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意缺陷多动障碍的环境病因研究

注意缺陷多动障碍的环境病因研究

曾小周[1]2014年在《儿童注意缺陷多动障碍相关危险因素及事件相关电位P300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目的:(1)以广州市老城区某小学为例,了解儿童注意缺陷多动障碍患病情况;(2)探讨儿童注意缺陷多动障碍发生的相关危险因素(包括儿童,父母及家庭因素等相关因素);(3)分析注意缺陷多动障碍儿童事件相关电位P300的相关改变。根据所研究的结果为早期预防儿童发生注意缺陷多动障碍提供科学依据。方法:(1)儿童注意缺陷多动障碍患病情况:选取广州市老城区代表性的某小学1~6年级18个班全部学生。要求被抽取学生的父母填写Conners父母问卷和SNAP-Ⅳ家长问卷,如果Conners父母问卷或SNAP-Ⅳ家长问卷结果阳性,通知其到医院进行确诊,注意缺陷多动障碍诊断均按照美国精神障碍诊断和统计手册(DSM-IV)的诊断标准进行。对收集数据采用双份录入,并用SPSS16.0进行统计分析。(2)儿童注意缺陷多动障碍相关危险因素:选取2012年到广州医科大学荔湾医院青少年心理科及广州市儿童医院儿童心理科就诊的139例多动症儿童作为病例组,并在广州市某小学的正常儿童中按年龄、性别及年级等因素进行1:1配对,选择符合条件的139例正常儿童作为对照组。病例组及对照组儿童的父母均填写自制的《儿童健康调查表》。收集的数据采用双份录入,变量的统计分析先采用单因素分析,单因素分析后具有统计学意义的变量再进行条件Logistic多因素分析。(3)注意缺陷多动障碍儿童事件相关电位P300研究:在知情同意的情况下,从139对研究对象中选择18对注意缺陷多动障碍儿童及配对的正常儿童进行事件相关电位P300的检测。收集数据采用双份录入,变量的统计分析采用χ2检验和配对t检验。结果(:1)注意缺陷多动障碍儿童患病情况:共调查603人,最后确诊符合DSM-IV中注意缺陷多动障碍的26人,儿童注意缺陷多动障碍患病率为4.3%;年龄范围在6~11岁,平均年龄8.85±1.49岁;6~11岁注意缺陷多动障碍儿童人数分别为为2、3、5、7、5、4人,各年龄患病率分别为3.7%、2.9%、5.6%、6.7%、4.9%、3.7%;男性注意缺陷多动障碍儿童为19人,患病率为6.0%,女性7人,患病率为2.4%,男女性别构成比为2.7:1。(2)注意缺陷多动障碍相关危险因素:单因素分析具有统计学意义的变量为儿童身高、睡前是否喝牛奶、接触性皮炎、学校性质、主要由谁照顾孩子、对孩子管教方式、家庭住址市/郊、住址是否经常搬动,父亲在妻子怀孕时吸烟、饮酒、冲动注意力不集中、性格类型,母亲饮酒史、冲动注意力不集中、性格类型以及母亲在怀孕期间的情绪、堕胎史、羊水、内科疾病、营养不良等。将单因素分析具有统计学意义的相关危险因素进行条件logistic多因素回归分析,日常主要不是父母照顾孩子(P=0.035, OR=3.91,95%CI:1.10~13.90)、对孩子溺爱打骂的管教方式(P=0.012, OR=18.15,95%CI:1.90~173.74)、母亲性格急躁易怒(P=0.040, OR=3.61,95%CI:1.06~12.25)、母亲怀孕时情绪不稳定(P=0.051, OR=3.74,95%CI:0.99~14.02)具有统计学意义。(3)注意缺陷多动障碍儿童事件相关电位P300:ADHD儿童和对照组儿童事件相关电位P300靶刺激计数正确率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2=19.31,P≦0.001)。结论:(1)以广州市老城区某小学为例,儿童注意缺陷多动障碍患病率为4.3%,男生患病率高于女生,且年龄主要分布在8~10岁之间。儿童注意缺陷多动障碍患病率依然较高,必须引起社会的广泛关注,采取必要的措施,预防和控制儿童注意缺陷多动障碍的发生。(2)儿童注意缺陷多动障碍的发生与家庭环境因素存在相关,母亲在怀孕期间应该保持身体健康和情绪稳定。在孩子成长过程中,父母必须多关心和照顾孩子,对孩子应该采取合理的教育方式,避免急躁易怒的性格对儿童健康成长产生不良影响。(3)注意缺陷多动障碍儿童事件相关电位P300的潜伏期、波幅、波面积与正常儿童无显着性差异,P300在ADHD儿童诊断中的运用还需进一步的研究。

梁友芳[2]2017年在《儿童注意缺陷多动障碍病因研究进展》文中提出注意缺陷多动障碍(attention deficit hyperactivity disorder,ADHD)又称多动综合征或多动症,是一种常见的儿童时期起病的神经精神疾病,以注意缺陷、活动过多和冲动为主要特征,常伴有学习困难、认知功能和品行障碍等~([1]),以美国DSM-IV为诊断标准,把ADHD分成了注意缺陷为主型(ADHD-I)、多动/冲动为主型(ADHD-HI)以及混合型(ADHD-C)。目前,全球学龄儿童ADHD发病率为5%~7%~([2]),但ADHD发病机制仍未完全阐明,一

