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中没有规律,备课的方法也是正确的_教学设计论文

教学中没有规律,备课的方法也是正确的_教学设计论文

教无定法,备课得法,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得法论文,无定法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教育不是选拔适合教育的学生,而是创造适合学生的教育.随着课改的深入,挑战性问题随之而来,怎样凸显学生的主体地位显得尤为重要.备课备什么?这个话题太好了,这是一线老师最应该思考的问题,因为任何时候我们都没有任何理由拿学生当试验品,所以,教师要精心备课,杜绝低效课堂,保证课堂有效,追求课堂高效.

我们常常看到这样一种现象:上课时,老师“眼睛里满是迷茫,盯住一角不动,说了这句,想的是下一句,整个教学过程就是在背教案”.为什么呢?因为老师的教学设计特别详细,但实际上课时却大相径庭.备得面面俱到,背得滚瓜烂熟,被自己的教案牵住了鼻子,学生的思维受限,一旦课堂上出现了突发问题,一时处理不了,就以课下再研究甚至置之不理应付过去.为了教案的顺利进行,只得“捡了芝麻丢了西瓜”.

那么我们怎样才能防止这类现象发生呢?备课是关键.

一、脉络备课——构建课堂框架

华东师范大学吴亚萍副教授提倡备课从大处着手,教结构,用结构,备结构备框架,设计一类课型.她有这样一个观点:就一节课来备一节课是绝对备不好的,就备课而言必须要有整体意识.孔企平教授也告诉我们,设计大问题,大步子设计.受他们的启发,我的经验就是脉络备课,脉络就是找这节课的重点和难点为主体,兼顾其他环节进行大致设计,这样就可以有效地抓西瓜,保证重点的把握,因为重点的知识就是筋骨,其他就要教师自己随机应变了.至于细节,具体到哪句话怎么说,我认为课堂上则可以灵活机动,一节好课在于和师生互动的自然生成.

在备课前浏览一下课本,将整个小节的内容做个大致记录,做到心中有数,然后再根据自己对教材、学生的了解,写出本课时内容的大致流程,备出一份脉络草案来,整体上把握整个知识的重难点,合理分配时间,注意每个环节的设计意图,这样做可以提高教学的有效性.下面我以《三角形面积的计算》一课为例,说说我的备课框架:

(一)回忆旧知(学过的图形面积练习),进行铺垫与过渡

(二)研究三角形的面积公式(学生自行研究)

1.让学生大胆猜想,或者根据自己已有的知识说出三角形的面积公式.预设可能出现的情况:有的学生可能知道公式但不懂得原理;有的学生可能不知道公式.处理方案:根据学生回答写出公式,同时抛出问题:为什么呢?引导探究.

2.研究公式的原理.学生或看书、或讨论、或操作,进行研究.(教师巡视,掌握学生研究情况)

3.学生汇报、整合、提炼正确答案.(教师规范学生表述,完善结论并板书)

(三)练习巩固

1.基础练习,根据公式求面积.(课本练习或自己设计)

2.变式练习.根据面积求其中一个条件;其中一个条件隐藏,求面积;先测量后求面积;结合实际情况求面积等.形式可为判断、填空、计算、应用题等,以课本习题结合课件的形式呈现.

3.拓展训练.(给有余力的学生)

这种课的形式大气而细腻,复杂而又有序,既能在短时间内快速把握教材,又能有效减少时间损失,保证了对重难点的顺利讲解,提高了教师上课思维的“大层次化”和宏观化.

二、投石问路——预备问题设计

课堂是学生问题形成、问题解决的生成过程,而非教师的预设.无论怎么缜密的备课,都是教师思维的形象体现,代替不了学生的活动,即使教师设身处地从学生的角度考虑,却也代替不了学生的思维,老师在教学设计时,要预设问题,问题是思维的导向,问题是思维的动力,不但要善于进行“必然性”思维,还需多几个“偶然性”准备,充分估计学生在学习时可能提出的问题,在确定教案的重点、难点和疑点的同时再增加“偶发点”.这样,一旦教学设计被打乱,也不会紧张.课堂上学生集中出现的问题就是教学的重难点,解决这些问题就是课堂的主要目标.有时也会出现“难点不难”,“非重点却重”的现象:在教学《小数乘小数》一课时,我认为重难点是积的小数位数的确定,但在实际授课中,学生出现了其他问题——积中是先去0后点小数点还是先点小数点再去0?横式中积末尾的0如何处理?诸如此类问题,都是在课堂上暴露出来的,教师要根据学生的疑惑尽快调整教学策略.

