婆婆,媳妇和宝宝——隔代养育大家谈,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婆婆论文,媳妇论文,宝宝论文,隔代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最近有人将宝宝的一些怪异表现归因于隔代养育。也有些幼儿园的园长反对将孩子交到老人手里,他们认为在幼儿园各方面表现出色的孩子,都由父母自己管教,他们甚至在开家长会时呼吁:请爸爸妈妈自己带孩子!他们说,花在宝宝身上的时间是不会浪费的。而妈妈们则认为,将孩子交给祖辈养育,既可让老人有事可干,内心充实,又因老人有育儿经验及血缘亲情能更好地照看宝宝,节约保姆费用倒是小事,主要是比较放心。虽然,在隔代养育中我们会遇到一些问题,但是只要全家形成共识,问题完全可以迎刃而解。
采访中我们发现,每个家庭在这个问题上处理的方法不同,得到效果也不同。
婆婆面前亮出“N0”
家庭档案
奶奶:高善红 退休
爸爸:陈敏华 律师
妈妈:严静斐 小学教师
宝宝:陈一诺 3岁
奶奶发言——
没有孙女之前,我和媳妇相处得很好,我曾经很庆幸有个知书达理的媳妇。1999年媳妇怀孕,我就盼望能生个孙女,结果真的天如我愿,心里别提有多高兴了。从孙女出生那一刻起,我就不舍得让她受一点委屈,尽量满足她的任何需要。
印象最深的是有一次全家一起去超市,诺诺看到有玩具塑料母子鸭,非要不可。媳妇告诉我家中已经有一套一模一样的,不给她买。但我看到孙女赖着不走,要得很坚决,就想多买一套也无妨,反正孙女喜欢嘛。我把那套母子鸭放进购物车。没想到的是,媳妇把母子鸭放回货架,一把抱起诺诺就往外走,孙女大哭,当时我心里真有点不高兴。事后媳妇说,一定要给孩子立规矩。我虽然疼孙女,但还不是老糊涂,媳妇是搞教育的,听她的话,当然没错。
妈妈发言——
婆婆挺开朗的,喜欢说话,我虽然是老师,但性格挺内向。结婚之初,我们两口子和婆婆住在一起,婆婆非常开心有了我这个耐心的听众。那时每次和先生有点不愉快,婆婆总坚定地站在我这边。没想到有了女儿后,我们却站到两条阵线。
那次“鸭子事件”是我和婆婆比较大的一次分歧,婆婆认为10多元钱的东西反正不贵,又在超市这种公共场合,何必让孩子哭哭啼啼,为了安抚孩子情绪,买给孩子算了。但我觉得这不是钱的问题。孩子脆弱、任性、敏感,其根源往往是家长常常无限制满足孩子的需求。在这次事件之前,也出现过类似情况,但因为我态度委婉,难以警醒婆婆。那次明明白白亮出我的态度,却作用明显,这以后婆婆注意多了。
全家共识——
我家坚持“四不”
不依顺 孩子使用“眼泪”做武器以求满足时,不予妥协。不能孩子要什么,就给什么,想做什么,就允许他做什么。
不护短 当孩子犯错,爸爸妈妈管教孩子时,孩子会寻求庇护。这个时候,老人千万别站出来干预,否则不仅孩子的缺点不能得到及时纠正,还使她产生有所倚仗的心理。
不娇惯 穿衣服、吃饭这些事情,孩子自己能做就尽量让她自己去做,不因为心疼孩子一手包办。
不给物质刺激 不经常带孩子去超市,不用食物和玩具做承诺。
中国外婆遭遇洋女婿
家庭档案
外婆:吕淑霞 原医院内科主任医生
爸爸:文特 美国律师事务所驻中国代表
妈妈:叶青 信息咨询公司副总裁
宝宝:叶天祥 一岁三个月
外婆发言——
我觉得做一个疼爱外孙的外婆容易,做一个称职的外婆不容易,但我愿意做好我人生中这最后一个、也是我生命中最重要的一个角色。三年前到美国给大女儿带孩子真有些少见多怪,有件事给我印象很深。第一次看到美国妈妈让不到1岁的宝宝自己吃饭,糊得满头满脸,却不说也不管,很不理解,经询问才知道,她们是有意让宝宝这么做,为的是训练孩子尽早学习自己吃饭。可我自己的孙女都四五岁了,我还经常给他喂饭,这种差异引起我很多思考。后来女儿经常买来国外最新育儿书,给我很多启发。