孔德荣[3]2008年在《儿童注意缺陷障碍的认知行为干预研究》文中指出儿童注意缺陷多动障碍(ADHD)是最常见的儿童精神行为障碍之一,是一种根据行为来界定的神经心理疾病,主要表现为活动过度、注意力集中困难、情绪不稳定、行为冲动等,如不能及时有效的进行治疗干预,会导致ADHD儿童学习成绩差、社会适应不良、自我评价低和家庭应激等一系列问题,甚至可能发展成反社会人格障碍和违法犯罪等危害社会的严重后果。因此,ADHD已成为国际上倍受关注的一个重要的临床和精神卫生问题。目前治疗ADHD的方法比较多,有药物治疗、行为疗法、认知一行为疗法、EEG生物反馈疗法等各种方法,但至今并没有任何可以完全治愈的方法,因此,实践领域迫切需要有效的干预措施,以降低ADHD儿童的发展风险。本研究以郑州市第八人民医院门诊就诊的ADHD患儿为研究对象,将符合试验入组标准的81例患儿随机分为两组:药物治疗组和认知行为治疗组,药物治疗组采用单纯的西药利他林治疗,认知行为治疗组采用自我控制训练,分别对入组患儿进行为期12周的观察治疗,治疗结束3个月末并进行跟踪随访,采用数字划消测验、Conners教师评价量表及Conners父母评价量表,在治疗前、治疗第4周末、第8周末、第12周末及治疗结束3个月末分别对两组患儿进行评定,通过两组间及组内治疗各期自身前后的评定对比,旨在探讨认知行为治疗(自我控制训练)对ADHD疗效及叁种亚型间的疗效特点,为ADHD患儿提供理想的治疗手段。将所有资料数据用均数±标准差((?)±s)表示,使用SPSS13.0统计软件,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法,计量资料的均数、标准差及配对t检验,以a=0.05作为检验水准,以a=0.01作为显着性检验水准,用S-N-K法进行各组间的两两比较。结果发现1.两组内及两组间的数字划消注意力测验结果比较显示:在认知行为治疗组中,治疗各期与治疗前相比,划对数与净分数均有不同程度的提高,而错误数、漏划数及失误率均呈递次降低趋势,差异显着(P<0.05或P<0.01)。在治疗第12周末人知行为治疗组划对数、净分数较同期药物治疗组明显提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结束3个月末划对数和净分数继续提高,而错误数、漏划数及失误率继续下降。而药物治疗组各测验结果却保持不稳定。以上结果表明:认知行为疗法(自我控制训练)对ADHD具有肯定的疗效,尤其是远期疗效比药物更理想。2.两组内及两组间的Conners量表评分结果比较显示:药物治疗组在治疗的第4周末Conners量表评分各因子分下降非常明显,治疗结束3个月末随访发现各因子分却有不同程度的回升;认知行为治疗组在治疗结束3个月末Conners量表各因子分仍继续下降,以上结果表明:认知行为疗法对ADHD远期疗效比药物更理想、更稳定、更持久。3.脱落资料显示:药物治疗组2例患儿因不能耐受恶心、反胃、食欲下降、失眠等药物副反应而自动退出研究,认知行为治疗组中无此现象发生。以上结果表明:认知行为治疗对躯体无任何的毒副作用,且趣味性强,能充分调动患儿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患儿依从性较好。4.认知行为疗法对ADHD叁个不同亚型疗效比较发现:各亚型Conners父母评价量表评分均呈下降趋势,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尤其是多动冲动型,下降趋势最明显,具有显着的统计学意义(P<0.01),混合型呈均匀梯度下降,下降幅度虽然不及多动冲动那么明显,但也具有显着的统计学意义(P<0.01),而注意缺陷型,尽管下降幅度不大,但也有所下降,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以上结果表明:认知行为疗法(自我控制训练)对改善ADHD各亚型均有效,对多动冲动亚型效果最好,混合型次之,对儿童注意缺陷亚型疗效相对较差。更持久。结论1认知行为治疗(自我控制训练)对ADHD疗效肯定,尤其是远期疗效比药物更理想、更稳定、更持久。2认知行为治疗(自我控制训练)对躯体无任何的毒副作用,且趣味性强,能充分调动患儿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在一定程度上改善了ADHD患儿的社会功能缺陷,达到了预期的治疗效果,是今后治疗ADHD的一个方向。3认知行为疗法(自我控制训练)对改善ADHD各个亚型均有效,而对多动冲动亚型疗效最好,混合型次之,对儿童注意缺陷亚型疗效相对较差。这个结果的推出,给临床治疗提供了实践依据和理论依据,有助于临床工作者针对ADHD的不同亚型,实施不同的治疗方案和策略

