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落实“过程与方法”目标中“度”的把握,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过程论文,目标论文,方法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设定“过程与方法”目标,优化教学,促进实践型、创新型人才的培养,这是本轮课程与教材改革的亮点。发展中产生新问题,目前各方面对“过程与方法”目标落实过程中“度”的把握失当现象颇多微词。
所谓“度”,作为一个哲学范畴,指事物保持自己质的数量界限。作为对历史教学实践状况把握的表述,主要是指教学目标及其达成的适切程度,包括深度、广度、容度等。正确把握“度”,有效达成“过程与方法”目标,既涉及教师专业化发展水平,更涉及教育理论工作者理论研究中的实事求是的态度以及政府有关部门的负责任的作为。作为多年从事历史教学的基层教师,不揣浅陋,就此略陈管见,求教于专家和同行。
一、用两双眼睛观察问题
在“过程与方法”目标达成中“度”的把握不当,虽非课改主流,不能一叶障目,但是,让学生负担过重,历史教学效能不高,毕竟是令人揪心的事实。
导致这些现象出现的原因是错综复杂的。我主张用两双眼睛看问题:一双是政府和专家的眼睛,用以观察教师的问题;一双是基层教师的眼睛,用以审视政府和专家的作为。
1、课程执行者层面的因素
现在,政府和专家的眼睛早已发现了存在于教师身上的许多问题,一句十分精到的话是,“教师自身的理论素养和实践能力是决定课程与教学改革成败的关键”。所以,提高教师的课程执行力,已经是基础教育有关领导部门花大力气抓的事。诚然,基层教师存在问题不少,例如:对“过程与方法”目标的解读状况不尽人意。在使用《国家历史课标》及相关教材的部分省市历史教师中,大多精于研读《课标》中的“内容标准”,疏于关注“过程与方法”目标。在上海部分历史教师中,在相当一段时间里,写教案时则常常把“方法”作为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执行手段来加以表述。又如:学养不够,教师自己对史学界确认史实、解释与评价历史的程序知之不多,自然也就不能提纲挈领地抓住关键点引导学生经历和体验这些过程,出现专家严厉批评的“瞎三话四”的、“自说自话”的、“本本主义”的“过程与方法”。再如:信息不灵,教育观念陈旧……
作为基层教师,我和我的同事都本着虚心学习的态度,进一步细细研读《历史课程标准》,领悟“过程与方法”目标的内涵,对课改的精神做必要“反刍”。这方面的话不再赘述。
2、课程设计、领导者层面的因素
从基层教师的角度,用课改第一线实践者的眼睛,审视政府和专家的作为,与教师在“过程与方法”目标执行中“度”的把握失当似也密切关联。
(1)对研究性学习在基础教育中的作用宣传失度,导致指导思想的偏差。
基础教育中,存在两种教学方式,即学生掌握现有的科学和文化知识的接受性学习以及学生尝试探究人类知识发生发展过程的研究性学习。本轮课改中,出于对培养创新型人才的紧迫性的思考,政府有关部门和学科专家对研究性、实践性学习作了大力宣传,这是必要的。但是,其中却不乏过头话。例:“必须从根本上改变教与学的方式”;又例:“传统的接受性教学是工业革命后兴起的,适应培养技术工人的需要;研究性学习是适应知识经济时代到来,培养创新型人才的需要”;再例:“受客观条件限制,现在还不能全面实行实践性、研究性学习,要积极创造条件,使教育从低水平向高水平发展”……
课改指导思想落实到历史学科,尤其是落实到“过程与方法”目标的达成中来,同样遇到两种学习方式的问题。把“方法”两字解释为学习历史的方法,即如何接受人类已有的历史知识的方法,本质上属于接受性学习范畴;把“方法”解释为探究历史的方法,本质上属于实践性、研究性学习,或者说是一种模仿成人研究的学习的范畴。由于宣传上的“过头”,使部分基层教师难以接受,因而纹丝不动;更多教师则不遗余力追求后者,出现在操作层面上的“度”把握失衡。
我以为,虽然在认知水平上,两种学习方式达成的目标,有高低之分,但是,对基础教育而言,这两种教学方式不是落后与先进的优劣关系,不是非此即彼的对立关系,而是必然存在的两种形态,各有利弊,把握不当都会造成不良后果。“文革”后期片面强调实践,提出“结合战斗任务组织文科教学”等口号,恶果显见;“拨乱反正”后强调“双基”,一不留神走向另一极端,现在须花大力气纠正。
当今世界,经济、政治等多个领域都出现了整合学术流派,谋求“双赢”的重大学术成果,教育领导和理论工作者也应该多一点统整,吸取人类历史上形成的教育科学的多样成果,在宣传上更科学、全面些。
(2)对学生的认知水平过高估计,违背认知规律,导致行为的偏差。
