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西部轻工业增长极的构建_轻工业论文

论西部地区轻工业增长极的建设,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轻工业论文,西部地区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在2020年以前,优先发展轻工业,拓展边境贸易,籍以营造西部地区的造血机制,是构建缘西边境国际经济合作带的基本工作思路(董藩,2001)。然而目前西部轻工业内部结构,经济效益、市场环境都远远未能达到构建缘西边境国际经济合作带的要求。其原因在于长期以来西部经济发展战略决策的失误和生产要求集聚与配置水平的低劣,纠正传统战略决策的失误,迅速集聚和合理有效地配置生产要素,是优先发展西部轻工业的基本途径。

一、西部地区轻工业发展素描与现状分析

轻工业是西部工业的重要组成部分。与重工业相比,总体上看,西部轻工业发育不足,产值比率低,技术水平差,市场占有率低。轻工业包含了木材及竹材采运业、食品加工业、食品制造业、饮料制造业、烟草加工业、纺织业、服装及其他纤维制品制造业、皮革毛皮羽绒及其制品业、木材加工及竹藤棕草制品业、家具制造业、造纸及纸制品业、印刷业、记录媒介的复制业、文教体育用品制造业等10多个行业。西部轻工业的发展取决于轻工业内部各行业的发展。但在这10多个分支行业中,西部只有烟草加工业在全国具有重要地位,并创出了系列名牌;而在食品加工业中,只有机制糖生产占有绝对优势;在食品制造业中,只有乳制品生产较有优势;在饮料制造业中,酿酒工业有一定优势,但主要体现在白酒产品上。

1.对西部轻工业发展的区域与历史考察。正常的产业升级序列应该为农业→轻工业→重工业,但不论是在改革开放以前,还是在改革开放以后的20多年间,西部轻工业的发展一直处于受抑制状态。本来在重工业大力发展之前轻工业应该有一个较好的、充分的发展阶段,为重工业的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但西部轻工业的产值从未过半。某些年份好些,但也只有45%左右,大多数年份只有40%左右。从具体省份上看,宁夏轻工业的相对比率最高,但产值总量很小,在整个西部地区无足轻重。广西、四川、重庆、新疆的轻工业产值比率也比较高,但大多数年份仍不过半。其中从1978年至2001年,新疆无一年过半,四川只有1998年一个年份刚刚过半。表1以2年为一个观察时点大致描述出西部地区轻工业产值及其所占比率在1978—2001年的发展变化情况。

表1 西部地区轻工业产值及其占工业总产值的比率 单位:亿元、%

重庆

广西四川

贵州 西藏陕西

甘肃宁夏新疆西部

产 产 产 产产 产 产 产

产 产

% % % % % % % % %

值 值 值 值值 值 值 值

值 值

1978

58 36 63 40 14 33 0.6 40 43 45 15 19 10 78

14 42

217 36

1980

70 50 29 38

80 43 16 35 0.5 33 55 50 15 20 10 76

17 42

294 42

1982

88 54 35 38

99 48 21 39 0.5 39 59 50 19 23 10 71

24 48

355 44

1984

112 52 47 43 124 45 29 36 0.7 37 65 43 22 22 13 73

30 45

443 42

1986

146 53 90 54 177 44 43 40 0.8 38 92 42 37 26 19 71

44 45

650 44

1988

184 33 149 55 304 46 72 43 1.1 42 140 42 61 30 30 69

71 48 1012 41

1990

189 47 195 55 383 46 93 42 1.5 40 188 43 80 29 18 28 109 49 1256 43

1992

247 46 304 52 558 44 119 39 2.3 46 240 40 100 27 22 25 146 46 1739 41

1994

391 43 649 49 1005 42 150 33 3.6 47 371 37 153 23 31 21 255 43 3009 39

1996

430 41 795 50 1410 48 243 39 2.8 27 427 37 230 28 44 22 222 33 3803 41

1998

513 44 910 53 1959 51 313 39 4.8 33 502 39 317 29 54 23 233 31 4806 43

2000

357 37 862 48 874 42 206 33 6.9 38 688 39 262 24 38 16 218 23 3511 36

2001

434 41 413 39 920 40 220 32 6.9 38 368 28 152 43 45 17 163 19 2723 33

注:(1)本表系根据《中国西部统计年鉴》(2001)和《中国统计年鉴》(2002)中数据计算整理;(2)本表所称西部为西部大开发战略中的“10+2”含义,但由于云南、内蒙古、青海缺乏多年的统计资料,因此,本表未将其含括在内;(3)由于数据来源和列示省份不同,导致计算出的西部轻工业产值所占比率与本书其他处略有差异;(4)由于表格面积限制,除西藏的轻工业产值外,其他数据一律取整数

对于西部地区来讲,工业化的进程与其轻工业的发展有较大的关系。一方面,由于西部工业化是建立在国家的重工业化战略基础之上的,在建国后的很长一段时期内,国家将确保国防安全和加速实现工业化结合在一起考虑,不仅将工业增量投资的重点放在西部地区,而且还将不少沿海地区的工业企业迁移到西部地区,从而使西部不少省区由一个没有经过轻工业发展阶段、工业化水平极低的地区一下子变成了一个工业相对发达、工业化水平较高的地区。另一方面,由于国家在西部投资建设的工业项目大多数属于重工业中的机械制造、机械加工、能源、矿产和军工行业,这些企业不仅大多数产品销往外区域,而且许多原料供应也来自外区域。这样,经过近30年的建设,到改革开放时为止,尽管从统计数据上分析,内部的工业化水平并不亚于东部地区,并高于全国平均水平。但西部的工业与本区域内的其他产业没有太多的联系,产业的关联度较低,对于区域经济的带动作用不够理想。与此相反,绝大多数西部地区自己投资的轻工企业以及部委直属的轻工项目一开始就是以本地区的资源优势为基础建立起来的,而且很大一部分市场就在当地。这些企业的兴起,不仅产生了比国家投资的重工企业大得多的产业关联效应,促进了本地区经济的较快发展,而且在一定程度上矫正了扭曲的工业结构。

