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实现“共同富裕”中的精神文明思想,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精神文明论文,共同富裕论文,思想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邓小平同志提出的“共同富裕”思想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内容,在这一思想指导下,党制定了“部分先富”、“先富带后富”、逐步达到“共同富裕”的大政策。在这一政策推动下,一部分地区、企业和一部分人首先富裕起来,全国人民的生活水平普遍有了提高。然而,近几年来社会上爆发了一股拜金主义思潮,甚至有人认为“共同富裕”就是鼓励人们一味地追求物质利益和提高消费水平,笔者认为这是对邓小平“共同富裕”思想的误解。“共同富裕”除包含物质富裕的内容外,同样蕴含着丰富的精神文明的思想,在当今形势下,重新研读并完整而准确地理解和把握其深刻内涵,是十分必要的。
“共同富裕”是物质富裕和精神文明的有机结合
从“共同富裕”提出的理论基础看,“共同富裕”思想是邓小平同志对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类社会协调发展理论的运用和发展,精神文明是其应有之义。马克思在《〈哥达纲领批判〉序言》中把人类社会划分为三个领域,即经济生活领域、政治生活领域和思想文化领域。他认为社会的发展就表现为社会经济、政治、思想文化的发展,三者构成相辅相成、相互渗透、互相作用的有机统一体,而且要求协调发展。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同样也必须是三者的和谐统一,从根本上讲就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协调发展。邓小平同志就此提出了“共同富裕”的思想,并反复论证了作为社会主义本质重要体现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和谐统一与协调发展的客观必然性。他认为物质是基础,人民的物质生活好起来,文化水平提高了,精神面貌会有大变化,“不加强精神文明的建设,物质文明的建设也要受破坏,走弯路。光靠物质条件,我们的革命和建设都不可能胜利。”(《邓小平文选》第3卷第144页。以下引用该书只注卷数、页码)并严肃告诫全党:“经济建设这一手我们搞得相当有成绩,形势喜人,这是我们国家的成功。但风气如果坏下去,经济搞成功又有什么意义?会在另一方面变质,反过来影响整个经济变质,发展下去会形成贪污、盗窃、贿赂横行的世界。”(同上第154页)也就是说,要加快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进程,就必须使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协调发展,才能相得益彰,忽视其中的任何一个方面,都会使“共同富裕”的实现成为空中楼阁。
从“共同富裕”的出发点看,“共同富裕”应是物质和精神文明的有机结合。邓小平同志曾经这样指出:“我们要想一想,我们究竟给人民做了多少事情呢?我们一定要根据现在的有利条件加速发展生产力,使人民的物质生活好一些,使人民的文化生活、精神面貌好一些”,“我们是社会主义国家,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根本表现就是能够允许社会生产力以旧社会所没有的速度迅速发展,使人民不断增长的物质文化生活需要能够逐步得到满足。”(第2卷第128页)而我国的生产力发展状况比较落后,因此,我们把大力解放和发展生产力作为我国社会主义时期的根本任务,归根结底是为了实现社会主义生产目的——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生活需要,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文明、民主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正是从这一点出发,邓小平同志提出“共同富裕”的思想,也就是说,“共同富裕”作为社会主义本质的集中体现,它与社会主义生产目的以及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有着内在的统一性,实现了“共同富裕”的中国,应当是物质文化生活水平和政治文明程度大大提高的现代化强国,如果只是生产发展了,物质财富增加了,而精神面貌无所改观,甚至精神文明大滑坡,那便违背了“共同富裕”的初衷和本义,最终也无法实现“共同富裕”。
