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问题教学法”提高农村初中语文课堂教学实效性论文_朱 丹

用“问题教学法”提高农村初中语文课堂教学实效性论文_朱 丹

朱 丹 浙江省台州市椒江区洪家第二中学 318000

摘 要:农村初中语文课堂存在“四少”问题,按照“生成问题——探究问题——发展问题”的三步实施“问题教学法”,能有效提高农村初中语文课堂的实效性,并且对目前以注重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为核心的教学改革很有启迪意义。

关键词:问题教学 课堂实效 教学模式

与城区学校相比,农村初中语文课堂存在着较严重的“四少”问题,即学生少学科基础、少积极的态度、少问题意识、少成就感。笔者认为,用“问题教学法”能有效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活跃其思维,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从而提高农村初中语文课堂的教学实效。

一、语文课堂效率低下的原因分析

1.学生缺少学科基础。语文是从小就开始学习的基础课程,基于一些现实环境因素,绝大多数农村学生的语文基础不容乐观:缺少扎实的基本功,错别字泛滥;满口网络语言,难以用规范的语言准确表达意思;课堂上更偏向机械地抄写,不会记录听课笔记;没有良好的阅读习惯,课外阅读偏向网络小说、漫画等,缺少文学鉴赏的能力;缺少良好的写作习惯,平时少动笔,一写作文错字连篇、结构混乱、不知所云。

2.学生缺少积极的态度。很多农村初中学生对自己缺少信心,总感觉低人一等,内心有一种自卑失落感,学习缺乏动力,缺乏积极性。这种消极心态使得很多初中生一入学就懈怠。而且大多数学生认为学习语文没有任何作用,所以缺少明确的目标,学不学习无所谓,认不认真无所谓,我只要考试时读读背背就行了。

3.学生缺少问题意识。我们的课堂教学,依然较多地采用讲授法,教师讲、学生听,课堂教学重点放在知识的讲授上,教师是主体。学生学习程式化,缺乏问题意识,课堂上老师教什么就教条地学什么,缺少学习活力。这样的课堂,学生的主人翁意识不强,容易产生厌学情绪;这样的课堂,对于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语文素养也基本是纸上谈兵。

4.学生缺少成就感。“语文学习是一个潜移默化的、长期的过程,语文素养的提升也不是短期内就可以实现的”,语文学习效果的显现不是立竿见影的;现在学到的语文知识,在现实学习生活中可能一时用不到;学生在语文上付出辛苦努力后,其考试成绩不一定马上提高。语文特有的学科特点导致学生学习语文的过程中缺少自我价值的实现感,因此很多学生完全处在不作为的状态中。

如上原因致使师生教与学的效率持续恶性走低。

二、问题教学法的理论源头及意义

“问题教学法”或曰“基于问题的学习”,是一种建立在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基础上的教学方法。它强调把学习设置到有意义的问题情境中,通过让学习者合作解决真实性问题,来学习隐含于问题背后的知识,形成解决问题的技能,并形成自主学习的能力。它将以往以传授知识为主的传统教学理念转变为以生成问题、探究问题、解决问题的多维、互动式的教学理念,使学生处于积极的学习状态,每一位学生都能根据自己对当前问题的理解,运用共有的知识和自己特有的经验提出方案、解决问题。

《论语》中一共有117个问题,其中109个是弟子问先生的,有7个是弟子互问的,只有一个是孔子提出的。南宋著名教育家朱熹说:“读书无疑者,须教有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问题教学是一种学生体验性学习的教学方式,学生在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体验过程中获得知识和技能,同时又培养了发现问题的能力、探究与合作的精神,使知识和能力、过程和结果、情感态度和价值观这三维目标在教学过程中都能很好地得以实现。“问题教学法”的应用,一方面能够充分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另一方面能培养他们善于思考、敢于质疑、勇于批判以及勤于动手的良好习惯,为其可持续发展提供了保证。毫无疑问,问题教学法不仅能够克服语文教育的困境,还能满足当今社会对人才培养的需要。

