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理工学院 广东肇庆 526100
摘要:城市是人类社会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结晶,是一种独特的文化现象。同时也是历史文化的载体,保护其在历史发展过程中形成的众多历史建筑,传统风貌和街巷形态,是维持一定地域的社区结构的物质基础,而这些历史环境和居住社区,又是联系世世代代生活于此的人们的精神纽带。本文以汉中为例,初步阐述历史街区和历史遗迹保护的理论与规划方法。
关键词:历史文化名城;遗产保护;汉中市;传统街区
1汉中名城特色与风貌
1.1历史悠久
汉中古城始建于战国,距今已有2300多年的历史,为史料记载全国最早筑城者之一。公元前312年秦惠文王设郡汉中,公元前206年,刘邦定都汉中后,历代均属地域政治、经济、文化中心。
1.2丰富的历史文化遗存
汉中历史文化遗存丰富。1950年在城西南16KM处发现的龙岗遗址,考古工作者在此发掘了大量古生物化石和具有旧石器时代中期特点的人类生产工具,其数量之多、类型之广,居国内首位;著名的西汉三遗址——古汉台、拜将坛、饮马池;陕西省最早的水利工程——山河堰;东汉摩崖石刻等文物古迹分布在城区和近郊区。
1.3恢弘的城市规模和基本完好的旧城格局
汉中首次筑城为秦厉公二十六年(前451年),此城在今汉中城东北二里新桥至陈家营一带。名城建设发展主要经历了西汉、蜀汉、南宋、清代、近代五个重要时期。
公元前206年,刘邦定都汉中后,出于政治、经济、军事的需要,在秦城基础上按照汉王都城的规模和布局对汉中城市进行了一系列大规模整修与扩建,使汉中城迅速发展到空前的规模。城内总面积12.5KM2,城内规划布局为纵向、横向完全正交的道路骨架所构成的棋盘式结构,城内有小城(宫城)为政治中心,典型的王城规划形式。今天的汉中古城保留了宋朝嘉定十二年(公元1219年)第二次迁徒所筑的盾牌形城廓平面和典型的井田方格式路网格局。
1.4众多的风景名胜
在城北有自然景观奇丽的天台山,山势险峻,景色奇特;还有宗教及旅游胜地哑姑山,集险奇秀为一体,引人入胜。在城西南有南湖、红寺湖风景区观光旅游胜地。主城内江河渠道纵横,水网密布,增强了城市景色。
1.5独具特色的民居
汉中民居兼有南北特色,平面布局多为四合院形式,院落少则两进,多则三进、四进,每进院落有上房、厢房。建筑一般为砖木或土木结构,青砖青瓦,木梁木椽,大坡屋顶。为适应当地气候,房屋一般都有阁楼;进门处有照壁,门楼的木雕、砖雕及门窗的图案具有浓厚的地方特色。
1.6别具一格的民俗文化
汉中地处秦岭南坡,与四川、甘肃接壤,其民俗习惯与关中地区多有不同,具有汉、蜀、巴、楚、羌文化习俗交融的特征。古代冠、婚、丧、祭都有传统的表现形式。传统戏曲种类也很多,如京剧、秦腔、汉剧及汉调桄桄、曲子等。龙灯社火的形式有跑旱船、狮子舞、跑竹马等。民谣近似顺口溜,内容丰富,生动有趣、易传易记。
汉中位于我国版图中部,特产极为丰富,兼有南北农副产品和地方小吃,汉中茶馆较多,成为人们品茶听书或高谈阔论的休闲场所。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2汉中名城地位与价值
2.1“汉文化”特色——汉中之魂
汉中位于陕西省西南部的汉水之源,自古就有“西北小江南”、“生物资源宝库”、“天然物种基因库”之美誉,是“地球同一纬度生态环境最好区域”。汉中之所以在全国乃至世界有相当的知名度,主要在其“汉史”、“汉文化”。汉文化是古城汉中的灵魂。
2.2汉中古城规划特色
汉中古城规划布局具有独特的盾形城廓平面和典型的井田格式路网布局。特别是以钟楼为中心和以北街口为中心,南北错开相平行的轴线,在国内别具特色。汉中的古城空间形态:北倚秦岭、南接巴山、中连汉水、河渠纵横、水网密布,山、绿、水、城相互交融,即反映了中国古代的城市规划成就,又体现了汉中城市规划的独特手法。
2.3地位与价值
汉中在温长的历史变迁中,存储了一大批“西汉”、“三国”等时期文化特征的历史遗址、遗迹,这些宝贵的文化遗产从不同方面形象而真实地反映着不同历史时期的文化经济、建筑艺术、居民生产生活方式等多方面的信息,是古城汉中几千年发展史的历史见证,具有很高的文化价值、科学价值、教育价值和美学价值。
