活动的时间 和空间,在自主探索、亲身实践合作交流中认识数学,理解和 掌握数学知识和技能。”

而皮亚杰的认知结构观提出,儿童关于现实的概念不只是 一种发现,更是一种发明,这意味着概念既不预成于内,也不预成 于外,儿童必须自己去构造概念。而数学本身又具有高度的抽象 性,因此,学生对数学的概念的理解和掌握必须借助形象、直观和 实物操作,形成表象,建立初步的数学概念。

在教学三角形的稳定性时,教师先通过多媒体出示房屋架、 自行车架等图形,然后问学生:看了这些图形,你们有什么新问题? 学生说:为什么要设计成三角形,而不设计成别的形态?于是,学 生围绕着这个问题进行讨论,并动手摆弄手中的三角形和四边 形、五边形等形态的木架。学生通过操作后,发现四边形、五边 形等图形易变形,而三角形不易变形,不会摇动,很稳固。从而进 一步概括出三角形具有重要的特性———稳定性,房屋架、斜拉 桥等设计成三角形,其中很重要的原因就是利用了三角形的稳 定性。

像这样在数学教学中,有很多内容可以通过动一动、摆一 摆、量一量、测一测等实践活动来进行,使学生通过实践活动 获得大量的感性认识,让学生觉得数学就在我们的生活中,令 学生感觉数学的乐趣,充分体验数学概念也可以“做出来”。

二、动手操作中掌握计算方法

计算教学作为小学数学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学生在日常 的学习生活中计算的算理和算法一直是学生理解上的一个难 题,传统的计算教学总是在与灌输学生计算的方法,但没有使 学生真正的理解计算的原理。

由于儿童的认知结构的特点,在动作中思考。而在算教学 的堂上进行有效地动手实践, 借助是实物“用手思维”使得这种 直观的动作思维能力得到很好的发展,并且也使许多计算的内 涵通过动手操作得到很好的诠释。

(一)在动手操作中发现计算规律 教学有余数的除法,为解决余数要比除数小这一难点。教

师让学生自己动手操作,自己归纳。

先出示操作题:11 根小棒,( )根一堆,可分( )堆,还 剩( )根。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学生通过摆一摆,想一想得出如下结果: 2 根一堆,可分 5 堆,还剩 1 根; 3 根一堆,可分 3 堆,还剩 2 根;

……

还有的学生经过操作,得出类似以下的结果: 2 根一堆,可分 4 堆,还剩 3 根。

学生一提出,其它学生马上反对:“这样分不对!”可那位学 生说:“老师又没规定分成几堆?”“几堆是没说,可你余下的 3 根还可以再分一堆。”“余下的根数一定要比每堆的根数少,这 样就不能再分了。”

经过大家的操作与争论,摆错的学生再次通过摆一摆,想 一想,明确了余数要比除数少的道理。

(二)利用动手操作内化计算方法 基于表象认识的重要性,在计算中进行有效的尝试 “两位数加一位数(进位)”的教学序列 ①让学生 动手操作小棒体验“24+6”的过程,学生先摆好 2

捆和 4 根,再摆上 6 根,这时有 10 根单根的小棒,根据原有经 验满十根捆成一捆,与原来的 2 捆合起来就有 3 捆,就是 30(这 其实就是“满十进一”的数学原型)。再操作体验“24+9”,操作 若干次之后,进入表象操作。

②让学生脱离开小棒,动脑想 25 根小棒中加 7 根怎样操 作?(25+7)学生在脑中表象出“满 10 根捆成一捆”。

③让学生进行计算,在个位相加满十时,学生想到了“10 根捆成一捆”即“满十进一”。

④引导学生找出“进位加法”的规律——“个位相加满十时 向十位进一”。

三、动手操作中解决实际问题

掌握知识的最终目的都是为了运用。学生通过知识的运用, 可以形成技能和技巧,还能检测所学知识,丰富直接经验,使 知识深化,进一步理解知识,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如在学习《元、角、分》的认识后,课后布置学生每人带 3 元 钱去超市购物,看谁买得最合理。回到教室后,将所买的物品 摆在桌上,并标上价格,然后和其他同学比一比,谁买的物品 既美观实用,又价格公道,真正将钱用到刀刃上。很多同学认 识到:买东西时要货比三家,不仅要好看,还要看货物质量, 还要考虑到实用性,提高了学生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的能力。

操作学具,能满足儿童好动的天性。许多学生摆弄学具时常 被学具的形状、色彩等外部特征所吸引,不能在操作过程中始终 保持注意力,抓住重点做深入的观察。因此,在操作过程中和操作 结束后,教师都要指导学生仔细观察,教给学生观察的内容、观察 的重点、观察的方法、顺序以及怎样观察等。

总而言之,培养小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是现代素质教育的 发展需要。让学生自己去动手操作、猜想验证,让学生利用已 有的知识和经验,自己去尝试解决新问题,探求新知识,力求做到凡是学生能够自己解决的问题,都主动参与。这样,学生在操作中探索,在探索中创新,不仅能学知识,而且能学方法,从而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可以说,动手操作是智力的源泉,思维的起点,动手操作更是数学教学的好帮手。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定.数学课程标准[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07)

[2]数学教师教学用书(1—6 年级).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

论文作者:黄日强

论文发表刊物:《创新人才教育》2017年第10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7/12/28

标签:;  ;  ;  ;  ;  ;  ;  ;  

小学数学教学中学生动手操作能力的培养论文_黄日强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