三、点线成面—创设学生活动

纵观近几年省、市课堂教学活动,一种串“点”成“线”,由“线”及“面”的主线式设计模式已成为时下课堂教学设计的主流.这里所说的“点”是教学环节的节点,或是教学流程中的亮点,所谓的“线”,即是教学的主线,指的是围绕教学目标铺设的、贯穿课堂教学首尾的主要发展脉络.可以这样说,大凡名师的课堂教学或成功的课堂教学必定有一条十分清晰的主线.课堂中明晰的教学主线就好比一条“精品旅游路线”,把学生带进“一处处风光秀丽的景点”,使一堂课显得有条有理、环环相扣,而且重点突出、精彩纷呈,进而在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与态度等这些“面”上的目标能顺利达成.

备课不应该是教师封闭的个人行为,也不应该是教师的单独工作,而应该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到教师的备课活动中来.教师在备课过程中要与学生多交流,把自己的教学思路和想法告诉学生,征求他们的看法,以便及时调整教学思路.同时,备课中对一些探究活动的准备、资料的搜集等也需要取得学生甚至家长的支持,使得学生日常生活中积累的课程资料得到最大限度的开发和利用.这样,不仅能够提高备课的质量、拓展教学的时空,而且能让学生感受到师生关系的平等,有利于他们学习兴趣的提高和个性特长的发挥.

四、浏览整体——个性化设计

教师的性格不同,知识、能力、背景不同,其教学风格自然也不同.有效的教学设计不应该纠缠于细枝末节,而应该宏观地看待教材、瞻前顾后地分析教材、深入浅出地钻研教材,在尊重的基础上超越,在吸纳的基础上扬弃.教学设计的过程,是把教材转变成学材的过程.在教学设计中,老师应明确每个环节的目的是什么,如果不要行不行.当教学设计的每一个环节都能明确地指向教学目标时,它所形成的教学现实无疑是高效的.没有放之四海皆准的教学设计,老师要从本班实际出发,充分了解学生课前学习已经走到了哪里,科学地处理教材,使学生的发展更加高效.有效的教学设计应该有利于转变成教学现实.有的教学设计需要老师和学生课前准备太多的材料,对于教学硬件也是要求过高,师生精力所不允许,很难转变成教学现实.

五、优备无患——适合学生发展

优秀的备课需要坚持独立备课与集体备课相结合,每一次修改都是一次思维的调整,在广泛吸纳之前,一定先形成自己的想法,这样才能坚持自我,大胆创新,上起课来才能得心应手,彰显个性特色;我们备课是为学生学习服务的,所以必须与学生的学情相吻合,这样才有利于构建和谐课堂.学生已经掌握了哪些基础知识?平时养成了哪些思维习惯?学习兴趣和主动性如何等,做到心中有数,使自己的教学设计不拔高也不滞后,使教与学顺利接轨,适合自己教,适合学生学,还必须具备可操作性,既体现自己的教学风格和特色,又立足于学生实际,了解自己的长处和特色,努力扬长避短.没有教师教学的个性张扬,就不会有学生充满生命活力的个性思考.

当然了,这是一个多元的世界,我们既反对不顾教育规律、天马行空的教学设计,也反对没有自己个性和独立思想的教学设计.课堂教学作为师生互动交流、教学相长的舞台,我们面对一群思维活跃、个性各异的学生,各种未能“备”到的小意外、小插曲是必然存在的.正是有了一个个“小患”,才使我们的课堂变得生动活泼、丰富多彩起来,并能提高教师应对各种意外的能力和技巧,通过课后的教学反思,不断提高课堂教学艺术.从这个意义上说,“小患”并不可怕,甚至有可能成为提升教师业务水平的“催化剂”.

总之,我们不要被教学设计牵住头脑,顾此失彼.在新课改的课堂“舞台”上,如果说教师是“导演”,学生应该是“主角”.那么,备课就可以称得上是“剧本创作”了.“剧本”的优劣,直接决定着课堂教学这出师生共同演绎的“大戏”的成败.因而,教师要想上好课,必须拿出很大的精力来备课,必须精益求精,完善、优化教案,优“备”方能无患.

标签:;  

教学中没有规律,备课的方法也是正确的_教学设计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