从图1可以看出,西部轻工业的增长速度与整个工业的增长速度基本上是一致的。从1978年到2001年,虽然有时是后者高一些,有时是前者高一些,但从总体上看,两者的波动趋势和幅度多数情况是基本一致的。从增长速度角度讲,通过分析西部轻工业的发展状况就可以大体了解西部工业的发展状况。但应该说,在1979—2001年这段时间,西部轻工业发展不充分,应该“补课”。无论是投资额还是产值,西部地区轻工业的增长速度都应该明显高于整个工业的增长速度,但事实并非如此。这说明对西部工业的发展思路,无论是中央政府还是地方政府,与产业发展规律的要求和我们的战略主张相比,都具有很大的距离。

图1 西部工业与轻工业增长产值速度比较

注:(1)本图根据《中国西部统计年鉴》(2001)和《中国统计年鉴》(2002)中相关数据计算绘制;(2)本图所反映的西部为西部大开发战略“10+2”含义,但由于云南、内蒙古缺乏多年的统计资料,因此,本图未将其反映在内。

对照中国经济增长速度的变化,可以说,整个西部工业经济增长速度的变动与全国经济周期的变化轨迹是基本吻合的。从轻工业自身的情况来看,在改革开放之初的1979—1985年,由于农村土地承包责任制的实行,城乡居民收入的大幅度提高,过去长期受到压抑的对家庭生活用品的需求得到了较大的释放,需求量大幅度上升,带动了西部轻工业的较快发展。这一期间西部轻工业的增点速度相对较快,年均达到15.91%,但在1986—1990年,西部轻工业增长的波动加剧。在1986—1988年,虽然轻工业增长速度也比较快,但总体上看低于整个工业的增长速度。此后2年多的时间,由于承包制与租赁制的实施,许多资产规模较小的轻工企业被率先发包、出租给个人,这带来了轻工经济的较快发展。轻工业的增长速度虽呈下滑趋势,但明显高于整个工业的增长速度,这说明重工业的增长速度相对较慢。在1990年以后3年多的时间里,西部重工业开始“补长”,带动了整个工业增长速度的上升,并快于轻工业的增长速度。从1993年下半年开始,轻工业的增长速度又开始高于整个工业的增长的速度,这与邓小平南方讲话和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有关,因为这两件事大大提高了地方和民间力量发展工业经济的积极性。而地方政府与民营经济由于投资能力低,大多上马一些投资数额要求不是很高的轻工项目。1999年以后,由于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实施,中央政府加大了对西部地区的投入,但工业投资中以重工业项目为主,因此,轻工业的增长速度又降低了下来。

2.当前西部轻工业的发展现状分析。经过多年的建设,轻工业已经成为西部工业的重要支柱。至2001年底,西部地区有轻工企业10008家,轻工业产值达到2984.72亿元,占西部工业总产值的33.03%;轻工企业数量及产值分别占全国轻工企业数量与产值的11.54%和7.93%。西部轻工业产值由1978年的217亿元增加到2001年的2723亿元(不含云南、内蒙古、青海),增加了2506亿元,增长了11.55倍,但不同省区轻工业的发展速度是不一样的。四川、贵州和广西相对于其他省区来说要快些,这三个省区轻工业产值占西部轻工业产值的比率都有不同程度的增长。四川轻工业产值由1978年的63亿元增加到2001年的920亿元,增加了857亿元,增长了13.6倍;占西部轻工业产值的比率由1978年的29.03%上升到2001年的33.79%,增长了4.76个百分点。贵州轻工业产值由1978年的14亿元增加到2001年的220亿元,增加了206亿元,增长了14.71倍;占西部轻工业产值的比率由1978年的6.45%上升到2001年的8.08%,上升了1.63个百分点。广西轻工业产值由1980年的29亿元增加到2001年的413亿元,增加了384亿元,增长了13.19倍;占西部轻工业产值的比率由1980年的9.86%上升到2001年的15.17%,增加了5.31个百分点。重庆、西藏、甘肃、陕西、宁夏和新疆轻工业的发展相对于西部其他省份来讲要慢一些,这些省份轻工业产值占西部轻工业产值的比率都有不同程度的下降。例如,重庆由1978年的26.73%下降到2001年的15.94%,下降了10.79个百分点:陕西由1978年的19.82%下降到2001年的13.51%,下降了6.31个百分点;宁夏由1978年的4.61%下降到2001年的1.65%,下降了2.96个百分点;甘肃由1978年的6.91%下降到2001年的5.58%,下降了1.33个百分点;新疆由1978年的6.45%下降到2001年的5.99%,下降了0.46个百分点;西藏由1978年的0.28%下降到2001年的0.25%,下降了0.03个百分点[1]。