女儿女婿都很优秀,尽管女婿是个外国人,但我们在养育宝宝的态度上,可以基本没有什么障碍地达成共识。只有一件事,我以为我很理解他们,但却犯了一个善意的错误:看到他们小夫妻工作都很忙,压力也很大,我怕影响他们的休息,每当他们一下班,就把孩子抱开,甚至抱到另外的房间,没想到这却成了他们对我“最不满意”的地方,我爱他们,却剥夺了他们爱孩子的宝贵时间。
妈妈发言——
母亲基本算是一个比较现代的外婆了,但骨子里还是一个中国式的母亲,在母亲眼里,我们做儿女的再大,也还是她的孩子。
每次一下班到家,我们最想做的事情就是和孩子共同活动。对我们来说这是建立亲情,给孩子关爱的机会。可是每当我伸手想接孩子,妈妈就说:“孩子不用你们管,你们歇着去吧。”她总想让我们多休息休息,可她没想到,我们觉得最好的休息就是享受为人父母的亲情乐趣。是我主动点醒了母亲,她才意识到。
本来夜里我们也想让孩子和我们睡,但她还是很坚决地把这个任务争取到手。她的理由是:老年人本来睡眠少,如果外孙这边有个风吹草动,她很不放心,过来不好,不过来也睡不着,不如索性让她和外孙睡,她安心,也让我们安然。为了她的安心,我们只好妥协。
全家共识——
达成一致一起做
孩子再小,也要说NO 这是爸爸一贯坚持的方针,全家呼应。给孩子充分自由,但一定要让孩子知道什么事情是不可以做的,不能一味迁就。
上班前的温馨一抱 两代沟通的结果。临上班前的5分钟,外婆把孩子交给爸爸妈妈,让他们抱抱逗逗。爸爸妈妈下班回到家,尽量多和孩子在一起。
吃饭的折中法 吃饭时,先将宝宝喂到七成饱,以后让他自己吃,既不影响宝宝的营养摄入,又可以让宝宝练习用餐具进食。刚开始练习时,吃不好也没关系,过后补充小点心。
外婆的手擀面 妈妈不主张把所有食物都搞成泥,认为混合食物影响味觉识别,外婆认同。将泥类改进成手擀面,又软又滑又有味,成为外孙的最爱。做法:将面擀成薄皮切细。将肉、蔬菜切细丝或丁做成浇头。如浇头不够烂,可蒸一下,然后放入煮好的面中。
隔代养育应该避免的问题
语言行为老人化
宝宝正在成长期,模仿力极强,与老人们同处一个生活空间,耳濡目染爷爷、奶奶或外公、外婆的语言及行为,其言行势必也日渐成人化,严重的是造成宝宝心理老年化。
社交恐惧
由于老人体力不支、行动不便,大多喜静不喜动,活动范围固定。往往使得宝宝缺乏应有的活力、视野狭小。
任性自私
人老心慈的祖辈往往视孙儿为掌上明珠,事事迁就袒护宝宝,总是拿“孩子还小呢,大了自然会懂”为其辩护。而宝宝们则聪明地充分使用对自己有利的“奶奶武器”,久而久之,极易养成宝宝任性自私等不良行为与性格。
自信独立能力差
一般来说,较之祖辈,父母对孩子要求更高些,老人们觉得锻炼孩子是残酷的,这使得宝宝们没有机会做自己的事情。而一个能力差的孩子,其自信和独立往往打折。
与父母情感缺乏
有人认为,任何感情都无法取代孩子对父母情感的需求。即使老人们整天全身心地泡在宝宝身上,将自己全部感情充分投入,也无法取代父母之爱。而这种情感缺失也许会因而产生情感和人格上的偏差。
吃饭到底要不要喂
妈妈:我不主张喂饭,就让孩子自己吃,哪怕是吃的量少,重要的是学会自己吃,再说小孩子也是有饥饿感的,饿了他自然会吃。
外婆:总觉得让孩子自己吃,吃得太少,营养不够会影响成长,应该喂。
专家分析:其实,两种态度可能是各自出发点的不同,爸爸妈妈工作忙,不能整天守着孩子,所以希望孩子能尽快独自吃饭;外婆对孩子倾注所有的感情和时间,生怕宝宝吃不够,长不大,想着孩子大了自然会自己吃饭,不用刻意去训练。
教你好办法:孩子吃饭时,可以让孩子自己也同时拿一把调羹,既训练了宝宝又能更快吃掉碗里的饭。
外婆的观念在改变
家庭档案
外婆:胡传玺 原幼儿教师
爸爸:王绍兴 银行职员
妈妈:张祺 教师
宝宝:王一培 10个月
妈妈发言——