三、问题教学法的实施

笔者尝试着将“问题教学法”分成三步走:首先创设情境,引导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定向问题;接着组织学习者对生成的定向问题进行自主探究(个体与集体的合作学习)、分析解决、交流反馈;最后,对解决的问题再质疑,使问题得以拓展与延伸,使学习的知识系统化,又为探求新知奠定基础。

1.生成问题。美国教育家布鲁巴克认为:“最精湛的教学艺术遵循的最高准则,就是学生自己提出问题。”在“生成问题”环节中,教者要创设问题情境,引导学生发现并提出问题;继而引导学生对提出的诸多问题,结合教学目的,确立要解决的主要问题,即问题定向。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例如,笔者在组织学生学习《口语交际“拜访”》一课中,先把教室前排布置成会客厅,根据总人数将学生合理地划分为几个组,给他们简单装扮成不同身份的人物,教师也是其中一员并参与表演做客、待客情境。在此特定情境中,引导学生提出问题并定向:拜访有哪些礼节和技巧?有哪些不受欢迎的言行?什么样的语言得体?什么样的行为规范?

发现问题比解决问题更重要,发现问题并能准确表征,是学习者学力的重要标志。笔者认为,“生成问题”过程中,不能仅仅依赖教师对问题的呈现,更为重要的是,教师应该给予学习者充足的时间去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定向问题,教者则是激发学习者的内驱力、目标达成的引导者。

2.探究问题。当问题得到了准确的表征和呈现,就进入了“设法求解”的程序。老师要引导学生对生成的定向问题进行自主探究(个体与集体合作学习),分析问题,提出假设、猜想,设计解决问题的方案;对假设方案进行推论,尝试解决问题;对解决的问题及时反馈。

如:《口语交际“拜访”》一课中,学生提出并定向几个问题后,教者引导学生查阅网络、文本等相关资料;播放轻松活泼的音乐,让同桌之间、前后座之间、小组同学之间进行交流探究。同学们将日常拜访语结构分为进门语、寒暄语、晤谈语和辞别语四个部分后,教者引导学生利用“追问法”继续生成问题:各个部分都有哪些规范行为、注意点、技巧?

在“探究问题”环节中,不是由教师直接告诉学生应当如何去解决面临的问题,教师只需向学生提供解决该问题的有关线索,如需要搜集哪一类资料、从何处获取有关的信息资料等,强调发展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同时,倡导学生之间的讨论和交流,通过不同观点的交锋,补充、修正和完善每个学生对当前问题的解决方案。

3.发展问题。笔者组织学习《口语交际“拜访”》一课中,在组织学生对问题进行探究交流后,进一步引导学生拓展问题的深度和宽度:(1)利用学到的技巧,亲自拜访家乡有成就的职场人士,拜访前拟好提纲和注意点,拜访后整理出文字材料。(2)不善言谈的主人,往往在客人面前手足无措,使客人感到十分尴尬。那么做一位热情好客的主人,言谈上有哪些技巧呢?

笔者巧妙地将课堂内容与学习者的现实生活经历相结合,加深了学生对学习内容的理解,提高了学习语文过程中自我价值的实现感;超越文本解读,提高了学生生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了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四、对问题教学法的反思

如何更高效地运用“问题教学法”?笔者认为需要“四要”:

1.教师要鼓励学生生成问题。建构主义学说认为:学生的学习是在一定的情境中主动构建知识的过程,而不是对知识的单纯记忆与吸收。问题教学中,教师应该利用一定的问题情境,逐步引导学生自己发现问题、提出有价值的问题,促使学生在学习中不断“生疑”,并通过学生多方面的思考、讨论来解决问题;要为学生营造民主、平等、和谐的学习氛围,尊重学生,清除学生的心理障碍,给予学生心理安全感,让学生勇于提问、敢于提问;鼓励学生求异,教师要培养学生敢于挑战、善于质疑的批判意识与精神,使学生不唯书、不唯师,勇于提出个人见解。