从“共同富裕”的最终落脚点看,精神文明是“共同富裕”思想中不可分割的重要内容。邓小平同志这样强调“一定要让我们的人民,包括我们的孩子都知道,我们是坚持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我们采取的各方面政策,都是为了发展社会主义,为了将来实现共产主义。”(第3卷第112页)“共同富裕”作为社会主义阶段的基本政策是为实现人类身心彻底解放的共产主义社会做准备。要实现生产力高度发展、物质财富极大丰富、“各尽所能,按需分配”的共产主义社会,就必须把解放和发展生产力作为我国现阶段的根本任务,创造大量的物质财富,不断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要使人们成为彻底摆脱一切旧思想、旧习惯的影响,具有高度共产主义觉悟和道德品质的、能够自觉地习惯于为社会利益贡献自己全面才能的共产主义新人,就必须提高全民素质水平,造就一代又一代既有“共同富裕”观念和高度的思想觉悟、又有高度的专业知识水平和建设社会主义能力的社会主义新人。在一定意义上来说,这一批批的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新人都是精神文明所哺育的,而发展社会主义、实现共产主义、创造大量的物质财富的任务则是由他们来完成的。因此,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之间的这种必然的联系就决定了“共同富裕”思想中具有不可忽视的精神文明的思想内容。那种认为“共同富裕”就是专指物质富裕的观点在理论上是错误的,在实践上是有害的。
“共同富裕”的实现是精神文明和物质富裕的同步发展
“共同富裕”的实现,决非一蹴而就的事情,邓小平同志充分研究了中国的具体国情,以其恢宏的战略思维和成熟的战术思维,制定了“部分先富”—“先富带后富”—“共同富裕”的大政策,通过目标、手段、条件、步骤、措施的相互连结,将精神文明的建设与发展统一于物质财富的创造过程中,既避免了脱离实际的空想和玄想,又不乏现实的感召力,使人们的物质文化水平不断提高的同时,精神境界也不断升华。
首先,在致富手段上,树立正确的致富观,强调要以“诚实劳动”、“合法经营”换取美好生活。
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邓小平同志第一次提出,“在经济政策上,我认为要允许一部分地区、一部分企业、一部分工人农民,由于辛勤努力成绩大而收入先多一些,生活先好起来……使全国各族人民都能比较快地富裕起来。”(第2卷第152页)这一富民政策反映了全体劳动人民渴望致富、过上美好幸福生活的共同心愿,把人们从谈“富”色变、“越穷越光荣”的桎梏中解放出来,竞相致富已成为一股空前的社会潮流,但是,致富必须要有正确的手段,必须讲求原则性。用邓小平同志的话说就是要以“辛勤劳动”为手段,“合法经营”为前提,即提倡人们要以诚实劳动、合法经营来换取美好生活,这也是小平同志在致富问题上对广大干部群众提出的最起码的道德要求,而那些消极懒惰、投机取巧、侥幸发财的行为和靠非法经营、权钱交易而发家致富的行为则应普遍受到社会的鄙视和唾弃。许多天赋好、能力强、爱劳动、贡献大、效益好的守法致富者率先富裕起来,其劳动成果得到了社会的认可和尊重,自身价值得到了实现,精神生活也得到了充实,同时也激发了爱劳动、比贡献、赛效益、守纪律的社会文明之风,这便是邓小平同志将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建设和提高寓于物质财富创造过程中的生动体现和成功典范。
其次,在致富步骤上,树立“共同富裕”观,强调发扬“多劳多得,也要照顾国家和左邻右舍”的集体主义精神。
1978年,邓小平同志在党的十二届三中全会上以《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为题的讲话中,针对严重制约我国经济发展的平均主义提出了“部分先富”—“先富带后富”—“共同富裕”的“大政策”。他说:“一部分人生活先好起来,就必然产生极大的示范力量,影响左邻右舍,带动其他地区、其他单位的人们向他们学习。这样,就会使整个国民经济不断地波浪式地向前发展,使全国各族人民都能比较快地富裕起来”,“这是一个大政策,一个能够影响和带动整个国民经济的政策”(第2卷第152页)。他强调“鼓励一部分地区、一部分人先富裕起来,也正是为了带动越来越多的人富裕起来,达到共同富裕的目的。”