我妈妈原来是一名出色的幼儿教师,多年的劳动模范。为了照顾我生孩子,生产前她就不断地买回来一些书籍,比如:《新式育儿》,《孕产妇营养美食》等。总的来说,妈妈能够接受书本和医生讲的知识,虽然她也总保留着自己的态度,却能做到“礼让三分”,主动放弃她的老套套。但是,当意见不一致时,我服从她的时候居多。
但是妈妈承认她也有失误的时候,比如宝宝在4个月时可以吃糊状的食物,我想买个研磨碗(我总是对这些新的育儿工具,如喂药器、婴儿指钳、牙胶等很感兴趣),非常想尝试一下。但是妈妈认为没有必要,浪费钱。后来因为每次弄食物时不方便,在宝宝7个月时,我偷偷买了一个研磨碗,可以把食物先切成小薄片,然后用勺子在碗底突出的粒粒上磨碎食物,很好用。妈妈有些后悔没有早买,因为那时宝宝已经可以直接吃颗粒状食物了。
父母生活在物质匮乏的年代,现在的许多玩具和用品他们没有使用过,而且也节俭惯了,他们主张少买玩具和用品,是可以理解的。
全家共识——
老经验和新知识结合
老一代有具体的实践经验,但是年轻人有比较新的育婴理论。试着就具体的情况,商量一下将经验与知识结合起来,也许问题就迎刃而解了。
外婆奶奶容易在以下固执中引起妈妈的不满:
孩子一生下来就应该睡枕头;
月子里孩子要包紧,否则会惊厥;
用尿布,反对用纸尿裤;
大人要搂着孩子睡,要拍,要摇,要唱歌,否则太可怜;
不能天天洗澡;
孩子的东西太贵了,不要买;
衣服好看有什么用,主要是容易穿。
外婆外公的“粗”和“细”
家庭档案
外公:徐哲湘 退休机关干部
外婆:穆锦云 医务退休
爸爸:邬冰 外贸公司部门经理
妈妈:徐艳 出版社英文编辑
宝宝:邬济舟 23个月
妈妈发言——
我很幸运,结婚起一直跟我父母生活在一起,经历了快乐的孕期后,便进入被照顾得无微不至的产期。周一至周五,我和先生上班去,孩子就跟外公到各个公园、绿地满地跑,接触大自然,尽情吸收阳光和空气带给他的活力和灵气,外婆就在家里准备好可口的饭菜。孩子跟着外公外婆养成了很有规律的生活作息,还养成了很好的卫生习惯和日常礼仪。
在养育孩子方面,外公和外婆的“粗”和“细”都发挥了很好的作用。
有一天,外公告诉我们孩子会自己爬楼梯滑滑梯了。这个消息令我大吃一惊,那时我们还没教过孩子上楼梯,可外公居然让孩子一个人蹦蹦跳跳爬上滑梯,然后吱溜一下就滑下来了。外公还让孩子光着脚行走,摔倒了也不扶抱。孩子在外公的熏陶下,特别具有男子汉的气概。
外婆的教育方法属“细”养型。平时,只要小贝贝出了汗,她就非得把汗擦干才许小贝贝吹电风扇或空调,洗澡后,细心的外婆每次不忘用棉签擦干小贝贝耳朵里残留的水渍;吃鱼时,外婆一定要仔细地剔掉每一根鱼刺,才会把肥肥白白的鱼肉给孩子吃。还有一次,贝贝看见外婆在做针线活,特别感兴趣,外婆就因势利导地教起他串木珠,只见外婆拿起一只有孔的木珠,右手拿着一根粗木针,嘿,贝贝不费吹灰之力就串进了木珠。外婆顺势把绳子打了个结,把木珠当奖品套在了贝贝的颈脖上。看到自己的劳动成果,小家伙乐得直拍手,也正是由于外婆的“细”,贝贝长得又高又壮。
我们平时一下班就开始接受管孩子,负责他的吃饭、洗澡、睡觉问题。周六周日全身心扑在孩子身上,带他出去玩、陪他做游戏,有时还学些新的菜谱给他换换口味。一则两位老人可以休息一下,二则父母也需要亲子。所以贝贝周一至周五自觉找外公外婆玩,从不在早晨粘着我们,周六周日又依偎在我们怀里看故事书、做游戏。家庭基本在这个格局中保持平衡。
全家共识——
既维护又沟通
老人带孩子时,父母不插嘴;而父母带孩子时老人也不干预。
如果在教育孩子方面大家彼此看不惯,这时就需要大家坐下来,心平气和地沟通,各自摆事实,讲道理,谁正确就按谁的做,要不然就各取利处,折中处理,如此一来既可防止老人娇纵孙儿,防止老人的育儿经验落后,又可弥补新手爸妈的经验不足。当然,这种沟通都是在孩子不知情的情况下进行。有什么事就采用“沟通”的方法,效果还真不错。毕竟都是为孩子好,争执的也都是育儿小事,有什么不可调和的呢?
