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人文地理学的现状与发展_地理学论文

中国人文地理学的现状与发展_地理学论文

中国人文地理学的现状与发展,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人文地理学论文,中国论文,现状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K90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1465(2003)02-0015-03

一、导言

中国古代的人文地理思想与知识极其丰富,但尚未形成科学的人文地理学。

中国近代地理学的发展比西方国家晚半个世纪。鸦片战争后,人文地理学才开始在中国得到发展。在竺可桢(1890-1974)等人的推动下,中国近代地理学在20世纪30年代、40年代得到了发展。人文地理学领域主要受法国和英美的影响,“决定论”与“或然论”思想是人地关系讨论的重点。在人口地理、农业地理及小区域考察研究等方面都取得了一定成就。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人文地理学曾经受到不公正的批判,并以经济地理学取代了人文地理学。对从西方引进的人文地理学,采取全盘否定的态度。当时认为,人文地理学是为帝国主义服务的伪科学,否定人文地理学作为一门学科存在的价值。致使这一时期经济地理学一枝独秀,人文地理学停滞不前,甚至衰落。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人文地理学的地位和作用得到了重新评价。1979年末,中国地理学会在广州召开第四届全国大会,李旭旦先生首先提出复兴人文地理学的建议,得到与会代表的热烈响应。此后,在李旭旦、吴传钧等人的推动下,中国地理学会成立了人文地理专业委员会,开始了有组织、有计划的发展工作。各大专院校的地理系也纷纷开设了人文地理专业,培养出了一大批优秀的人文地理专业人才。研究队伍不断壮大,国外人文地理学著作、论文的翻译,人文地理丛书和一系列教材的出版,都对中国人文地理学的发展起到了促进作用。

从20世纪80年代末期起,中国人文地理学进入提高阶段。旅游地理学、城市地理学、人口地理学等分支学科迅速发展。为满足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中国人文地理学的研究内容日益丰富。不仅进行基础理论研究,还加强了应用方面的研究。计量方法的引进,对信息论、控制论、系统论的利用,以及耗散结构论、协同论、突变论等的引进与运用,都使中国人文地理学的研究广度和深度得到加强。

经过20多年的努力,中国人文地理学已走上复兴、创新之路,正向建立中国特色的人文地理学目标前进,与国际先进水平的差距逐渐缩小。但也存在不少问题,亟待解决。

二、中国人文地理学的现状

1.理论体系松散

作为一门边缘学科,人文地理学的研究领域非常广泛,涉及到区域经济、国土整治、生产力布局、城镇体系、文化景观、环境保护、旅游规划、人口问题、种族歧视、生活福利等方方面面的问题。各分支学科均以人地关系地域系统作为其研究的基础,但大部分的分支学科相互间缺少必然的联系。同时,也没有一个系统的理论与成套的模式将它们联系起来。换句话说,人文地理学不像自然地理学的气候、土壤、岩石等组成要素之间,存在着相互制约和联系的环扣,它至今仍然缺乏把各研究要素、各分支学科连成一个有机整体的理论基础,即使其组成要素部分有密切的联系,而从整体来看,大部分仍缺乏相互间的联系。人文地理学理论体系松散,影响了它的综合发展。

2.各分支学科的发展不平衡

人文地理学的研究领域,较原来传统的小区域、区域经济的研究扩大了,但仍主要集中于国土整治、区域规划、城镇体系布局、旅游等方面。换句话说,与社会经济发展联系密切的经济地理学、城市地理学、旅游地理学等人文地理学的分支学科发展较为迅速,在理论与实践应用上都有所创新,基本上建立了既具有中国特色又与国际接轨的地理学科体系。一些薄弱的分支学科如乡村地理学、政治地理学、社会地理学、行为地理学等,虽也有论著出版,其理论建树与实践应用都明显落后,发展相对较缓慢。

我国至今仍有64%的人口生活在农村,有关农村聚落的产生、发展、地域特征、建筑类型及其与环境的关系,聚落的合理分布与规模及节约用地等急需解决的问题,都迫切要求乡村地理学快速发展,但它的发展却跟不上形势的需要。因此,吴传钧院士认为,今后应大力拓展包括政治地理学、乡村地理学、社会地理学等在内的第二类人文地理学分支学科的实践领域,它们是至今没有真正复兴起来或尚待开发的一些新领域。

3.人文地理学创新艰难

一门学科的独立性在于具有自己的特殊领域、方法和理论,其理论发展为该学科存在的前提。没有这个前提,这门学科的发展就是无源之水。随着研究内容的拓展,越来越多的学科介入,势必会在发展中形成竞争。当前,西方“以人为出发点”的人本主义和“注意问题的特殊性”的后现代主义的出现,对人文地理学理论的发展产生了巨大的冲击。美国有许多人文地理学者将文化地理学作为人文地理学的研究核心,并以它为理论基础来阐释各种人文地理现象。20世纪80年代中期,北京大学的王恩涌教授第一个将文化地理学的现代理论体系引入了中国。

西方人文地理学的理论发展呈现出多元化的趋势,中国人文地理学理论该如何发展?在各种挑战面前,中国人文地理学的理论应本着理论指导实践,为社会经济发展能作出正确指导的原则,结合我国的国情,借鉴国外的发展经验,使它不断完善。

创新为一门学科的灵魂,是一门学科持续发展的基础。然而,人文地理学的理论研究向来重视学科性质的探讨与工作方法的总结,人与环境相互作用的理论建设、人与环境相互作用过程与机理的规律研究等尚待加强。在这些年的发展过程中,人文地理学再也没有出现像中国地理论那样的重要基础理论,不难看出人文地理学创新之艰难。

