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程的实施需要哲学的关注--从语文学科角度谈新课程改革_语文课程标准论文

新课程的实施需要哲学的关注--从语文学科角度谈新课程改革_语文课程标准论文

新课程实施需要哲学关照——从语文学科看新课程改革,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新课程论文,新课程改革论文,哲学论文,语文学科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实验已近六年了,六年来,我们深刻感受到了新课程的实施对转变教师的教育观念、提高教师的素质、推进课堂教学改革所起的巨大作用;体会到了课程从学科本位、知识本位向关注每一个学生发展转变的深远意义;领悟到了课程结构的调整、教师角色的转变、学生学习方式的改善、考试评价制度的改进、校本课程资源的开发、综合实践活动课的完善给学校教育带来的无限生机。语文(苏教版)学科新教材更为我们展示了以提高学生语文素养为宗旨的广阔的语文教育新时空;使我们感受到了崭新的时代精神和蓬勃奋进的势头。

然而,课程改革毕竟不是一般的技术改造,它的涉及面之广,规模之大,容含量之充盈决定了这项改革的广度、深度、复杂程度和艰辛程度,它既植根于20年教育改革的经验基础,又是不断反思顺应时代发展的结果。所以,决不可能一蹴而就。实验区工作的实践表明了这一点。对新课程的理念和对实验教材的理解和应用实践、课堂教学的组织实施、综合活动的开展等等方面所出现的困惑,主要表现在有些老师仍用旧的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对待新课程的理念和新教材,理解把握绝对化、表面化、形式化。

从哲学的角度看这些问题实属正常,而且比成果更为珍贵,更应重视,更值得研究。所以,实施新课程需要哲学关怀。我们的教师有必要对语文新课标和新教材以及我们的行为来一番哲学审视,学会用新的思维方式解读课标和教材、领悟时代精神、扩展理论视野,结合实际深化探索,才能真正读懂《语文课程标准》,才能深入理解,准确把握教材,真正适应新课程改革的需要。

一、对语文学科新课程改革实验的审慎追问

在交流过程中我们发现,无论是教师还是教研员、校长都品味到了这次改革的酸、甜、苦、辣,都经历了一个“期盼——感知——困惑——接受——认同——反思——期盼”的复杂心理过程,都感到很不轻松。因为,理念、行为、认识、感受、观点的碰撞太激烈了,而这么多“碰撞”,归根结底是思维模式的撞击,因为,思维模式决定着行为模式。如果问课改实验最令我们欣喜、最能调动我们激情的是什么,我认为就是对课标、教材、对我们行动的一系列追问和反思:大纲和课标到底不同在哪里?先人文,后工具;还是先工具,后人文?什么是新教法,什么是旧教法?学生自主学习,老师干什么?要语感,还要不要训练?淡化语法背景下,怎样教语法,究竟要不要串讲?到底什么是合作学习,怎么才能既面向全体又发展个性?什么样的课是优质课?老师怎样做才能当好学习的“组织者”“参与者”“促进者”,语文怎么样进行过程性评价等等。

要研究解决这么多的问题,需要做的工作很多,但首要的是改变思维模式。回顾20世纪的百年历史,与工业时代的生产力相适应的是主观思维,即极端的、二元对立的、机械的单向的线形的思维模式,在认识上往往表现为绝对的判断,不是“对”,就一定是“错”;不是“好人”,就一定是“坏人”;不是“高”,就一定是“低”;不是“你死”,就一定是“我活”等,没有中间状态。20世纪末以来,人类逐步进入后工业时代和信息时代,冷战结束,和平、民主、交融成为全球发展的主流。与这种新的生产力和意识形态相适应的是科学的客观的思维模式,即客观的、圆融的、灵动的、多元的思维模式。在认识上表现为尊重客观事实,对事物进行科学地客观地把握和发展地审视,正视和承认不好不坏,不上不下的中间状态,因为世界本来就是纷繁复杂的,世界上的事物大多是浑然状态,是混合物,很少是实验室提纯的单质。

新课程理念正是顺应时代变革的产物。语文新课标正是用新的思维模式对以往语文教育实践进行哲学思考、客观把握,进行批判反思、传承扬弃、提炼创新的结果。一些学校和老师之所以不适应首先是因为他们的思维模式仍停留在旧的思维状态上面,用旧的思维模式(对立的、绝对的、静止的、单一的)来解读语文学科新课程改革,怎么会不尴尬呢?其实与时代的演进不相适应的不仅是《大纲》、教材、教学方法等,可以说课程所包含的和所涉及的好多方面都不适应,主要是状态不同,就拿《大纲》和《课标》来说,《大纲》一旦居高临下地颁布,全国各地都遵照执行,“备讲辅批考评补”诸环节,依纲扣本就行,而且若干年不变,所以,《大纲》的状态整体上是封闭的静止的,而《课标》的状态整体上则是开放的、动态发展的和不断生成的,这就是说,对《课标》的理念要领悟,而对《课标》的要求不仅是执行,还要学校老师学生根据自己的时空条件,共同参与开发创造。比如:“提高语文素养”这个目标要求,待开发的空间有多大啊!决不只是教材一方面就可以承担得了的。所以,语文教材(苏教版)专门作了“留白”,如果我们的老师还像过去对待教材那样,把“留白”变成“空白”,那就不符合教材编者的意图;如果我们的老师还像过去对待《大纲》那样对待《课标》,只遵照执行,而不参与研究和开发创造,那么肯定会常常茫然无措。