从轻工业内部的行业结构来看,西部已经在家电制造、烟草加工、食品加工、食品制造、饮料制造和纺织等行业具有了相当的规模,服装及其他纤维制品制造业、皮革毛皮羽绒及其制品业也具有较好基础,但木材及竹材采运业、木材加工及竹藤棕草制品业、家具制造业、造纸及纸制品业、印刷业、记录媒介的复制业、文教体育用品制造业还比较薄弱。值得一提的是,在西部轻工业内部,家用电器制造、烟草加工、饮料制造、皮革毛皮羽绒及其制品等行业的技术创新具有较高水平,在国际和国内市场上具有较强的竞争力。

从轻工企业的规模来看,西部地区明显偏小。2001年全国有轻工企业86705家,拥有资产41596.22亿元,实现工业产值37636,93亿元,平均每家企业拥有资产0.48亿元,实现工业产值0.43亿元。2001年西部的贵州省有轻工企业771家,拥有资产229.17亿元,实现工业产值220.11亿元;平均每家企业拥有资产0.28亿元,比全国平均水平少0.20亿元,平均每家企业实现工业产值0.29亿元,比全国平均水平少0.14亿元。轻工企业投资规模普遍偏小,这就是为什么2001年西部轻工企业数量占到全国的11.54%,而轻工产值却只占全国7.93%的原因。

从轻工业的品牌建设来看,西部地区经过多年的努力,在饮料、烟草、服装等领域已经塑造出在全国具有较大影响的品牌,如“红塔山”、“茅台”、“五粮液”、“鄂尔多斯”、“伊利”、“蒙牛”、“长虹”,等等。综合起来看,西部轻工业不仅有了较大的发展,成为国民经济的重要支柱,而且在带动区域经济发展的同时,还注重自身竞争力的提高,创造了部分国内著名品牌;另外在纺织业、特色食品加工业、特色食品制造业等行业也已经具有了一定优势。

从现代企业制度的建设情况来看,西部轻工业系统明显滞后于东部沿海地区。在东部,多数轻工行业不仅一开始就是借助三资企业、个体经济或私营经济等成分发展起来的,天生具有产权制度上的优势,而且国有经济和集体经济也早已进行了以产权制度为核心的改革。例如,浙江省2001年实现工业产值11747.83亿元,其中非国有经济实现8636.2亿元,所占比率高达73.51%:而贵州省2001年实现工业产值696.63亿元,其中非国有经济实现产值160.65亿元,所占比率仅为23.06%,比浙江低50.45个百分点。浙江省仅非国有工业产值就相当于贵州省全部工业产值的12.4倍。(注:根据《中国统计年鉴》(2002)相关数据整理。)

从产品结构来看,2000年西部地区木材生产量达到887.37万立方米,占全国的18.79%;食用植物油生产量为160.37万吨,占全国的19.20%;机制糖生产量高达535.43万吨,占全国700万吨生产量的76.49%;乳制品生产量为32.55万吨,占全国的39.25%;方便主食品生产量为28.17万吨,占全国的11.13%;罐头生产量为45.79万吨,占全国的25.80%;卷烟生产量为1245.56万箱,占全国的36.67%;纱产量为85.54万吨,占全国的13.02%;丝产量为12839.73吨,占全国的17.51%。(注:根据《中国工业经济统计年鉴》(2001)相关数据整理。)在软饮料、方便主食品、纱、布、绒线、帘子布、印染布的生产方面还显得非常落后。表2详细列示了西部12个省份2000年轻工产品的生产状况。

表2 2000年西部轻工业主要产品生产情况

西部

内蒙古 广西 重庆 四川 贵州 云南

西藏

陕西 甘肃 青海 宁夏 新疆 产量

木材(万立方米) 327.8

315.2 018.2 32.1 127.2 1638.3

02.4

0.8

9.6 887.4 18.8

食用植物油(万吨)

44.620.3

1.5 15.7 8.6

1.80.1

7.8

3.2

1.2

5.4

50.4 160.4 19.2

机制糖(万吨)

16.4325.8 0.2 7.8

1.1

148.8

00 2.400.3

32.6 535.4 76.5

方便主食品(万吨)

3.7 7.82.9 3.5

0.4

0.04

0.01 8.4

0.200.06 1.3 28.2 11.1

乳制品(万吨)

18.50.30.2 1.9

0.1

0.50.04 4.6

2.3

0.1

2.9

1.2 32.6 39.3

罐头(万吨) 0.8 13.6

1.2 2.3

0.1

0.5 00.2

0.200.07

27

46

25.8

饮料酒(万吨) 157.665.9

53.7 140

17.7 16.6

2.6

39.4 28.7 2.2

5.8

29.3 559.5 19.7

啤酒(万吨)40.5 3250.9 74.5 9.3

15.7

2.6

36.6 23.9 0.6

4.7

21.2 312.3 14.0

软饮料(万吨)

5.2 17.9

21.3 35.9 2.6

3.60.2

11.8 0.7

1.6

0.6

5.7 107.2 7.2

卷烟(万箱) 28 72.3

68.7 128.7 187.4 612.8

0104.6 29.5

03.1

10.5 1246 36.7

纱(万吨)

