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历史录像教材的编辑制作与教学,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录像论文,编辑论文,教材论文,中学历史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一堂课是由一个完整的教学网络构建而成的。这个网络可分为人的循环和媒体的循环。它们相互依存、反复强化,才构成了优化教学的整个系统。
录像教材的编制是媒本循环中重要组成部分,是教学系统中的一个子系统。教师涉猎、组织这个系统,不仅富有理性的传奇色彩,更重要的是开辟和发挥了这个系统的功能。录像教材的编制指的是利用现有的电视录像资料,通过编辑机器,重新进行画面、内容、音响的增删、组合,形成新的录像教材。本人于1993年7月至1995年5月,用了两年的时间,按教学目标,逐章逐节地在广州市电教馆编制完成了《中学历史实用教学录像片》,其中包括中国古代史每盒60分钟,共12盒;中国近代史每盒60分钟,共8盒;中国现代史每盒60分钟,共2盒。目前,该套历史录像教学片,已在广州地区推广。
一、以往历史影视教材存在的问题
1.缺乏历史教学系统性。时至今日,各省市电教馆或教学制作中心在录像教材的选题上,有较大的随机性和盲目性。有的题材,各地都抢拍,有的题材,却无人问津,出现了选题重复和漏空现象。未能提供一个富有成效地教学媒体框架,影响了教学开展。
2.欠缺历史课堂教学片。由于专业知识领域和经费的局限,编导人员的时间和制作主要体现在某一专题片上,使历史录像教材普遍冗长,有的30分钟,有的60分钟,甚至更长,教师难以在有限的课堂教学中运用。于是购置回来的教学片,不是内容短缺,就是时间超量,甚至大量盒带重复。久而久之,教师也就将录像媒体逐出课堂教学。
3.录像制作的表现看法陈旧。历史录像教材的编导为格守历史性,而缺乏艺术展示,使内容的编排平淡、场景的运用拘谨,造型处理单调,缺乏震撼力,冲淡了主题表现。
针对以上三个存在的问题,本文就二度创作中的目标设定,以及历史与艺术的内容设计等编制与教学问题,提出看法。
二、录像教材的编制包括了编和制两个方面。编,主要是根据教学目标的要求,对编辑内容进行编写和确定。制,主要是通过编辑机器,主动地、积极地运用技术,使历史知识的形、质、色、动的造型处理“寄情于景,情景交融”地展现出来。因此,编和制都是按照一定程序,通过适当的方式构成了编制过程,编制的程序如图:(见下页)
(一)录像教材编制目标的确定
编制目标的确定是指在实现教学目标的任务中将要完成的职能。通常,我是在大量阅读文字材料和观看录像资料之后,才初步划定编制目标的。我将编制的目标分为史实性、情景性和探究性三大类。
1.史实性指录像教材提供的历史事件、历史现象和历史人物的客观、真实的事实。是学生获得具体性的材料、便于识记的内容。比如:编制的《黄帝陵》、《甲骨文》、《土地革命》等等。
2.情景性指录像教材提供的有关情节、场景、音乐、动作,或是动画模拟,或是意境画面,使学生通过录像教材的观察、感知,形成表象,以便作为归纳、概括的依据。比如:编制的《秦末农民战争》、《成吉思汗统一蒙古》、《五四运动》等等。
3.探究性指录像教材提供的某一历史现象或过程,通过语言或实物设疑,使学生理解或引发问题,从而培养学生分析思维的目的。比如:编制《文革十年》、《井冈山会师》等片,就选用了设疑、设问,以意念为主要线索,完成教学任务。
(二)录像资料稿本的编写
录像资料稿本的编写是指在完成某一制定的内容所进行的资料来源分析、内容目标、编辑效果的具体策划。如图:
如图可以看出,编制录像教材是在众多的资料片源中,选取更符合教学目标的场景和语言。(很少或不进行重新摄制)组合成新的教学片,这就首先要求稿本编写者要完整、准确地掌握录像资料内容,以达帷幄全局的目的。比如:在编制“元朝”这一子目时,我观看了电影录像片《成吉思汗》上、下集200分钟。又观看了电视剧《马可·波罗》1—8集,约7个小时,才编制出了《成吉思汗统一蒙古》7分钟和《马可·波罗行记》4分钟录像教学片。其次,在编制过程中,强调审美情感因素,以达触景生情的效果。比如:在编制“台儿庄战役”这一子目时,用电影《血战台儿庄》的片尾“尸体堆积筑长城”场景,穿插在历史记录片中,促成历史与艺术的交融。
编制过程包括了视听造型、内容设计二个层次的内容。
