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复读:中国教育的沉重话题,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中国教育论文,沉重论文,话题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全国统一高考与招生已经尘埃落定,但“高考经济”(尤其是复读经济)却如酷暑一样在继续升温。许多学生在经历了落榜的阵痛后,年复一年的复读潮又如洪峰般涌来。自1999年高校扩招政策实施起,2001年全国就掀起了高考复读热潮,现今这股热潮已被演绎到了无以复加的程度,不仅复读人数逐年递增,更可怕的是复读已经从传统意义上的“被动落榜”发展为由于不满意所考取的高校、院系或专业而放弃录取机会的“主动落榜”。此外,中专、中技和中职所提供的教育也不能满足一部分学生的教育需求,这就逐渐形成了“三校生”的复读群体,“三校生”比例的提高也成为了近年来复读生新的重要组成部分。
一、复读现状与类型分析
2006年全国高考报名总人数为950万,其中应届生667万,占70%,则可知复读生占全国高考报名总人数的30%,有183万人。据官方资料,2002-2006年全国总共有1000多万名复读生,平均每年有210万人,平均每年增加24万人;按每名复读生平均每年多投入教育费用10000元计算(最保守估计),则全国所有的复读家庭平均每年要多投资的教育费用总和为210亿元,2002-2006年全国所有的复读家庭总共要多投资1000多亿元教育费用。
按是否有高校录取划分,可分为主动落榜复读与被动落榜复读两大类。主动落榜复读是指已有高校录取,但由于学校、院系或专业离考生的期望值有一定的差距而选择复读,这类复读包括高分复读,即上专科线的想上本科,上二本的想上一本,或非重点不上,非名校不上,非热门专业不上等情况。研究表明,一味追求类似“非北大清华不上”的高分复读的考生选择复读时应慎重;被动落榜复读则无高校录取的真正意义上的落榜,他们想重新再争取高等教育机会而选择复读。
按考生平时成绩情况划分,可分为平时成绩不佳、平时成绩不错与边缘学生三种类型。平时成绩不佳的考生,由于平时没有全力投入学习,经高考失败或不理想,有觉醒心理,想再拼读一年,这类学生一般较有提高空间;平时成绩不错的考生,因生理或心理因素高考发挥失常,或填报志愿不当,目标太高、太过孤注一掷,或坚持非名牌不上、非重点不上、非本科不上,导致落榜或不够理想,想再复读一年,这类学生如果因考前生病或某些突发事件而影响正常发挥,则提高的可能性较大,但如果是高分复读,目标太过单一且偏执,则风险较大;边缘学生平时不够用功,但具有潜力,再认真拼搏一年会大有希望。这三类考生都要考虑发挥潜力与后劲力,平时如果已经很用功(当然学习方法要得当),一般提高的可能性较小。一般情况下,成绩在二本以下、大专线以上的学生复读效果较好。另外,由于高考发挥失常、考前突然生病、考试地点不适应等几种情况导致的分数较低的学生,复读的潜力较大。
按考生复读的积极性程度划分,可分为主动复读与被动复读。主动复读的考生能够以积极、主动的心态面对复读,自发地想再拼一次,这类考生提高成绩的空间相对会较大,当然,要考虑自身实力与目标的差距问题;而被动复读是迫于外界压力,如父母强制、个人面子等因素而被迫复读,这类考生提高成绩的空间较小。
按复读次数划分,可分为一次复读与多次复读。一次复读是指复读一年,多次复读则指复读了两年甚至两年以上的。研究表明,有过一两次或以上的复读经历的考生,选择再复读时需特别慎重。
当然,以上几种类型的划分并不绝对独立,各种类型之间实际上交叉相成,互有交迭。
二、选择复读必须权衡利弊
复读的有利因素是:1.复读市场的存在和发展实际上反映了国民对教育的认识和需求程度在逐渐提高,允许复读尊重了学生对教育的选择权,体现了“教育机会均等”的当代教育理念。2.考生对一所高校所提供的教育不满意就不去上,这是市场调控教育的一个信号。这说明高等教育要向社会提供优质的、多样化的教育,才能在市场竞争中具有蓬勃的生命力。3.复读对落榜生而言,是为自己再争取一次高等教育的受教育权;对主动落榜生来说,是通过自己的努力选择优质教育,这在一定程度上也表现了学生努力进取、敢于拼搏的上进精神。4.对一部分考生来说,他们能够考上自己心目中的学校或专业,这一定程度上也为国家多添了不少高层人才。
