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网络语言暴力行为论文_顾里 雷晓倩

浅析网络语言暴力行为论文_顾里 雷晓倩

1 网络语言暴力的定义

随着互联网快速发展和普及,人们已经可以实现跨国界跨种族,不分教育背景、年龄在网络上交流。因为网络的匿名性、虚拟性、一定程度的自由性,人们在网络平台上宣泄情绪、交流思想,在个人表达上往往没有限度,有时候会利用网络进行非正常、非理性的表达与交流,甚至会有言语上的辱骂,伤害并攻击他人的行为,这被称之为网络语言暴力。

2 网络语言暴力的社会心理机制

2.1 社会图式左右人们对信息的判断

在社会认知中,人们头脑是分有不同的社会图式,泰勒和克劳克(Taylor & Crocker,1981)区分了四种图式,分别是人的图式,自我图式,角色图式,社会事件图式.图式会影响人对社会信息的感知,记忆和推理,,从而左右人们对信息的判断[]。图式是对信息整合的一种方式,形成大脑内的已有图式。当人们在获取信息时,会套用已有的图式分析信息,而社会的刻板印象也是人们大脑内的一种已有图式。就像人们一提到后妈就会联想到很多电视剧里面后妈的阴险狠毒,一提到富二代就会联想到玩世不恭。当我们在网络上接触到一些信息,而并非自己亲身经历或亲眼所见的事件,我们就会通过已有图式去分析这个从网络上得到的不全面的信息,对信息产生片面地判断。正如2010年李启铭因酒驾致人一死一伤,原来是一个简单的案件,结果事件后一句狂语:我爸是李刚,瞬间传遍全国,引起了很多人的骚动与不满。但近几年剧情却反转网络上出现另一种说法,其实当时李启铭说的是:赶紧打110,救人要紧。而当时学校保卫处的处长认识他的父亲,才说他是李刚的儿子,这才出现了媒体报道的“李刚是我爸”的狂语。我们且不论事情的真相到底是什么,但是由此可见社会图式确实会左右人们对信息的判断。

2.2 阴影原型的突显

阴影是荣格集体无意识中的一个原型,与自我相反的性格和形象。是指人们内心被压制的却不曾进入意识层面的阴暗面。在现实生活中,会被人的理智、道德素养、法律压制在内心深处,而在虚拟的网络中,却得到了前所未有的自由,内心的阴暗面则会冲破理智的控制,道德和法律的束缚,在网络上无限的释放。这也是为什么我们会在各种网络社交平台看到很多人对明星,网红,陌生人无边的谩骂,似乎社交平台上戾气很重,大家很难承认别人的优秀。而有些在网络上谩骂别人的人,在现实生活中却有可能是一个平易近人的人。

2.3 从众心理严重

从众心理是指个人受到外界人群行为的影响,而在自己的知觉、判断、认识上表现出符合于公众舆论或多数人的行为方式,这就是我们口中所说的“随大流”。从心理学的角度来分析,从众心理是个体为了得到安全感并且有效地回避责任的一种心态,这就是群体的力量的所在[]。在公众平台,通过专业的论述提出独道的观点很难达到群众的共鸣,反而一些语出惊人的人更容易引起注意,一些人为了博人眼球,通过偏激的看法和暴力的语言对网络上的事或人进行攻击,在虚拟的空间里,大多数人都是情绪化的非理性,网络平台就变成了情绪的释放场,一旦某一个人偏激地表达,很容易引起他人的语言暴力倾向,当一群非理性思考的人的情绪发泄地相互感染,往往会形成集体无意识的网络语言暴力行为。这种现象随着时代的发展,信息传播越来越快而愈发严重,网络上可能一件很小的事情,却因为一些不明真相的批判者给无限夸大,引起广大无意识吃瓜群众的不满更大的骚动。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3 网络语言暴力的解决方法