近年来,物质技术的发展,独生子女的普及,教育投入的增加,人们乐观地估计:现在的孩子越来越聪明了,获取信息的能力越来越强了。课改浪潮乍起之时,一位著名教育专家用十分富有诗意的语言向教师描述:“面对汪洋大海一样的信息,一位白发专家和一个孩童获取知识的机会没有区别。”有些教师在私下嘀咕:“区别就在于前者理解,后者不理解。”不过,毕竟大多数人欢欣鼓舞,进入新世纪,我们的教育航船可以驶上捷径。于是,教学要求步步提高,教育评价标准节节攀升。
冷静下来思考,孩子总是孩子,哪怕将来科学再发达,新生婴儿的第一声也是啼哭而非歌声。科学技术的发展可以用几何级数计算成果,但是,人类的资质却只能平稳地渐进发展,其学习潜力在几十年中,不会发生本质的进化。在中学生学习历史的“过程与方法”中,首先经历的是积累历史知识的过程,首先学习的是解读历史课文的方法。学生必须能读懂课文,知道历史的基本要素;形成基本的时序;有必要的历史空间概念;能初步感觉历史叙述和历史评价的区别……然后,才能进一步理解掌握史学界确认史实和解释与评价历史的思维方法。当然,学会“学习历史”的方法和学习体验“研究历史”的方法不是绝然分开,而是交替上升,互相促进。在基础教育阶段,两者各应占多少比重,与学生的个体素质、年龄增长、知识结构变化以及所耗费的学时密切相关,而与外部环境变化,包括教育技术发展只是部分关联。
阿基米德曾说,“给我一个支点,我可以撬起地球。”他没有撬起地球,因为没有架设这个支点的地方。可以假设,只要有足够的时间,教育理论界所设想的许多目标、要求都可以达到。但问题是学生的时间有限,他们力不从心。
二、从系统工程的高度解决问题
当前,在历史学科“过程与方法”目标实施中,究竟如何把握好“度”,有许多问题悬而未决。教师的理论素养和实践能力的不足,固然是重要原因,而政府行政管理行为滞后,理论研究与一线实际脱节,也是包括“过程与方法”目标实施中产生的歧义等一些实际问题得不到及时解决的原因。教育是一个系统工程,必须统整各方力量加以解决。
1、要尽快修订并颁布《历史课程标准》
《国家历史课标》对“过程与方法”目标的诠释比较原则,且偏重于对教材所述历史的分析、理解、把握。对引导学生关注“历史是怎样被发现的”,“历史知识是怎样来的”问题,缺乏具体的操作要求。《上海历史课标》(修订稿)虽对“过程与方法”目标作了必要的分类、细化和拓展。但是,在表述中对指导学生把握教材的方法缺少足够的关注,再加上是地方文本,尚处于小范围传达实验阶段,缺乏足够的影响力。
课改推进已届10年,根据新情况组织修订并颁布《历史课程标准》,是政府应负的责任,时不我待。
2、理论研究要更具科学性、实证性
课程与教材改革初见成效,希望教育工作者本着科学的态度,从一般意义上的宣传鼓动中抽身出来,对基层迫切需要解决的实际问题给予深入研究,赋予新的理论指导。
第一,建议专家们更多进行一些量和质结合的研究。例如:在基础教育中,教学生学会“学习历史”的方法和“研究历史”的方法各应占多少比例为宜?各年龄段的学生各应掌握到什么程度?“教教材”和“用教材教”应该掌握到什么分寸?两种教学方式是否能找到一个最佳的结合点?
第二,建议专家进行一些深入的中外教学理论比较研究。美国的、英国的、日本的,包括台湾地区的历史教育都有一套套独特的理论和运用模式,与中国的国情如何结合?中国的历史最悠久,中国的语言文字最丰富,史料汗牛充栋,浩如烟海;中国人对外国历史和外国语言文字的重视程度(学习时间和掌握水平)超过世界上任何一个发达国家对中国的历史和语言文字。中国学生在承载如此多的学习任务情况下,对历史知识掌握什么水平是恰当的,是能够正常地胜任而不违背天性的?
第三,建议专家进行一些教育规律的总结。数年来,基层历史教师在如何落实“过程与方法”中创造了很多好的经验,专家们也做了不少典型个案的分析。进行综合分析,找出规律,高屋建瓴地指导实践,是基础教育迫切需求的。
3、修改教材,删减知识容量,降低难度要求
课程和教材改革改变了全国“一本”的现象,出现多本运行的情况,这是新气象。但是,各种文本的专业化倾向都超出以往各版本。学生对“知识和技能”的掌握时间挤占了用以“思考,领悟、体验专家学者发现历史的过程”的时间,即挤占了达到“过程与方法”目标的时间。所以,在对教材的应用情况做深入的调研的基础上,修改教材,降低难度,给学生留下思维的空间的大事,也请有关部门尽早部署。
4、尽早出台学业评价方案
学业评价对教学实践具有重大的导向作用。如果评价、检测的内容与方法相对滞后,会束缚历史教师的思想,使之裹足不前。反之,评价、检测标准过于超前,学生力不从心,教师也无所适从。各地教师对地方性教研部门所提供的评价试卷两种反映都有。运用政府文本的权威性,确定教学评价的功能、性质、目标以及与之相关的内容范围、方式方法等,使教学和评价都有“本”(较之课程标准更具体的“本”)可依,是规范教学行为,推进课改进程的重要举措。目前,学业评价改革方案的出台踯躅不前,远远滞后于教育改革的进程。政府各部门协同,促成评价方案早日出台,是众望所归的大事。
从系统工程的高度,为落实“过程与方法”目标采取必要措施,关键是政府的作为,作为基层教师翘首以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