1.6 9.25.2 15.4

22.2 015.7 1.5

0.6032.3 85.5 13.0

布(亿米) 0.33 0.92.3

60.7

0.5 07.2

0.2

0.302.9 21.2 7.7

印染布(亿米) 0.03 0.07

0.4 1.9

0.07 0.2 01.10 0 00.2

3.9 2.5

帘子布(吨) 00 00 0 0 05478 2400 0 0

5718 2.8

绒线(毛线)(万吨)0.5 0.20.1 0.03 0.04 0.0300.03

10.03 0.05 0.1

2.1 4.9

丝(吨)9.8 895.4 2435 74736 64.6 617 01150 45 0 0

150.4 12840 17.5

机制纸及纸板(万吨)12.2 82.6

10.7 71.5 5.7

15.3023.9 8.5

0.4

23.7 19.4 273.8 11.0

注:(1)本表系根据《中国工业经济统计年鉴》(2001)有关资料计算整理;(2)本表所称西部为“10+2”含义。

二、建设以轻工业为主导的区域产业增长极

在传统的战略决策中,西部轻工业的发展一直处于次要地位。西部轻工业体系基本上形成于上个世纪五十、六十年代的“三线”建设时期,当时西部成为全国建设的重点地区。但这一时期的建设由于过分强调防范战争对中国的威胁,致使备战成为经济决策的主导因素,导致产业结构偏向重工业、产业布局分散、投资次序颠倒(不是农、轻、重而是重、轻、农)等完全背离科学的产业经济理论、区位理论和以投入产出为衡量标准的规模经济理论等现象和行为的发生。1980年以后,中国产业结构虽做了较大调整,但西部的偏重型结构变动不大。决策的失误导致重工业投资比率过大,轻工业发展受到束缚。西部轻工业产值占工业总产值的比率,基本上处于30%—40%之间,重工业产值比率达到60%以上。轻工业增长速度除有限的几个年份外,均低于全国平均水平。而我们的分析表明,轻工业的比较效益明显高于重工业(董藩,2000)。在这种情况下,重工业比率过高无疑会引起整体工业效益的下降,影响国民收入的增长,既难以为重工业的发展追加资本,又难以为轻工业的振兴提供足够的资金保障。

传统战略决策的失误,不仅表现在产业结构的失衡上,还表现在另外两个重要方面:一是产业协作关系松散。在传统决策下建设的重工业项目大多属于前向关联的高技术产业项目和军工产业项目,而地方性工业项目则大多属于后向关联的传统产业项目,这种状况使高技术产业和传统产业之间关系松散,高技术和传统技术的有机结合和逐级更替都难以实现。而且,传统决策下企业的建立往往是单个企业生产要素在地理区位上的硬性集中,产业布局呈现出“孤岛式”的游离状态,没有实现规模经济所要求的成组布局。企业之间要素流动滞塞,技术协作乏力。二是传统决策片面强调采掘和军工行业的发展,使重工业内部结构也出现失调。这导致重工业既不能为轻工业的发展提供生产手段和原材料,又难以通过自身的发展为轻工产品提供更大的生产和生活方面的消费需求,从而导致并强化了轻工业内部结构的不合理性:以农副产品为主要原材料的轻工业相对发展较好,而以工业品为主要原材料的轻工业则很薄弱,这使西部轻工业一直在低级层次上裹足不前。可以说,这种传统决策直接抑制了西部自我发展的活力,不利于西部造血机制的发育,从而造成了西部经济的滞后状态。矫正传统决策,不仅是发展西部经济的要求,而且是优先发展西部轻工业的必由途径。

矫正传统决策,就是要实现战略决策从偏重型向偏轻型的转变,重新建立轻重均衡、协同密切、有效运行的产业结构、在今后很长一段时期,采取一系列向轻工业倾斜的经济政策,加速建设以轻工业为主导的区域产业增长极是矫正偏重型决策的核心工作。所谓产业增长极,即指与其他产业前后关联系数高,扩散效应和资金循环效应强,在经济发展过程中能够以自身的增长带动其他产业增长的产业。在某一经济周期中,一定区域的产业增长极以其高关联性推动或拉动其他产业增长,从而形成一个以其为主导者和策动者的产业群体,构成某一时期内一定区域的产业结构基础。在西部地区建设以轻工业为主导的区域产业增长极,必须实行偏轻型战略决策,它包括如下内容:

投资政策倾斜——在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实施中,政府要把轻工业和为轻工业提供原材料的农牧业、部分重工业(如化学工业、塑料工业、感光材料工业等)以及为轻工业提供生产手段的重工业(如电子、电器、轴承、仪表行业等)作为投资重点,同时要引导民间资本加大向这些领域的投入。

金融政策倾斜——对大力发展轻工业的地区、部门增加货币投放量,增加轻工企业发行股票、债券筹集资金的机会,适当降低轻工业初始发展阶段的贷款利率。同时要采取一些其他可能的融资措施。

税收政策倾斜——对初始发展阶段的轻工企业和正在进行技术改造的轻工企业实施较低的税率,促进轻工企业的稳定增长和技术结构的升级。

物资倾斜——首先要保证轻工行业的物资供应,即保证轻工企业基本建设材料和生产用原材料的供应;其次,要保证与轻工业相关的产业的物资供应,如为轻工业提供技术设备的部分重工行业和提供原材料的某些种养业。在过剩经济条件下,这个问题基本不大。

人才政策倾斜——轻工企业要采取措施,提高待遇,吸引各种管理人才、技术人才、营销人才向本行业流动和集聚。中央和地方政府也要出台一些相关政策,促成西部轻工业人才的集聚。我们曾经专文讨论过西部人才的集聚对策(董藩、董建利,2000),其基本观点适用于西部轻工业的人才集聚问题。