王改青[4]2002年在《注意缺陷多动障碍的环境病因研究》文中认为目的:注意缺陷多动障碍(attention deficit hyperactivity disorder,简称ADHD)是一个病因不明确但在儿科领域常见的行为障碍。为了解ADHD与体内元素铅、镁及事件相关电位和家庭因素的关系,以探讨其环境病因机制,为预防和干预ADHD提供理论依据,缩短用药时间,减少用药量,改善忠儿预后,尽可能提高其治愈率。 方法:按照美国精神病学会出版的《精神障碍诊断及统计手册》第四版(简称DSM-Ⅳ)ADHD诊断标准确定病例组儿童60名;按年龄、性别1:1匹配正常对照组儿童。采用韦克斯勒学龄儿童智力量表中国修订本(简称WISC-R)进行智能检测;自编问卷调查受试家庭情况;采集末梢血及头发,应用原子吸收分光光度计石墨炉法及火焰法检测其中铅及镁含量;随机选取ADHD儿童30名及与其匹配的正常对照儿童30名,应用听觉oddball模式诱发事件相关电位(简称ERP),记录各主要成分;将所有结果经审核无误后,录入计算机,应用SAS6.12统计软件进行秩和检验、t检验、x~2检验、Spearman等级相关分析、Logistic回归分析。 结果:秩和检验结果显示:ADHD患儿血铅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儿童(Z=-4.49,p<0.001),血镁含量显着低于对照组儿童(Z=4.09,p<0.001);发镁含量显着低于对照组儿童(Z=2.17,p<0.05);靶刺激计数正确率显着低于对照组儿童(Z=-3.56,p<0.001);P2潜伏期显着延长(Z=2.41,p<0.05);P3潜伏期显着延长(Z=2.58,p<0.01);N1P2峰峰值显着低于山西医科大学 硕士学位论文对照组吃一2.29,水见引;卜检验结果显示:智商(包括总智商、古语智商、操作智商)均显着低于对照组儿童,总智商与操作智商两组之间p<o.(℃1:言语智商两组之间p<乙oLx‘检验结果显示:患儿偏食/挑食史。学习成绩、个性、做事、爱好、阳性家族史、父母关系、亲子关系、父母意见、父母养育方式、父母性格、咬指甲等17项指标均与对照组儿童有显着差别。SPe一等级相关分析结果显示:Cotmers简明量表分与血铅呈显着正相关,r-0.52;与血镁呈显着负相关,r—0.44;与操作智商0IQL总智商呼IQ)、言语智商(VIQ)呈显着负相关,r—0.30~o.44;与PZ。P3潜伏期呈显着正相关,r—Q.27~0.3Q;与靶刺激计数正确率、NIPZ峰峰值呈显着负相关,r——0.28~0.30。血铅与 FIQ、VIQ、PIQ有显着负相关关系。r——0.27~O.33:与P3潜伏期呈显着正相关关系,r-0.30;与靶刺激计数正确率、NIPZ峰峰值呈显着负相关,r——0.38~0.41。血镁与PZ潜伏期有显着负相关关系,r——0.29。FIQ与 VIQ、PIQ呈显着正相关,r—0.82~0.88;与PZ、P3潜伏期呈显着负相关,r一.0.30;与NIPZ峰峰值有显着正相关关系,r-0.34 VIQ与 PIQ呈显着负相关,r-0.50;与 NIPZ峰峰值呈显着正相关,r-0.35;PIQ与 PZ、P3潜伏期呈显着负相关,r一七.33~七.4L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父子关系、血铅含量为ADHD的显着危险因素:智商与发镁含量为***D的显着保护因素。 结论:体内铅含量增高及镁缺乏对ADHD患儿发病有重要影响:不良家庭因素特别是父子关系不良与ADHD的发病密切相关。ADHD与正常儿。章在Eny方面的显着差异,提示患儿脑发育迟缓及认知功能受损。由此表现为ADHD儿童IQ显着低于正常儿童。体内血铅含量越高。父于关系越差,患ADHD的可能性越大:发镁含量及智商提高,可降低AD HD发病的危险性。故有效降低体内错水平、适量增加含镁丰富的食物、建立 .2-山西医科大学 硕士学位论文良好的父于关系及加强智能的开发和培养是预防ADHD的有效措施。在对注意缺陷多动障碍儿童进行干预时,必须考虑到患儿的具体情况,根据患儿病因特点,重视环境因素、营养因素、家庭因素、饮食习惯等因素的作用,制订个体化于预措施,以提高其治愈率。