(第3卷第142页)因此,我们提倡人们要确立“共同富裕”观,但是,“部分先富”是首要环节,没有“部分先富”,就不会有极大的示范力量和带动作用,“先富带后富”是关键的中心环节,最终是为了实现“共同富裕”,当然,我们的政策和要求决非千篇一律的僵死教条,而是因地因时因人而异的。比如在谈到先富地区通过多交利税支持贫困地区发展时,小平同志这样说:“太早这样办也不行,现在不能削弱发达地区的活力,也不能鼓励吃‘大锅饭’。”(同上第374页)他还说:“对一部分先富裕起来的个人,也要有一些限制,例如,征收所得税。还有,提倡有的人富裕起来以后,自愿拿出钱来办教育、修路。当然,决不能搞摊派,现在也不宜过多宣传这样的例子,但是应该鼓励。”(同上第111页)“不讲多劳多得,不重视物质利益,对少数先进分子可以,对广大群众不行,一段时间可以,长期不行。”(第2卷第146页)也就是说,我们是把一般性的要求和更高层次的要求结合起来,要求党员干部和先进分子不但要带头守法致富,而且要做自觉的“先富带后富”者,而对普通群众则要求通过辛勤劳动,守法致富,成为自然的“先富带后富”的,鼓励他们早日跨入自觉的“先富带后富”者的行列,我们的目的在于,鼓励不同觉悟程度和道德水平的人一齐向前,同步提高。
最后,在致富的配套措施上,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增强法纪观念,确保“共同富裕”的顺利实现。
针对“共同富裕”进程中所出现的违法乱纪和严重浪费等消极现象,邓小平同志提出了一系列解决的办法和措施。教育是首要的一条。要教育广大干部群众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反对拜金主义思潮;树立正确的消费观,反对铺张浪费,培养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树立艰苦奋斗的创业精神,提倡无私奉献精神。正如邓小平同志所说:当家作主的劳动人民,不能不给国家创造更多的利润,增加国家的财政收入,来用之于其他方面,用之于扩大再生产,用之于基本建设,进一步加快我国的发展经济的速度,尤其要培养干部廉洁奉公、勤政为民的工作品德。同时,我们要增强法制观念,加强法制建设,利用法制手段,净化社会风气。邓小平同志在谈到理想和纪律的问题时说:“无论是不是党员,都要遵守国家的法律”,“遵守纪律的最高标准,是真正维护和坚决执行党的政策,国家的政策。”(第3卷第112页)目前我们在深化改革过程中采取了多种政策和措施保障,我们必须把它落到实处。对于那些靠钻政策的空子、非法牟取暴力和利用权钱交易进行犯罪活动的行为必须严厉打击,切实有效地保护合法收入、调节过高收入、取缔非法收入,坚决扫除吸毒、嫖娼、纳妾、赌博、挥霍浪费等丑恶现象,加强廉政建设,扭转社会风气,促进精神文明和物质富裕的同步发展。
“共同富裕”思想是当今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重要内容
“共同富裕”的思想境界是极为高尚的,其境界的高尚就体现在它把富裕的着眼点放在“共同”二字上。如今,富裕已同社会主义的本质联系起来,然而,富裕有个人富裕、集体富裕和社会富裕之分,而“共同富裕”则冲破了个人主义、小家庭、小集团利益的狭小圈子,扩展到他人、集体乃至整个社会的共同富裕,它一方面承认个人利益,另一方面与自私自利、个人主义、金钱至上的价值观念相对立,要求人们具有社会责任感和民族意识,要把国家、集体、个人三者的利益有机地结合起来,并以国家和集体的利益为重,提倡发扬顾全大局、扶弱济贫的精神,为实现全社会的共同富裕而贡献自己的聪明才智,甚至做出必要的牺牲。因此,可以说“共同富裕”的思想境界就是一种高尚的共产主义境界,是实现四个现代化所必须提倡的共产主义道德水平。在当今条件下,只有树立“共同富裕”观,胸怀“共同富裕”大目标,才能坚定不移地守法致富,才能充分理解党的“先富带后富”的大政策以及相关的政策和措施,真正地投身到“共同富裕”的实践大潮中去。因此,要实现“共同富裕”,就必须加强“共同富裕”的思想教育,这也是当前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重要内容。
综上所述,不难看出,邓小平同志关于“共同富裕”的思想,无论从其理论基础还是出发点和落脚点看,精神文明都是其不可忽视的重要内容;就其思想本身来说,“共同富裕”又属共产主义境界的精神文明。邓小平同志将阶段性的目标和长远性目标,一般性的要求和高层次的要求有机地结合起来,把精神文明的建设与发展贯通于物质财富的创造过程中,并使二者同步发展,波浪式前进,亦足见其求实创新的领导风格和匠心独运的治国艺术。因此,我们说,邓小平同志关于“共同富裕”的思想中所蕴含的精神文明思想是极为丰富而深刻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