但是,对西部轻业的扶植,最根本的还在于调整轻工业的所有制结构,增加非公有制经济的比率,并努力创造适合企业发展的投资环境。为此,必须推动西部轻工企业改革的进程,加速转制工作,实行彻底的政企分开——政府的经济行为应是创造良好的投资环境和市场秩序,而企业则是在微观层次上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自主经营、自负盈亏。这既是建设西部轻工业增长极的外在制度保证,又是轻工企业展现主体地位、增强经营活力,从而使轻工业增长发挥产业推动力作用的内在要求。

西部轻工业增长极的建设,将在增加对农副产品原材料的需求方面带动农牧业的发展,在增加对工业产品原材料和生产手段的需求方面促进重工业内部结构的优化。产业结构的协调和有效运行、轻工业的高积累率和参与“缘西边境国际经济合作带”境外市场,给西部带来的各种生产要素的加速积累,将会大大促进西部经济造血机制的培育。

三、建设轻工业增长极必须遵循的原则

西部地区轻工业增长极的建设主要是为了完成三项任务:(1)培育能促进西部沿边开放和开拓“缘西边境国际经济合作带”境外市场的前沿产业;(2)培育能促进西部地区产业结构调整的策动产业;(3)培育能在一定时期内提高西部地区的生产效率、经济效益和增强造血机能的主体产业。此三点勾勒出西部轻工业增长极建设的目际模式。在一个较长的经济发展过程中,作为主导产业的轻工业将在这一目标模式下担负起其推动西部经济振兴、培育造血机制的重任。为此,建设西部轻工业增长极必须遵循如下原则:

1.面向“缘西边境国际经济合作带”境外市场,发展外向型轻工行业。双向经济环流战略的实施将把西部经工业置于激烈竞争的国际市场上。这要求轻工业参与世界经济分工,轻工企业直接进入国际竞争市场,根据国际市场的需求组织生产。

首先,加快对外经贸体制改革,创造良好的国际经济合作条件。要进一步改革外经贸管理体制。根据国家政策规定,积极推进对国有、集体生产企业和科研院所及私营企业自营进出口权的登记备案制,使更多的企业走向国际市场。深化国有外经贸企业改革,进一步研究减轻国有外贸企业债务负担的有关政策措施,推进企业资产重组,探索包括买壳上市在内的多种资本运营方式,多方筹措资金,推进国有外经贸企业的战略性改组,实现外经贸企业的整体改革和发展,不断增强出口实力。进一步改善对出口企业的协调服务,营造良好的贸易环境。充分利用电子商务等现代化手段,提高贸易管理机构的服务效率、服务质量和服务水平,对条件适当的企业还应鼓励其进行对外直接投资,创办合资、独资企业。政府要为企业真正走向国际经济舞台创造条件。要使企业家在竞争中体会、了解、认识国际市场,锻炼胆略,提高素质,进而提高企业的竞争能力。

其次,根据市场行情,确定轻工业发展的重点行业,调整产品结构,建立出口产品生产体系。目前应重点发展生产如下几类产品的行业:(1)以农、林、牧、渔产品为主要原材料的出口产品,包括罐头、糖果、烟酒茶、皮革制品、棉毛纺织品、羽绒制品等;(2)以纺织品为原材料的服装、鞋帽、丝绸抽纱、刺绣制品等;(3)以冶金制品为主要原材料的机电产品;(4)美观实用的工艺美术品和日用工业品。这四类轻工产品是中国传统的出口商品,在国际市场尤其是“缘西边境国际经济合作带”境外市场具有一定的竞争力。西部轻工企业应针对市场需求的变化,不断增加品种、提高质量,力求产品创新。要凭依拳头产品,努力扩大在“缘西边境国际经济合作带”境外市场中的占有份额。

最后,加强同“缘西边境国际经济合作带”境外市场的合作。吸引外资与对外投资相结合,引进技术和出口技术相补充,在输入、输出中扩大生产要素的交流,积极参预国际分工与合作,这样可使轻工业增长极的建设同世界经济融为一体,完成其作为对外开放和开拓国际市场的前沿产业的使命。

2.轻工业增长极的建设必须同西部产业结构的调整同步进行。第一,轻工业增长极的建设要求相应地培育和发展相关或配套的其他产业,为轻工业提供原材料和生产手段。即在优先发展轻工业的同时,还必须发展作为轻工业原材料来源的农、林、牧、渔产业,化学、塑料、感光材料、冶金、某些非金属矿的采掘等重工业,以及为轻工领域各个行业的生产、维修提供手段的轻工机械工业。在传统产业结构中,上述各相关产业或相对于重工业来说属于劣势产业,或在重工业内部属于劣势行业。因此,轻工业优先发展的过程本身就是西部产业结构的优化过程,这不仅包括农、轻、重比例的趋于协调和重工业内部结构的趋于合理,而且包含着各产业之间、各工业部门之间协同与合作关系的加强。第二,轻工业增长极的建设还必须以轻工业内部结构的均衡为基础。即对轻工业的发展来说,在积极发展以农、林、牧、渔产品为原材料的加工业的同时,需要不断提高以工业品为原材料的加工业的比率,在中国,以农、林、牧、渔产品为原材料的轻工产品,原材料消耗在成本中所占比率较高(一般为80%—90%),整个成本占售价的比率也很高,这使产品的利润空间受到制约;而以工业品为原材料的轻工产品,原材料消耗所占成本比率约为63%—70%,整个成本占售价的比率也降低,盈利水平上升。提高工业品原材料加工业的比率,促进轻工业结构的升级,应成为西部轻工业发展的趋势之一。