熊忠贵[5]2006年在《儿童注意缺陷多动障碍的综合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1、分析注意缺陷多动障碍(Attention deficit hyperactivity disorder,ADHD)儿童血清多巴胺、去甲肾上腺素的水平。2、探讨儿童ADHD发生的有关影响因素。3、研究儿童ADHD的心理行为特征。4、评价儿童ADHD脑电生物反馈训练的治疗效果。方法1、中枢神经递质检测利用德国进口的多巴胺、去甲肾上腺素试剂盒,运用ELISA方法分析ADHD儿童血清多巴胺、去甲肾上腺素的水平。2、影响因素采用1:1配对病例对照研究,运用问卷调查方法分析儿童ADHD的有关影响因素。3、心理行为特征运用1:1配对病例对照研究,采取心理行为评价量表分析儿童ADHD的心理行为特征。4、脑电生物反馈训练采用美国生产的ProComp+/BioGraph脑电生物反馈系统,分析儿童ADHD脑电生物反馈训练治疗前后视听整合连续性行为测试(Intermediate visual andauditory continuous performance test,IVA-CPT)各项指标,评价儿童ADHD脑电生物反馈训练的治疗效果。结果1、中枢神经递质检测病例组儿童血清多巴胺和去甲肾上腺素水平分别为1.42±0.34 ng/ml和177.70±37.92 pg/ml,对照组儿童分别为1.94±0.42 ng/ml和206.20±42.45pg/ml;与对照组儿童比较,病例组儿童血清多巴胺、去甲肾上腺素水平均具有显着性差异(P<0.05)。2、影响因素在131例ADHD儿童中,男女童之比为2.0:1,发病高峰主要集中在8~10岁,随着年龄的增长,儿童ADHD的构成比逐渐减少;经配对x2检验,存在显着性差异的影响因素分别为父亲文化程度、儿童按时睡眠习惯、家庭人口数、父亲玩牌、父母间的关系、父母与子女间的关系、居室装修后入住时间、父亲性格、儿童孤僻、多疑、任性、烦恼和孤独,经配对t检验,存在显着性意义的影响因素分别为父亲年龄、母亲年龄、儿童每周尿床次数、儿童血锌、铁和铅水平;经单因素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儿童ADHD的影响因素分别为父亲年龄、母亲年龄、儿童每周尿床次数、居室装修后入住时间、儿童任性、烦恼和孤独、儿童血锌和铁水平;经多因素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儿童ADHD的影响因素按贡献大小依次为儿童孤独、儿童每周尿床次数和居室装修后入住时间。3、心理行为特征病例组儿童智商(Intelligence quotient,IQ)为99.92±15.44,对照组儿童为106.96±11.93,均处于正常水平;病例组儿童语文和数学成绩优秀率明显低于对照组;病例组儿童尿床、经常独自呆着、动作缓慢、非常不安、不能长时间静坐、经常破坏自己或别人东西、经常欺负别人或同学、粗心、容易激动或勃然大怒、神经质阳性率明显高于对照组儿童;经单因素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病例组儿童主要表现为经常独自呆着、动作缓慢、非常不安、不能长时间静坐、经常破坏自己或别人东西、经常欺负别人或同学、粗心和神经质;经多因素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病例组儿童主要表现为经常独自呆着和不能长时间静坐。4、脑电生物反馈训练在60例儿童ADHD中,脑电生物反馈训练的有效率为91.6%;治疗前后儿童以注意缺陷为主型ADHD综合注意力商数(FAQ)分别为70.10±11.79和93.35±17.05,以多动冲动为主型ADHD综合反应控制商数(FRCQ)分别为75.10±10.98和95.25±10.94,混合型ADHD综合注意力商数(FAQ)分别为58.05±16.53和79.50±23.03,且综合反应控制商数(FRCQ)分别为68.90±11.47和96.15±16.05;经配对t检验,治疗前后儿童以注意缺陷为主型、以多动冲动为主型和混合型ADHD的IVA-CPT指标均显着提高(P<0.001)。结论分析ADHD儿童血清中枢神经递质水平及影响因素;研究儿童ADHD的心理行为特征,早期评价儿童ADHD;建议以社区为单位,以ADHD儿童、家长、老师和医生为团队,采取以脑电生物反馈训练为主的综合性措施,开展儿童ADHD的控制与干预工作。