在教学的开始阶段,也可采取强制手段,教师要有意识地促使学生质疑,如可采取激励机制。课堂中,学生提出的问题有创意且有思考价值的,最好能问住老师的,就予以适当的奖励。这样,学生提问题的积极性大大提高了,慢慢地、循序渐进地也就养成了问题意识。

2.教师要教给学生方法。生成问题的积极性提高了,学生往往会提出各种各样的问题,但一些抠字眼、钻牛角尖之类的问题不是教师所期待的。如何提升学生生成问题的层次性?如何生成更多的“创造性”问题?如何创新性解决问题?关键在于教师要教给学生方法。

3.要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古希腊的苏格拉底善于用问答方式来激发和引导学生自己去寻求正确答案,这种苏格拉底的方法被称为“产婆术”,说明教师在引导学生探求知识过程中起着助产的作用,学生才是学习活动的主体。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以学生主动学习为着眼点,尽量给学生提供自主发问的时间与机会,充分发挥他们的课堂主体作用,让学生主动地发问与求答;鼓励学生自己发现问题,大胆提出深层次问题;引导学生自己定向问题,引导学生在自主探究中分析、解决问题和拓展问题。

问题教学对教师的主导作用要求不是削弱而是更高了。为使学生成为客观世界的发现者和促进者,教师要努力在教学中“唤醒”学生的“问题意识”,引导学生主动思考、独立探究、亲历知识形成的全过程。课堂教学中,凡是学生能动口的,全部让学生动口;凡是学生能动手的,放开让学生动手;凡是学生能动脑解决的,尽量让学生自己动脑;凡是学生能讨论得出结论的,放手让学生讨论……总之,要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参与到学习实践活动中来,让学生成为发展自我、超越自我的主人。

4.教学中要强化反馈过程。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调动各种途径和手段启发学生的思维时,也应注意“听其言,观其行”,接收从学生身上发出的反馈信息,并及时做出相应的控制调节。这就要求每个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应“眼观六路,耳听八方”,有较好的注意分配能力,及时地捕获准确的反馈信息。同时,对于学生所作出的反馈信息,教师还应做出及时而准确的评价,强化学生的思维操作,调动学生课堂思维的积极性,调整学生的思维方向。教师恰到好处的表扬或赞许,会使学生的思维活动得到积极强化;相反,教师恰如其分的批评或否定,会使学生及时改正思维的错误。

“问题教学”为学生提供了一个交流、合作、探索、发展的平台,让学生在生成、探究和发展问题的思维活动中掌握知识、学会学习、发展智力、培养技能、提高探索创新精神。

这种教学模式不仅能够解决农村初中语文课堂存在的问题,提高农村初中语文课堂的实效性,而且对我国当前以注重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为核心的教学改革也是很有启迪意义的。

参考文献

[1]马真 《美国PBL教学模式在我国高校教学中的应用》.山东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1年。

[2]宋·朱熹 《朱子全书·读书法》,卷4,第63页。

[3]邹木荣《〈小学语文课程与教学论〉“问题驱动”的教学策略》.《继续教育研究》,2009年,第6期。

[4]徐娟 冯德洪 《学起于思,思源于疑》.《课程教育研究》,2013年,21期。

[5]冯志军 《农村初中语文“高效课堂”教学研究——“问题驱动”策略的课堂运用》.《试题与研究:教学论坛》,2013年,第11期。

[6]李峰 《高中语文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试题与研究》,第96页。

[7]吴胜尧 《让学生成为高职语文课堂的主人》.《语文学刊》,2014年,10月,第127页。

论文作者:朱 丹

论文发表刊物:《素质教育》2015年8月总第182期供稿

论文发表时间:2015/7/17

标签:;  ;  ;  ;  ;  ;  ;  ;  

用“问题教学法”提高农村初中语文课堂教学实效性论文_朱 丹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