3.选准重点行业和重点项目。应充分发挥西部地区的比较优势,选择那些具有竞争力和能够发挥西部劳动力、资源优势尤其是特色资源优势的行业进行重点培育。例如,在特色农产品加工项目筛选方面,可以考虑大力发展与西北干旱区生产的红花、蕃茄、枸杞,红辣椒、苹果、葡萄、哈密瓜、香梨等相关的加工业,以及与西南地区生产的各种花卉、药用植物、烤烟、油菜籽、桑蚕、猕猴桃、特色药材等特色农产品相关的加工业。同时,在国际国内市场已有较高知名度和市场竞争能力的轻工行业,如以彩色电视机为龙头的家电行业、酿酒行业、卷烟行业等也是西部轻工业应大力发展的重点领域。

4.外延扩大再生产和内涵扩大再生产相结合。在缘西边境国际经济合作带构建和西部经济起飞的前期,轻工业乃是培育、增强西部造血机能的主体产业。这决定了轻工业增长极的建设应立足于较高的起点:其一,应使轻工业的技术水平上升到更高的台阶,以提高其生产效率;其二,要使轻工业的规模有一个较大幅度地扩张,以提高其生产能力。因此,在西部轻工业增长极建设的前期,其扩大再生产方式的选择,不是以内涵扩大为主还是以外延扩大为主的问题,而应是内涵扩大再生产和外延扩大再生产双管齐下,在注重挖潜、改造、创新的同时,积极扩大轻工业的规模,从不同侧面扩大西部轻工业的生产能力。

四、轻工业增长极建设中的要素积累与配置问题

轻工业增长极的建设目标和原则,要求迅速集聚和合理有效地配置人才、技术、资本、原材料等生产要素。轻工业按其资本有机构成分析,属于劳动密集型产业,投资少、用工多、设备更新缓慢、技术处于中间状态甚至技术装备程度较低,特别适于经济落后的西部地区。但由于传统决策的失误,西部轻工业一直在要素短缺、配置低效之中步履维艰,这使得要素集聚和配置成为轻工业增长极建设的关键所在。

1.要素集聚与要素质量改善问题。传统决策对重工业发展的片面强调,相应地造成了生产要素在产业间的不合理分配格局:一方面,西部重工业中人才、资本、技术、原材料等生产要素相对富集但不能充分发挥效益,一定程度上处于闲置状态。另一方面,西部轻工业人才稀少、技术落后、投资供应不足,生产要素呈现短缺状态。原材料在供应上也存在质量,结构等问题。轻工业生产要素存在的问题如果得不到解决,增长极的建设就无从谈起。由于人才问题和融资问题在过去的研究成果(董藩,董建利,2000)和本书的其他部分已进行了专门讨论,这里仅谈一谈技术和原材料要素问题。

(1)技术要素的短缺与集聚问题。技术进步在经济增长中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技术配合比(技术系数)已成为衡量产业发展水平的重要标准。技术积累的数量和质量直接影响到西部轻工业增长极的建设速度与质量。不仅是西部,就算是整个中国,科技水平与国家发展的巨大需求相比,差距也仍然较大。以向轻工业提供主要原材料的农业为例,目前科技对农业增长的贡献率约为42%,远低于先进国家60%—70%的水平。在主要农业科技领域,中国与世界先进水平相比还有10—15年的差距——从事农业的劳动力比率高,农业劳动生产率低,每个劳动力年生产粮食、肉类产品分别是先进国家的1.5%—7.5%、2.2%—5%;耕作栽培技术体系仍以常规耕作技术和经验为主,作物良种化比率约为80%,而世界先进国家为100%;农业资源利用率低,灌溉水利用率和化肥当年利用率为30%—40%,而发达国家为60%以上;农业机械化程度低,设施农业亟待发展;科技开发能力十分薄弱,科技储备明显不足,推广机制不适应市场经济的要求。

从西部轻工业的发展状况来看,在技术积累过程中应注意下列几个问题:第一,必须明确技术积累的原则。这主要包括三个方面:一是要先进。要增强国际竞争力,必须有先进技术。西部某些轻工行业应该实现技术的跳跃发展,这是开拓国际市场的先决条件。二是要适用,技术积累必须从实际需要出发,针对轻工业发展的需求,集聚适合在轻工企业中推广、应用的技术,追求先进但决不能脱离实际。三是要经济。即技术集聚要讲求经济效果,应能够对轻工业的发展发挥出较大的作用。因此,技术集聚的目标范围应是先进技术加实用技术,高级技术和中等技术要各展所长。第二,多种集聚方式一起发挥作用,这些方式主要包括六个方面:一是改造。要改造老的轻工企业,加快技术改进,促进设备更新;要继续选择一些可能的军工企业进行改造,由军工技术转为民用技术,发挥军工企业的技术优势。二是挖潜。要挖掘企业内部由于体制、政策等原因而未充分发挥作用的技术,挖掘流落和埋没于民间而未能实现规模效益的传统技艺。三是创新。要鼓励技术发明和创造。四是推广。要积极推广和应用尚未形成生产力的适用、经济的实验室技术。五是引进。要有条件地引进域外和国外的先进技术设备,并注意消化、吸收和改良、六是协作。要积极倡导行业之间、产业之间的技术协作,互相配合,互为利用。如利用重工企业的技术设备为轻工企业改制原料、材料(如金属材料的切割和锻压,化工原料的电解精制、融化提纯等)。第三,制定科学的技术政策,建立有效运转的技术市场。技术政策的制定应以技术集聚为核心和指向,加强技术需求、供给之间的有效协调与对接——其一,激励企业集聚技术,引导企业在通过劳动力和资本的增加扩大生产能力的同时,注重依赖技术进步实现经济的增长,增强企业集聚技术的内在动力。其二,促进各类科研机构的建设,加强技术开发力量,为技术集聚提供“能源”,创造条件。其三,协调好技术需求和技术供给之间的衔接,为技术集聚疏通好渠道。