三、21世纪中国人文地理学的发展趋势

展望中国人文地理学的发展,吴传钧院士提出了六个方面,即人地关系、地域关系,地区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人类活动与全球变化,地区自然资源系统,更认真地为农业服务,重点区域研究。可以说,这在一定程度上代表了中国人文地理学的发展方向。

1.实用方向发展

人文地理学学科观点的现代化,要求适应经济发展,面向市场、面向经济建设主战场,为国家和地区发展服务,加大力度强化人文地理学的系统性,培养人文地理学者的全球意识、竞争意识等。注意生态化,今后相当长一个时期,地球仍为人类唯一的家园,关注地球就是关注人类自己。同时社会化的倾向也会加强,改变过去重“地”轻“人”,重“经济”轻“人文”的现象,关注人类社会的不同群体、不同个体的生活与行为方式。

人文地理研究日益向实用方向发展,针对人类迫切需要解决的实际问题。例如,强调社会、文化等非物质因素成为现代人文地理学的突出特点;从人的角度出发,以人为主体进行研究也将成为人地关系的主流。

2.应用方向发展

从某种意义上讲,人文地理学是一门应用科学。其生命力在于应用性,在于对社会发展与国家建设实践所发挥的作用。人文地理学是一门和社会经济发展有密切关联的学科,其应用相当广泛。如地区资源的开发评价、城市与区域规划等。尤其值得注意的是,随着现代社会的发展,社会对人文地理学的需求有越来越迫切的趋向。人类进入21世纪的今天,世界人口激增、资源耗竭、环境恶化、生态失去平衡等一系列严重的社会问题摆在我们面前,为人文地理学的应用研究提供了广阔的前景。

3.综合化倾向

由于现代科技的发展,已突破传统的以数、理、化、天、地、生为标志的学科分类,信息、生命、空间、新能源、新材料科学技术、软件科学技术等已构成新型高科技体系,要求人文地理学紧跟时代步伐,与高科技加强联系,走多元化道路。人文地理学在这一点上恰好具有一定优势。今后应在数量与理论化的基础上进一步综合化。人文地理学以多方面知识有机融合的知识结构体系和认识解决问题的理论见长,这一特性支撑构建了人文地理学相对独特的研究对象体系。

人文地理学随着专业方向分化,出现了越来越多的分支学科。同时,也正在走向更高层次的综合。分层次、分内容的单项研究已不适应知识经济时代的要求。系统研究在综合指导下分析,在分析的基础上综合,有利于各类成果的重新组装,以便获得最优化组合,更好地为国家的经济建设服务。

4.强化开放意识

现代社会是一个开放的社会。只有开放的系统才能走向高级和有序。人文地理学应加强与各学科、各行业、各部门及各地区的联系交流。

人文地理学具有边缘学科的特性,对其它学科的开放有重要意义。如今它与环境科学、生态科学、系统工程学、经济科学、社会科学等的交叉、联系更为密切。

人类的各种活动都离不开自然环境之间的物质、能量、信息的交换。人文地理学研究的人类活动系统,必须是开放的系统。它对各地区的开放,是由人文地理研究内容的综合性和经济全球化趋势决定的。全球化使区域间的联系增强,使一个国家或地区的经济发展更加依赖其他国家或地区。区域发展为人文地理学研究的重要内容之一,它也是长兴、长盛、长新的论题。为了能对区域发展进行较好的研究和规划,就必须实行对外开放,进行区际交流。

5.深化可持续发展

所谓可持续发展,指既满足当代人的需要,又不对后代人满足其需要的能力构成危害的发展。人地协调论谋求人与地理环境协调有序的发展,与可持续发展的要意不谋而合。可持续发展涉及人口、资源、环境、经济、文化等人类社会的各个侧面,是科学的人地观,是人地关系地域系统的灵魂。

人文地理学与可持续发展有着不可割舍的关系,它的各分支学科的发展紧紧围绕可持续发展这根主线也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知识经济是可持续发展的经济,与以最大利润作为生产指导思想的传统经济格格不入,它要求重视环境质量与社会、生态、经济三效益的统一。人文地理学将深化可持续发展理论的研究,使其由自发变为自觉,从而实现高新技术产业支撑下的社会可持续发展。

四、结束语

和平与发展已成为当今世界的主题,在中国顺利加入WTO与成功申办2008年奥运会等大喜事接连不断的世纪之初,创建中国特色的人文地理学,已成为我们光荣而艰巨的任务。

鉴于中国人文地理学起步晚,发展不稳定,比西方发达国家明显落后的现状,应实行引进与创新并重的方针。笔者认为,引进西方先进成果是解决研究力量薄弱、研究水平低下的当务之急。做到在引进、消化、吸收的基础上创新,创建有中国特色的人文地理学理论、方法、内容与科学体系。

理论与实践并重。实践是认识的来源,理论形成的基础,实践的目的就是要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化知识经验为理论。理论则为实践过程的结晶、升华,并对实践有巨大的指导作用。理论正确与否,只有通过实践来检验。正确的理论可加速实践过程和更高级理论的产生,错误的理论则延缓实践过程和理论自身的发展。

人文地理学的研究方法与手段要科学化、现代化。Internet正以它资源丰富、技术成熟与遍及全世界的特点,迅速渗透到现代科学研究的各个领域。对网络技术的使用,将极大的改变人文地理学的研究和信息交流方式。

标签:;  ;  ;  ;  ;  ;  

中国人文地理学的现状与发展_地理学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