3城市开发(或再开发)与历史文化名城矛盾十分突出
汉中市重要的文物古迹、历史地段、旧城遗址等主要集中在旧城区。而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土地资源的配置遵循城市土地级差原理,按共所在位置取得最高租金确定其用途,因而旧城区的地价、房价急速高涨,客观上造成了旧城的加速改造,道路拓宽拉直和产业结构的调整,使得历年以传统民居住区为主的古城区,转化为高密度、高容积率、高效益的商业金融、信息及第三产业用地。城市传统肌理遭到破坏,历史文化名城风貌面临着“生死存亡”的重要挑战。文物古迹、历史地段的保护与开发,经常引发规划、文化文物部门与开发商之间的矛盾。如2003年“海德”和“地王”房地产开发公司无视保护规划,擅自将东关历史地段的部分优秀民居拆除,造成了不可弥补的损失,形成了“规划的消级保护和开发的积极蚕食”局面,形势比较严峻。
4汉中市历史文化名城保护的实践探索——名城特色复兴策略
针对研究中发现的问题提出以下保护建议:
1.坚持以规划为指导,对重要的文物古迹、文物保护单位遵循“保护为主,抢救第一”的方针,按照“修旧如故”,“延年益寿”的原则进行维修保养。
2、分类分段保护。根据文物古迹的历史价值和建筑风貌保持的完好程度,按照“历史真实性”、“生活真实性”、“风貌完整性”划分三个区段进行保护。
3、保护措施——“存古”、“复古”、“创古”三管齐下重塑城市文脉。
存古:对保护尚好的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和“重点民居”,依据《文物保护法》的要求,必须遵守不改变文物原状原则,进行修缮,“修旧如旧,以存其真”。
复古:对建筑物质量尚好,但局部损毁,并不能适应现代生活的重点民居,在恢复其原风貌的基础上,对内部进行更新改造,重新定位其功能,改为民居博物馆、民俗博物馆,以及为发展旅游的纪念馆。
创古:将房屋按历史价值、现有质量分为三类:一类为质量较好风貌较完整的予以保留。二类为现有较好的四合院经修缮后加以利用。三类为确属无文化价值的破旧危房及近几十年来乱搭乱建的违法建筑予以拆除重建。重建按照“类四合院”的模式进行创新设计,基本高度分为二~三层左右,适当提高容积率,维护原民居的院落体系,同时吸收了单元楼和四合院的优点,即合理安排了每一户的室内空间,保障居民对现代生活 心理上的“私密性”,以通过院落形成相互独立的合理结构,为居民提供相互交往的空间。
4、调整功能。在保护的同时,规划将改造临街商铺,迁出工厂、并引入茶楼、书画社、旅游品商店、传统手工作坊等,形成规模景观与效益。
5、改善交通,完善设施。规划保留了传统街巷空间,在保证畅通的基础上,对局部交通瓶颈处适当拓宽,以满足消防救护需求。
6、环境整治。针对街区建筑密度大,质量状况差,一方面对影响传统风貌较大的建筑进行坚决拆除。另一方面,在街巷设置小型广场和绿地,开阔视野,形成视廊,再加上精心设计的店招、路灯、小品共同构成内容丰富的街区绿化景观系统。
历史文化名城保护与发展是矛盾的统一体,不能先发展后保护,也不能先保护后发展,只能在保护中求发展,发展中守特色。真正的保护不在于重拾过去的风貌,而是要保留现存的事物并指出未来可能的改变方向。
参考文献:
[1]吴小平.历史文化名城—汉中的保护与建设[J].汉中市城乡建设规划局,2010.
[2]阮仪三.中国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J].上海:同济大学出版社,1995.
论文作者:周曦曦
论文发表刊物:《防护工程》2019年第7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9/7/4
标签:汉中论文; 历史论文; 风貌论文; 民居论文; 汉中市论文; 传统论文; 文物古迹论文; 《防护工程》2019年第7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