(2)原材料的集聚与质量改善问题。原材料是生产要素配置的物质基础之一。西部的自然资源禀赋固然为原材料的集聚提供了基础,但绝大多数自然状态的资源要成为生产要素还必须经过生产和加工过程。因此,原材料的集聚过程从这个角度说又是原材料的生产过程。对原材料集聚应做好如下工作:第一,搞好生产基地建设,保证原材料充足供应,并改善质量。轻工业所需原材料主要有两个来源渠道:一是农业(包括牧、渔、林业)。二是重工业,主要是冶金和基础化学工业。轻工业原材料的集聚,首先,要求加快农、牧、渔、林业的发展。要优化农业结构,确保粮食供应安全、充足;大力发展农作物专用、优质品种选育技术及种子产业化工程技术,大力发展农作物低成本、高产、超高产、高效配套栽培耕作技术,大力开发优质农产品基地建设关键技术、节水灌溉技术与旱作农业技术、重大病虫草害预测预报及综合防治技术、农作物尤其蔬菜花卉等设施栽培技术等;优先发展优质畜禽产业化、规模化高效养殖技术及牧草品种选育和人工草地建植技术,新型饲料和饲料添加剂技术,畜禽重要疾病诊断、监测、控制技术及畜禽废弃物资源化利用技术;优先发展水产养殖品种改良与良种繁育技术等。其次,推进现有的与轻工业相关的冶金、基础化工等重工业的发展。以化工业为例,要重点开发新催化技术、新分离技术、聚合物改性技术、精细化工技术、生物化工技术、先进气化技术、新型复合肥料生产技术;新型合成材料、化工新材料生产技术;新一代无内胎、低断面高等级子午线轮胎工艺及装备技术;新领域精细化工技术;超微细粉体材料技术;高附加值化学品技术。在这个过程中,农业和有关重工业部门要调整生产结构,把向轻工业提供原材料作为重要的经营方向。第二,采用先进技术,改善原材料质量。采用电子信息、生物工程、新能源、新材料、环境保护、先进制造等高新技术,优化产品结构,提升生产技术,是轻工业产业技术的发展方向。要重点发展现代食品工业的膜分离、超临界萃取、细胞破壁、微胶囊包埋、微波、无菌加工和包装等关键技术,先进造纸技术,高技术含量、高附加值的新型日用化工、家用电器、照明电器、电池、陶瓷、塑料、日用机械等新产品生产技术,造纸、皮革、发酵和食品行业的清洁生产技术、污染治理技术。纺织行业要发展差别化、功能化、环保型新纤维的开发生产技术,中高档服装面料的新型纺纱织造技术,可持续发展的环保型印染加工技术;积极采用计算机自动控制、辅助设计及信息技术;大力开发产业用纺织品生产设备及工艺技术;集中力量开发研制一批具有20世纪90年代末甚至当前世界先进水平的纺机系列产品,要增加原材料的花色、品种,改进规格。第三,鼓励发明创造,制定和实施有利于技术创新的人力资源政策。要支持西部大中型轻工企业建立和完善技术开发中心,增强西部转制进入企业领域的科研院所的创新能力,制定创新战略,增加研究和开发投入,建立有效的人才激励机制,增强技术创新能力,加快技术产业化步伐,建立以企业为主体的西部技术创新体系。西部各省份应广泛设立企业技术创新奖,鼓励科技人员积极从事创新活动,推进产、学、研之间科技人员的合理流动,支持科技人员从事成果转化工作。对技术创新和成果转化责任人给予合理的股份。灵活运用户籍制度、人事制度、工资分配奖励制度,调动科技人员的积极性。需要特别指出的是,要引导、鼓励和支持具备条件的西部事业性轻工科研院所转制为企业,扩大提高直接服务于经济建设的科技力量,切实提高社会化服务能力。对改制、转化过程中遇到的困难,国家和地方政府应给予必要的支持。在区域性中心城市和技术创新试点城市建立面向社会的技术创新服务中心,逐步形成网络式、开放式的技术服务体系,为西部轻工企业尤其是中小型轻工企业服务。第四,搞好原材料的供需衔接。建立农工商一条龙的联合企业,完善原材料供应、加工、使用部门之间的协作。西部内贸流通业要积极发展信息化、电子化技术和作业机械化、自动化、智能化技术;发展商业零售与批发电子网络交易系统;制定与连锁,代理、配送等新型营销方式相关的标准规范,建立技术支撑体系:发展仓储自动检测、计量、防护技术以及流通加工技术。西部的铁路系统要建立快捷货运系统,建立以铁路综合运营管理为核心的现代运输信息体系,并在此基础上逐步朝现代物流产业方向发展。要加强西部公路建设,借助新材料、新结构和新工艺,避免高等级公路路面的早期破损现象,提高行驶质量,保证使用寿命;研究、开发高速公路路面养护技术;重点发展超薄沥青面层、改进沥青、合成格栅的应用技术,山区高等级公路设计、修筑和维护技术,大跨径桥梁施工养护技术,以智能公路运输系统为代表的公路网运营管理技术。西部适合水运的地方在提高运输能力的同时,要大力发展水上交通安全与控制技术。