1.视听造型表达教学内容的视听造型因素主要有四个来源:直观——直接拍摄或剪辑的真景实音;解说——用语言说明情景;模拟——用视听形象替代(如动画、演员表演)表现内容;字幕——利用字幕表达重点内容、表达概念、原理。这四个视听造型因素,不一定全部出现在某一教学片中,要视教学内容的需要而定,但模拟在历史教学内容中有其独特的意义。因为,历史距离我们越远,其文化遗存也就越古板,为此,在视听造型方面,我大量选取了电视剧和故事中的人物和场景,使历史文化沐浴在阳光、雨露、空气之中,让它活生生地动起来。这样,教学内容不显枯燥,难点问题不至费解。
2.内容设计内容设计是通过视听造型来呈现的,它是编制录像教材的关键。为此,构思既要符合教学目标,又要适合教学对象,同时,又能充分表现影视技术的技巧。我将内容设计分为三种方法进行:
①讲述法。讲述法是录像教材对缺乏生动情节、比较枯燥但又知识性强的历史内容进行解释说明,使之形成历史表象的描述、叙述方法。这种方法对于阐明历史概念和规律,培养学生形象思维能力和推理能力有利。比如:编制《辛丑条约》这一子目。其教学目标是通过学生识记该条约内容,理解中国已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这一概念。在结构开头,我选用八国联军进入紫禁城的场景,并突出“践踏”的声响,在脚步中打出《辛丑条约》字幕,提示历史背景。其次,用解说表达该条约签订的时间和国家,用文物书稿的画面,以展示其真实性。再次是签订条约的过程。我用电影《秋瑾》中十一国与清朝订约的画面与旁白,喧染气氛,诱发情感。之后,又转向文物书稿画面上来,用字幕打出条约的内容,让字幕在解说完毕后,逐渐消失,以突出教学重点。最后,是条约给中国社会带来的危害。我选用记录片,通过解说,阐明其危害。该片内容设计严谨、翔实、协调。片长四分十四秒。讲述法较适合用于政治制度、经济制度、法令、条约、科技文化等历史事件,是以语言功能为纲,辅之动感画面的有效设计方法。
②模拟法。模拟是对具有生动情节、历史过程,运用动画和演员表演的形式,展示历史人物的造型、表情和动态或历史发展过程。比如:编制《楚汉战争》这一子目,我选用电视剧《汉王刘邦》和电视片《长城故事》中的造型。在结构上,首先是战马撕杀的场面,以示古代战争的残酷性,在血与火中打出《楚汉战争》字幕。其次是动画地图,以示刘邦、项羽的进军路线、交战地点。再次是四面楚歌,以表现刘邦以弱胜强、以计取胜的情节。最后是厮杀垓下、项羽自刎。全片11分钟。内容设计逼真、壮观、富有情感。该片不仅引导学生定向思维、定向记忆,还展示了古战场、古色彩、古服饰、古礼仪,丰富了教学内容。模拟法较适合运用于历史战争、历史人物、文化艺术等内容,是以教学功能为纲,辅以音乐、语言艺术的有效设计方法。
③探究法。疑问是学生思维机器运转的内部动因。疑问即矛盾,有矛盾才能唤起学生想方设法去解决矛盾。探究法正是运用了学生的这一心理状态,用语言或实物设疑,将历史内容放入悬念中展示,使浩繁的内容增加了教学目标的角度和深度。比如:编制《西安事变》这一子目,全片7分零十秒。我没有选用故事片《西安事变》,而选用了论证片《毛泽东》的片断,突出当年毛泽东在窑洞解答抗大学员对蒋介石被释放的种种担忧,这种担忧也恰恰是今天学生对当年事变的种种不解,从而探究了西安事变和平解决的历史意义。探究法适用范围广阔,关键在于历史的挖掘的程度。它是以理性思考为纲,辅以历史画面的有效设计方法。
从以上三种方法可以看出,录像教材在内容设计方面既要考虑具体教学对象的特点,又要顾及内容的展现与结构的设置,贯穿这一过程的主轴便是对整体节奏的把握。
(四)试用评价
录像教材编制完成后,对其要进行试用与评价,这样,有利于修正和重组录像教材。比如:我曾编制了《军机妙算话三国》一片,全片13分钟。内容是从《三国志》开始,由两位军事专家谈论三国用兵,它包括了分析、综合、概括等几种思维方法。有利于掌握历史现象的本质。但画面僵滞,语言死板,没能创设出学生积极思维的条件,使学生感受到的就是一句话:纸上谈兵。为此,我重新编制了《赤壁之战》取而代之。选用电视剧《三国演义》中的片断,突出教材中“火攻”的特点和场面。该片结构严瑾,情境逼真。试用后,效果全然改观。可见,编制者有意义、有计划地进行课堂教学试用评价,经分析、比较,才能获得更细致、更深刻的研究结果。
三、录像教材的教学功能
影像是通过视觉成为影像,被人们感知。对象特征的方位,角度距离,在我们利用景物、明暗构成、光影分布等手段后,就可创造出现实的具象性的影像世界,也可创造出意象性的影像世界,更可创造出形象性、抽象性的影像世界。影像教材进入课堂后,它即刻成为一个重要的教学信息源。声画形合一的录像教材使教学的表现手段更多样。表现的领域更宽敞、表现的内容更有深度。那么,录像教材又有什么教学功能呢?