3.1 建立健全的法律体系

现今我国针对网络语言暴力行为的法律法规还不太健全,让人们在网络这种虚拟世界中发表言论时没有约束感,语言肆无忌惮。一旦有了完善的法律体系约束,可以让人们明白无论是线上线下都有道德和法律的约束。在民法方面上,应该针对侵犯他人隐私权、名誉权等的行为着重立法。对侵犯他人隐私权、名誉权等行为的定义加以明确,针对侵犯他人隐私权、名誉权等的行为情节严重者,应该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对于一些不良媒体的夸大其词的报道,应该取消其报道资格。各种网络平台应该加强实名制的后台管理,对出现网络语言暴力行为的用户,应该及时禁言或取消账号。在刑法方面上,针对严重的网络语言暴力行为应当考虑处以入刑,这样可以给人们以法律的威慑力。这样当人们进行“人肉搜索”“语言暴力”时,也会有所顾虑。

3.2 新媒体应恪守道德底线

有些新闻媒体为了博人眼球,将一些小事夸大报道,引起社会反响。这明显是新媒体忘记了职业操守。在网络平台这种虚拟复杂的环境下,新媒体应该严守把关向大众传播的信息,面对热点舆论,媒体应该站在客观的角度分析问题,根据表面的现象揭露热点舆论事件的实质和内在规律,拒绝主观评判,摒弃用自己的主观意识去引导大众的思想,也不要为了博得关注,制造社会舆论,而忽视事件的真实性,夸大其词。政府也应该加大对媒体的监管,从根本上遏制虚假消息的传播。

3.3 提高群众共情同理性和素质

共情同理是指当一个人对发生的事物所表现出的情感反应,这种情感反应恰好类似或等同于他人正在感受或已经感受过的情感。Vziri等人的研究表明通过共情训练可以有效地降低人的攻击行为,研究还发现如果在青春期时接受的共情训练,可以通过提升理解他人的能力而降低攻击行为[]。Sahin 的干预研究实验发现,接受共情训练的实验组的攻击行为显著低于对照组,同时实验组的共情技能水平相对于对照组有显著的提高[]。所以说应该提高群众共情同理性,让人们想对他人进行语言暴力时,会产生一种情感反应,联想到自己曾经感受或正在遭受同等的语言暴力该如何面对,产生与他人的情感共鸣,从而降低人们在网络上通过语言的攻击行为。而群众素质是指人们在网络上对所看到事件的内容的获取,分析,评价的能力。一个人的素质取决于生活环境、教育背景和社会认知。提高群众的素质可以提高群众在网络信息的选择获取能力,人们会理性对待网络上的各种信息,对一些夸大其词的负面导向也会有一定的抵抗力;提高群众的素质也能提高群众的自我和社会认知,不会因为自我的主观意识而对网络信息产生偏见。

习近平强调,没有网络安全就没有国家安全,就没有经济社会稳定运行,广大人民群众利益也难以得到保障。要树立正确的网络安全观,加强信息基础设施网络安全防护,加强网络安全事件应急指挥能力建设,积极发展网络安全产业,做到关口前移,防患于未然。所以我们应该重视网络语言暴力,让我们生活在一个安全和谐健康的网络环境中,这样有利于我们社会的进步,让我们国家更加强大。

参考文献

[1]王艺超,姚建军.网络舆论场中“道德绑架”现象分析[J].学理论,2017,12(2):122.

[2]郑丽枭.浅谈网络暴力的原因及解决办法[J].法制博览,2018,5(1):221.

[3]戴玉磊.浅析网络语言暴力的心理机制[N].开封大学学报,2009-9-23(3).

[4]杨东伟,李惊雷.网络语言暴力形成的社会心理机制研究[N].四川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1-6-21(3).

论文作者:顾里 雷晓倩

论文发表刊物:《红地产》2017年3月

论文发表时间:2018/12/13

标签:;  ;  ;  ;  ;  ;  ;  ;  

浅析网络语言暴力行为论文_顾里 雷晓倩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