复读的不利影响有宏观和微观两个层面。宏观层面:1.侵占了应届生的教育机会,影响了教育公平。复读生不仅挤占了现有的应届生的高中教育资源,还挤占了其他考生进高校的机会,特别是有高校录取而不去报到,挤占了别的考生求学的机会,这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应届生的权益。2.加大高校的资源空置率。随着未来高等教育适龄人口数的逐渐减少,高校生源危机日渐凸显,本身就面临着资源空置率日渐加大的问题,而有高校录取却不去报到,更是加重了高校的资源空置负担,新生不报到,浪费了高校为之准备的一些教育资源如生活、学习等方面的硬件资源。3.全国经济损失巨大。2003-2006年全国的教育费用每年要多投入200多亿元,四年总共要多投入900多亿,这是一笔极为庞大的数据,对国家来说,是一笔巨大的经济损失。虽然高考人数不会逐年持续递增下去,依据笔者所在团队的研究和有关资料,“2009年到2015年间,参加高考的人数每年将大约减少40万人,到2015年,全国高考人数大约将为650万人,2015年以后,中国高考人数将持续减少”,结合全国复读生占考生总人数30%的比例,平均每名复读生每年需要多投入1万元教育费用。2007-2015年预计复读生数平均每年约为243万人,未来9年预计总共有近2200万人;全国所有的复读家庭平均每年预计要多投入的教育费用总和达240多亿元,未来9年预计总共要多投入近2200多亿元教育费用,复读给国民带来了巨大的经济损失。4.影响了国家高考政策的严肃性。考生填报志愿,有高校录取却不去上学,没有履行考生自己对志愿的责任,这就影响了高考志愿的严肃性,从而影响了国家高考政策的严肃性。
微观层面的不利因素是:1.从风险性来说,复读存在着风险,特别是对高分复读的考生来说,他们提高的几率通常不大。据有关统计,只有30%的学生能够如愿以偿,而大部分复读的考生都只维持原有水平,甚至下降;考生还要面临着高考政策、教材变动等风险。2.复读的考生要承受着更大的心理、生理压力,如自卑、焦虑等,严重者甚至导致精神失常、自杀等不良后果。3.从个人经济利益来说,复读一年要多一年的投资,迟一年参加工作,少一年的工资收入,多消费少收入,前后相差少者两三万元,多者七八万元。由于近几年内每年大学毕业生会越来越多,因此还要面对更大的就业压力与人力资源竞争,工作不一定能更理想,经济回报不一定更有保障。
三、结论与建议
复读要因人而异。并不是所有的考生都适合复读,也并不是所有复读的人都可以取得进步或如愿以偿。复读与个人的兴趣、自身的实力与潜力、身体健康状况、心态有关,要正视自己的实力,了解自己与他人的差距,调整好自己的心态,积极面对复读,不能自我期望太高,太高傲自大,非名牌大学不上。同时,家长要考虑孩子的实际情况,不能一味硬逼他们复读。
充分估计复读的风险。复读意味着还要再等待一年。一年的变数很多,包括高考政策、教材、社会变化等不确定因素都是潜在的风险,加上未来几年的高考录取率不可能一再持续大幅度地提高,建议考生要抓住每一个录取机会,不要轻易放弃。
重视第二学历。当今社会已不是第一学历决定终身的时代。第一学历不够理想,还可以有机会再拼第二学历,专科可以考本科,一般本科可以考重点大学的研究生,只要主观努力,都可以学有成就。“金子到哪里都可以发光”,现在科技发达,互联网等交流平台提供了丰富的共享资源,能够满足学生多方面的学习需求。
转变观念,并不只有名牌大学、重点大学才能出人才。现代社会需要不同类型、不同层次的各种人才,特别是技术型的专才。上高职、技校,参加职业培训,学得一手技术,成为社会的应用型人才也是一种成才之路;也可自主创业,社会也是一所深藏学问的大学,在社会中锻炼,也是一种提升自我的成才途径。落榜但不落志,只要肯努力,未来在自己手中。高考并不是人生的终点,一次的失败并不代表将来就无所成。失败并不可怕,可怕的是一蹶不振。成人高考、自学考试、电大、夜大、函授大学、学历文凭考试、网络大学等各种各样的教育形式,为落榜生提供了多种成才之路,只要肯努力,同样可以出色。
最后,我们有必要给出政策建议:1.适当控制复读生的数量与复读的年限。国家可以出台相关政策措施,如由学生自我评定、家长意见、老师把关来严格审核复读生的资格,特别要严格控制已有高校录取的复读生数量,可以采取提高主动落榜考生的录取分数;规定复读年限,避免个别考生一再复读;重视高分二志愿,并可以采取补最高分落榜生等措施,尽量减少高分复读生的数量。2.分流教育,加强职业技术教育。国家与地方政府要加强职业技术教育的发展力度,使部分落榜生分流到职业教育,一方面为他们提供一条成才之路,另一方面也为社会培养一批适应时代发展的应用型、技术型的复合型技能人才,如青岛市面向落榜生推出专项职业资格教育,使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合理互补,共同发挥培养优质人才的教育功能。3.改变就业部门选拔人才的观念,防止“名校效应”、“名牌效应”的泛滥。不少人认为一般大学生已经不值钱了,除非是名牌大学、热点专业的大学生,于是复读现象、高分复读现象屡见不鲜,应该科学、合理地引导就业价值观,特别是就业部门,应该改变选拔人才的观念,避免“文凭高消费”。只要有一技之长,就是人才。4.拓宽办学门路,大力发展继续教育、终身教育。终身学习是当今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一次性的学校教育,已经不能满足人们不断更新知识的需要。要逐步建立和完善有利于终身学习的教育制度,学校要进一步向社会开放,发挥学历教育、非学历教育、继续教育、职业技术培训等多种功能。要以远程教育网络为依托,形成覆盖全国城乡的开放教育系统,为各类社会成员提供多层次、多样化的教育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