二、对《语文新课程标准》进行哲学阐释

新的《语文课程标准》是当前的语文教育的理想的理论的产物,从宏观的层面上说,它具有时代的容涵性、理论的系统性和历史的否定性,但这“三性”不是割裂的而是扭结并行的,我们只有首先客观地辩证地把握了这“三性”,犹如为思想建造一个既符合时代要求又有足够视野的天文望远镜,才能全面地反映现实,深层地透视现实,理性地解释现实,理想地引导现实,理智地反观现实,才能实现理想中所要达到的时代,才能成为时代精神的精华。而历史的否定性与时代精神并不矛盾,人类思想的论坛一直就“充满血腥”,是“厮杀的战场”(黑格尔语),所谓历史的否定性也不是全盘否定,所否定的往往是被认为某一时空领域里不相适应的部分。比如语文新课标新教材,其时代精神自不必说,但它的时代容涵性表现在这种时代精神既包括时代的切面也包含着历史发展的立面,就是说它是反观语文教育发展史,继承了古今中外优秀文化,扬弃糟粕,萃取精华的产物。如苏教版语文教材,可以说是时代感最强的一套实验教材,而它对中外传统文化的继承也是最突出的。以七八年级各册的专题研究为例,“狼”、“荷”、“鸟”等,作为研究性学习,其时代性不言而喻,然而教材为每一个专题提供的资料信息都兼顾古代的、现代的诗词文献,尤其是“荷”,它所承载的中华传统文化意韵该是多么厚重啊。

“任何理论都不是超然物外的玄思和遐想”,任何理想都是有根的,现代语文教育的这个“根”,就是发展着的汉语文系统和学生身心发展规律以及语文学习规律、语文教育实践。但理论和实践注定是要有“间距”的,理论和实践之间的“间距”又激励着人们去不断超越现实。没有理论与实践的“间距”就没有我们事业的进步。

美国哲学家路德·宾克来在《理想的冲突》一书中这样说:“一个人在对他能够委身的价值进行探索时,要遇到许多竞相争取他信从的理想,他若要使这种探索得到满足,就必须对各种理想有所了解。”同理,真正读懂《语文课程标准》,正确把握教材没有多方面的理论支持显然不行。如《语文课程标准》“教学建议”关于语法修辞知识这样说:“在阅读教学中,为了帮助理解课文,可以引导学生随文学习必要的语法和修辞知识,但不必进行系统、集中的语法修辞知识教学。”文字不多,但说明了:处理语法修辞知识教学的目标应该定位在“帮助理解课文”,内容应该是“必要的”,基本方法是“引导学生随文学习”,不提倡“系统、集中”的语法知识教学。只读懂了这字面的意思还不够。“必要的”应该是哪些内容?要弄懂就要调用多方面理论知识,教育学、心理学、生理学知识可以帮我们把握哪些知识对哪个年龄段的学生是“必要的”和选择怎样的教法;“随文学习”还可能涉及与课堂组织相关的理论和文章所承载的相关知识。这样才能对度的深浅、量的大小、范围的宽窄、方法策略的选择有较为准确的把握。中国人艺术境界观主张“得其意而忘其形”,现在解读新课标也应该“得其意”,这个“意”,笔者认为,恐怕应该是“理想性”与“现实性”的结合吧,是对时代的容涵性、理论的系统性和历史的否定性的深入理解吧。

三、对新课程改革实践进行理性反思

伽达默尔在《赞美理论》中指出:“一切实践的最终含义就是超越实践本身”,意味深长,值得深思。这里有一个理论的“理想性”和实践的“现实性”问题,人是现实性的存在,但人又总是不满足于自己存在的现实,而总是要求把现实变成更加理想的现实。从这个意义上说,理论和实践、“理想性”与“现实性”就不应该是对立的、分离的。对《语文课程标准》的正确把握,最有效的莫过于行动的践履与对现实问题的理性反思,不仅如此,这种实践——反思——学习再实践——再反思——再学习应该是反复不断的。“未经审视的生活是无价值的生活”。我们反对空头理论,我们也同样反对没有理论、没有“灵魂”的、“老驴拉磨”似的实践。两年多来课改实验区采用“案例分析”“教学反思”“教改沙龙”等形式,校校联手、城乡联手组织教研员和教师们针对性地研究新课改中的现实问题,学习理论,探索方法。收到了相当好的效果。当然,对实践的理论反思远不只这些。要想深入探索创新,在课改实验中走出一条独特有效的道路来,就需要多方面学习,加强人生修养,需要培养自己高远的气度、高明的识度和高雅的风度。其中高明的识度是根本。用哲学家贺麟的话说就是:“同一境而登山者独见其远,乘城者独觉其旷,”(贺麟《哲学与哲学史论文集》1990年版商务馆)“凡事望得远一点,看得深一层,想得透一成,阐幽发微而示之以人所未见,率先垂范而示之以人所未行”。(孙正聿《哲学通论》)真能做到这些,我们就会顺利适应新课程的需要,站在新时代的前头。

标签:;  ;  

新课程的实施需要哲学的关注--从语文学科角度谈新课程改革_语文课程标准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