增强医务人员的培训对提高血气分析标本合格率的研究论文_金烨1,李双2

1.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地坛医院肝病一科100000;2.北京大学第一医院呼吸监护室100000

【摘要】目的:探讨对医务人员进行培训对提高血气分析标本合格率的影响。方法:选取2017年1~6月我院住院的患者的200份血气标本为对照组,采集动脉血标本前相关医务人员未经专门培训。对同一批医务人员进行血气分析标本采集的培训后,选取2017年6-12月采集的200份的血气标本为试验组。在进行血气分析检测前,评估两组标本的合格率并进行分析。结果:对照组200份样本中10份有气泡、5份存在血标本凝集、10份血量不足0.5ml,139份血量不足1.5ml,而只有36份血量为1.5ml,合格率18%。培训后,试验组200份标本198份合格,合格率为99%,只有2份为不足1ml,二者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1)。结论:通过增强医务人员的培训,可有效提高血气分析标本的合格率,有助于保证血气分析结果的准确性,为临床诊治提供依据。

【关键词】医务人员培训,血气分析标本,合格率

血气分析可反映机体呼吸和代谢功能,是通过检测血液中参与气体交换的氧气及二氧化碳情况,从而判断患者氧合及酸碱平衡状态,对临床急危重症患者的监护、治疗、疗效分析以及预后判断都有重要意义[1]。在临床中,根据患者的血气分析结果判定酸碱失衡的状态,指导临床治疗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因此,保证血气分析结果的准确性尤其重要。然而,血气分析过程中受多种因素干扰,可影响结果准确性。据有关统计显示[2],血气分析特别容易受分析前(即样本采集过程)误差影响,分析误差中70%是发生在分析前阶段,而此阶段的问题最容易被忽视,因此希望了解临床中血气分析样本的合格率、不合格原因,并评估增强医务人员培训对改善血气分析标本合格率的意义。

1对象与方法

1.1研究对象

(1)我院具有相关执照的医生和护士82人;(2)我院2017年1月至12月400份患者动脉血标本。

1.2方法

1.2.1抽样分组方法

采用连续抽样的方法,选取2017年1~6月我院患者200份血气标本为对照组,医护人员采集动脉血标本前未经强化培训。对标本是否合格进行评估分析,针对不合格标本分析原因。对同一批医务人员进行血气分析标本采集的强化培训后,2017年6-12月再次收集血气分析标本200份,作为试验组,并评估标本的合格率及不合格原因。

1.2.2相关医务人员调查和培训

1.2.2.1对相关医务人员进行调查

在培训前采用问卷星调查方法对相关医务人员进行对样本采集规范知晓情况的调查。(见表1)

1.2.2.2对相关医务人员进行培训

根据调查结果制作相关内容的PPT,组织相关医务人员进行培训,重新规范流程,讲解注意事项,以及错误的采血的运送方式对血气结果的影响。由于我院运送血气标本应用传送带的方式,于是设计一个简单的宣教流程,帖放在传送带上,警示大家注意!

1.3统计学分析

采用SPSS20.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计数资料以绝对数和百分比表示,比较两组标本合格率,采用χ2检验进行评估,以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相关医务人员血气标本采集规范知晓情况的调查结果

通过对82例相关医务人员调查得知:接受过动脉血气采集的规范流程专门培训的仅占1.2%;对影响动脉血气的相关因素知晓率为9.8%;对错误的采血方式和血标本的运送对检验结果的影响知晓率为8.5%。

3讨论

血气分析是临床常用的重要检测指标。血气分析的结果可提供患者的氧供和酸碱平衡状态的信息,判断酸碱失衡的状态,以协助明确诊断,指导临床治疗。“血样的采集、处理和运送,是临床实验室分析准确性且最终正确处理患者的关键因素”,这是来自于美国临床实验室标准委员会关于实验室动脉血分析章节的开始语。前面提到,血气分析中有70%的误差来自于分析前误差,即动脉血标本上机前出现的误差。血气分析对分析前标本的误差很敏感,所以如何正确采集标本,使标本的误差降到最低,是动脉血气结果准确性的重要保证[3]。