叶蓓[6]2010年在《伴与不伴ODD的ADHD儿童心理社会因素和5-HTTLPR、MAOA-μVNTR的关联分析》文中提出目的探讨伴及不伴对立违抗性障碍的注意缺陷多动障碍儿童行为与心理社会因素的关系,为儿童注意缺陷多动障碍行为干预提供依据。方法根据是否合并ODD,我们把55名ADHD儿童分为合并组(n=25)和单纯型(n=30)两组,采用病例对照研究分别与130名正常对照组儿童进行研究,采用一般资料调查表、Barratt冲动量表(Barratt's impulsivity scale,简称BIS)、Achenbach儿童行为量表(Child Behavior Checklist,简称CBCL)、子女教育心理控制源量表(The Parenting Locus of Control Scale,PLOC)、Piers-Harris儿童自我意识量表(Children's Self-concept Scale,PHCSS)、家庭环境量表(Family Environment Scale,FES)及IVA测试进行评定。并对儿童ADHD的多种心理社会影响因素进行t检验、方差分析和Binary 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1.合并组(ADHD+ODD组)父亲吸烟者明显多于单纯组(ADHD组),其具有显着性差异(t=2.510,P=0.015)。2.合并组、单纯组与对照组比较,注意因子、运动因子及缺少计划因子均存在显着性差异(P<0.05);合并组与单纯组比较,缺少计划因子差异显着(P<0.05);叁组总分之间无显着性差异。3.合并组比对照组社交情况、抑郁、交往不良、强迫性、社交退缩、多动、攻击性、违纪因子及总得分均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单纯组与对照组相比,社交情况、强迫性、体诉、社交退缩、多动、攻击性、违纪因子及总得分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显着性(P<0.05);合并组与单纯组比较,攻击性、违纪及总得分更高,且具有显着性差异(P<0.05)。4.合并组、单纯组与对照组相比,在父母对子女行为控制因子分存在差异,且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他因子各组之间差异不显着。5.合并组行为、智力与学校情况因子及总分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显着性(P<0.05);其他因子分叁组之间无显着性差异。6.合并组矛盾性及道德宗教观因子分明显高于对照组,成功性、知识性及娱乐性因子分明显低于对照组,且差异均具有显着性(P<0.05);合并组与单纯组相比,各因子之间差异不显着。7.合并组与单纯组各商数分在P<0.05水平无显着性差异,但合并组综合反应商数、听觉反应商数、综合注意力商数、视觉注意力商数、听觉谨慎商数、听觉一致性商数、视觉一致性商数、听觉持久性商数、视觉持久性商数、视觉警醒商数、听觉注意集中商数及视觉注意集中商数均比单纯组低。8. ADHD儿童Binary Logistic回归分析,最终依次进入回归方程的是攻击性、缺少计划因子、父母对子女行为控制、成功性四个因子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1.父亲吸烟的儿童更容易罹患ODD、ADHD;ADHD儿童家庭中父亲吸烟的较多,且吸烟量更大。2.伴或不伴ODD的ADHD儿童比正常儿童表现出更多的冲动行为、攻击性行为、脾气更暴躁,特别是合并ODD的ADHD儿童。3.ADHD儿童比正常儿童存在更多的内、外向性问题及适应问题;特别需要指出的是,合并ODD的ADHD儿童更容易出现负性情绪,甚至发展为情绪障碍。4.父母教育心理控制源与伴或不伴ODD的ADHD患儿的不良行为发生、发展有一定联系,ADHD儿童的父母更倾向于控制子女的行为,ADHD的行为问题与父母不良心理控制方式有关,提示改善父母养育方式有利于减少ADHD儿童不良行为。5.ADHD儿童自我意识普遍下降且存在更多问题,更容易出现学业不良。