2.要素的低效配置及改善问题。区域生产要素的配置在静态上是指各种要素在不同产业和区位之间的分配和组合,在动态上是指要素在区域之间的输入和输出。一般认为,要素配置的方式有二:一是市场性配置,二是指令性配置。前者是指在利益驱动下按市场法则通过要素流动实现的配置,后者则是指通过指令、计划等手段对要素实行的强制配置。

(1)生产要素低效配置的表现。目前,西部轻工业的要素配置格局是传统决策阶段指令性配置和改革开放后市场性配置共同作用的结果。由于指令性配置所造成的巨大消极影响,加上市场机制不够完善,总体上看西部轻工业的要素配置仍处于低效状态。生产要素的低效配置在静态上表现为如下三个方面:一是要素分配的偏重型结构造成了产业之间关联关系的松散;二是区域之间要素分配的岛状布局造成了企业之间要素交流(企业间的协作、重组与人才流动)的困难;三是以上两种原因决定了要素组合时间长、空间大,成本高的特点。生产要素的低效配置在动态上表现为如下两个方面:一是要素投入产出的低效率使具有趋利倾向的有效要素从西部地区流失;二是充裕要素(天赋资源)开发潜力巨大,低速度的开发造成对短缺要素的有效需求不足,使要素配置难以突破偏重型格局,只能在此格局下形成量的累积。

(2)改善生产要素配置的原则。生产要素的低效配置严重影响到每种要素价值的有效发挥,进而影响到综合效益的提高,这是西部地区造血机能羸弱的重要原因。在西部轻工业增长极的建设过程中,对生产要素来说,面临着一个由低效配置向有效配置的改善问题。为实现这种“改善”,在要素配置过程中应坚持两个原则:

其一,市场性配置和指令性配置相结合。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各种生产要素作为资本的物化形式(有的也直接表现为货币化形式,如流动资金),不可避免地具有逐利倾向。它们将依据市场信号从利润低、效益低的部门流向利润高、效益高的部门,从利润低、效益低的区域流向利润高、效益高的区域。这种体现市场规律作用的要素流动应是今后要素配置的主要方式。但是,市场性配置同时也表现出它的迟缓性和某些负效应。如在农牧业比较利益低下的情况下,对要素实行单纯的市场性配置很可能造成要素向轻工业的过度集聚和农牧业生产要素的短缺,形成原材料需求与供给之间的极度失衡,从而抑制了轻工业增长极的建设速度。尽管这种失衡在经过一个时期后会逐步得到矫正,但必然造成资源的极大浪费(如蛛网理论所描述的那样)。因此,在促进要素配置从指令性方式向市场性方式转换的同时,也要注意运用指令性配置弥补市场配置的缺陷,弱化市场配置的负效应。一方面可依据市场导向实行与市场性配置同向的指令性配置,加快要素配置的速度;另一方面,从长远角度和宏观调控角度,可实行与市场性配置反向的指令性配置,以促进产业间、区域间的协调发展。在西部市场体系残缺、市场机能不健全的客观现实下,将指令性配置作为市场性配置的补充方式更为必要。但应当明确:指令性配置也必须以市场导向为依据(或同向,或反向),通过市场来实现,而不是像过去那样根据决策者价值偏好,做出违背经济规律的生硬的要素堆积,造成要素配置的畸形和低效。

其二,存量调整和增量调整相结合。要素配置是产业结构基础的形成过程,而在既成产业结构基础上要素配置的效率又受到这一基础的制约。因此,在轻工业增长极建设过程中,要素配置途径的选择,应是存量调整和增量调整相结合,即在注重通过增加要素投入量加速轻工业增长极建设的同时,还必须更加重视对要素存量结构的调整,通过租赁(使生产要素由闲置状态进入生产领域并发挥效用)、拍卖(使生产要素由陷入困境或经营僵化的企业转到效益较好、经营灵活的企业,主要适用于中小型国有企业)、兼并(使生产要素由亏损企业转到盈利企业)等形式,实现生产要素由低效配置向有效配置的转化,促进生产要素向轻工业及其相关产业的集聚,为轻工业增长极的建设打造结构合理的产业基础。这种调整不能简单地依靠行政命令对企业实行“关、停、并,转,迁”,应当扩大企业在投资决策、要素处置等方面的自主权,尤其对公有制企业而言,这样可以培育企业对存量生产要素的自我调整机制,使企业自发地根据市场导向对要素存量结构不断调整和重新组合。

上面仅论及硬性要素(人才、资本、原材料)和技术要素的集聚和配置问题。事实上,轻工业增长极的建设还必须依赖于软要素(包括管理、政策投入)的集聚和配置,而软要素集聚和配置的有效程度将直接影响到硬要素的集聚和配置水平。因此,在强调硬要素集聚和配置的有效程度的同时,还必须搞好软要素的集聚和配置。

标签:;  ;  ;  ;  ;  ;  ;  ;  ;  ;  ;  

论西部轻工业增长极的构建_轻工业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