血气分析的结果受采集的影响大,获取合格的标本很重要。赵燕霞等曾在探讨血气分析前质量控制的重要性中提到:有70%以上的不合格标本均发生在血气分析前。分析前质量控制是血气分析结果准确性的前提条件,是临床实验室质量体系中最重要、最关键的环节之一,是检验信息正确有效的先决条件。血气分析的结果受诸多因素影响,尤其是上机前的质量控制,主要表现在如下几个方面:1,凝血:采集过程中容易受到工作人员技术操作的影响,导致采血不顺利,也会使血液凝集,影响血红蛋白结果比较大。

2,气泡:经过多次总结发现,气泡发生率最高,大部分原因由于医务人员没有进行专门培训,不知道如何使用采血针,以及遇到气泡的情况该如何处理,才会导致血气结果中氧分压升高10-15mmhg。

3,血量不足:发生该问题主要原因在于医务人员不知道采血针的使用方法以及注意事项,采血量的多少对血气结果的影响主要在于抗凝剂的混匀,容易导致测量中血量太少结果测量不稳。

本研究对医务人员对采集要点知晓情况的调查结果,这一结果说明的问题(医务人员培训不足,很有可能没有按照规范采集样本,是引起标本不合格的可能的重要原因)。

现临床工作中对血气分析的采集过程没有进行专门的培训以及产生的相关的原因分析:首先科室中没有专门负责人员:由于临床中岗位责任制,一个医务人员面对几个病人的治疗模式,没有更专业的医务人员去负责培训与实施操作;其次科室中没有设立完善的操作流程;最重要的是没有意识到结果误差的影响,才没有引起大家对血气分析采血流程需要规范化制定的观注度。进行培训后,样本合格率显著改善,说明对医务人员进行培训,规范医务人员采集过程是保证血气分析标本合格的重要基础。

小结

血气分析做为临床中重要的检验手段,为临床诊治提供依据。但是,血气分析动脉血标本不合格问题突出。通过本研究可以看出,动脉血气标本含有气泡、抽取血量不达标、凝血是造成血气标本不合格的主要因素。经过严格的培训与宣教,可使合格率大幅度提升。因此,合理的培训有助于提高血气分析标本的合格率,保证检验标本的真实性和可靠性,为临床诊疗提供参考。

参考文献

[1]赵燕霞,探讨血气分析前质量控制的重要性,临沂市人民医院,2013,2(17);492-494

[2]张建,血气分析之分析前质量控制浅析,上海临床检验中心质控科2013(血气因素占75%R446.1,A,1002-7386(2014)09-1368-03)

[3]胡艳华,重视血气分析前阶段——标本的采集与保存,铁岭市中心医院,:1674-1129(2014)01-0044-02

[4]]McKaneMH,SouthomPA,SantrachPJ,eta/.SendingbloodgasspecimensthroughpressurizedtransporttubesystemsexaggemtestheeITorinoxygentensionmeasurementscreatedbythepresenceofairbubbles[J].AnesthAnalg,1995,81(1),179·182.

[5]0’ConnorTM,BarryPJ,JahangirA,eta/.Comparisonofarterialandvenousbloodgasesandeffectsofanalysisdelayandaircontaminationonarterialsamplesinpatientswitllchronicobstructivepulmonarydiseaseandhealthycontrols[J].Respiration,2011,81(1):】8-25.

[6]]AuvetA,EspitalierF,Grammatico—GuillonL,eta/.PIealla】两calconditionsofpoint—of-caretestingintheintensivecaIeunitaredecis—iveforanalysisreliability[J].AnnIntensiveCare,2016,6(1):57.

论文作者:金烨1,李双2

论文发表刊物:《医师在线》2018年5月上第9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8/8/17

标签:;  ;  ;  ;  ;  ;  ;  ;  

增强医务人员的培训对提高血气分析标本合格率的研究论文_金烨1,李双2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