6.ODD儿童的家庭存在高度的矛盾性,这是儿童发生ODD的危险因素。7.伴及不伴ODD的ADHD儿童在注意力缺陷症状上差异不显着,但仍存在差异,且伴ODD的ADHD儿童比单纯ADHD儿童更严重。8.儿童ADHD与攻击性行为、做事缺少计划、父母对子女负性行为控制及家庭成功性有关。攻击性行为及家庭成功是危险因素,可增加儿童患ADHD的危险;缺少计划因子及父母对子女行为控制是保护因素。目的探讨儿童注意缺陷多动障碍可能的易感基因。方法采用病例对照研究的方法,对59名注意缺陷多动障碍,其中28名合并对立违抗性障碍与46名正常对照组,采用RFLP技术检测叁组5-HTTLPR和MAOA-μVNTR多态性,对其基因型及等位基因频率进行关联分析,以探讨其与注意缺陷多动障碍的关联。结果1、5-HTTLPR多态性分析共出现叁种5-HTTLPR多态性基因型分别为SS、SL及LL,叁组比较5-HTTLPR的SS基因型、SL基因型及LL基因型在P<0.05水平差异均不显着(分别为χ2=2.074,P=0.355;χ2=3.571,P=0.168;χ2=1.400,P=0.497)。2、基因型SS可能增加儿童患ODD并ADHD的风险,其OR值为1.812,即合并组儿童5-HTTLPR多态性的基因型为纯合子SS而发生ODD伴ADHD的风险度是对照组的1.812倍。也可能增加儿童患ADHD的风险,其OR值为1.641。另外,合并组儿童5-HTTLPR多态性的基因型为纯合子SS而发生ODD伴ADHD的风险度是单纯ADHD儿童的1.104倍;SL基因型也可能增加共病的风险,其OR值为1.120。3、S及L等位基因频率叁组比较,在P<0.05水平差异具有显着性(χ2=6.148,P=0.046;χ2=6.059,P=0.048)。4、等位基因S可能增加儿童患ODD并ADHD的风险,其OR值为1.703,即合并组儿童5-HTTLPR多态性等位基因S越多,发生ODD伴ADHD的风险度越高,是对照组的1.703倍;也可能增加儿童患ADHD的风险,其OR值为1.432。5、MAOA-μVNTR多态性分析共发现叁种基因型:3-30bp-μVNTR基因型(321bp,简称3.5R)、4-30bp-μuVNTR基因型(351bp,简称4.5R)及杂合子(321bp/351bp,简称3.5R/4.5R)。合并组、单纯组3.5R/3.5R基因型频率多于对照组,但不具有统计学意义(χ2=1.127,P=0.569);4.5R/4.5R基因型合并组、单纯组频率低于对照组,在P<0.05水平也不具有显着性差异。6、基因型3.5R/3.5R可能增加儿童患。ODD并ADHD的风险,其OR值为1.733,即合并组儿童MAOA-μVNTR多态性的基因型为3.5R/3.5R而发生ODD伴ADHD的风险度是对照组的1.733倍。也可能增加儿童患ADHD的风险,其OR值为1.579。另外,合并组儿童MAOA-μVNTR多态性的基因型为3.5R/3.5R而发生ODD伴ADHD的风险度是单纯ADHD儿童的1.098倍;基因型4.5R/4.5R也可能增加共病的风险,其OR值为1.010。7、叁组比较MAOA-μVNTR多态性等位基因3.5R频率无显着性差异(χ2=1.552,P=0.460);MAOA-μVNTR多态性等位基因4.5R频率差异显着,且在P<0.05水平上具有统计学意义(χ2=6.151,P=0.046)。8、等位基因3.5R可能增加儿童患ODD并ADHD的风险,其OR值为1.525,即合并组儿童MAOA-μVNTR多态性等位基因3.5R越多,发生ODD伴ADHD的风险度越高,是对照组的1.525倍;也可能增加儿童患ADHD的风险,其OR值为1.348。结论1、5-HTTLPR多态性叁组比较5-HTTLPR的SS基因型、SL基因型及LL基因型在P<0.05水平差异均不显着。2、5-HTTLPR的S及L等位基因频率叁组比较,在P<0.05水平差异具有显着性。3、合并组、单纯组3.5R/3.5R基因型频率多于对照组,在P<0.05水平也不具有显着性差异。4、叁组比较MAOA-μVNTR多态性等位基因4.5R频率差异显着,且在P<0.05水平上具有统计学意义。5、以上结果提示5-HTTLPR和MAOA-μVNTR多态性与儿童注意缺陷多动障碍有关联。