孩子跟我出去总要抱
家庭档案
外婆:邹煜云 原国企管理
爸爸:姚正晖 房地产评估师
妈妈:许静 中学老师
宝宝:姚一航 2岁
外婆发言——
在教养孩子方面,其实不管怎么样都是为了孩子好,年轻人有自己的新看法,老人有自己的老经验,所以难免出现冲突。有了冲突,并不存在谁是谁非的责任,关键要看矛盾怎么解决,怎么让孩子更健康地成长。
航航有一个习惯,跟着我出门必须要抱,而跟着他爸爸妈妈出门时,活蹦乱跳地在路上跑。女儿说,每次出门只要航航要抱,他们就大声责怪他,不走就让他自己呆在原地,航航见事不妙,自然就乖乖地听话了。我也知道我总抱航航是溺爱的结果,可是当看到宝宝横在面前不走,并含泪乞求的眼神时,就又忍不住了。我不想让宝宝伤心,一直在想办法和平解决这个问题。宝宝喜欢车子,经常翻念书上的面包车,大卡车,120救护车,119救火车,尤其对家里的一辆童车情有独钟,每天都要在客厅里充当驾驶员的角色。我想,他能在客厅里不厌其烦地推车子,相信他会更加喜欢小区里活动空间。出门时,我带了他的童车下去,建议航航推着车子走,这招真灵,宝宝欣然接受了,我也偷着乐了。
全家共识——
不唱童歌讲故事
以前带孩子时,三个女儿都是在摇篮曲中慢慢入睡的。现在宝宝也不例外,没有姥姥熟悉、亲切的歌声,宝宝就睡不踏实。有一天睡前,宝宝依然在享受着摇篮曲入梦,爸爸突然进来了。他对外婆的摇篮曲提出了质疑,原因是小男孩不应天天听歌入睡,否则将来会像女孩子一样会发嗲。外婆当时听了自然心里不快,可是后来想了想,爸爸说得也有道理,都是为了孩子好。那不唱歌,咱就改讲故事吧。从此宝宝又天天伴随着外婆的精彩故事入梦。
当心礼物的误解
妈妈:我不太宠孩子,买玩具也比较理智,婆婆给孩子买玩具却不顾经济能力,其实,有些玩具根本不符合孩子的年龄,反使孩子养成了坏习惯,看到他喜欢的东西总要买。
婆婆:孩子跟我们出去或者过年过节,不给孩子买些玩的吃的,怎么说得过去?再说他爸爸妈妈很忙,孩子蛮可怜,要多多补偿他。还有,孩子想要,我们不买,媳妇会觉得我们很小气。
专家分析:对待孩子的问题,年轻妈妈考虑多的是教育和道德能力等的培养,而老人多半是考虑情感——视角不一定相同。老人不一定不懂得教育,而年轻妈妈也常常忘记在教育孩子之外,还有家庭气氛、老人的天伦之乐和亲情关系。要相互谅解。
教你好方法:达成家庭协议,不管是谁,每次带孩子出门前约定是否买玩具,去超市也可以会和他说好只可以在货架上取几件喜欢的东西。
教育同行也会有差异
家庭档案
外婆:王文娟 退休教师
爸爸:卢杲 科研人员
妈妈:柳倩 高校教师
宝宝:宇宇 5岁
妈妈发言——
我的专业是教育学,我妈在退休前和我是教育界的同行。儿子宇宇出生后,我们并未与妈妈同住,直到宇宇两岁时,我因为要出国学习,就把儿子放到外婆家,和外婆一起生活。现在宇宇已经五岁了,周末就会去外婆家,他觉得外婆是自己最亲近的人。
我刚生宇宇时,按照育儿书籍上的提示,坚持每两个小时给宝宝喂母乳,每次半小时左右。但我发现宇宇每次吃奶的时间特别长,每次半小时以上,而且吃不多久就会哭闹,要再吃。我不知道什么原因,想着按照育儿书做,应该没错。我妈妈觉得宝宝是由于饥饿才哭不停,反复吃奶,但都吃不到多少,提醒我注意可能我的母乳量太少,告诉我要给宇宇喝配方奶粉,我试着给宇宇喝了奶粉,果然小家伙没多会就安静睡着。外婆的育儿经验胜过育儿“教条”,多亏外婆的提醒,宇宇能吃得饱饱的睡觉了。
我妈教育观念很好,对宇宇的成长,有时采取的方式比我更恰当。宇宇四岁上中班时要学拍皮球,我教他但总也学不会。可外婆教他就一下子学会了。原来,我过分追求效果,没有给孩子自己学习的空间,鼓励孩子的自信心不够。反之,我妈妈给了宇宇足够的“等待时间”。
全家共识——
不同方法相辅相成
回想我和我妈的育儿观,我认为,我妈在面对宇宇时,充满了无私的感情,更着重情感的投入,而这一点恰好是宇宇成长中必须的,对孩子自主空间的学习活动也很有帮助;而我直接指向“效果”的育儿态度,也能帮助宇宇获得生活自理能力。这二者相辅相成,也不失为不错的“育儿之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