1.再现历史的功能
自然界的实体物质都具形体,它包括了点、线、面、色阶、质地等可感知的形式。录像片的视听造型,也是通过线、形、质、体、色、光、影及构图等因素构成可表情达意的视觉形象,可见,录像教材实质上是自然界实体物质的再现。
历史录像教材有“传神”的本能,它将历史内容的某一选题进行想象、概括、综合、加工,然后,通过历史这一具体的“形”来传“神”。这时,课堂不再受时空限制,可以展示古今中外;不再受状态限制,可以表现宏观微观;不再受地理限制,可以呈现山川大海。
历史录像教材还有“仿生”的本能,它使历史内容通过组织安排,让人们感知不同时代、不同阶层、不同事物的视野范畴,使伊凡雷帝的懊悔、秦始皇的雄略、蒙娜丽莎的微笑,即使再过千载,也姿态依然,表情依然,含义不变。
录像教材的再现功能,培养了学生的想象力,提高了学生的历史表象的数量和质量。这一表象越丰富,想象也越开阔、深刻,反之,表象越贫乏,想象越狭窄、肤浅,甚至失真。
2.揭示历史的功能
编制影视教材是一种创作,它是一种剔除了那些妨碍主体对象的造型表现和信息传达的创作。正因为如此,影视教材的“自由意识倾向”要随时地转移至教学目标上来,使学生的注意力在一定的范畴中稳定而转移、持续而改变。同时,诱导学生去广泛、仔细、全面、深刻上理解、分析、比较和体验,揭示历史的本质和规律。如:《辛丑条约》录像片。如果仅仅是再现历史表象,那么,《辛丑条约》就是一个条约。但是,当我们将录像片选用了两个基本向度。一是纵向比较,不是孤立地看待《辛丑条约》,而是将《辛丑条约》这一历史表象放在中国近代史社会和文化背景中,这时的《辛丑条约》录像片就成了构成中国近代社会格局的历史基点。由此而展现的形形色色的历史现象,都成了探索这一历史过程的透视点。二是横向的比较。《辛丑条约》录像片提供了一些理论观点和分析框架,让我们能从这生生息息的中外历史发展中寻找出历史的成因和差异。把握了这两个基本向度,也就把握了录像片教学的重要特征。
3.德育功能
录像教材是通过各种光、影、型的手段渲染难以明示、无法言表的情感活动。比如:编制《同盟会成立》这一子目时,我用了圆明园废墟的光色变化来升华出标题字幕,展示出历史僵滞中的动荡不安;再如编制《戊戌变法》这一子目中,我用了寒风、流沙、茅草、劲风、蓝光来构成了当时的冷峻悲凉。在编制《渡江战役》这一子目时,突出蒋介石的快速布防,毛泽东的静坐赋诗。这里的一静一动,使两人的心境得到对比和强化。这动荡不安,这冷峻悲惊、这一静一动,都加强了情感活动的力度,激起了观众的强烈心理活动。学生在视听造型中体验了善与恶、真与假、美与丑的撞击,从而直接和间接地孕育出人的高尚。
四、录像教材的学习程度
1.教与学是一种逻辑思维和形象思维的学习过程,录像教材的学习程序如图:(见下页)
如图说明,学习程序的目的是训练由表及里、由此及彼、融合贯通的综合能力,但学习程序不一定都是由1—7程序进行的,它很可能是一种学习任务下达的随意组合。比如:在学习类型程序上,选择了秦汉、隋唐的专题学习。师生将分散在各个阶段的秦汉、隋唐的政治、经济状况按顺序播放,通过对四个朝代的表象观察,引导学生挖掘教材的内在联系。然后,选择“整体分析”程序,了解秦亡汉兴、隋亡唐兴的原因,培养了学生观察和分析能力。进而在“艺术特点分析”程序上,唤起艺术欣赏、启迪学生智慧、激发创造欲。
五、小结
本文通过研究录像教材的编制程序以及这一程序的实现问题,从而对编制的教材在教学的功能、学习程序进行了探讨,并证明了录像教材对提高中学历史的课堂教学质量的重要作用,归纳各个因素,可从中分析其主要矛盾,如图:
这一教学链图说明,在三大因素中处于主要矛盾地位的是录像教材和学生的矛盾。教师是起着挖掘教材内容与调控的作用。也就是说,编制者设计的思维节奏和感知教学内容,是通过学生来最后实现的。老师创造性运用录像媒体,并呈现和说明教学内容,和谐地吸引注意力和保持注意力,学生的记忆效果和复现准确率就得以提高,也就解决了这一主要矛盾。从这个意义上说,教师善于驾驭录像教材,才是问题的关键。为此,教师在运用录像媒体时,能否在展现速度、主题表达、层次分析、驰张起伏上遵循认知规律,独具匠心地调控和处理、化解矛盾,是现在,也是将来教育领域急于探讨的课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