何善为[7]2013年在《针药结合耳穴贴压治疗肝肾阴虚型小儿多动症的临床研究》文中认为目的:本课题采用临床科研方法学,进行随机对照研究,以针药结合耳穴贴压和中西药结合治疗为对照,观察针药结合耳穴贴压治疗肝肾阴虚型多动症患儿的临床疗效,旨在探讨针药结合耳穴贴压、中西药结合两种疗法治疗肝肾阴虚型多动症患儿的临床疗效的差异及其作用机理,为临床治疗小儿多动症提供依据。方法:2011年11月至2013年1月期间台湾明师中医诊所(经临床诊断为儿童多动症且符合纳入病例标准)的患儿63例,男性35例,女性28例。按1:1的比例随机分配至针药结合耳穴贴压组和中西药,其其中32例作为治疗组(针灸中药结合耳穴贴压治疗),31例作为对照组(中西药治疗)。西医诊断标准参照美国精神病学会制定的《精神障碍诊断和统计手册,DSM—IV》第四版,具体诊断标准所制定的有关儿童注意缺陷多动障碍的诊断标准,中医诊断标准采用参照《全国中医学会ADD研究协作组评分量表》制订的“中医虚证辨证参考标准”等有关小儿多动症内容制定肝肾阴虚辨证标准进行诊断。所有符合纳入标准病例按设计要求观察、治疗。疗程两个月。针刺:每周针刺3次,共治疗两个月;耳穴贴压:一周贴压叁次,共治疗两个月;中药治疗:周5次,周末停服,共治疗两个月;西药(哌醋甲酯缓释片):开始每次口服5mg,1日2次,共治疗两个月。疗效观察具体项目包括:全国中医学会ADD研究协作组评分量表》中肝肾阴虚证中医证候评分标准、Achenbach儿童行为量表Conners儿童行为量表、文测验联合型(Combined Raven's Test, CRT)。疗效评定标准主要照《全国中医学会ADD研究协作组评分量表》中中医证候疗效判定标准及《最新国内外疾病诊疗标准》中制定的注意缺陷与多动障碍症状的临床疗效标准及Conners量表的减分率。数据分析采用统计软件SPSS17.0。计量资料用均数±标准差((?)±S)表示,计数资料用构成比(%)表示;计量资料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自身前后比较用配对t检验或Wilcoxon配对秩和检验。分类资料组间比较采用X2检验,等级资料组间比较采用Ridit分析。假设检验统一使用双侧检验,给出检验统计量及其对应的P值,以P≤0.05有统计学意义,P≤0.01有显着性统计学意义。结果:治疗前针药结合耳穴贴压组、中西药组的性别、年龄、年龄构成、病程、中医症状积分、CBCL儿童行为量表总评分、多动指数评分、智力测定(瑞文测验联合型)评分得分经分析均无统计学意义,说明两组之间的临床基线资料具有可比性。疗效观察指标及疗效评定结果总结如下:①中医症状各项评分针药结合耳穴贴压组治疗前后各中医症状积分除面色、自汗外,其余各项得分相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在改善肝肾阴虚型多动症患儿多动不宁、学习效率低、少睡多梦及夜惊、手足心热、盗汗方面疗效显着(P<0.01);中西药组疗前后各中医症状积分相比较,多动不宁、注意力不集中、学习效率低、心悸头晕、口干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②中医症状总积分治疗一个疗程后,针药结合耳穴贴压组的中医症状总积分比中西药组得分减少,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个疗程后,两组之间的肝肾阴虚型中医症状总积分比较仍有统计学意义(P<0.01)。无论在短期疗效还是长期疗效方面,针药结合耳穴贴压对于改善肝肾阴虚型多动症患儿的中医症状的临床效果比中西药治疗更为显着。③CBCL儿童行为量表评分治疗一个疗程后,针药结合耳穴贴压组CBCL儿童行为量表评分值比治疗前提高(P<0.05),治疗两个疗程后患儿的行为情况得到明显改善(P<0.01)中西药组方面,治疗一疗程后行为量表评分数值虽有提升,但无统计学差异,治疗两个疗程后患儿的行为情况可得到一定程度的好转(P<0.05)。经两个疗程的治疗后,两组对于改善肝肾阴虚型多动症患儿的CBCL儿童行为量表评分均有一定疗效,但以针药结合耳穴贴压治疗的效果最为显着。两个疗程治疗后,两组病例在CBCL儿童行为量表的各项社会能力部分比较方面,对于改善肝肾阴虚型多动症患儿的活动情况,针药结合耳穴贴压组比中西药组的得分明显提高,两组差异有显着统计学意义(P<0.01);社交情况、学校情况方面,两组得分相比较,差异不明显。④多动指数评分治疗一疗程后,在改善肝肾阴虚型多动症患儿的多动指数方面,中西药组的多动指数评分虽比针药结合耳穴贴压组有所减少,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两疗程后,针药结合耳穴贴压组的多动指数明显比中西药组减少,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从远期疗效来看,在改善肝肾阴虚型多动症患儿的多动指数方面,针药结合耳穴贴压治疗比中西药结合治疗效果较佳。⑤智力测定(瑞文测验联合型)评分一个疗程的治疗后,针药结合耳穴贴压组、中西药组智力测定(瑞文测验联合型)评分无明显差异(P>0.05);两个疗程的治疗后,针药结合耳穴贴压组与中西药结合组比较智力情况评分改善幅度较大(P<0.01)。对于改善肝肾阴虚型注意缺陷多动障碍患儿的智力情况方面,短期治疗两种疗法差异不明显,治疗两个疗程后,针药结合耳穴贴压治疗对于改善注意缺陷多动障碍患儿的智力效果比中西药结合治疗效果较佳。⑥中医证候疗效针药结合耳穴贴压组临床控制人数4人、占12.50%,显效人数17人、占53.13%,有效人数9人、占28.12%,无效人数2人,占6.25%,总有效人数30人,总效率为93.75%;中西药组临床控制人数1人、占3.23%,显效人数10人、占32.26%,有效人数24人、占45.16%,无效人数6人,占19.35%,总有效人数25人,总效率为80.64%。提示:在改善缺肝肾阴虚型注意缺陷多动障碍患儿的中医证候疗效方面,针药结合耳穴贴压治疗与中西药治疗相比较,临床疗效较佳,能够较好改善注意缺陷多动障碍患儿多动不宁、注意力不集中、少睡多梦、夜惊、心悸头晕、手足心热、口干等中医症候。⑦注意缺陷与多动障碍症状疗效针药结合耳穴贴压组痊愈人数3人、占9.375%,显效人数18人、占56.25%,有效人数8人、占25.00%,无效人数3人,占9.375%,总有效人数29人,总效率为90.63%;中西药组痊愈人数2人、占6.45%,显效人数9人、占29.03%,有效人数13人、占41.94%,无效人数7人,占22.58%,总有效人数24人,总效率为77.42%。提示:在改善缺肝肾阴虚型多动症患儿注意缺陷与多动障碍症状疗效方面,针药结合耳穴贴压治疗与中西药治疗相比较,临床疗效较佳。结论:本研究旨在探讨针药结合耳穴贴压、中西药结合两种疗法治疗肝肾阴虚型多动症患儿的临床疗效的差异及其作用机理,为临床治疗小儿多动症提供依据。研究结果针药结合耳穴贴压组和中西药组对肝肾阴虚型多动症患儿都有比较显着的疗效,能明显改善患者的临床症状方面,包括肝肾阴虚症状(少睡多梦及夜惊、手足心热、盗汗、口感)、社会活动能力、多动指数、智力等;中西药治疗虽然对于改善患儿的多动指数、社会活动能力、自控力、学习理解能力等方面有一定疗效,但短期治疗效果效果不尽如人意。相比之下,针药结合耳穴贴压疗法在肝肾阴虚型多动症患儿的JCBCL儿童行为量表评分、多动指数评分及中医症候各项症状的等方面较中西药治疗、具有更大的优势。针药结合耳穴贴压治疗小儿多动症,临床疗效显着,远期疗效明显,患者容易接受,是一种有效、便捷、经济、疗效持久、无毒副作用的治疗方法。

马志英, 李亚平[8]2018年在《儿童注意缺陷多动障碍分子遗传学病因及药物干预研究进展》文中研究指明注意缺陷多动障碍(ADHD)是儿童及青少年时期最常见的神经发育和行为障碍,根据美国精神病学会(APA)制定的《精神障碍诊断和统计手册》第5版(DSM-V),其核心表现为与其年龄不相符的注意力不集中、多动及行为冲动,严重影响了患儿正常学习和日常生活。该病呈慢性过程,近半数以上患儿上述症状可经过干预后消失,但仍有约30%~50%的患儿症状会持续到成年,对患者及其家庭以及社会造成较大困扰,结合国内外最新研究进展对ADHD遗传学病因研究及药物干预情况进行综述,以期为促进ADHD的基础研究及治疗提供依据。

冯军坛[9]2007年在《儿童注意缺陷多动障碍睡眠结构的探讨》文中研究表明目的:探讨注意缺陷多动障碍(ADHD)儿童的睡眠结构、睡眠中痫性放电的情况及睡眠周期性肢体运动(PLMS)的情况;比较ADHD各亚型间睡眠结构的差异;探讨中枢兴奋性药物对ADHD儿童睡眠结构的影响。方法:研究对象为2004年6月~2006年4月在首都儿科研究所神经科门诊就诊的符合DSM-Ⅳ诊断标准的162例ADHD儿童(年龄6~16岁,男139例,女23例,平均年龄9.5±2.4岁)及30例正常对照儿童(年龄6~16岁,男25例,女5例,平均年龄9.2±2.9岁)。根据美国精神障碍诊断和统计手册第四版ADHD分型标准,162例ADHD儿童分为混合型(ADHD-C)78例,注意缺陷型(ADHD-Ⅰ)67例,多动/冲动型(ADHD-H)17例。对其中(2005年8月—2006年4月)的41例ADHD儿童及30例正常对照儿童进行全夜多导睡眠仪(PSG)检查,其中6例ADHD儿童使用了中枢兴奋性药物治疗,35例未用任何药治疗。结果1、ADHD组儿童男女性别及亚型差异:ADHD儿童中男孩多于女孩,男孩以混合型为主,女孩以注意力缺陷型为主。162例ADHD儿童中男孩139例,占85.8%,其中混合型72例(51.8%),注意缺陷型52例(37.4%),多动冲动型15例(10.8%);女孩23例(14.2%),其中注意缺陷型15例(65.2%),混合型6例(26.1%),多动冲动型2例(8.7%)。2、ADHD儿童睡眠结构与正常儿童对照组睡眠结构对比:ADHD组REM潜伏期短、睡眠潜伏期延长、睡眠效率降低,差异有显着(P<0.05);3、混合型(ADHD-C)与注意力缺陷型(ADHD-Ⅰ)儿童睡眠结构比较:ADHD-C儿童睡眠NREMⅡ期百分比较ADHD-Ⅰ增加,差异有显着意义(P<0.05);4、睡眠周期性肢体运动(PLMS)发生率比较:ADHD组睡眠周期性肢体运动(PLMS)发生率为41.46%,正常组PLMS发生率为13.33%,差异有显着意义(P<0.05)。5、ADHD用药组的睡眠结构与ADHD未用药组之间的差别无显着意义。6、ADHD组及正常对照组脑电图未见痫性放电;结论1、本组ADHD儿童以男孩为主,女孩以注意力缺陷型为主。提示家长及老师对学习困难而发育商正常的女孩应提早到医院进行相关检测,注意是否患有ADHD,并给与相关的指导及治疗;2、ADHD儿童存在REM睡眠结构的改变、入睡潜伏期延长,及睡眠效率降低。3、睡眠周期性肢体运动(PLMS)发生率:ADHD儿童睡眠过程中PLMS发生率为41%,PLMS也是导致ADHD儿童睡眠质量下降的原因之一。4、中枢兴奋性药物对ADHD儿童的睡眠结构没有影响。5、本组ADHD睡眠期脑电图无痫性放电,使用中枢兴奋药物是安全的。

盈竞男[10]2016年在《安神定志灵药物成分研究》文中指出注意缺陷多动障碍是以注意力不集中、不分场合的过度活动和情绪冲动,并伴有学习困难为主要表现,是儿童时期最常见的精神神经系统疾病,近年发病呈上升趋势。因西药治疗存在不良反应多,且在药物减量过程中,可能会产生一些临床症状的反弹、影响睡眠质量,且长期用药会影响患儿的生长发育,给临床用药带来一定局限性,故越来越多的临床医学工作者将研究放到了中医中药上。韩新民教授根据多年临床经验,总结认为心肝火旺证是多动症的主要证型,并开发复方安神定志灵治疗。中药复方在以往的分析过程中利用的HPLC、 HPTLC等技术,分析工作量大,速度慢、对照品依赖程度很高,而现今出现的UPLC-Orbitrap分析速度大幅度提高,劳动强度减小,在没有对照品的情况下也能发现较多的安神定志灵化学成分。本文采用该技术更加深入的认识安神定志灵的药效物质基础,为进一步研究复方提供依据。目的:研究分析安神定志灵复方水煎液的化学成分,并在此基础上,进一步通过与入血含药血清图谱对比,分析其中入血成分。方法:通过查阅大量文献,制作安神定志灵中各单味药有效成分数据库,运用UPLC-LTQ-Orbitrap超高液相-质谱仪技术平台分析其有效成分分子结构式,并判断其来源。结果:初步建立了安神定志灵复方汤剂单药属化学文献数据库,包含文献化合物分子式、化学名等信息,根据该数据库及部分标准品图谱对比,鉴别出84种化学成分,其中24种为原型入血。结论:运用UPLC-LTQ-Orbitrap超高液相-质谱仪技术分析,初步确定了安神定志灵药效物质基础,并通过UPLC测定其中黄芩苷的含量,为进一步明确哪些成分起治疗作用提供依据。

参考文献:

[1]. 儿童注意缺陷多动障碍相关危险因素及事件相关电位P300研究[D]. 曾小周. 广州医科大学. 2014

[2]. 儿童注意缺陷多动障碍病因研究进展[J]. 梁友芳. 广西医科大学学报. 2017

[3]. 儿童注意缺陷障碍的认知行为干预研究[D]. 孔德荣. 西南大学. 2008

[4]. 注意缺陷多动障碍的环境病因研究[D]. 王改青. 山西医科大学. 2002

[5]. 儿童注意缺陷多动障碍的综合研究[D]. 熊忠贵. 华中科技大学. 2006

[6]. 伴与不伴ODD的ADHD儿童心理社会因素和5-HTTLPR、MAOA-μVNTR的关联分析[D]. 叶蓓. 郑州大学. 2010

[7]. 针药结合耳穴贴压治疗肝肾阴虚型小儿多动症的临床研究[D]. 何善为. 广州中医药大学. 2013

[8]. 儿童注意缺陷多动障碍分子遗传学病因及药物干预研究进展[J]. 马志英, 李亚平. 中华中医药学刊. 2018

[9]. 儿童注意缺陷多动障碍睡眠结构的探讨[D]. 冯军坛. 中国协和医科大学. 2007

[10]. 安神定志灵药物成分研究[D]. 盈竞男. 南京中医药大学. 2016

标签:;  ;  ;  ;  ;  ;  

注意缺陷多动障碍的环境病因研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